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2-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资源经济
    协同型基层治理对农户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影响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迪克然木, 饶芳萍, 马贤磊, 石晓平
    2022, 44 (10):  1949-1963.  doi: 10.18402/resci.2022.10.01
    摘要 ( )   HTML ( )   PDF(1495KB) ( )  

    水土保护是系统改善耕地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而基层治理现代化逐渐成为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引擎之一,科学考察和评价基层治理特征对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影响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集体行动视角出发,基于新疆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工具变量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察了协同型基层治理对农户参与村庄灌溉渠系和农田防护林等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直接影响,以及协同型基层治理通过规则公平感知对农户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间接影响。研究表明:①协同型基层治理有助于促进农户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决策;②规则公平感知在农户是否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和提升管护效果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③协同参与、协同支持及协同网络维度显著激励农户参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的积极性,而对于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效果方面仅有协同支持和协同信任维度发挥着促进作用。本文补充和完善了农村基层治理特征对水土保护设施集体管护行动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对完善水土资源保护的激励机制、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绩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虫害防治托管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横向分工与纵向协同视角
    李琪, 李凯
    2022, 44 (10):  1964-1979.  doi: 10.18402/resci.2022.10.02
    摘要 ( )   HTML ( )   PDF(1539KB) ( )  

    随着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健全农业生产托管体系成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为明确病虫害防治托管对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山东省1103户农户调研数据,从分工效率视角刻画了不同类型病虫害防治托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利用得分倾向匹配法解决了“内生性”和“自选择”问题。研究发现:①形成横向分工效率的连片化托管或深化纵向协同效率的全程托管对农药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十分显著,而碎片化托管或病虫害防治单环节托管不仅不足以起到优化生产效率的功能,甚至不及农户的精耕细作。②形成横向连片规模后的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环节托管的效率不足。可见,参与托管并不总是能够提升农户生产技术效率。③村集体对生产托管的监督并未起到提升农药技术效率的作用。在进行了规模异质性分析、替换为IV-Tobit研究方法以及替换为截尾样本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④绿色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服务的分工效率,在形成了分工效率的病虫害防治托管中引入绿色机械与绿色技术要素对提升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强化作用。结论对优化当前的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托管质量和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保险的要素配置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视角
    富丽莎, 秦涛, 汪三贵
    2022, 44 (10):  1980-1993.  doi: 10.18402/resci.2022.10.03
    摘要 ( )   HTML ( )   PDF(1795KB) ( )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背景下,农业保险是否具有影响生产要素配置进而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造血”功能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山东与甘肃583份农户调研数据,兼顾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经营规模、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存在先正向激励后负向抑制的“倒U型”关系,与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存在线性正向关系。②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对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要素配置影响存在差异,对小农户而言,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与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与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存在线性正向关系;对新型经营主体而言,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仅与经营规模、资金投入及技术投入存在“倒U型”关系。③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主要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来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增强农险信贷协同效应来提高资金投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来提升技术投入,进而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据此,提出了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增强补贴政策指向性、缓解农业信贷约束、抑制道德风险问题等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比较视角下中国农业现代化成效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程美秀, 陈秧分
    2022, 44 (10):  1994-2005.  doi: 10.18402/resci.2022.10.04
    摘要 ( )   HTML ( )   PDF(1273KB) ( )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从国际视角开展农业现代化的对比分析,既有助于揭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处地位与短板瓶颈,也有助于借鉴先行国家的发展经验。本文从目标与过程两个方面来诊断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状态,目标方面侧重关注农业现代化的程度水平,从产出能力、竞争力、资源环境友好度3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评价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过程方面侧重关注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采用QAP回归法研究资源禀赋、宏观环境、资金投入、经济结构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游偏后,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②在农业现代化的3个维度中,中国相对强于产出能力,弱于竞争力和资源环境友好度,在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劳动生产率、人均粮食产量、化肥及农药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短板明显。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既受限于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同时也受到农业就业结构转型滞后于产值结构转变、投入相对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等因素的重要影响。④考虑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合中国国情现状,建议综合施策,通过采取将政策重心转向更多关注竞争力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严格落实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战略、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着眼工农城乡全局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铁矿资源全产业链产品的贸易网络韧性
    于娱, 马代鹏, 王贤梅
    2022, 44 (10):  2006-2021.  doi: 10.18402/resci.2022.10.05
    摘要 ( )   HTML ( )   PDF(5735KB) ( )  

    铁矿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生产和消费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铁矿国际贸易网络韧性对保障未来铁矿供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铁矿上下游5大类产品,构建国际贸易网络,从静态和动态(中断模拟)两方面对网络的韧性进行测度,并对5类铁矿产品网络中全球20大经济体的抗干扰性水平进行测度和层级划分。结论表明:①铁矿石和块矿贸易网络综合韧性水平较低,废钢贸易网络综合韧性水平中等,钢材和生铁贸易网络综合韧性水平较高,说明产业链上游的铁矿原材料贸易网络韧性低,受到外界干扰后网络受到的影响大;而产业链中下游的铁矿产品贸易网络韧性高,受到冲击后的影响小。②在铁矿石、块矿、生铁和钢材贸易网络中,中国的节点抗干扰性水平表现较强,处于第一层,但在废钢贸易网络中处于第二层,因此需加强对废钢产业发展的重视以逐渐提升其抗干扰水平。本文结论对保障全球尤其是中国铁矿产品供需安全、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与碳排放
    北京市居民消费配置的能源反弹效应
    孔丽, 胡广文, 穆献中
    2022, 44 (10):  2022-2037.  doi: 10.18402/resci.2022.10.06
    摘要 ( )   HTML ( )   PDF(4228KB) ( )  

    提高能源效率被认为是短期内减缓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的主要途径,但其有效性可能受到能源反弹效应的影响。由于价格变化带来的居民消费行为改变是能源反弹产生的重要来源。对于高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的北京市而言,无疑会消纳大量的由产品能源效率提升而增加的产能,这加大了居民消费行为改变所产生的能源反弹风险。因此,本文建立了LA-AIDS模型对北京市居民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应能源效率提升比例下居民消费再分配等行为进行仿真,量化2000—2019年北京市能源反弹效应的大小,并对不同类型能源商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的能源反弹量进行比较;同时,使用Slutsky分解方法将价格变化导致的居民能源消费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进行分解,深入探索北京市居民消费配置的能源反弹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①北京市居民消费带来的能源反弹结果存在完全反弹和部分反弹两种现象,且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是能源反弹的主要来源;②居住类商品对整体能源反弹效应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交通通信类商品对整体能源反弹效应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③家庭部门中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意愿,不同类型商品的能源效率提升比例,和能源成本占比均会影响能源反弹的程度。最后,本文从居民、生产企业和政策制定者3个主体角度提出有效缓解能源反弹效应的相关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情景假设的中国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
    邱纪翔, 罗钰星, 王克, 梅应丹
    2022, 44 (10):  2038-2047.  doi: 10.18402/resci.2022.10.07
    摘要 ( )   HTML ( )   PDF(18955KB) ( )  

    为确保中国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对中国碳减排目标进行省域分解至关重要。本文遵循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3项原则,选取人均CO2排放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和人均GDP水平5项分解标准,构建中国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域分解模型,对不同GDP增速情景(2020—2025年情景以及2025—2030年期间高、低和基准GDP增速3种情景)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①经济发展状况与历史碳排放量是影响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的重要因素,排名较前和较后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稳定,而排名居中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则同时受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原则的影响,部分省份呈现不同情景偏好下目标分组不同的特点。②中国碳达峰趋势稳定,外部冲击对于GDP增速的影响,并没有造成各省份碳减排目标的分组结果变化,因此国家目标省域分解结果整体稳定。本文结论有助于各省份灵活制定减排目标,以保证国家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碳汇冲突测度及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吴蒙, 王琳琳, 程进
    2022, 44 (10):  2048-2059.  doi: 10.18402/resci.2022.10.08
    摘要 ( )   HTML ( )   PDF(17453KB) ( )  

    国土空间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载体和资源,以城市群为抓手,强化国土空间碳汇冲突管理是跨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形成机理,构建空间碳汇冲突综合测度指数,以长三角城市群307个县为测度对象,开展实证测度研究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①区域空间碳汇冲突结构整体趋于失衡,稳定可控、基本可控、濒临失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等级的评价单元数占比分别为15.64%、25.41%、23.45%、26.71%和8.79%;②空间冲突加剧了区域碳汇空间配置失衡,可控等级区域碳汇总量占比达到81.71%,而失控等级区域碳源总量占比达到71.48%;③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碳汇冲突呈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冷点集中分布于江苏省沿海、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热点主要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范围内的县级单元;④处于失控等级的城市集中分布在由环杭州湾向安徽省北部辐射延伸的带状区域内,距离此带状区域两侧越远,冲突指数越低,其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4个城市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宿州、宿迁、淮安3个城市处于基本失控状态,处于濒临失控状态的城市有15个。最后,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协同管理相关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管理
    环境认知、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
    贾亚娟, 张新奇
    2022, 44 (10):  2060-2073.  doi: 10.18402/resci.2022.10.09
    摘要 ( )   HTML ( )   PDF(2249KB) ( )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提高快递包装回收利用率是实现绿色物流与资源可持续化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1151份消费者调查数据,通过Probit模型分析环境认知(环境关心、环境态度、环境责任)、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运用层次回归将政策宣传、便利程度对环境认知、感知利益与消费者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关系的调节效应纳入分析,进而通过ISM模型探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结果表明:①环境关心、环境态度、环境责任、感知利益均对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存在显著负向影响;②政策宣传、便利程度不仅对消费者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还在环境认知、感知利益对消费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③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网购次数对消费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④逻辑层次关系显示,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的表层直接原因是环境认知和感知利益,政策宣传、便利程度是中层间接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网购次数是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深层根本因素,而且深层和中层因素均要通过表层直接因素才能对消费者分类回收意愿与行为悖离产生影响。因此,提升消费者环境认知能力、完善消费者参与回收的激励政策和回收设施以及加强政策宣传,对于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短板理论的中国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评估
    韩冬梅, 汪刚, 田晓喻
    2022, 44 (10):  2074-2088.  doi: 10.18402/resci.2022.10.10
    摘要 ( )   HTML ( )   PDF(9943KB) ( )  

    畜禽养殖业作为中国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稳定产能和环保约束的双重挑战。在畜禽养殖格局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须要关注由此带来的局部区域资源超载的风险。本文基于“短板理论”构建了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指数,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及短板要素,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省域风险的集聚性。研究表明:①耕地资源承载风险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且存在较高的风险集聚性,整体来看风险呈下降趋势,华南和西南地区风险高于其他区域;②水资源约束是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的最大短板;③养殖重点发展区域普遍资源承载风险较高,存在资源要素短缺的风险。由此,提出如下建议:构建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长期评估和预警体系,将最稀缺的“短板”要素作为最重要的警示要素,在区域养殖规划中采取“以短定养”;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坚持种养结合是降低耕地资源承载风险的重要途径;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与资源环境协作机制,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尤其应关注风险较大的养殖重点地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户自主治理绩效评估——基于河北省井灌区的实证分析
    王西琴, 贾宝珍, 张馨月, 常明
    2022, 44 (10):  2089-2099.  doi: 10.18402/resci.2022.10.11
    摘要 ( )   HTML ( )   PDF(1605KB) ( )  

    农田水利治理对于粮食安全和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河北省井灌区农户问卷数据,通过有序Probit模型评估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户自主治理方式对治理绩效的影响,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得出了用水户规模对治理绩效影响的门槛值,并进一步研究了土地细碎化对治理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自主治理方式与其他治理方式相比,在解决农户用水纠纷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前者对机井设施维护水平的负向作用明显。②自主治理对机井设施维护水平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用水户规模高于门槛值即9户时,其负向作用才开始显现。③土地细碎化对治理绩效具有调节作用,细碎化程度越高,自主治理对机井设施维护水平的负向作用越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从机井管理规则和责任主体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户自主治理方式,同时加强水土资源统一管理,通过补贴、政策倾斜等激励措施促进土地流转,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减少单位机井的用水户规模,从而使得自主治理方式有利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水平的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中国城市化与PM2.5浓度时空动态及作用机理——基于胡焕庸线变迁的视角
    杨宇, 何唯, 李鹏, 刘皓宇
    2022, 44 (10):  2100-2113.  doi: 10.18402/resci.2022.10.12
    摘要 ( )   HTML ( )   PDF(3268KB) ( )  

    在快速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围绕中国典型城市群的城市化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聚焦胡焕庸线时空变迁而形成的“美丽中国中脊带”(简称中脊带)的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相关深入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利用2005—2018年全国314个地级市城市灯光复合指数(城市化)、雾霾污染(PM2.5)及其他方面的面板数据,借助ArcGIS厘定了中脊带及其东西两侧地区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的时空变化,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实证分析了3个区域城市化对雾霾污染的异质性影响并及揭示了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受人口密度低等影响,西侧地区城市化推进速度上升趋势要远低于东侧及中脊带地区;②城市化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在东侧地区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西侧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中脊带地区未呈现出显著规律;③在东侧地区通过人口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可缓解城市化对雾霾污染的不利影响,而在西侧地区产业结构效应会加剧不利影响,中脊带地区人口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不明显。以上结论可为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的环境治理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人口集聚规模效应等政策建议提供实证依据,并促进西侧地区高水平的现代化和高质量的城镇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过程
    司文涛, 张宁慧, 叶海鹏, 李宇
    2022, 44 (10):  2114-2124.  doi: 10.18402/resci.2022.10.13
    摘要 ( )   HTML ( )   PDF(5843KB) ( )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成为一种区域主流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城市化时空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2000—2018年长时序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并筛选适合于该地区的夜间灯光(NTL)强度指标和动态阈值,在NTL遥感影像基础上提取城市区域,综合利用景观指标和标准差椭圆参数研究城市群城市化演进过程。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其进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0年核心城市快速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为2010—2015年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的城市化波动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2015年以后以中等城市为主的稳定城市化阶段。②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的空间演化格局具有明显的的东北—西南方向性。③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以北京、天津两个核心城市为快速扩张区,辅之小城市的低速扩张,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本文证实了长时序NTL数据能有效且低成本地监测区域尺度上的城市化进程,可为城市化过程的动态时空格局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制度空间视角下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协调——以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为例
    王琦, 王辉, 虞虎
    2022, 44 (10):  2125-2136.  doi: 10.18402/resci.2022.10.14
    摘要 ( )   HTML ( )   PDF(5562KB) ( )  

    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冲突与协调已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制度空间的视角构建了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分析框架,并以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制度空间下冲突演变过程、类型及表征,进而提出优化调控路径。研究发现:①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保护地制度空间,当原保护地制度空间无法满足新阶段保护地与人类活动的动态发展关系时,即会引发空间冲突;②自然保护地与人类活动冲突遵循从隐形冲突向显性冲突的发展过程,并表现出不同的冲突类型;③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关系整体处于隐性冲突阶段,表现在城镇化建设冲突、产业限制冲突和边防管控冲突3个方面。通过新的保护地分类制度建设、外部边界调整和内部功能分区来优化空间配置,并进行合理的制度调控,有利于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保护地制度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
    陈义忠, 乔友凤, 郝灿, 卢宏玮, 彭贺, 夏军
    2022, 44 (10):  2137-2152.  doi: 10.18402/resci.2022.10.15
    摘要 ( )   HTML ( )   PDF(14827KB) ( )  

    生态足迹是量化区域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合非均衡指数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分析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大(增幅6.81%),区域生态赤字较为严重;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变化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09年;区域草地与耕地的资本存量消耗量(足迹深度)不断提升,而林地和水域的资本流量(足迹广度)更新速度能够满足资源消费需求;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本存量损耗严重(但优于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优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②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存在地域互补性,即资源富饶的地区一般有较大的足迹广度和较低的足迹深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门、咸宁、襄阳等地区足迹广度大而足迹深度小,其自然资本利用格局较优;而武汉、鄂州、黄冈等地区而足迹广度小足迹深度大,其生态可持续性差。③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水资源、人口的匹配度较差,与GDP匹配度较高;此外,研究发现当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某一阈值时,其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和足迹深度关系可能发生转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间均呈现倒“U”型特征;除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化率上升,足迹深度增加)外,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足迹深度与城镇化率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点。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热点及趋势展望
    耿翔燕, 李文轩
    2022, 44 (10):  2153-2163.  doi: 10.18402/resci.2022.10.16
    摘要 ( )   HTML ( )   PDF(8343KB) ( )  

    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升生态保护者的积极性是新时代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归纳法和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2年的614篇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间维度看,依据关键词共现强度和实践政策变化,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可划分为初步探索(2004—2011年)、快速发展(2012—2016年)和拓展深化(2017—2022年)3个演变阶段;从空间特征看,研究主体呈现出由流域局部到整体、从省内到跨省流域研究的趋势;从研究机构看,文章发表单位类型和数量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农林水利类院校,各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较少。②从研究内容看,内涵与功能、补偿意愿、补偿机制、补偿标准、补偿模式与实践先后成为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应加强各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在多功能协同的补偿机制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补偿形式探索、科学化差异化补偿标准测算、综合成效评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以不断健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体系,促进流域生态补偿的顺利开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