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海南自由贸易港专栏
  • 海南自由贸易港专栏
    刘云刚, 刘玄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内外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本文基于政治地理学视角,分析在此背景下的海南自贸港建设涵义和发展前景。海南自贸港的政策实践背后,有其海岛区位的地理必然性,也有环南海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背景因素。在全球层面,海南自贸港是中国构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凸显了中国参与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的战略;在国家层面,海南自贸港是国家分级主权的海岛实践,是中国主动实施国家再尺度化的发展策略;在地方层面,海南自贸港建设是优化海南岛屿开发空间治理的手段,也是协调海南主岛与三沙离岛之间关系的调控对策。从政治地理学视角看,海南是岛屿经济体,也是岛屿地缘体,自贸港正是对海南岛屿区位条件的完整诠释。

  • 海南自由贸易港专栏
    孟广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不仅是海南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及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在总结与归纳自由贸易区的含义、类型以及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与条件、功能与作用、属性与类型、产业选择、空间结构、监管模式、政策法规、营商环境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与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应成为双循环发展战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CAI)先行试验区,成为复合综合型自贸区;应以航运物流和国际贸易、旅游与服务贸易为主导,以研发制造与现代农业为辅,多业态组合;以主岛为主,离岛为辅,以各类园区为建设重点;在全岛单独关税区管理基础上,实施“港中有区”镶嵌式管理模式;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基本法”立法,实施货物、投资、资本、人员、信息便利自由化流动与低税收政策,简化法规形式与内容;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综合交通水平;防止经济与政治风险,建立海防中心与非法滞留人员遣返中心;限制国土与岸线开发强度、人口规模与密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完善自由贸易区学术研究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 海南自由贸易港专栏
    程叶青, 张金萍, 陈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和党中央科学谋划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中国深化改革创新、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经济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政策解读和理论逻辑分析,探讨海南自由贸易港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探寻应对区域变革、资源约束、经济全球化挑战和面向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目标及实践需求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转型路径,为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认为:①海南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资源基础,但面临地理“邻近效应”欠佳、资源利用不合理和高端人才资源短缺等约束。②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专业化水平提升,重点产业支撑能力增强,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产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和新兴产业支撑乏力等问题突出。③应正视海南地理区位、资源短板和经济增长质量,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保障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有效推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建设。

  • 海南自由贸易港专栏
    李国平, 徐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粤琼区域协同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尤其是广东省资源,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本文首先构建引力熵模型对粤琼两地综合发展水平及城市间引力强度进行了整体评估,然后分别从粤琼两地产业分工与合作、创新联系以及要素市场一体化三方面探究了粤琼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研究表明:①2013—2018年粤琼两地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海南省与广东省综合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粤琼城市之间的引力强度不高;②在产业协同方面,广东省与海南省的制造业结构差异明显,服务业同构化水平较高;③在创新联系方面,广东省对海南省的创新溢出水平过低;④广东省与海南省要素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本文基于对粤琼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助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 海南自由贸易港专栏
    宋周莺, 陶蕾, 刘卫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由经济区是世界各国促进就业、驱动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自由经济区,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南贸易联系出发,采用RCA指数、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等方法,对海南的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其与国内各省区市的经济关联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显示:①2002年以来,海南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伙伴中,东盟国家地位显著上升,产油国地位波动巨大。②海南的出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始终以矿产品为主导;进口商品结构波动巨大,目前以化工产品、矿产品和运输设备为主导。③广东、河南及华东大部分省份与海南经济联系相对较强,广东、安徽、山东及河南是海南主要的产品流向地,而江苏、广东、浙江、河南和安徽是主要的产品来源地。④工业、建筑业及农业是海南与各省区市之间产品流动的主要部门;农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交通仓储和邮政等部门在国内产品流动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⑤海南与各省区市的经济联系具有较强的单向联系特征,其经济发展对国内其他省份的依赖性较大。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钱琛, 邵砾群, 王帅, 张会, 陈海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租赁是中国牧区草地流转的主要途径。探讨影响牧户草地租赁行为的因素,健全和完善草地租赁市场,对于维持草原生态平衡、提高牧户收入、促进牧区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青海省门源县4个村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牧户社会网络,以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类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指标,代替传统的个体社会资本指标,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社会网络对牧户草地租入倾向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建立在血缘、地缘、亲缘等关系基础上,具有潜在规则约束力的强关系,显著提高了牧户草地租入倾向和租入强度;②反映牧户在村集体内的权利、地位,高效率传递非冗余、异质性信息的弱关系,有助于打破草地租赁市场的“隐形壁垒”和“准入限制”,也能够显著提高牧户草地租入倾向和租入强度。政府应积极培育牧民专业合作社与畜牧业生产企业,定期举办各类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营造互信互助互惠的牧区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网络在发展草地租赁市场和实现牧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 资源经济
    谢先雄, 邓悦, 刘霁瑶, 卢玮楠, 赵敏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亟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转变经营方式,以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作为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的可持续农业经营方式,休耕是否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已成为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基于中国西北休耕试点区1240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多变量Probit、SUR回归、Heckman两步法以及工具变量法等方法,从就业决策、就业选择、就业强度以及就业收入4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检验了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休耕能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但作用空间十分有限,且主要使农户倾向于选择非农经营;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强度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其非农就业时间,而非就业人数,农户外地务工人数之所以增加只是休耕促使其家庭内部劳动力由本地务工转向外地务工的结果;休耕有利于增加农户非农总收入、外地务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这主要通过提高相应的非农就业时间来实现。②异质性分析表明,休耕参与程度对农户非农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只有将耕地全部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概率,只有将家庭绝大多数耕地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强度和收入;休耕有利于纯农户与I兼农户非农就业并增加非农收入,对II兼业农户无促进效果;休耕显著提高了劳动力高年龄组农户非农就业强度与收入,对劳动力低年龄组无影响,且劳动力高教育组农户非农就业效果明显高于低教育组。本文不仅有助于填补已有文献的不足,对完善休耕政策以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也具有一定的经验参考价值。

  • 资源经济
    杨定, 杨振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贫困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作用机制、支撑巩固减贫成果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高寒地区的生态贫困评价和影响因素探索较少。本文以藏北深度贫困区色林错地区为例,构建生态贫困评价体系,将BP神经网络模型和DEMATEL方法相结合,对该地区生态贫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色林错地区各乡镇生态贫困指数平均值为2.97,多数乡镇生态贫困等级集中在三级(最贫困为五级),且生态贫困等级较高的乡镇处于地理环境恶劣的山区,生态贫困等级较低的乡镇处于湖盆附近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②各因素对生态贫困的影响方向存在差异,地面坡度、地形起伏度、平均气温与平均海拔对生态贫困有正向作用,河网密度、平均降水、土壤质地结构与植被指数对生态贫困有负向作用;应引导居民尽量减少在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的区域活动,加强优良草场和水源地保护,发展现代畜牧业和旅游服务业等特色产业,推动社区发展以降低生计脆弱性;③平均海拔、地形起伏度和地面坡度是影响生态贫困的关键因素,并与平均气温和降水等因素相关联;应以海拔、地形等为主要考虑因素,优化居民点布局,积极应对生态贫困。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制定长期有效的减贫策略提供参考,还可为其他地区生态贫困监测提供借鉴。

  • 资源经济
    翟志宏, 江民星, 常春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降水对蔬菜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分析降水的蔬菜价格冲击效应对菜价预测及市场供需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包含降水因素的蔬菜供需动态模型,揭示逐日降水对菜价的影响机制,并阐明了降水对不同蔬菜冲击效应存在异质性的原因;然后基于广州市2004—2018年逐日的菜心、生菜和豆角3种蔬菜零售价格数据及降水数据,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来验证上述影响机制,并量化降水在月和日尺度上对3种蔬菜价格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①一定条件下逐日过量降水对菜价具有正向冲击作用,即导致菜价上涨,且冲击效应与蔬菜需求价格弹性呈反向关系。②菜价受降水的冲击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异质性明显,日尺度的冲击效应表现更为敏感,降水对菜心、生菜和豆角价格冲击在日尺度上分别在第16、20和10 d达到最大,随后减弱;而月尺度的冲击效应具有明显滞后性(滞后一个月),冲击较强但持续性不强。③日降水对菜心、生菜和豆角价格波动的贡献率分别约8.3%、18.4%和1.0%;月尺度降水相对日尺度降水而言,对3种菜价的影响更大,贡献率分别约为24.0%、18.1%和10.7%。最后,本文提出了针对降水过量时期稳定蔬菜价格的政策建议。

  • 资源经济
    朱亮峰, 朱学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行业去产能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它的撬动作用在于促使能源资源朝着清洁低碳、高效高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倒逼煤炭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加工转换率,合理调度资金投向,有序安排资产结构,拓展非煤业务。本文收集2009—2018年煤炭行业去产能相关指标数据,收集同期全国34家煤炭上市公司关于资产结构变动的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资产结构演变熵值;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煤炭行业去产能、调整资产结构对煤炭上市公司带来的撬动效应。实证研究表明:①煤炭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但与煤炭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其隐含的撬动效应滞后释放;②煤炭上市公司在去产能的环境压力下,主动调整资金投放方向,使资产结构不断有序变化,有序演变下的资产熵值与企业撬动效应正相关;③煤炭上市公司合理安排流动负债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加速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周转,对煤炭经济撬动效应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煤炭行业去产能已步入供需平衡的正常轨道,巩固转型成果,把控资产结构有序演变,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未来应坚持的发展方向。

  • 生态资源
  • 生态资源
    陈彩霞, 黄光庆, 叶玉瑶, 赵玲玲, 金利霞, 刘旭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宏观格局变化已广受关注,但微观村落层面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构建了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演化概念性分析框架,以佛山市西桥社区、南金村、青田村、仕版村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与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基塘系统的演化过程、特征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基塘系统已由原有种养结合转为单一高密度养殖塘,但邻近村居聚落的基塘系统与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形成生态景观塘、菜基鱼塘等;②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经济效益至上”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基塘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③转变基塘经营模式,发挥基塘综合效益,合理治理基塘与城乡空间的交错地带,与基塘农业文化遗产及乡村文化保育相结合,是实施基塘系统生态修复的关键。本文结果有助于揭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演变规律,可为珠江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 生态资源
    陈林, 肖倩冰, 蓝淑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质量的改善不仅是环境政策单独作用的结果,通常还与政策作用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基于中国2006—2016年1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面板数据,以“大气十条”政策作为环境规制的代理虚拟变量,结合双重差分法,研究“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利于降低京津冀晋鲁蒙、长三角、珠三角3个目标区域内城市的雾霾污染水平,并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探索该政策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雾霾污染治理。进一步,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大气十条”政策实施背景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对雾霾污染治理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回归结果显示:①双重差分回归中,全样本下,“大气十条”的政策效果不显著;分区域样本下,政策对京津冀晋鲁蒙区域产生了显著的雾霾治理效应,而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没有产生明显的政策效果。②中介效应模型中,京津冀晋鲁蒙区域“大气十条”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作用于雾霾污染治理,且为部分中介效应;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作用于雾霾污染治理则为完全中介效应;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不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③面板门槛回归中,京津冀晋鲁蒙与周边区域样本、长三角与周边区域样本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均存在门槛效应。

  • 生态资源
    刘晓阳, 魏铭, 曾坚, 张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区域生境斑块日益破碎化和孤岛化,科学构建生态网络是有效连接生境斑块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具有关键意义。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依照“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设置—潜在廊道模拟”模式,根据生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采用夜间灯光数据修正传统土地覆被赋值确定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潜在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结合潜力模型进行廊道重要性评价,通过计算网络连通性指数和经济成本比确定廊道提取的合理阈值,提出生态与经济并重型生态网络构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识别的生态源地共计45处,总面积约为3542 km2;模拟的潜在生态廊道共计990条,总长度约为5941 km。②源地及廊道的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研究区西北部山区丘陵地带的德化县、安溪县、南靖县等分布较为密集,而东南沿海建成区几乎没有分布。③0.73分位数所对应的网络连通性指数成本比达到最高值,此方案下提取的268条潜在廊道可有效连通45处生态源地。研究结果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视角合理构建区域生态网络体系,可为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网络的建设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 生态资源
    谭力, 王占岐, 薛志斌, 杨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生态环境脆弱的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污染风险评估模型,定量揭示了研究区土壤氟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布格局和污染风险等级。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土壤氟元素含量整体偏高,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表层土壤氟密度呈现从西向东、从南向中北部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在中东部的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和丹江口市石鼓镇出现明显的单核聚集,与该区域地层岩性及成土母质特征对应;而土壤氟净增量状况则表明大部分地区氟含量都与后期人类活动有关;②氟环境污染程度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分异性,根据地累计指数特性,表明除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和嵩坪镇受成土母质等结构性因素制约外,其余地区多为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致;③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表现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中等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和北部。少量分布的高等风险区应引起重视,如淅川县盛湾镇东部、仓房镇西部以及丹江口市嵩坪镇和石鼓镇。研究结果旨在为土壤氟环境改善、库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给当地土壤修复治理、确保优质清水北调提供决策依据。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钮心毅, 李凯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移动定位大数据可在都市圈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流空间理论下,都市圈功能一体化表现为同城化“跨城功能联系”。“居住—工作”和“工作—工作”这两种跨城功能联系是都市圈功能一体化形成的标志,也是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的关注重点。本文以上海都市圈为例,提出了以移动定位大数据支持都市圈功能一体化规划实施监测的方法。首先,移动定位大数据可以从城际出行有效地量化测度跨城功能联系。其次,移动定位大数据在都市圈规划实施监测中有3个适用领域:①使用跨城功能联系界定都市圈紧密联系范围;②监测都市圈产业分工带来的人力资源要素流动;③监测都市圈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绩效。最后,研究认为以功能一体化为目标,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以支持跨城功能联系的空间体系为主导,跨城功能联系为主的“流动空间体系”应作为规划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 资源管理
    王芳, 朱明稳, 陈崇旺, 肖瑩, 张旭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健康资源的合理布局是影响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POI(兴趣点)、路网、Sentinel-2A遥感影像与人口统计数据等,在耦合步行指数以及土地-人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秩相关系数与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综合探究城市健康资源公平性。结果表明:①广州市中心城区健康资源的步行性较高,步行指数高值区与低值区混合分布,形成了多中心圈层递减的格局;②人口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较大,人口数量以荔湾区中部、越秀区西南部、海珠区西北部及天河区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③人口数量与步行指数显著相关,但低-高类与高-低类公平性空间占比达40%,城市健康资源公平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④城市健康资源的区域供需关系不平衡,其中自然健康资源最为匮乏且布局不尽合理。为了促进城市健康资源步行公平性最大化,其配置应综合考量区域人口需求量、资源类型与数量、步行出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研究可为区域健康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与供需平衡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 资源管理
    石晓晓, 郑国砥, 高定, 陈同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畜禽粪便资源数量及养分总量,计算其替代化肥潜力,对指导实现化肥零增长和减施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畜禽种类包括牛、马、驴、骡、猪、羊、家禽和兔,利用排泄系数法估算了1980—2016年中国畜禽粪便的养分资源总量,并计算畜禽粪便替代化肥潜力。结果显示:①1980—2016年畜禽粪便和养分资源总量呈快速增长—稳定发展的趋势,2016年含量分别达到2.38×109t和4.71×107t,相比1980年增幅为45.7%和49.8%。②以2016年化肥实际施用总量5.98×107t计算,若2016年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由60%提高到75%,化学氮肥、钾肥和磷肥施用量理论上分别可减少3.7%、17.5%和44.2%,考虑畜禽粪便目前已有资源化利用量,其化肥替代潜力计算值更具有参考价值。③中国畜禽粪便替代化肥潜力巨大,但受种养分离、农田污染负荷等因素的影响,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率有待提升。基于以上发现,应通过优化畜牧业布局、合理规划畜禽粪便还田量等措施加快实现畜禽粪便利用率提高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 资源管理
    刘建华, 黄亮朝, 左其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定量评估其和谐发展水平对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4方面构建和谐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评价方法(SMI-P方法),评估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沿黄17个城市2010—2018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利用雷达图、箱线图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总体和谐水平不高,但逐年稳步提升;经济子系统发展指数最高,环境子系统次之,人口和资源子系统发展指数较低;②和谐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以郑州和济南为中心的高水平聚集区、两省交界城市的低水平聚集区,其他地区为中等水平。最后,结合黄河下游特征,根据不同的聚集区分析其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优劣态势,并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提出促进黄河下游和谐发展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量化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为黄河下游和谐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 资源管理
    刘贝贝, 左其亭, 刁艺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科技创新是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模式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绿色科技创新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绿色科技创新理念的理论基础,全面阐述绿色科技创新的实践意义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重价值;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的新要求,指出绿色科技创新在此国家战略实现过程中对促进流域经济绿色发展、保障流域水安全、助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体现及重要意义;从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三方面对黄河流域绿色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绿色科技创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实现途径。以期完善绿色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