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水资源
  • 水资源
    王亚华,陶椰,康静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灌溉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物,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乡村公共治理危机和农田灌溉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亟需对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从效率、公平、参与3个维度对当前农村灌溉治理水平进行评价,并在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下,运用21个省区的大样本数据探索灌溉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效率水平与公平水平较好,而参与水平欠佳;农村灌溉治理水平受到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家庭条件、村民自治、社会资本、灌溉技术等多方面影响;用水户协会没有显著改善灌溉治理水平;相比政府主导的情形,以民主选举实现村民委员会换届的村庄往往具有更高的灌溉治理效率和参与水平。本文从农民参与、用水户协会、村民自治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村庄灌溉治理走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水资源
    曹永强,刘明阳,李元菲,肖春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估算潜在蒸散发(PET)是研究区域水文循环和农业灌溉管理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本文利用辽宁省及周边27个气象站点1968—2017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选用6种估算方法(Penman-Monteith(PM)法、Rohwer(Roh)法、Hamon(Ham)法、Hargreaves(Har)法、Makkink(Mak)法和Priestley-Taylor(PT)法)计算PET。并以PM法月值作为标准,对5种估算方法的经验系数进行修正,再从年、月两个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修正经验系数前后5种估算方法在辽宁省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①修正前,年尺度上,Mak法、PT法和PM法的结果较为接近,相对误差均在25%以内。月尺度上,PT法相对误差最小为13.96%,其次是Mak法。空间尺度上,5种估算方法在辽东北地区估算精度较低,整体空间差异明显,相对来说PT法估算适用性更好。②修正后,5种估算方法适用性和相关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年尺度上各估算方法与PM法计算结果年际变化大致相同,其中Mak法和PT法最为合适,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月尺度和空间尺度上,PT法都优于其他方法。因此,在计算辽宁省PET时,本文推荐使用修正经验系数后的PT法,其次是Mak法。

  • 能源与碳排放
  • 能源与碳排放
    王明新,叶倩,王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中国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特征,本文在分析中国2009—2016年秸秆优质化能源产量年际变化、区域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增强回归树方法定量分析了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秸秆优质化能源产量从2009年的119.63万t标准煤上升到2016年的508.51万t标准煤,以生物气化和固化成型为主,其中生物气化比重逐渐下降,固化成型比重迅速上升。全国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均值从2009年的7.54 kg标准煤/hm 2上升到2016年的30.51 kg标准煤/hm 2。供给、需求和环境因素对其省际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7.10%、35.60%和22.30%。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总体上随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用电量和农村能源财政投入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人均耕地面积和机耕面积比例的上升而下降,随着饲草需求强度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前中国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行政力量的推动。西北、东北和华中等地区应加强对秸秆优质化能源开发利用的财政和科技支持力度。

  • 能源与碳排放
    杨超,吴立军,李江风,黄天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际碳博弈中,碳排放权的主流分配原则有10余种之多,应用不同分配原则的分配结果差别迥异,地区对不同原则的偏好或排斥也较为悬殊。为寻求分配协商共识,要求必须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方案。本文首先基于2017年全球碳浓度变化测算出全球排放空间和中国的排放总额,进而利用等人均、等产出、等空间、历史排放以及地区碳汇5个单一原则实现从全国总额到地方配额的分配。根据单一原则下各地区的分配数据计算各原则对应的相对剥夺系数,并以相对剥夺系数为基础的公平感受评价构建权重,最终形成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案。通过对2017年为例的碳排放权分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基于单一原则的配额分配结果表明,历史排放原则是最有利于中国排放权配额获取以及最能体现地区分配公平的原则。②五大原则的综合加权分配结果表明,获得配额最大的3个地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获得配额最小的3个地区分别为:海南、宁夏、甘肃。各省配额汇总的全国碳排放权总额为603464.5万t,与当前实际排放存在数200000万~300000万t的差距之差,与中国国际减排责任分担较为一致。③基于个体感受公平的加权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健性和兼容性。为切实推动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工作实施开展及更好的实现地区生态资源配置公平,主要建议如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国分配总额,使地区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配额预期;有效设计分配原则方案,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地区减排责任分担不搞“一刀切”。

  • 能源与碳排放
    姜宛贝,韩梦瑶,唐志鹏,刘卫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合理界定全球碳排放责任,本文选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等5个新兴经济体国家,运用回归方程等方法,描述了上述国家碳强度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比较了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碳强度的国别差异,并分析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前后相关国家碳强度的变化。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强度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相比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较低的人均GDP水平达到了碳强度峰值,且其峰值碳强度大小总体来说低于发达国家。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发达国家的碳强度总体高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产业转出国的碳强度大多有所下降,承接国的碳强度整体有所上升。研究结果可以为国际碳排放权分配提供新的视角。

  • 能源与碳排放
    王勇,韩舒婉,李嘉源,李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高能耗、高污染一直都是交通业的问题,有效控制交通业碳排放量,对于实现中国的碳排放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对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5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碳排放进行了细分研究。首先,使用广义迪氏指数(GDIM)模型分别考察了2005—2016年5种交通运输方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用蒙特卡洛模拟对2017—2030年的五大交通运输方式碳排放的年平均变化率进行动态情景分析。结果显示:投资规模是影响铁路、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碳排放量的首要因素,运输规模是影响水路运输的碳排放量的首要因素;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运输方式碳排放的作用并非完全相同;不同时间段内,同一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促增效应与促降效应也不同;除基准情景外,2017—2030年5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量均逐渐下降;技术突破情景下,5种运输方式碳排放量预期下降幅度最大。研发使用清洁能源的运输设备、提高其使用性能并进行大力推广等应当作为未来交通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发展路径。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高杨,赵端阳,于丽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和促进农业可持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黄淮海平原的371户家庭农场为例,运用选择实验法,在通过事前“暖身”和“披露”来消除排序效应,并采用推断性属性非参与方法对家庭农场忽略的属性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上,构建分层贝叶斯广义混合Logit模型,探讨家庭农场对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政策的偏好,并估计家庭农场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平均补偿意愿及各政策属性边际补偿意愿,以便为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推广政策,以及合理的补偿金额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家庭农场尤其偏好政府对其进行销售、资金和技术支持;在面临相同的推广政策属性组合时,农场主务农年限越短、受教育水平越高、资产状况越充裕和劳动力数量越少的家庭农场,其绿色防控覆盖率增加的可能性越大;家庭农场的平均补偿意愿为99.66元/亩,各政策属性边际补偿意愿从高到低依次为销售支持(14.75元/亩)、信贷支持(13.75元/亩)、技术支持(12.21元/亩)和保险支持(0.27元/亩)。因此,应将推广政策聚焦于销售、资金和技术3个方面;以农场主务农年限短、受教育水平高、资产状况充裕、劳动力数量少的家庭农场为重点推广对象;结合地区各政策支持力度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具体补贴金额。

  • 资源经济
    王太祥,滕晨光,张朝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科学测定地膜回收的经济效益对于提高其地膜回收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新疆棉花主产区591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法测算了地膜回收的增产效果,进一步结合当前的成本投入情况分析了地膜回收对农户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地膜回收决策受户主身体健康状况、宣传力度、惩罚力度、地膜回收补贴、农田地膜污染程度和农户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认知等因素的显著影响;②考虑样本农户自选择和内生性问题后,地膜回收使农户亩均籽棉产量平均提高了12.49 kg,这一平均处理效应远低于现有的自然科学试验结果;③在当前棉花价格下和回收补贴政策下,地膜回收能够增加农户净利润,但地膜回收机械使用成本和补贴额度对农户新增利润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完善地膜回收的约束型政策规制、激励型政策规制和地膜回收体系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资源经济
    钱龙,李丰,钱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高校食堂中的食物浪费现象较为突出,为揭示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浪费食物的关键原因,本文使用直接称重法,对29省29所高校食堂食物浪费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基于9192份大学生问卷,本文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饮食特征、信息干预和区域特征5个维度,探索了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高达74%的大学生有食物浪费行为,人均就餐食物剩余重量达到61.03 g/餐,每人每餐平均食物浪费率为12.13%。②整体而言,女性相对男性、本科生相对研究生浪费食物更严重,日常就餐浪费频率越高个体的食物浪费情况越严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个体越浪费食物;购置的饭菜重量越大、对饭菜口味的满意度越低个体越浪费食物;相对于在北方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在南方高校就读大学生的食物浪费情况更严重。③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南方籍和北方籍大学生的食物浪费行为的因素有所差异,但性别、浪费习惯、家庭经济水平、饭菜重量、对饭菜口味的满意度对南方籍和北方籍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显著影响与整体样本保持一致。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食堂场所产生的食物浪费,根据大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特征和规律,针对性地出台引导性措施以有效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 资源经济
    蔡冰冰,赵威,李政旸,杨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区域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长江经济带分区及全局外向型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既有利于提升上、中、下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又能为长江经济带早日实现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借鉴。基于邻近关系、地理距离、经济引力模型的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局和分区两个层面入手,探究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3种权重矩阵下,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各市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更倾向于受到相邻市域的影响。②从全局层面来看,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第三产业比重提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最显著的因素。③从分区层面看,上、中、下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区域经济政策对上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对中游地区外向型经济产生最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连接度指数对下游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最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建议。

  • 资源经济
    宋周莺,虞洋,梁龙武,王振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出口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导致一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区域发展视角解读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采用200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系统剖析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总体可分为平稳转变、转变停滞、加速转变3个阶段;②2005—2016年,东部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西部多数省份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并不明显,省际差异呈扩大态势;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单位GDP能耗、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经济发展方式指数每上升1%,其各类要素分别下降2.710%,5.348%、8.403%、7.407%和14.925%;而经济发展方式指数对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电力消费量的影响甚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李牧,郝晋珉,陈丽,顾恬玮,管青春,陈爱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与方法,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区,对中国各地级市城镇、乡村、城乡人地脱钩状态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基于脱钩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探究了不同用地分区模式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研究表明:①国家尺度下,中国城乡人地关系整体处于不协调状态,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同向增长态势相对稳定,乡村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和乡村人口快速持续减少的反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②市级尺度下,不同维度各地市的人地关系脱钩类型各有不同,74.2%地市的“城-乡”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36.2%地市的“城”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81.6%地市的“乡”人地关系处于非常不协调状态。③中国土地利用可以划分“城-乡”双集约、“城”集约、“乡”集约、“城-乡”双控4种类型区,“城”集约和“城-乡”双控两种类型区地市个数占到97.9%,不同类型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方向和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最终目标均是要通过对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引导和管控,实现“城”、“乡”以及“城与乡”的人地和谐发展。

  • 土地资源
    曲朦,赵凯,周升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河南、宁夏两省873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利用DEA和Tobit模型,从测算农户小麦生产效率入手,分析了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期在现阶段农户不断分化的现实背景下,为完善耕地流转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显示:①耕地转入通过土地规模效应正向影响小麦生产规模效率,进而提升小麦生产综合效率;耕地转出通过要素溢出正向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而提升小麦生产综合效率。②农户生计分化在耕地流转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在农户生计分化的调节作用下,耕地转入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减弱,耕地转出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③耕地转入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倒U型”影响,在流转规模分别到达46.277亩和37.125亩之后,耕地转入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由正转为负;耕地转出面积对小麦生产综合效率表现为直接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耕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户非农技能培训,以及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等建议。

  • 土地资源
    李星光,刘军弟,霍学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是专业化农户最重要的生计资本,而地权不稳定抑制农地租赁市场培育,不利于刺激生产性投资,从而影响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因此,本文利用陕西和山东等2省6县762户专业化苹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新一轮农地确权改革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提高农业经营收入,降低非农工资性收入,促使农户生计策略倾向于农业型。与未确权户相比,确权户选择农业型生计策略的概率显著提高55.58%。在影响机制上,一方面,农地确权颁证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型生计策略选择的提升;另一方面,农地确权颁证通过显著改善农地可交易性和地权稳定性预期,激励生产性投资,从而引导农户选择农业型生计策略。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如下研究结论:改善农业经营者生计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改善农户土地要素可得性,鼓励农业长期投资,提高农业经营收入,而这依赖于以农地确权颁证为主要措施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 土地资源
    巫振富,赵彦锋,程道全,陈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评价各种影响因素在作物产量空间分异中的作用,对因地制宜进行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种植结构选择、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粮田建设等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收集整理2008—2010年各县田间肥料试验数据、耕地地力评价资料和夏玉米生长季气象数据,利用Boruta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定量评价施肥、土壤、气候、品种和灌排等5个组别共计17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河南省夏玉米高产区主要分布在豫北黄淮海平原区,中产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平原区和南阳盆地,低产区分布在豫西、豫南和南阳盆地外围的丘陵山地。产量年际波动较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中产区。17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异均有重要影响。施肥,尤其是配方施肥,虽然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并不能改变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上述结果表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气候、土壤和立地条件等区域性因素的综合制约,有效保护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资源、通过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和改善耕地立地条件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是保障可持续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 土地资源
    孟丽君,黄灿,陈鑫,江丽,张国梁,郝晋珉,安萍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韧性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对于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概念,基于表象韧性与潜在韧性两个层面,从稳定增长能力、高效利用能力、抵抗干扰能力、资源支撑能力4个方面建立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河北省曲周县进行实证分析,对曲周县1973—2014年的耕地利用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曲周县耕地利用依据耕地利用技术与耕地产出水平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治碱阶段(1973—1985年),稳定发展阶段(1986—2002年),高效提升阶段(2003—2014年)。②高效提升阶段的表象韧性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其耕地单产水平最高,达到12746.33 kg/hm 2,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小为8%,水热资源利用指数为1.58,抗逆指数为0.97。技术进步是促使耕地利用系统表象韧性提升的主要原因。③高效提升阶段的潜在韧性最低,其水资源平衡指数仅为-0.36,区域水资源失去平衡,亟需对灌溉技术与灌溉利用方式进行改善,增强耕地利用系统韧性。应提高耕地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耕地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当前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