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梁志会, 张露, 张俊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研究主要从要素禀赋相对稀缺性视角来考察农户化肥用量差异,但普遍忽视了稀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潜在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阐明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影响农户化肥用量决策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地,基于湖北省2016—2019年水稻种植户的独立混合截面数据,运用KV-IV估计方法和拓展回归模型估计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农户化肥用量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对农户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②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主要通过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户经营能力的匹配度,即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作用于农户化肥用量决策;③土地要素市场不完全使相关要素市场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资源配置意义,农户通过从事非农活动和购买生产性服务实现要素匹配,显著增强了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带来的化肥减量施用效应。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为解释农户要素投入偏向提供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测度与诊断农业生产化肥高量乃至过量施用现象的根源与机制,实践意义在于为推进化肥减量施用提供政策参考。

  • 土地资源
    易丹, 欧名豪, 郭杰, 韩逸, 易家林, 丁冠乔, 吴文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空间载体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载体,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扮演着碳源/碳汇的角色。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制定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策略,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平衡、引导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论-方法-实践”的范式,梳理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低碳优化的研究脉络,从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低碳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其模式与政策4方面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未来应围绕“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研究的系统框架、基于全域全要素管控设计低碳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现路径、统筹‘规模-结构-布局-强度’以优化碳排放约束下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原则制定差别化的生态系统碳汇提升方案和耦合多元要素以探索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编制低碳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 土地资源
    曾龙, 陈淑云, 付振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农地流转的深化,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否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亟待研究。本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测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土地规模化经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进一步基于2020年CLES农户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探究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影响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行为的微观基础。研究表明:①从宏观层面来看,土地规模化经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其受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且是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②从微观层面来看,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行为,且是通过提高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性来推动农户家庭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行为。因此,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政策目标上具有协同性,为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应实施有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配套制度,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助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 土地资源
    吕沛璐, 冯淑怡, 王博, 曲福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农村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有序健康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江西、辽宁和重庆的1248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农户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决策具有方向一致性的特征。②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受到若干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健康、劳动力教育、劳动力年龄、劳动力农业技能培训、受抚养子女比例和老年人比例)、社会资本(劳动力非农务工经验)、自然资本(承包地面积)、物质资本(耐用消费品资产、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及所在地外部环境特征(村庄农地流转情况、劳动力非农务工情况)都会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本文认为,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政府应为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注重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 土地资源
    范业婷, 金晓斌, 甘乐, 林金煌, 杨清可, 吕立刚, 李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达区资源环境优化配置与国土空间质量提升是可持续发展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认知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功能间权衡关系及其空间特征、形成机制,有效调控和管理多种土地利用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集成多源遥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利用InVEST、RUSLE以及均方根误差、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基于县域尺度定量评估区域各项土地利用功能,重点分析不同功能间权衡关系及其空间特征、影响机制,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探寻差别化土地利用功能调控路径。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功能与非农生产、生活保障2项功能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州、无锡等沿江平原区,生态服务功能与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保障3项功能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安徽两省的西南部等山地丘陵区;②土地垦殖率和年平均降水量、坡度等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功能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是非农生产、生活保障2项功能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自然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结构均对生态服务功能具有较高影响;③长三角地区可划分为弱功能区、单一功能区、双功能共生区、多功能共生区4种类型分区,不同分区土地利用功能特征差异明显,据此提出差异化分区调控策略。本文结论有助于强化对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的认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决策。

  • 土地资源
    王成, 吴昕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巨系统,其韧性水平既受到相邻空间要素之间相互干扰的影响,又受到空间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从空间之间以及空间内部剖析扰动因素作用关系对于韧性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测度2020年重庆市37个区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水平并明晰其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方法分别对扰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和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进而解构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20年重庆市各区县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水平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相邻区县韧性水平具有较高一致性且冷热点分布不均。②区域经济水平、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力聚集度、地方财政支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③运用扰动因素的空间效应及其相互间作用关系相结合的方法能更客观地解析扰动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水平的影响。本文阐释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韧性扰动因素作用机制,以期为重庆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支撑。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仇荣山, 韩立民, 徐杰, 殷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加快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对于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环境规制能否以及如何促进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尚无定论。本文以波特假说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环境规制影响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以2009—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系统GMM的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总体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影响,且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②不同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命令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影响,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③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基于命令型环境规制的单门限效应,当命令型环境规制强度跨越阈值时,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将失效。本文结论丰富了波特假说理论在海水养殖业方面的应用,为促进海洋环境治理与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双赢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 资源管理
    赖晓瑾, 唐一丁, 祝树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在国际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中,全球价值链(GVC)的深化将如何影响环境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本文立足于GVC的视角,利用1995—2018年6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体系,探究了参与GVC对于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影响,分析各国参与GVC是否会影响EKC的“拐点”。研究结论表明:①GVC参与度的提高将显著延后EKC“拐点”的到来,这一“延后”主要源于后向GVC分工的驱动,而前向GVC分工的提升将有助于EKC“拐点”的提前。②参与GVC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环境规制严格的国家参与GVC将助其更早迎来“拐点”,实现经济发展意义上的碳达峰;而规制宽松的国家参与GVC则可能沦为“污染天堂”。③GVC参与度对EKC“拐点”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前向GVC参与度的提升将有效推动EKC“拐点”提前到来。④GVC参与度与CO2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本文的发现丰富了全球价值链在经济和环境效应方面的实证应用,为协调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约束提供了新思路。

  • 资源管理
    盖美, 岳鹏, 杨苘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环境保护是助推海洋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借助重心模型刻画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偶有波动;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南部经济区较高,西部经济区较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整体呈向西再向北迁移的趋势,各经济区内部重心移动差异性明显。②从地区整体效应来看,对海洋生态环境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科技投入>0>碳排放量>农业污染>工业化水平>劳动力结构>废水排放,对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影响排序为环境规制>0>碳排放量>劳动力结构>工业化水平>废水排放。③分区域来看,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区的作用效果不同,西部经济区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水平;南部经济区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科技产出、生态优化、环境规制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北部经济区生态优化和环境规制推动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沿岸省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 资源管理
    李永波, 王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基于现场实验的信息干预手段被广泛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为了研究信息干预手段对城镇居民家庭用水量的影响,本文基于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开展的为期8个月的现场实验,结合实证模型分析和对比了“节水技巧”“节水技巧+节水教育”“节水技巧+同社区用水比较”和“节水技巧+同城用水比较”4种信息干预手段的节水效果。研究表明:①4种信息干预手段均对城镇居民住宅用水量的减少产生了显著的影响;②社会比较信息的节水效果受比较对象的地理距离的影响,即近距离比较对象(同社区用水比较)相比于远距离比较对象(同城用水比较)更有助于人们节约用水;③信息干预手段的节水效果在短期内对高耗水量人群更有效,但长期而言对低耗水量人群更有效。④信息提示的节水效果具有时间衰减效应。本文通过开展现场实验,验证了现场实验方法在家庭节水领域的有效性,研究结论将对信息干预手段在家庭节水领域的应用起到借鉴意义。

  • 资源管理
    颉茂华, 王乾, 孟佳慧, 韩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草原有“地球的皮肤”之称,中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探索研究草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应用,对于量化草原生态服务价值、加强草原资源科学管理以及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具有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但目前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本文基于对已有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梳理,立足于草原资源特性,对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报表体系的核算内容、草原资源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设计出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样表。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数据为例,编制出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通过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得出,2017年呼伦贝尔草原资源资产为9735219.80万元,负债为50101.6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9685118.20万元。本文方法和案例可为构建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体系、编制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参考范式。

  • 资源管理
    沈运华, 张秀荣, 刘晓煌, 熊茂秋, 邢莉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建设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系统获取长期、连续、多尺度、多要素的自然资源观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在阐明自然资源监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针对调查、监测、观测等不同探测方法的功能和技术路径,以系统化的视角论述了现代自然资源监测特点,对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技术路径进行说明,并从宏观管理层面分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支撑。

  • 资源管理
    谢梦玲, 王昌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实现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和生态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基于ScienceDirect和中国知网,从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变革、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和管理有效性评估4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综述评价,分析了文献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有关研究的深化和管理体制的优化提供了思路。结果表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参与式管理、管理体制问题与模式、管理有效性评估、管理机构权力划分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经验等方面。文献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为代表,定性研究占主流,定量方法为辅;文献理论方面,制度变迁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生态完整性理论等多学科理论构成了研究的理论体系。基于研究进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理论构建、关注不同权力配置模式下管理有效性评估、探究纵横权力运行协调机制以及参与式管理实现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关注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等研究方向。

  • 碳排放
  • 碳排放
    闫佳彤, 黄书培, 李文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节能降碳技术的推广涉及政府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博弈。为探究“双碳目标”下各级政府与高耗能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本文构建了高耗能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探讨了三方主体在节能降碳工作中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①在影响企业是否选择使用节能技术的众多因素中,节能降碳技术的使用成本和降碳效率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②在使用碳税政策促进企业降碳的过程中,补贴设置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政策效果产生消极影响;③提高地方政府对碳税收入的共享比例可以保障其对当地企业的监管力度;④主体选择某种策略的初始概率不会影响博弈的结果。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应围绕使用成本和降碳效率两个关键因素,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其次,征收碳税的同时应分行业进行差异性补贴发放;最后,因地制宜地保障地方政府对碳税收入的共享比例。

  • 碳排放
    王鑫淼, 马志勇, 周旺潇, 黄勇, 陈利顶, 杨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光伏能源是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明确光伏发电系统的碳中和路径,辨识其影响因素对于能源转型从而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解析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碳排放特征,探讨了光伏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收支和光伏阵列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功率为500 kW的光伏电站从生产到废弃处理全过程碳排放量约为1.00×106 kg;②相比标准煤发电,其全生命周期中减碳量约为3.05×105 kg/a,节省标准煤约1.24×105 kg/a;③若光伏阵列下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以0.33 Mg C/(hm2·a)为参考,全生命周期内草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量约为8.25 Mg,考虑其相比标准煤发电的减碳量后,500 kW光伏发电系统约需3.27年可以中和其生产建造过程的碳排放。光伏组件和设备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能耗、光伏场地气候特征等均会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采用节能环保材料、改进生产工艺、优化光伏场地选址、构建“光伏+生态修复”协同发展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的碳中和效率及固碳增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