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碳排放
  • 碳排放
    陈晓红, 张嘉敏, 唐湘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是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的主要部门,也是国家推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力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工业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行多重调节模型分析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中国工业存在明显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即在大气污染物排放当量减少的同时会显著促进碳排放量的减少;②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是影响协同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其中能源效率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正向调节效应,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对协同效应呈负向调节效应;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影响机制差异明显,不同调节因素对协同效应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因素对各地区协同效应均产生较强的调节效果。最后,本文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和区域差异化策略等方面提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议。

  • 碳排放
    任晓松, 孙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能否进一步促进城市工业实现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亟待研究。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特征,解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研究结果如下:①中国城市工业碳生产率总体呈波动性增长趋势,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现象十分显著,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现象并存,空间非均衡现象仍然存在。②数字经济可以赋能城市工业碳生产率,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工业碳生产率,也会通过溢出效应对邻近城市工业碳生产率释放促增红利,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③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现阶段绿色技术创新尚未发挥机制作用。④数字经济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因城市区位与创新环境差异而存在空间异质性,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周边城市工业碳生产率具有辐射带动效应,而高人才集聚区则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未来应重视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破除城市“各自为战”的治理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城际绿色协同治理体系,突破地理边界以形成区域工业减碳合力。

  • 碳排放
    王世进, 蒯乐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之一,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本文首先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接着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并设计3种情景(基准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和低碳目标情景),研究不同政策路径对2021—203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及其达峰潜力。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其次是人口规模;②促降因素为能源碳集约度、交通能源强度以及行业规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行业规模;③蒙特卡洛模拟的结果显示,与基准情景相比,技术进步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30.27%,低碳目标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51.32%。此外,3种情景中,只有在低碳目标情景下有可能实现2030年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目标,另外两种情景尚未出现达峰拐点。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为交通运输业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 碳排放
    何艳秋, 王鸿春, 刘云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碳排放存在空间关联,进行区域协同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农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使其倾向于集聚式发展,而农业产业集聚对碳关联的影响程度、方向和形式仍不明确,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否引起碳关联的异质性有待回答。本文立足农业,先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专业化集聚和协同集聚对农业碳关联的影响;再利用分区和分组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该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最后以区域技术关联作为中介变量,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业产业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对碳关联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农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更多区域减排,且低专业化集聚地间的碳关联程度更高;②农业协同集聚会加重更多地区的碳排放,且高协同集聚地对低协同集聚地的增碳效应更明显;③农业优化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分别选择协同集聚或专业化集聚,可推动减排;④相关多样化集聚和无关多样化集聚通过区域技术互动产生增碳或减碳的空间效应。据此,本文提出:应推动跨省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选择差异化的农业产业集聚方式;加大对地区的环境考核力度,进而激发减排潜力,促发区域减排合力,最终实现农业绿色转型。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安紫瑶, 闫晶晶, 安海忠, 李华姣, 董迪, 刘蒙, 任波, 李百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引致铜资源需求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和产业链风险不断增大,亟需通过有效的循环利用策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压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弹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构建了铜资源—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的分层级动态物质流模型,评估循环利用策略有效性,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铜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是实现铜循环利用的主力,再生铜资源对资源供给总量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②电机和电池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零部件,再生铜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③实施单一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通过执行复合策略,在减少原生铜消费的同时,增加再生铜供给,降低铜废料产出。为了发挥再生资源正外部性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原生铜消费与资源需求总量脱钩,需要铜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多主体协同合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实现。

  • 资源经济
    吴成颂, 昂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金融是助益于解决一揽子环境问题的核心推动力,本质上是一个在环保资源层面由“逐底竞争”至“逐顶竞争”的行为嬗变,为探索绿色金融的效率水平与提升路径,本文通过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来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绿色金融效率,从省域分布和时间序列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多维解读,同时透过组态视角对影响效率值高低的解释因子进行跟踪研判。研究表明:①中国绿色金融效率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依次递减的格局,在空间分布上显现出一定程度的聚集现象和两极分化态势;②效率值处于上升阶段集中于“十二五”时期,而在“十三五”时期处于波动下降态势,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是效率处于上升阶段的主导因素,规模效率是效率处于下降阶段的主要原因;③各解释因子均不单独构成绿色金融效率提升的瓶颈,且通过联动匹配识别出5条高效率组态驱动路径。最后,基于区域绿色金融效率问题显著的发展不均衡性和系统组态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建议。

  • 资源经济
    李家辉, 陆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在缓解农户借贷约束、信息约束以及风险分担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陕西省粮食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变异系数法测量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通过搭建反事实框架,实证分析了使用数字金融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使用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若未使用数字金融,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将下降0.164;未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若使用数字金融,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用程度将提高0.222。②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程度越深,其对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提升效果越大;数字金融对文化程度较高、家庭收入较低、种植面积较大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的提升效果更大。③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借贷可得性、信息可得性和风险承担水平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本文研究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 资源经济
    白雨, 丁黎黎, 赵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牧场是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其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则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环节。然而,参与主体单一、生态价值回报不足、跨期价值转换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市场化、可持续运作。鉴于此,本文在“政府激励+蓝碳交易”直接机制的基础上融入“蓝碳质押信贷”间接机制,设计了一个涵盖政府、渔企、第三方服务机构(碳交易中心、银行等)3个主体,现期收益与未来收益可转换的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将时间偏好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渔企时间偏好对该机制运作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渔企时间偏好对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存在影响,对3个主体策略行为的影响而言,对渔企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政府。②在直接实现机制中,补贴金额和环境保护税越高,越有利于推动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发展;且相较于补贴,环境保护税这一负激励的推动作用更强。蓝碳现货价格越高,渔企采取海洋牧场模式的意愿越高,但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蓝碳质押信贷业务的意愿产生倒“V”型影响,即先促进后抑制。③在间接实现机制中,信贷风险越低,质押率越高,就越有利于推动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守信奖励、违约金等信贷奖惩措施应适中,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实现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以上结论对完善中国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资源经济
    刘嘉玥, 郭泉, 汪永生, 王文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海洋生态坏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海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亟需建立相应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并探索生态补偿的标准问题。本文通过编制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核算矩阵,构建中国宏观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征收不同程度的海洋生态补偿税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征收生态补偿税的情形下,将政府收入增加的部分作为海洋生态补偿的专项资金,能够有效提高海洋生态补偿量。在生态补偿税设置为增值税的5%的情况下,海洋生态补偿量较初始情形相比,提升了4.07倍。②生态补偿税的征收会引起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国外储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其中,居民收入和国外储蓄受影响较大,企业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受影响较小。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冯雨豪, 王健, 邵子南, 杨莉莉, 朱乾隆, 吴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众所周知,资源的空间错配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但二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却鲜有研究深入探讨。因此,为探讨中国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黑箱”,本文基于2003—2019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工业产业集聚—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纳入中介效应的GMM动态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全国、区域以及错配类型3个维度,分析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如何通过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①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总体呈加剧趋势,东部城市大多呈短缺型错配,中西部城市大多呈过度型错配。②全国层面,工业用地空间错配不仅直接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而且通过降低工业产业集聚度,间接降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③区域层面,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加剧抑制了东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由于工业用地短缺促进了工业产业合理集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抑制效应。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加剧导致工业产业集聚度的降低,二者同时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④不同错配类型下,过度型错配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结果一致。短缺型错配地区与东部地区结果稍有差异,其错配的恶化导致工业产业过度集聚,降低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主要政策启示为:应立足不同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合理配置工业用地,促进工业产业适度集聚,激发用地效率。

  • 土地资源
    刘灵辉, 张迎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城镇化的战略背景下,农户内部逐渐产生了分化现象而不再同质,这势必将深刻影响他们的土地流转行为,而土地的多重功能意味着农户的土地依赖很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探究农户社会阶层对其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以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起农户社会阶层影响土地流转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面板数据,应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农户社会阶层显著促进了土地流转行为的发生,平均促进效应为4.05%。②农户的土地依赖在社会阶层与土地流转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其中,就业依赖与收入依赖的中介效应分别约为17.26%与16.00%。③农户社会阶层与土地流转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地区异质性,影响效应呈现出“西部>全国>中部”的态势,东部则无影响。本文结论不仅深化了有关农户社会阶层、土地依赖与土地流转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丰富了既有理论研究,而且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 土地资源
    毕雪昊, 杨亚琼, 邹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前提,社会化服务被认为是弥补由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起的耕地利用劳动短缺的有效手段。在耕地利用日渐面临劳动约束的压力之下,基于非农就业与社会化服务发展趋势分析二者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江苏省344个水稻种植农户样本,通过DEA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农户社会化服务购买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有抑制作用,购买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弱非农就业的负向影响;②购买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环节差异,其中,整地、育秧插秧、施肥等服务有利于效率提升,而其他环节的影响并不显著;③购买不同服务环节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不同,仅购买整地、病虫害防治和收割服务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劳动力替代、资本替代、技术替代等效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改善要素配置、促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具体表现。在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优化家庭劳动要素配置的同时要完善社会化服务市场,针对性激发不同服务环节技术要素活力,保障耕地高效利用。

  • 资源法学
  • 资源法学
    侯艳芳, 于一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存在“一核心两重心”的体系结构,即以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为刑法保护的核心,对一般野生动物资源的刑法保护依保护方式不同形成“两重心”。本文通过对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的价值重塑、明确生态价值和安全价值的二元化保护要求与利用价值的补充性评判机能,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体系进行优化。研究发现:①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体系中存在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利用价值刑法保护拘囿的缺憾,应收缩保护范围,明确涉人工繁育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行为有限出罪化的具体规则。②一般野生动物资源系统性生态价值刑法保护不足,要依据一般陆生、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趋同化保护趋势,明确并调适刑法保护对象。③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安全价值与利用价值刑法保护失调,要科学划定陆生野生动物物种范围并优化“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认定标准。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的价值重塑与体系优化,有助于提升中国野生动物资源刑法保护的实效。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石自忠, 胡向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种植结构合理调整对稳定饲料粮市场供需、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20年饲料粮及畜禽养殖基础数据,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预测饲料粮及畜禽养殖未来走势,并模拟“粮改饲”等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对饲料粮供需及畜禽养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正常情况下,中国饲料粮供需总体保持增长,但饲料粮产量呈现下滑态势,国内饲料粮供给需依靠进口补充。2025年中国饲料粮供给将达到3.36亿t,其中国内产量2.09亿t,进口1.27亿t,出口23.10万t;畜禽养殖规模将达到42.45亿个羊单位,畜禽养殖饲料粮需求将达到3.06亿t;饲料粮价格将涨至3.04元/kg。②“粮改饲”政策实施仍具可行性和必要性,继续调减饲料粮种植面积对畜禽养殖规模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强于扩大饲料粮种植面积的作用。“粮改饲”政策实施推动饲料粮产量下滑,助推畜禽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使饲料粮进口保持增长,同时推升饲料粮价格上涨。若“粮改饲”政策以畜禽养殖规模增长为目标,“十四五”时期继续保持较大调减规模更合适,同时可考虑加大粮饲兼用型玉米种植支持力度。研究结论可为“粮改饲”等种植结构调整方案设计、夯实畜禽养殖饲料饲草安全基石提供支撑。

  • 资源管理
    马昇鑫, 周玲玲, 王晋, 余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红树林是中国重要的蓝色碳汇之一,由于人为破坏导致其面积骤减,对中国蓝碳储量造成重大损失。本文使用监督分类的方法,解译了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990年、2000年、2010年以及2020年4个时间节点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保护区红树林面积与生境破碎度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建立保护区对红树林面积恢复有重要意义;②本文划分的4个核心区面积变化与保护区整体有所不同,其中,高桥核心区、营仔核心区和雷州市东岸核心区红树林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面积增长显著且破碎化程度有明显降低;而通明湾核心区由于受到水产养殖的影响,修复效果欠佳。同时,本文结合当地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了影响湛江红树林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保护区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