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25 上一期    下一期
    国土空间规划专栏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十大关系
    董祚继
    2019, 41 (9):  1589-1599.  doi: 10.18402/resci.2019.09.01
    摘要 ( )   HTML ( )   PDF(2665KB) ( )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多规合一”改革的重要成果,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转变国土空间治理方式的现实需要,其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了十个基本关系问题。其中,规划与市场、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两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关系,处理好这两大关系,才能合理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和职责边界,保证“多规合一”改革的正确走向;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国土、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新城开发与城市更新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主题和主要内容,处理好这四大关系,才能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三区”划分与“三线”划定、规范化与特色化、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处理好这四大关系,是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逻辑与立法框架
    严金明,迪力沙提·亚库甫,张东昇
    2019, 41 (9):  1600-1609.  doi: 10.18402/resci.2019.09.02
    摘要 ( )   HTML ( )   PDF(2358KB) ( )  

    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是规划行为科学展开、规划实施有序进行、规划管理规范有效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逻辑,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框架。在立法定位上,国土空间规划法属于公法(行政法)范畴,具有公益性、强制性和行政性特征;在立法意旨上,应体现国家意志,促进永续利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在立法精神上,应注重规划行政与权力配置、空间正义与行政效率、规划引导与空间管制、以法治权与程序公正等要点。关于立法总体框架,可从规划体系、规划编制、规划审议、规划实施、规划监管等方面设计。根据立法时序与立法紧迫性,本文提出由易到难的进阶立法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均衡紧凑网络型国土空间规划——日本的实践及其启示
    李国平
    2019, 41 (9):  1610-1618.  doi: 10.18402/resci.2019.09.03
    摘要 ( )   HTML ( )   PDF(2512KB) ( )  

    日本自1950年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以及其后在1962年发布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来,在近70年间,编制和实施了多个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应对新的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国土空间出现的新问题,日本于2005年改《国土综合开发法》为《国土形成计划法》,一改过去数量扩张的“开发”,转向存量提质的“利用”,先后编制并发布了2次《国土形成计划(全国计划)》,致力于建设均衡、紧凑和网络型的国土空间。未来10~20年,中国人口也将进入减少状态和超老龄化社会,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利用必将与其相适应。借鉴日本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营造方面的实践,研究认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营造应该有新理念和新变革,应该从大规模国土空间开发向国土保护转型,从数量扩张型向存量优化和减量提升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型,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再到减量规划的转型;应着力形成多重“紧凑型+网络型”的国土空间结构,打造均衡、安全、安心的可持续国土空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排放与能源
    京津冀区域内增加值贸易的经济收益和隐含碳排放比较
    李艳梅,牛苗苗,张红丽
    2019, 41 (9):  1619-1629.  doi: 10.18402/resci.2019.09.04
    摘要 ( )   HTML ( )   PDF(4324KB) ( )  

    价值链分工使得一种产品的生产分割在不同地区,从而获得的收益和隐含的碳排放也产生在不同地区。考察京津冀区域内贸易获得的经济收益和产生的碳排放代价问题,对制定公平有效的区域协同碳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可以更加准确地测算贸易收益和隐含碳排放。借鉴此核算体系,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内贸易的经济收益及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总量方面,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少;而隐含碳排放量的排序与之相反: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少;②行业分布上,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度集中于服务业部门,而天津和河北却分散分布于多个部门;各地的隐含CO2排放均集中于中间品贸易部分,占比最高的是能源工业部门;③京津冀从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完全CO2排放强度、调出规模和调出结构的不同。因此京津冀区域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制定碳减排目标和承担碳减排责任,并且各地要根据发展阶段和特点寻求最佳合作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强度影响的Meta分析
    李寒冰,金晓斌,杨绪红,徐伟义,周寅康
    2019, 41 (9):  1630-1640.  doi: 10.18402/resci.2019.09.05
    摘要 ( )   HTML ( )   PDF(4522KB) ( )  

    农田土壤作为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排放核算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为有效识别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提高区域农田碳排放核算的可靠性,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肥、免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并引入土壤类型、作物等变量,分区建立各影响因素对农田土壤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统计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免耕相比,施化肥、增施有机肥、传统耕作将增大土壤碳排放强度,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62、0.64和0.23;不采用秸秆还田将降低土壤碳排放强度,合并效应值为-0.17。模拟结果显示,各变量系数与Meta分析结果相一致,并通过累计概率的正态性检验。建立分区函数模型可为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和不同管理措施下针对性开展农田土壤碳排放核算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ULUCF关联林业碳问题研究进展
    许恩银,陶韵,杨红强
    2019, 41 (9):  1641-1654.  doi: 10.18402/resci.2019.09.06
    摘要 ( )   HTML ( )   PDF(5360KB) ( )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关联的碳问题是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问题。厘清近20年来LULUCF涉及林业碳科学的国际研究进展,对作好响应气候变化的林业政策制定及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CiteSpace分析工具,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1999—2018年的175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图谱分析,归纳了LULUCF林业碳问题的研究趋势。结果表明:①“制度和方法的改进”“林业管理行为”和“环境目标”3大类群是当前LULUCF的研究主题。②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是研究LULUCF的主要国家,分别侧重于研究毁林、林业项目、经济成本问题和部门响应机制。③LULUCF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度的响应机制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信贷等经济调节杠杆问题,主要方法是以情景分析法和一般均衡模型为代表的工程管理学与经济学方法。本文对于中国LULUCF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相关建议:完善LULUCF碳核算基础方法和土地利用及动态变化监测的理论及手段,重视林业管理项目的科学评估及其对林业政策调整的指导作用,加快推进LULUCF碳预算及土地利用部门针对减排方案的制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供需错配下能源替代路径优化
    严良,熊伟伟,王小林,王腾
    2019, 41 (9):  1655-1664.  doi: 10.18402/resci.2019.09.07
    摘要 ( )   HTML ( )   PDF(3919KB) ( )  

    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和能源消费现状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能源供给结构和需求变化的不平衡制约了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因此,形成一套从底层引导供给端价格形成和产能更替机制的政策工具势在必行。本文在系统视角下,基于能源间需求的价格替代机制及各能源内部的产能更替机制建立动力学模型,模拟了2017—2050年中国能源替代趋势并作为基准情景,在此基础上从供给端设定了价格、市场、成本、补贴、碳交易等情景。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煤炭依旧是主要消费能源,且结构调整和减排压力较大,而在补贴策略和碳交易策略下,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得以显著提升。因此,必须提振天然气激励水平保障平稳过渡并降低新能源获取成本,增进能源定价机制改革,拓宽碳交易价格变化空间,以便有效达成供需协同的能源替代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俄罗斯与中日两国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评价
    熊琛然,王礼茂,张超,屈秋实,向宁
    2019, 41 (9):  1665-1674.  doi: 10.18402/resci.2019.09.08
    摘要 ( )   HTML ( )   PDF(4680KB) ( )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中国和日本油气资源主要进口国之一。本文通过构建能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模型,以俄罗斯远东—太平洋原油管道为切入点,对该管道建设中的1995—2016年俄罗斯与中日两国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①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指数由1995年的0.079不断攀升至2016年的0.693,日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指数由1995年的0.992下降至2016年的0.266,两条指数变化曲线交汇于2012年并呈现“剪刀差”状。②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演变轨迹呈现出波浪式平稳(1995—2002年)、斜“N”型上升(2003—2008年)和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2009—2016年),2008年后,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期的日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演变轨迹呈现出波浪式平稳、快速下降和梯级下降的变化态势,当前日本仅为占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份额极少的一个出口目的国。未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将继续向好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转入土地连片程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李博伟
    2019, 41 (9):  1675-1689.  doi: 10.18402/resci.2019.09.09
    摘要 ( )   HTML ( )   PDF(3671KB) ( )  

    农村市场机制不完善使得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难以达成,厘清转入土地连片程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本文分别从成本上升和雇工需求增加的视角分析转入土地不连片对生产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将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查数据代入联立方程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果有:①基于土地单产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得的农户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5246和0.0405,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75。②转入地片平均规模对技术效率影响的总效应是0.1132,其中直接效应是0.0827;减少雇工对技术效率的间接影响效应是0.0305,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3.06%。③以转入地片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转入地片数影响技术效率的总效应为-0.3032,其中直接效应为-0.2692,通过增加雇工对技术效率影响的间接效应为-0.0340,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88.79%。分析上述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有:①在现阶段农地规模经营中,资本是比劳动更加稀缺的要素,农户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且存在比较严重的技术效率损失。②集中连片地转入土地在直接促进技术效率提升的同时,通过减少雇工数量间接促进技术效率提升;相反,转入土地不连片导致技术效率损失,既包括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直接效率损失,也包括由于增加雇工引发劳动质量下降、道德风险以及监督成本上升导致的间接效率损失,相比之下,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的研究明确了进一步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促成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机理的多尺度比较——以河南省为例
    高军波,喻超,戈大专,陈建华
    2019, 41 (9):  1690-1702.  doi: 10.18402/resci.2019.09.10
    摘要 ( )   HTML ( )   PDF(4996KB) ( )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因素的多尺度探索,对揭示乡村贫困成因规律、提升减贫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分层线性模型和多维贫困数据,从户-村-县三级尺度研究了河南省及其平原、丘陵、山地3种地理环境下农户致贫因素的尺度差异及机理比较。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农户致贫因素存在显著的尺度差异特征,农户尺度总体上解释了82.0%的农户致贫方差变异,村和县尺度分别为10.6%和7.4%。平原、丘陵、山地地区农户尺度的致贫方差变异占比分别为85.4%、89.7%和74.7%,村域尺度分别为14.6%、10.3%和25.3%,表明不同地理环境下农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均聚集在农户尺度,村级尺度对农户致贫也有一定的作用,而县级尺度因素影响相对较小。②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户致贫因素显著不同。未成年抚养负担、种植业收入占比高和转移性收入依赖是贫困农户的主要致贫因素,其中平原地区的直接致贫因素是较高医疗支出及未成年人抚养负担,而种植业收入依赖是丘陵和山地地区的关键致贫因素。③县域地形地貌条件及涉农投资是农户致贫的宏观背景,传统农业种植收入依赖及较重的家庭负担是农户致贫的个体因素,村平均高程及人均耕地规模加剧了个体因素的致贫作用。区域减贫政策制定不但要强调县域尺度的区域差异性,更须重视农户及村域尺度的微观特征,发挥农户脱贫主体地位,完善农户需求导向的减贫政策体系,提升减贫政策实施成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村域多功能视角的乡村振兴策略——以鄂西郧阳山区为例
    张利国,王占岐,魏超,高云霄
    2019, 41 (9):  1703-1713.  doi: 10.18402/resci.2019.09.11
    摘要 ( )   HTML ( )   PDF(8121KB) ( )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村域多功能发展及管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契合点和新路径。本文通过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村域各项功能及多功能指数展开评价,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确定各村域的发展类型,并提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村域农业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分异明显;②山区村域多功能指数整体不高,且各村域差异不大;③通过识别各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建立发展类型划分规则,将研究区划分为极化发展型、主导发展型及综合发展型3大发展类型,并进一步将极化发展型细分为4类发展亚型,将主导发展类型分为3类发展亚型,最终对各类发展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本文从村域多功能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策略,为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拓展地域多功能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多功能研究理论框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效应——以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为例
    曹瑞芬,张安录
    2019, 41 (9):  1714-1723.  doi: 10.18402/resci.2019.09.12
    摘要 ( )   HTML ( )   PDF(2682KB) ( )  

    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是解决耕地保护区域非均衡的重要工具,其通过管制弱化区域和管制强化区域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使得不同区域均能享受到国土空间优化带来的福利提升,有助于耕地保护的实施。本文初步尝试将新增费缴纳、新增费分配过程有机结合,视为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即新增费由建设用地指标多的非农发展区流向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农地保护区,并考察这种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5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和引入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进一步探讨新增费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新增费缴纳和新增费分配的耕地保护效应大小可知,相比于新增费分配,新增费缴纳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耕地资源保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资源
    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旅游资源诅咒演化模型
    李文静,张朝枝
    2019, 41 (9):  1724-1733.  doi: 10.18402/resci.2019.09.13
    摘要 ( )   HTML ( )   PDF(3094KB) ( )  

    旅游资源诅咒假说常在旅游研究中解释旅游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但这一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却并不清楚。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旅游资源诅咒假说相关文献,认为资源依赖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否阻碍经济增长是判断旅游资源诅咒假说成立的基础,旅游发展的挤出效应是旅游资源诅咒假说的作用原理,而路径依赖则是旅游资源诅咒的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旅游资源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旅游产业演化的复杂特征,结合路径依赖复合模型,建立了结合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的旅游资源诅咒演变模型。模型认为:受旅游资源丰裕度影响,旅游目的地在宏观上会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陷入发展模式锁定状态;但受旅游资源价值边界变化的影响,旅游目的地在微观上会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发生层级演化及转换发展,试图通过不同发展路径重组突破旅游资源诅咒困境。本文加深了对旅游资源诅咒复杂演化过程的理解,对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虚拟社区成员的参加动机对其契合行为的影响——以户外旅行俱乐部为例
    周泽鲲,乌铁红,唐文跃
    2019, 41 (9):  1734-1746.  doi: 10.18402/resci.2019.09.14
    摘要 ( )   HTML ( )   PDF(3381KB) ( )  

    虚拟社区已成为当代旅游者的重要活动空间,他们在社区中展开发布信息、组织活动、寻求帮助、分享生活等非交易行为(即契合行为),厘清旅游虚拟社区的参加动机及其与契合行为间的关系对于旅游虚拟社区的经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户外旅游虚拟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尝试明晰人们参加旅游虚拟社区的主要心理动因,并探索户外旅游虚拟社区中参加动机对于成员契合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可划分为4种:自我成就、社交、学习和实际好处;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对于契合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仅对态度契合具有直接影响;群体认同是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对契合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路径;契合行为的完全实现,必须要以达成态度契合为前提;旅游虚拟社区成员“参加动机-群体认同-态度契合-行为契合”的关系链条得以明晰,探索出从参加动机到契合行为的一般性普适路径。本文丰富了旅游虚拟社区契合行为研究,对旅游虚拟社区的经营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个体环境态度对城市森林感知和满意度的影响
    黄元,赵正,杨洁,段梦姣,温亚利
    2019, 41 (9):  1747-1757.  doi: 10.18402/resci.2019.09.15
    摘要 ( )   HTML ( )   PDF(4153KB) ( )  

    城市森林能够为现代城市提供种类丰富的功能服务,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优先的新时代背景下,市民的环境态度对城市森林感知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对现代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参考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环境信念、环境情感和环境关注度3个维度的环境态度对双方向的城市森林感知和满意的理论作用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有正向显著影响;环境情感对城市森林正向感知有正向显著影响,对城市森林负向感知有负向显著影响,对环境关注度有正向显著影响;环境关注度对双方向城市森林感知有正向显著影响;城市森林正向感知对城市森林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环境关注度在环境情感对城市森林正向感知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在环境情感对城市森林负向感知路径中存在遮掩效应。本文旨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环境态度、环境感知与满意度的理论体系,并为现代城市森林建设体系优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OLI/TIRS数据的沈阳市不透水面提取
    郭一洋,雷国平,张露洋,赵明朝,于浩,戴激光
    2019, 41 (9):  1758-1768.  doi: 10.18402/resci.2019.09.16
    摘要 ( )   HTML ( )   PDF(21137KB) ( )  

    不透水面是评价城市发展及生态的关键指标,而不透水面提取的方法以四端元模型为主,存在无法有效区分裸土和高反照度的问题。本文以东北老工业代表性城市——沈阳市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8多光谱波段(OLI)和热红外波段(TIRS),利用五端元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方法对传统的四端元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方法进行优化,提取不透水面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在四端元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方法获取研究区高、低反照度分量基础上,反演地表温度,通过五端元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方法获取裸土盖度,利用地表温度和裸土盖度阈值对高、低反照度分量进行优化,得到沈阳市不透水面盖度空间分布。经过精度检验,提取的不透水面均方根误差RMSE=13.14%,相关系数R=0.91,表明本文所用方法可有效提取不透水面。不透水面空间总体分析表明,沈阳市非建设区比例为79.04%,中心老城区高密度区占比较高,城市新扩张区域还未形成合理布局。局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东西向发展不对称,南北向的生态环境优于东西向。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不透水面提取提供借鉴,为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