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研究综述
  • 研究综述
    程建, 朱道林, 赵江萌, 张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土地资本化为主题,根据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结论表明:①已有研究围绕土地资本化这一中心变量,立足城镇和农村两个场域,“理论层—研究层—实践层”三个层次互促共进,构成“概念内涵—经济效应—经济机制—治理与改革”四大板块内容,成果为多项热点领域改革提供了参考,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场域—三个层次—四大板块—五项改革”的系统框架;②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土地资本化都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把握其合理的“度”以趋利避害,已成为改革发展需直面的重大科学问题;③城镇土地资本化研究应强化微观经济分析和理论模型构建,农村土地资本化研究亟待构建系统性理论分析框架和丰富实证研究;④中国经济转型与乡村振兴将延拓土地资本化研究域,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将为研究提供新空间。未来研究应立足土地基本属性与特殊性,重视土地经济规律凝练与理论创新,为进一步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理论遵循。

  • 研究综述
    李睿倩, 徐成磊, 李永富, 胡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岸带韧性可为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压力的复合风险提供新的理论源泉和分析视角,对保障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解析海岸带韧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以社会生态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等理论为支撑的海岸带韧性理论框架,比较了现有4类评价方法,进而厘清了要素型、过程型和复合型3类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阐释了影响海岸带韧性的社会、自然等多维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明确了提升海岸带韧性的抵御型、预防型和适应型3类基本策略。基于现有国外研究成果发现,不同学科和理论视角下海岸带韧性要素关系和韧性能力方面的内涵界定有待厘清,从人地耦合与多维时空视角挖掘海岸带韧性过程与作用机制尚存薄弱之处,多重扰动下海岸带韧性的尺度效应和影响机理分析仍存挑战。最后,本文明确了中国海岸带综合风险防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诉求,探讨了以概念内涵为引领、系统评价为支撑、机理解析为重点的本土化理论框架构建内容,提出海岸带韧性理论方法在中国海岸带安全预警、政策精细化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路径。

  • 水资源
  • 水资源
    邓淇中, 张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聚集区、水生态功能区,其水资源绿色效率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本文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超效率E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以及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方法,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①从时序演变来看,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水平呈高低交错状的波动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稳增期”“振落期”“提速期”等3个阶段。②从空间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中心或副中心城市,数值较低的城市大多集聚在中、上游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出由高向低的扩散迹象,且在全局空间检验中发现存在正的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存在集聚现象和溢出效应。③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科学技术水平、政府管制力度以及对外贸易程度对水资源绿色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分位点下的水资源绿色效率,其驱动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均有差异,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旧成立。最后,根据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时空演变趋势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水资源
    吕锦心, 刘昌明, 梁康, 田巍, 白鹏, 张仪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和预估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是科学认知黄河水情以及支撑流域防洪减灾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全国水资源二级分区,综合采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和跨部门影响模型相互比较项目(ISIMIP)的降水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区的6个极端降水指标在历史期(1979—2018年)和未来期(2021—2100年)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表明:①空间上,历史期与未来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标值在整体上均呈现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在河口镇至龙门(Ⅳ)、龙门至三门峡(Ⅴ)等分区内部还出现了极端降水高值中心,这些区域高值中心与历史洪水爆发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②时间上(历史期),多数水资源分区的极端降水指标主要呈上升趋势,且小时尺度极端降水增强是所有分区的统一特征;作为黄河干流洪水主要来源区的兰州以上(Ⅰ和Ⅱ)、河口镇至龙门(Ⅳ)、花园口以下(Ⅶ)分区的所有极端降水指标呈上升趋势;③时间上(未来期),在不同辐射强迫情景下,未来各水资源分区的极端降水指标值都呈增加趋势,且增加幅度和空间覆盖范围会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大而增大,这将加剧黄河分区防洪形势,其中河口镇以上3个分区(Ⅰ、Ⅱ、Ⅲ)和龙门至三门峡(Ⅴ)分区的极端降水增强幅度最为明显,是未来防洪重点区。本文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未来极端降水灾害风险评估、区域防洪风险分析及应对、雨洪水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

  • 碳排放与气候资源
  • 碳排放与气候资源
    齐绍洲, 徐珍珍, 杨芷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欧盟启动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会影响中国钢铁行业的成本效率,鲜有研究从碳市场角度考虑如何应对其导致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两种价格可变的资源分配模型,从碳市场角度研究在短期和长期中国减缓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负面影响的碳配额分配策略。本文以中国各省份钢铁行业为例进行成本效率评估和碳配额分配,研究发现:①在短期中国碳价格不变和长期中国碳价格上涨情况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会导致行业成本效率下降;②中国出口到欧盟的钢铁产品数量越多则中国钢铁行业成本效率下降的幅度越大,中国碳价格水平越高则钢铁行业的成本效率越稳定;③通过碳市场优化配额分配能有效缓解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负面影响;④在优化碳配额的同时进行能源消费量调整,能够获得对配额总量影响较小的方案。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完善碳市场政策、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挑战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 碳排放与气候资源
    谭清华, 刘玉洁, 宋献方, 潘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逐日太阳辐射是作物模型的关键输入变量,被广泛用于计算太阳辐射的Ångström-Prescott模型(A-P公式)校正工作主要建立在月尺度数据上,开展不同区域日尺度及更大时间尺度校正及参数适用性研究有助于提高太阳辐射计算和作物模型模拟准确性,指导区域农业生产。本文基于中国九大农业区划和104个辐射站点的1981—2016年逐日太阳辐射实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年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日尺度和月尺度校正A-P公式,并对其校正参数(asbs)的适用性进行检验评价。结果表明:①中国年太阳辐射在1990年前后经历了由“变暗”到“变亮”的转变,总体呈增加趋势(7.32±30.31 MJ/m2/a),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②日尺度A-P公式校正拟合效果优于月尺度,且月尺度的校正参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参数as的空间分布存在地带性,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特征,而bs与海拔正相关;③日尺度和月尺度校正参数可互换,但在年尺度上线性A-P公式不再适用。本文对提高太阳辐射计算精度和指导区域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冯佳凝, 刘荣娟, 濮励杰, 郄璐, 朱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陆海统筹视角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对于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建立陆海一体的开发适宜性评价分类方案;基于短板效应,构建并计算两级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长板效应,叠置二级评价得分,获得一级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结论表明:①叠置二级评价结果后,海域建设适宜及农业适宜结果得到修正,总体二者高适宜区及低适宜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一般及较高适宜区变化较多。②短板效应理论确保了刚性管控线划定的区域适宜性得分不变,从而落实底线区域优先保护原则;长板效应对一级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中一般适宜区与较高适宜区影响明显;③城镇、农业及生态空间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17%、58.56%及18.27%,城镇空间形成3个陆海联动核心及2个内陆城市组团,农业空间集聚效应显著,生态空间成网状发展。构建二级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厘清陆海可开发模式,贴近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提高3类空间划定精准度。

  • 土地资源
    贺超, 崔权雪, 刘炳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使林地经营权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其具体权能内容会对农民的林权流转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选择实验法,构建林地经营权权能的属性指标,基于2019年对福建省三明市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林地经营权的权能设置对农户林地流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林地经营权的具体权能内容会显著影响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具体而言,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地经营权入股以及续约的优先权对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农户林地流入意愿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城乡社保统筹程度对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村集体林业经营收益分红和林地流入支付金额对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③农户的林地流入意愿存在个体异质性。鉴于此,本文提出扩展经营权权能、推动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财产化、加强对农户林业经营方面的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建议,以期对未来的林权制度改革方向提供参考。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高婧, 曹宝明, 李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4年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以来,国家实施了以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与此同时,以化肥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品,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对农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日益凸显。然而,不断增加的化肥投入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盲目、过量施用而导致化肥施用强度过高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粮食流通中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一典型托市收购政策为例,探索政府托市收购对化肥施肥强度的影响。利用1994—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阐述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运行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双重差分、三重差分、事件分析等估计方法,着重分析该政策实施如何影响小麦化肥施用强度的问题,并联系中国的农地制度背景,进一步分析农地权属构成对该政策实施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促使种植户在增产的目的之下提高了化肥施用强度,且具有持续增强的动态效应;②同时,政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受到了农地权属构成的调节,表现为自有农地比重增加会弱化政策提高化肥施用强度的效果,租赁农地比重增加会强化政策提高化肥施用强度的效果;③在这一调节作用之下,政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与种植面积呈现出了U型关系。本文对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效应的评估和阐释,对探求农业经营规模背景之下协调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资源管理
    吴海霞, 郝含涛, 葛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粮食主产区政策在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能否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亟待研究。本文将2004年设立粮食主产区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在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运用SBM-GML指数及双重差分法,探究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粮食主产区的设立显著抑制了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忽视环境因素容易低估政策效应。具体来看,该政策提高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同时抑制了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②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通过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抑制了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则会改善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③异质性分析表明,产粮大省本身所具有的禀赋优势会削弱粮食主产区政策整体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而且,从粮食种植结构来看,该政策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主要发生在水稻种植区域,对小麦和玉米种植区域影响相对较弱。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粮食主产区政策,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资源管理
    柳荻, 胡振通, 柳金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探究休耕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为例,运用330个农户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收入水平休耕农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整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约24%;农户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来增加间接收入实现增收,而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休耕农户收入会减少。②休耕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对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低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③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健康程度、村干部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耕地面积、租入耕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完善休耕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充分尊重农户休耕意愿,着力解决休耕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特殊就业渠道。

  • 资源管理
    王姣娥, 杜方叶, 景悦, 杜德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期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本文使用2016年全国尺度的发明专利转移数据,分析东北地区城际专利转移空间—行业路径的特征,并进一步借助Tobit回归模型,揭示东北地区城际专利转移路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的城际专利转移以跨区域转移为主。跨区域专利转移在空间、行业和路径方面均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北京、常州、深圳、益阳和上海等,行业主要集中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②区域内专利转移具有一定的空间和行业聚集性,但路径聚集性不明显。③城市主体的行政等级、创新载体数量、对外开放程度、城市间创新合作、城市间创新能力差异、地理邻近性、行业发展邻近性以及城市创新邻近性均对东北地区专利转移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结果可为挖掘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构建技术合作网络以及制定区域合作和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提供指导。

  • 资源管理
    邵忠忠, 熊理然, 蒋梅英, 林之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世界第一大稻米出口国,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全球稻米供给及粮食安全,并对地缘格局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基于FAOSTAT数据,利用网络结构测度指标和以地缘视角为基础的聚类分析方法,旨在探析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格局及其地缘影响力。研究发现:①从2012年起,印度成为全球稻米出口第一大国,且稻米出口贸易的网络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连接结构更加紧密;印度稻米出口贸易时空扩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布规律,即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并逐渐向更多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扩张,成为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国家之一。②印度稻米出口贸易地缘影响力的空间扩张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即对印度周边国家的地缘影响力最强,呈现出由南亚国家向环印度洋地区递减扩散的空间推移规律。③在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及地缘环境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印度通过稻米出口贸易不断增强其地缘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权力位势。本文结果可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海洋资源
  • 海洋资源
    徐策, 张力, 余静, 张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是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模态之一,不仅对欧亚及北美大陆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及渔业资源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影响中国近海环境最主要的气候年代际事件PDO为切入点,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超前滞后相关、一元回归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分析了1950—2018年中国近海4种主要经济鱼种(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银鲳(Pampus argenteus)及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渔获量波动与PDO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渤黄东海4种渔获量与PDO的关系变化一致,存在显著的同期负相关;而南海4种渔获量与其他海区不同,与PDO相关性较差。②PDO变化对渔获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代际尺度,并且在PDO位相转换期间的影响更为显著。③PDO变化通过引起渤黄东海的海温和初级生产力(以叶绿素为表征)显著变化,对渔获量波动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当PDO处于负位相时,中国近海会出现海水增暖、叶绿素增加现象,适宜海温和初级生产力提升,使得渔获量增加。本文结合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对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 海洋资源
    吴妤婷, 白佳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作为资源开发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海洋发展战略与综合立法的重要内容;但少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海洋资源开发为主题的海洋综合立法研究。本文通过拓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明晰中国海洋综合立法的主要内部矛盾与外部影响因素,探索群落与可持续发展进程对海洋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比较分析典型国家的海洋综合立法。研究发现:①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模式(Marine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MEBM))兼顾了生态系统关联性与管理适应性的特点,进而推动海洋管理模式的创新。②中国“海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对事前预防的偏向符合MEBM模式追求的管理实效,“生态+海洋管理”模式可为中国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海洋法立法提供思路。③外国通过海洋基本法/综合立法设立专门海洋管理机构、制定中长期海洋计划、明确“海洋”“生态”法律地位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性MEBM模式,为中国海洋综合立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海洋资源
    何瑶, 杨永春, 郭建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双循环背景下,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有望进一步增加港口内贸集装箱比例,而海洋集装箱运输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国内海洋集装箱运输网络脆弱性的研究必要而紧迫。本文在港口中断模拟下,运用复杂网络特征指标从网络结构和节点抗干扰性能两方面,分析2005年和2017年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航运网络脆弱性,并探讨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相较于2005年,2017年有较高比例的节点分别失效,使网络集聚系数上升、平均路径长度减小和网络独立路径数量增大,这表明当网络中有较多节点分别中断失效,剩余节点仍具有紧密联系,具有较多备用路径,能够以较快反应速度顺利应对干扰。港口节点间的平均路径长度、支路数量和联系受到同步影响,产生叠加效应。②2017年,最大干扰状态下港口的抗干扰性能差异较2005年减小。轴辐模式下枢纽港作用增强,上海港和深圳港的中断使网络中节点处于最大干扰状态下的比例增加,脆弱性节点增多。③航运网络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突出表现在外界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导致网络节点瞬时中断、轴辐式航运组织模式的强化、区域竞合与一体化的发展三方面。本文结果对于认清国内航运网络的脆弱性及影响因素、保障港口间有效联通和提升航运网络安全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