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长进, 关志华. 澜沧江(湄公河)正源及其源头的再确定[J]. 地理研究, 2001, 20(2): 184-190.
[2] 陈茜, 孔晓莎, 等.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基础资料汇编[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0.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地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4] 柴瑜, 陆建人.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 尤卫红, 何大明, 索渺清. 澜沧江的跨境径流量变化及其对云南降水量场变化的响应[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3):361-369.
[6] 曾红伟, 李丽娟. 澜沧江及周边流域TRMM 3B43数据精度检验[J]. 地理学报, 2011, 66(7): 994-1004.
[7] 甘淑.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山区土地覆盖及其遥感监测技术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1):126-127.
[8] 何友均, 杜华, 邹大林, 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澜沧江上游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6(1):21-29.
[9] 康斌, 何大明. 澜沧江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资源科学, 2007, 29(5):195-200.
[10] 陈俊.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国际旅游发展前景的预测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02, (4):120-124.
[11] 陈丽晖, 何大明. 澜沧江-湄公河水电梯级开发的生态影响[J].地理学报, 2000, 55 (5):577-586.
[12] 温敏霞, 刘世梁, 崔保山, 等.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道路网络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8(6):1241-1248.
[13] 刘登忠, 王国芝, 陶晓风, 等. 澜沧江构造混杂带的初步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 2000, 19(3):312-317.
[14] 彭头平. 澜沧江南带三叠纪碰撞后岩浆作用、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D]. 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15] 王硕. 澜沧江南带三叠纪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1.
[16] 王国芝, 胡瑞忠, 方维萱, 等. 澜沧江断裂带走滑变形及与临沧锗矿的关系[J]. 矿物学报, 2001, 21(4):695-698.
[17] 张彩华. 澜沧江火山弧云县段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D]. 长沙:中南大学, 2007.
[18] 谢力华. 滇西澜沧江岩浆—变质—构造活动带铜(金)多金属找矿远景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00.
[19] 郑光, 杜宇本, 许强. 大瑞铁路澜沧江大桥工程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4):521-528.
[20] 赵小平, 李渝生, 陈孝兵, 等. 澜沧江某水电站右坝肩工程边坡倾倒变形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3):298-303.
[21] 闫满存, 王光谦, 刘家宏. GIS支持的澜沧江下游区泥石流爆发危险性评价[J]. 地理科学, 2001, 21(4):334-338.
[22] 杨桂华. 澜沧江上游流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J].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5, 14(3):85-88.
[23] 王娟, 崔保山, 姚华荣. 云南澜沧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4): 85-90.
[24] 何大明, 吴绍洪, 彭华, 等.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3):338-344.
[25]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6] Doxiadis C.A. Ekistics,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J].Science, 1970, 170(3956): 393-404.
[27] 范业正, 郭来喜. 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4): 304-311.
[28] 唐艳, 封志明, 杨艳昭.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J]. 资源科学, 2008, 30(5):648-653.
[29] 刘清春, 王铮, 许世远. 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 资源科学, 2007, 29(1):133-141.
[30] 刘睿文, 封志明, 张伟科. 宁夏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