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栏: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
    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国外经验及其对中国村镇发展的启示
    王磊, 刘圆圆, 任宗悦, 颜蔚
    2020, 42 (7):  1223-1235.  doi: 10.18402/resci.2020.07.01
    摘要 ( )   HTML ( )   PDF(4087KB) ( )  

    村镇区域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建设对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调节区域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村镇建设主要涉及居住、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包含村镇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也反映村镇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二战后西欧(德国和英国)与东亚(日本和韩国)主要国家村镇建设的主要类型与村镇功能演变特征,梳理了针对村镇区域居住、产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政策、规划与法律等,探讨了村镇建设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响应及其影响政府的村镇发展政策与规划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村镇建设的阶段特征、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规划政策改革。最后,在国际比较视野下总结了中国村镇建设的特殊性,并从村镇地域系统与主导发展类型的视角,提出了改善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关系,促进村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与测算体系
    段学军, 王雅竹, 康珈瑜, 柏培源
    2020, 42 (7):  1236-1248.  doi: 10.18402/resci.2020.07.02
    摘要 ( )   HTML ( )   PDF(8099KB) ( )  

    伴随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不少村镇出现“五化”(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现象,成为制约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障碍。构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与测算方法体系有助于支持村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水、土等资源优势,振兴乡村经济,改善村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本文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脉络、应用领域与尺度特征,并以村镇地域系统为对象,从综合性与地域性视角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从承载力与承载体及其相互关系切入,剖析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在对村镇建设类型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互馈关系,探讨了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通过指标体系与系统模型构建,采用“短板原理”,初步构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体系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贡献为完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以及系统评估方法,同时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及人口合理规模测算——以江西省永丰县为例
    马定国, 戴雄祖, 羊金凤, 王传胜
    2020, 42 (7):  1249-1261.  doi: 10.18402/resci.2020.07.03
    摘要 ( )   HTML ( )   PDF(13676KB) (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是现阶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以往的承载能力研究多是面向大区域尺度,专门针对村镇建设的承载能力评估比较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部最新公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指南为基准,探讨了县域尺度面向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选取的案例区为地处江南丘陵地区的江西省永丰县。通过永丰县村镇建设特点及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的初步评判,建立了以土地、地质灾害、生态为主要限制因子的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判定的指标体系,划分了以行政村为基础单元的村镇建设适宜类型,测算了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两种情景下的全县人口合理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永丰县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779.77 km2和1838.68 km2,剔除重叠面积后为1838.94 km2,占全县面积的67.81%。②按照各村不适宜区面积、现状人口、村镇建设的情况,全县216个行政村可被分为生态保护重点村、种植业发展重点村、中心集聚重点村和其他村4大类。③当地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耕地种植业可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分别为135.38万和140.10万人。④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140和200 m2测算,高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村镇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4.05万、60.04万和42.03万人;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4.61万、39.01万和27.31万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现行“双评价”技术指南的应用与完善提供案例支撑,也可为永丰县实施乡村振兴和村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
    黄晶, 薛东前, 代兰海
    2020, 42 (7):  1262-1274.  doi: 10.18402/resci.2020.07.04
    摘要 ( )   HTML ( )   PDF(6473KB) ( )  

    农产品主产区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需要适度的村镇建设活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构建了一套适宜于农产品主产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思路方法,分析了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从村镇建设活动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资源环境对村镇建设活动的支撑两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体系,农产品主产区应重点关注耕地资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耕地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②临泽县村镇建设资源承载力大于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整体偏低;村镇建设承压状态两极分化严重,耕地资源以盈余为主,水资源和环境以超载为主;空间上,综合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呈现明确的“南高北低”分异格局,且形成“沙河镇耕地资源低承载、高承压”“廖泉镇水资源低承载、高承压”“新华镇水资源高承载、低承压”显著集聚区。③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及承压状态空间分异是由资源环境本底、发展需求强度和政府治理力度共同决定的,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治理的润滑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态产业化机理及其典型模式
    张轩畅, 刘彦随, 李裕瑞, 郭远智, 曹智
    2020, 42 (7):  1275-1284.  doi: 10.18402/resci.2020.07.05
    摘要 ( )   HTML ( )   PDF(3359KB) ( )  

    生态产业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促进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作为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单元,其乡村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生态功能显著改善,但农业基础薄弱、水土约束增强、生产效益偏低等问题依旧突出,亟需推进生态产业化提升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本文从生态资源价值增殖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态产业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后的典型实践,提出了适合该区域发展的产业化模式及其可持续途径。结果表明:①乡村生态产业化应遵循乡村地域系统演化规律、耦合机理以及价值转化原则,依托地理工程技术加快生态资源培育,建立生态产权管理制度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通过资产集中流转、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要素融合等推进生态资产资本化,完善生态市场交易机制保障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②延安市部分乡村依托治沟造地工程实现了生态资源培育,探索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路径,已初步形成了高效种养、休闲农业和多元综合等生态产业化模式;③未来应注重地理工程成效管护、健全产权管理制度、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以及构建动态评价机制,补齐产业化过程中的短板,推进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生态转型中知识和社区的作用——以江苏句容市陈庄为例
    杨槿, 陈雯, 杨柳青, 耿佩
    2020, 42 (7):  1285-1297.  doi: 10.18402/resci.2020.07.06
    摘要 ( )   HTML ( )   PDF(4716KB) ( )  

    乡村生态转型旨在保护乡村资源环境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及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以达到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共赢,是乡村功能认识回归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农业生产和生态维育功能重新得到重视等外在因素,以及乡村生态资源丰富和村民发展诉求强烈等内在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地处生态敏感区的传统农业村落实现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途径。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与生态经济发展特质,本文从要素投入和参与主体两方面探讨了乡村生态转型的可能路径,提出乡村生态转型需要从依靠资本转向依靠知识投入,结合政府、社区等主体在乡村知识投入与应用中的行为及作用特点,提出乡村生态转型的知识投入更适合采取社区参与的方式。最后,结合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风景区陈庄村的生态转型实践,对乡村生态转型的知识投入和社区参与策略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乡村生态转型必要性及其路径的理论认识,并为乡村发展的生态化实践提供一定经验借鉴和路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生态创新技术地方植入的障碍与路径——以陈庄自然农法技术为例
    耿佩, 陈雯, 杨槿, 杨柳青
    2020, 42 (7):  1298-1310.  doi: 10.18402/resci.2020.07.07
    摘要 ( )   HTML ( )   PDF(6088KB) ( )  

    乡村生态创新技术植入对于推进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江苏省句容市陈庄村自然农法技术植入为研究案例,结合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的互动关系,构建乡村生态创新技术地方植入的分析框架,并从技术需求方、技术供给方以及制度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乡村生态创新技术地方植入的一般性障碍与路径。研究通过追踪在案例地开展的近5年的乡村转型发展与运营试验,并结合参与式观察、农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掌握大量案例地生态创新数据资料,得出结果如下:①技术需求方即农户社会信任水平低与知识技能缺乏,技术供给方生态创新技术有效供给不足与技术本地适应性较差,以及缺乏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及尚未健全的生态产品市场体系,上述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自然农法技术地方植入的障碍闭环;②破除生态创新技术地方植入障碍,采取的有效路径为社区参与和信任构建、加强技术专家与农户的合作学习以及建立城乡关系市场,并依托市场效益驱动技术扎根;③“地方”在乡村生态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地方资源禀赋、村民自身情况以及城乡区位关系等因素在乡村生态创新技术植入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杨凯悦, 宋永永, 薛东前
    2020, 42 (7):  1311-1324.  doi: 10.18402/resci.2020.07.08
    摘要 ( )   HTML ( )   PDF(22817KB) ( )  

    研究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位序-规模法则、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1990—2015年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特征,揭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形成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用地规模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5年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增加最明显,2005—2010年用地规模扩大最显著。②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主体延伸和局部填充两种形式。乡村聚落密度在区域上呈现“一极两翼”的空间结构特征,关中平原地区是乡村聚落核心集聚区,银川平原—六盘山区—陇东高原、河套平原—汾河谷地—豫西盆地内乡村聚落集聚与分散趋势并存。③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的形成受到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地形起伏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等是主要的自然作用力,人均粮食产量、总人口数和乡村人口比重等是关键人文驱动力。其中,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用地规模空间格局的影响均强于单个因子的影响。④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的影响差异显著。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土石山区和高原风沙区的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影响最为广泛,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平原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粮食生产与区位条件对灌溉农业区的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具有显著的协同增强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资源
    中国深远海养殖潜力的空间分析
    侯娟, 周为峰, 王鲁民, 樊伟, 原作辉
    2020, 42 (7):  1325-1337.  doi: 10.18402/resci.2020.07.09
    摘要 ( )   HTML ( )   PDF(9414KB) ( )  

    海洋养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展海水养殖新空间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改善、食物安全的保障、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主权的宣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180种海水养殖物种(鱼类120种、双壳类60种)为分析对象,通过各物种生长耐温范围和研究区域海表温度的匹配和比较,计算空间地理格网上多物种生长潜力指数的平均值,分别得到鱼类和双壳类养殖潜力,并基于阈值法对离岸距离和深度等条件进行约束,定量分析中国深远海养殖潜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评估条件的区域内,对于鱼类,渤黄海(BYS)、东海(ECS)和南海(SCS)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19.98、76.29、81.69万km2;对于双壳类,渤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3.02、4.17、2.03万km2;②按照海区划分时,可优先考虑东海和南海进行鱼类养殖,而渤黄海鱼类养殖潜力值变化最大,未来鱼类养殖需要更细致地规划选址,以尽可能选择潜力值较大的区域;双壳类养殖可优先选择南海;③按照海域深度划分时,鱼类可优先考虑深度较深的海域进行远海养殖,而双壳类适宜离岸较近、深度较浅的海域。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进行海域空间规划,为管理部门和养殖企业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偏差修正——以福建平潭为例
    李京梅, 单菁竹, 邓云成, 许罕多
    2020, 42 (7):  1338-1347.  doi: 10.18402/resci.2020.07.10
    摘要 ( )   HTML ( )   PDF(2447KB) ( )  

    在面对条件价值评估法估值问题时,由于对待评估物品缺乏认知等原因,部分受访者将对支付意愿金额表现出不确定性,造成不确定性偏差。为识别并修正不确定性偏差,本文以平潭海洋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为例,通过增设题项,要求受访者给出支付意愿确切金额或区间范围,以支付意愿区间长度比例衡量受访者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并以不确定性水平对支付意愿区间进行加权,将不确定性纳入支付意愿估值框架以减少偏误,提高条件价值评估法估值精度。结果表明:①不确定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近50%受访者对支付意愿表现出不确定性。②受访者在当地的居住年限、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了解程度、收入水平均对不确定性具有显著影响。③将不确定性水平纳入支付意愿估计,运用参数估计方法测算福建平潭居民对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支付意愿为200.24元/(人·年),平潭海洋生物多样性价值为8888.65万元/年。研究结论将加深对条件价值评估法中不确定性偏差来源及修正方法的理解,提高条件价值评估法估值有效性与准确性,并为海岛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不同环境规制政策对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熊航, 静峥, 展进涛
    2020, 42 (7):  1348-1360.  doi: 10.18402/resci.2020.07.11
    摘要 ( )   HTML ( )   PDF(3126KB) ( )  

    考察不同环境规制工具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及路径选择的影响,有利于中国实施高效的环境规制政策。本文使用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将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内部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探究市场激励型和命令控制型两类环境规制政策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两类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和时序特征,部分验证了波特假说“弱”版本。具体如下:命令控制型工具在2016年新一轮“环保风暴”后对企业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激励型工具对企业创新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呈现作用随年递减的趋势;相较于企业技术引进而言,两类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激励效果更大;在市场激励型工具中,碳交易市场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促进作用,且主要体现在外部引进方面。②分地区而言,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结果与全国的结果呈现出相对的一致性;西部的结果符合波特假说“狭义”版本,即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比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西部工业企业的创新激励更大。本文创新性地在环境规制中引入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细化了波特假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国家进一步优化环境政策体系进而激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美典型国家林地投资的产权结构演变与组织模式比较
    张楠, 杨红强
    2020, 42 (7):  1361-1371.  doi: 10.18402/resci.2020.07.12
    摘要 ( )   HTML ( )   PDF(3887KB) ( )  

    林地资产是当前国际投资机构优选的重要替代投资类别,林地产权结构及其关联的组织模式是影响林地投资及资产组合收益的重要基础。本文系统梳理了欧美典型国家的林地产权及结构演变,归纳了不同产权结构下林地投资主体及组织模式选择。研究发现:①欧美林地产权主要涉及以美国和瑞典为代表的私有产权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公有产权两种类型,私人投机行为和林主权益诉求推进了林地私有产权的演变进程,行政公有产权在加拿大等国仍具有显著地位。②以林地投资管理组织(TIMO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为代表的公司制模式和以林主协会为代表的协会制模式是林地私有产权的主要组织模式,其中TIMOs、REITs等公司主体助推了林地投资全球化发展;林地公有化产权的经营组织以林务局为主体,依赖省级林务局行政协调能力实现林地可持续经营。③欧美林地投资呈现私人林地碎片化和机构林地集中化的特征,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趋势明显,其中传统林产品公司由偏好林地占有转向林地剥离,公有林地由单一行政管理转向综合多功能管理,林地认证由传统生态能力评估转向兼顾林地投资需求评价。结合中国林地投资与欧美国家变化趋势的关联性问题,本文从完善林地产权内部治理结构、积极培育适度规模林业经营主体、推进林地认证市场化进程、构建有约束的林业PPP投资回报机制等方面提供了加快中国林地投资市场化的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管理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逻辑、路径与效应
    郭进, 徐盈之
    2020, 42 (7):  1372-1383.  doi: 10.18402/resci.2020.07.13
    摘要 ( )   HTML ( )   PDF(3258KB) ( )  

    公众作为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与政府和企业一道,成为推动环境治理的三股力量。本文基于公众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方面的优势,论述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参与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2011—2015年中国省际平衡面板数据,并将公众参与划分为侧重于后端治理的投诉上访和侧重于前端治理的建言献策两类,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①在“政府-企业-公众”三元环境治理体系中,公众参与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环境执法迫使企业污染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而间接地参与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其本身对污染企业的震慑作用也会产生与政府环境执法类似的效果,进而直接地参与环境治理。②两种细分类型的公众参与,其效应表现出异质性,即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主要体现在以投诉上访为主要形式的后端治理层面,以建言献策为主要形式的前端治理效应不显著。③采用工具变量法来缓解内生性问题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效应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同时发现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显著地扩大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水平。据此,本文对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的耦合关系
    张博胜, 杨子生
    2020, 42 (7):  1384-1394.  doi: 10.18402/resci.2020.07.14
    摘要 ( )   HTML ( )   PDF(4344KB) ( )  

    本文在理论分析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逻辑的基础上,运用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中国27个省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协调度在0.4928~0.6111之间,目前已进入磨合阶段,并呈现缓慢递增趋势,已经向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②从空间分布上看,2010、2013、2017年3个时段27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研究期内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值均有所上升,但地区之间增长幅度有所差异,越往西部,年度增加幅度越明显。③根据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农村贫困治理水平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将中国27个省份划分为4个级别:高幅增长、中高幅增长、中幅增长和低幅增长。不同级别区域应在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指导下,根据各地区耦合特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因地施策,围绕城乡空间融合、产业发展融合、社会公共服务保障融合及文化融合等,全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居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距离效应——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徐涛, 倪琪, 乔丹, 姚柳杨, 赵敏娟
    2020, 42 (7):  1395-1404.  doi: 10.18402/resci.2020.07.15
    摘要 ( )   HTML ( )   PDF(2713KB) ( )  

    明确农村居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距离效应,是提升生态治理效益评估精度及充分理解公众诉求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石羊河流域390户农村居民实地调研数据,借助选择实验法获取流域居民生态治理参与意愿,运用MNL模型分析了距离对不同流域区段农村居民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以往研究得出的“距离衰减”规律不同,石羊河流域中游农村居民生态治理参与意愿随着距河流和水库距离的增加而增强,以及下游农村居民生态治理参与意愿随着距水库距离的增加而增强,呈现出“距离强化”规律。据此建议:①将距离效应纳入到生态治理效益核算的方法体系,以提高核算精度;②生态治理政策设计应更多地考虑公众诉求的差异性,以获取公众支持;③生态治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可结合距离效应进一步细分宣传对象。研究旨在为内陆河流域生态治理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农户分化对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影响路径
    单玉红, 王琳娜
    2020, 42 (7):  1405-1415.  doi: 10.18402/resci.2020.07.16
    摘要 ( )   HTML ( )   PDF(3192KB) ( )  

    推动农地的多功能利用是顺应“功能拓展”这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户渐趋分化,其意愿行为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到农地功能供给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归纳社会化小农的行为特征,以“农地多功能需求的农户响应”为中介因素,构建了农户分化影响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路径分析概念模型,并使用结构方程(SEM)对该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农户分化对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直接效应及其经由“农地多功能需求的农户响应”这一中介因素对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间接效应的大小、方向及影响因素,以探索小农社会化的趋势下,农户分化对农地多功能供给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在湖北省黄陂、新州、鄂州、江夏、通山、蔡甸共6个县(区)的实证研究表明:①农户分化对农地功能供给的多样化兼有直接和间接的负向影响,即农户拥有的生计资本越多,则其供给的农地功能的多样性越低。②农户分化对农地功能供给多样化的直接负效应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条件的外部化造成的某些生产要素替代,如优质劳动力的流失引起的劳动力要素和其化肥、农药等要素之间的替代造成的农地生态功能的弱化;③间接负效应则源于社会化小农趋势下渗透型、联结型、物质型3类生产要素的失配,即3类要素的投入没有达成激励相容,从而影响了农地多功能的产出效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以推动农地的多功能利用:①重视新型的联接型及渗透型生产要素的投入,并且使两者与实物型生产要素达到激励相容。②拓宽传统的农地利用方式,加深农户对农地外部化生产条件的认知,并通过社保、财政等手段缓解农户对外部化生产条件的依赖,吸引优质农业劳动力回归;③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搭建农地流转信息交流平台,推动农地的完全流转。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产要素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省级数据
    张雯熹, 邹金浪, 吴群
    2020, 42 (7):  1416-1427.  doi: 10.18402/resci.2020.07.17
    摘要 ( )   HTML ( )   PDF(2829KB) ( )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差异化提升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待研究。本文首先基于生产要素理论,分析城市生产要素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其次利用1996—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实证分析资本、劳动力与创新投入对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并探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差异化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总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创新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②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异质性回归结果显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本、劳动力与创新投入都能够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工业化后期阶段,资本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劳动力和创新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研究表明,在不同工业化阶段,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和方向均有差异。因此,为更加集约利用土地,需制定差别化的政策,促进不同工业化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耕地格局重建
    张莉, 刘建杰
    2020, 42 (7):  1428-1437.  doi: 10.18402/resci.2020.07.18
    摘要 ( )   HTML ( )   PDF(5827KB) ( )  

    典型地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干旱区典型的玛纳斯河流域,在整理历史耕地记载的基础上,订正了1909年和1944年两个时间断面上的流域耕地面积,并通过选取河流渠道等影响因子建立了土地宜垦性模型、网格化分配模型,重建了1909年和1944年玛纳斯河流域1 km×1 km耕地网格化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1909年和1944年玛纳斯河流域耕地面积分别约为140.5 km2和241.7 km2,年均增长2.9 km2,清末民国时期耕地面积增长迅速;②北部沙漠区和南部山区均受到开发限制,无法开垦,耕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的河渠两岸,玛纳斯河中游地势平坦、渠道众多,耕地分布比较集中;③从垦殖强度分析,玛纳斯河流域1909年平均垦殖率仅有0.2%,最高垦殖率为6.4%,1944年平均垦殖率为0.4%,最高垦殖率为11.0%,因此,清末民国时期流域内开发程度较低;④通过对HYDE3.2中1910年和1940年耕地数据的比较,HYDE3.2在玛纳斯河流域的数据明显偏高。本文重建的两个时间断面上的玛纳斯河流域耕地网格化数据集,进一步修正了全球变化数据集的区域精度,可为深入研究干旱区乃至全球环境变化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