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量”协同模型的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调控
曲衍波, 张勇, 李慧燕, 高宇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and obstacle control based on Five-Variables Collaboration Model
Yanbo QU, Yong ZHANG, Huiyan LI, Yu GAO
表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Table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计算方法与说明 单位 指标属性
总量规模(T 规模强度 建设用地总量比重
T1
T1=t年某地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与规划控制规模比值,反映土地规划执行情况 % -
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比重
T2
T2=t年某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与规划控制规模比值,反映土地规划执行情况 % -
人口密度 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
T3
T3=t年某地区常住总人口规模与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值,反映土地承载人口总量的能力 人/km2 +
经济强度 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T4 T4=t年某地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值,反映土地投入状况 万元/km2 +
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T5 T5=t年某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值,反映土地产出效益状况和土地承载经济总量的能力 万元/km2 +
增量效应(I 新增建设用地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比重(I1 I1=规划期内到t年某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与规划控制规模比值,反映土地规划执行情况 % -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比重(I2 I2=规划期内到t年某地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规划控制规模比值,反映土地规划执行情况 % -
人口增长耗
地量
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量(I3 I3=t年内某地区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量与人口增长量比值,反映人口增长消耗的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状况 m2/人 -
经济增长耗
地量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I4 I4=t年内某地区生产总值耗地变化占前一年地区生产总值耗地的比率,反映经济增长耗地下降的速率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I5 I5=t年内某地区新增建设用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量的比值,反映经济增长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状况 m2/万元 -
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I6 I6=t年内某地区新增建设用地量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反映单位投资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状况 m2/万元 -
质量弹性(Q 人口用地弹性 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Q1 Q1=t-3年的人口增长幅度与同期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幅度比值,反映建设用地消耗与自身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 +
经济用地弹性 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Q2 Q2=t-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与同期建设用地总面积增长幅度的比值,反映建设用地消耗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 +
存量潜力(S 城镇建设用地存量潜力 城镇建设用地存量潜力系数(S1 S1=规划内到t年城镇建设用地闲置土地规模与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值,反映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 % -
农村建设用地存量潜力 农村建设用地存量潜力系数(S2 S2=规划内到t年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与低效利用规模与农村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值,反映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 % -
流量效率
F
城镇建设用地流量效率 城镇存量土地供应比率(F1 F1=t-3年的供应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总量与城镇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值,反映存量城镇建设用地盘活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管理效果 %
+
城镇批次土地供应比率(F2 F2=t-3年的实际供应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与经批次批准允许供应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值,反映新增用地供应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效果 %
+
农村建设用地流量效率 农村存量土地供应比率(F3 F3=规划内到t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与农村建设用地存量潜力的比值,反映农村建设用地盘活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管理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