基于需求场理论的浙江城市水资源利用强度时空格局及演变
高雅婵, 梁勤欧, 于红梅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utilization intensity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based on demand field theory in Zhejiang
Yachan GAO, Qin'ou LIANG, Hongmei YU
表1 浙江城市“水场”强度主要演变类型
Table 1 The main types of urban water field intensity evolution in Zhejiang
类型 主要代表城市 特点
场核型 杭州、宁波、温州、台州 多分布于地势低平、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水资源需求最大,“水场”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空间形态随时间变化较稳定,处于“水场团块”、“水场群”的核心
敏感型 绍兴、诸暨、海宁、义乌、东阳 分布在场核型周围,与“场核区”城市关系密切,受其影响显著。经济发展速度快,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且需求总量较大;“水场”强度、影响范围较场核型小,在“水场团块”、“水场群”中各类型“水场”强度分布时空变化较大,空间形态不稳定
输出型 龙泉 分布于浙西南山区,远离场核型。水资源丰富,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相对其它类型较小,是水资源输出地。“水场”强度虽略微增加,但增幅非常小,与其它类型相比“水场”强度很弱,且“水场”强度空间形态随时间变化稳定
降低型 衢州、江山 分布于浙西丘陵、盆地,离“水场群”较远,水资源较丰富。“水场”影响范围、强度有限,与邻近“水荷”相互影响不强;随时间演变各类型“水场”强度降低,其中生产“水场”强度降低最为明显,空间形态随时间变化相对较稳定
孤立型 舟山 分布于岛屿,淡水资源极为稀缺,水资源可达性成本高,“水场”强度随时间演化增加,居民“水场”强度大于生产“水场”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