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1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9-08-28 上一期    下一期
    水资源
    干旱灾害与农田灌溉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栾健,韩一军
    2019, 41 (8):  1387-1439.  doi: 10.18402/resci.2019.08.01
    摘要 ( )   HTML ( )   PDF(8448KB) ( )  

    干旱灾害对小麦稳产增产影响很大。明晰不同农田灌溉水平下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5个小麦主产省区199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法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了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的时空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①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总体呈现波动提升趋势,年均增长0.98%,东、中、西部地区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时序变化趋同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主导着生产前沿面移动,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提升潜力巨大;②随着有效灌溉率的提升,旱灾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其负向影响随着有效灌溉率的提升而呈现阶梯型下降;③1991—2016年间,各小麦主产省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减灾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多集中于甘肃、陕西、四川和云南等西部省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渤海地区滴灌的资源与经济效应——政府与农户目标一致性检验
    张哲晰,穆月英,侯玲玲,杨鑫
    2019, 41 (8):  1400-1415.  doi: 10.18402/resci.2019.08.02
    摘要 ( )   HTML ( )   PDF(5525KB) ( )  

    水资源是关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协调政府与农民关于增效与增收的目标出发,以2017年中国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地蔬菜专业村357个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为例,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及条件混合过程(CMP)、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与工具变量分位数(IVQR)方法,对滴灌技术推广的约束因素与增效增收能力进行分析,探索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水资源稀缺程度较高的蔬菜主产地,种植年限较短,但家庭资本充裕且对节水知识了解程度越高的蔬菜种植户更倾向于采用滴灌技术;②滴灌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效增收作用,蔬菜种植户采用滴灌技术后,每吨灌溉水产出可增加17.16 kg蔬菜,增收45.90 元,具有推广的长效动力;③滴灌技术的产出与经济效应存在“马太效应”,对于生产条件好的农户而言,滴灌技术的产出与经济效应更加明显;④技术供给层面的灌溉制度设计不健全、设备工程设计与质量较差、培训与售后服务不足,农户技术应用层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缺乏、与现代农业对接能力弱,以及政府层面的补贴不够科学、到位是影响农户滴灌技术采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加以注意,此外,灌溉水价的适当提高,将有助于加快田间节水技术的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
    陈红光,王中君,王琼雅,买书魁
    2019, 41 (8):  1416-1426.  doi: 10.18402/resci.2019.08.03
    摘要 ( )   HTML ( )   PDF(5280KB) ( )  

    本文将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与线性部分信息理论结合构建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解决因传统配水模型忽视城市降雨-径流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配水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问题。将该模型应用于哈尔滨市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中,运用线性部分信息理论分析降雨-径流的不确定性,得到4种流量水平概率分布情景。引入交互式算法求解模型,得出城市用水用户在不同情景下的缺水量、最优配置水量及城市配水系统整体收益,并将配置结果与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配水模型相比,区间两阶段-部分信息模型克服了降雨-径流等不确定性因素对配水系统收益的影响,能有效平衡经济效益和缺水惩罚风险。通过该模型分析哈尔滨市水资源配置得到4种流量水平分布情景,当发生低流量水平的概率增大时,缺水风险增加,得到保守的配水方案,系统经济利益降低;发生中、高流量水平的概率增大时,城市可用水量增加,得到积极的配水方案,系统经济利益增加。该模型得到的优化配置方案以区间形式给出,更真实地反映实际城市水资源管理情况,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空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意愿——5个国家级试点城市的1379份问卷调查
    白永亮,程奥星,成金华
    2019, 41 (8):  1427-1437.  doi: 10.18402/resci.2019.08.04
    摘要 ( )   HTML ( )   PDF(3128KB) ( )  

    在中国快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公众参与逐渐成为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关键性因素。以湖北省5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1379份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基于公众个体行为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环境、制度、认知3个层面划分了居民水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具体影响程度和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环境状况、政府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水生态文明认知对居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意愿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6、0.34、0.90;就目前公众参与意愿而言,水生态环境状况和政府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远不及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重要;在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和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同时,当前公众参与的政策焦点应转变到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认知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排放
    碳市场合理初始价格区间测算
    宋亚植,刘天森,梁大鹏,王世进
    2019, 41 (8):  1438-1449.  doi: 10.18402/resci.2019.08.05
    摘要 ( )   HTML ( )   PDF(3812KB) ( )  

    当前中国碳试点市场价格与市场供求之间存在脱节,碳定价体系未能满足碳市场发展需求。为此,本文基于脱钩理论,运用随机分析方法从企业视角度量碳成本,构建影响企业碳成本的决定方程,并进一步模拟“企业-政府-市场”与初始碳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得到符合中国碳市场发展规律的初始价格波动区间。结果显示:①政府惩罚规模与配额短缺概率是制约控排企业获取碳交易收益的核心,保证碳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平衡“企业-政府-市场”之间关系。②初始碳价格设定与政府期望碳市场达到的减排效率直接相关,当前经济条件下全国统一市场初始碳价格的合理设定区间为[41,52]元/t。③惩罚规模对于初始碳价格设定的解释程度达到97%,惩罚机制是现阶段政府层面引导碳市场健康发展的最优工具。④市场效率与减排目标是长期影响碳价格设定的主要指标,碳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是设定“市场-政府”双向初始价格体系。本文为丰富中国碳市场价格理论、科学地设定初始碳价格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水-土要素匹配视角的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王若梅,马海良,王锦
    2019, 41 (8):  1450-1461.  doi: 10.18402/resci.2019.08.06
    摘要 ( )   HTML ( )   PDF(6907KB) ( )  

    长江经济带水稻和马铃薯等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约占全国50%以上,其农业碳排放直接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考虑水、土、能、碳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考察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首先对长江经济带2009—2016年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计算水土匹配情况,借助Kaya恒等式和完全分解方法LMDI加法形式,探讨农业碳排放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值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①2009—2016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碳排放呈阶段式上升趋势,从2009年1208.7398万t上升为2016年1407.2846万t,增长率达到16.43%,其中2016年湖南、江苏、浙江和湖北农业碳排放占比合计达59.32%;②农业碳排放强度、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农业碳排放表现为抑制因素,而农业水资源的经济产出和人口因素则表现为促成因素。③从分省市层面看,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不尽相同: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对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起促进作用,而对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北起抑制作用;且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越高的省市区,农业水土资源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果相对越好。据此提出,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策略,要综合考虑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土、能要素,将农业低碳发展与节水节能、保护性开发利用耕地等相结合等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城镇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延雷,张正岩,魏素豪,王志刚
    2019, 41 (8):  1461-1474.  doi: 10.18402/resci.2019.08.07
    摘要 ( )   HTML ( )   PDF(3258KB) ( )  

    尽管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一直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从全国水平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分别发挥了显著的负向、负向和正向中介效应,并且农业技术的正向中介效应最大;从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来看,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技术的正向中介效应远远大于农地和农业劳动力的负向中介效应;而在粮食主销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机制表现为农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3种中介作用,并且农地的负向中介效应最大。为确保粮食安全应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劳动力质量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投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
    魏艳骄,朱晶
    2019, 41 (8):  1475-1487.  doi: 10.18402/resci.2019.08.08
    摘要 ( )   HTML ( )   PDF(4541KB) ( )  

    本文首先分析了乳制品进口对中国奶牛养殖效率及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差异化影响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4—2014年中国28个原奶主产省区面板数据,通过技术差距模型,实证检验了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乳制品进口增加从总体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奶牛养殖业产业整合,具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对散养户养殖效率产生负向冲击,加速其退出奶牛养殖业;对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养殖主体的养殖效率则产生程度不同的正向影响。其中,对小规模养殖主体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中规模养殖主体其次,大规模养殖主体的正向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应科学审视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实行合理的乳制品贸易开放政策,推进建立多元化的适度规模养殖主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养殖业总体效率水平不断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管理
    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空间关联性——以长沙中心城区为例
    冉钊,周国华,张鸿辉,唐承丽,陈伟杨
    2019, 41 (8):  1488-1499.  doi: 10.18402/resci.2019.08.09
    摘要 ( )   HTML ( )   PDF(7578KB) ( )  

    基于长沙市中心城区空间点数据、遥感影像面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主要运用Ripley’k函数、协同区位商和两步移动搜索法等定量方法,从集聚性、邻近性和可达性3个方面研究长沙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整体上均表现出集聚特征,但多尺度下集聚规模和强度差异明显,间接反映出二者在空间布局协调性上有待提高。②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之间的邻近性较差,相互之间呈现出非邻近特征,表明二者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远离对方,联系紧密程度较低,但不同类型健康资源与人口之间邻近程度也各不相同。③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在空间布局上属于中心-外围结构,然而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在县区和街道尺度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状况,说明城市健康资源在供给和需求空间配置上存在错位问题。最后针对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之间存在的问题,从“协调布局、邻近规划、精准配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调控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关心和制度信任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的影响
    贾亚娟,赵敏娟
    2019, 41 (8):  1500-1512.  doi: 10.18402/resci.2019.08.10
    摘要 ( )   HTML ( )   PDF(3931KB) ( )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既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治理成效的直接受益者。本文根据陕西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HM)考察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的影响;运用层次回归将制度信任对环境关心-农户参与治理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纳入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均存在显著正效应;制度信任不仅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且还对环境关心-农户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制度信任度高的农户,环境关心对其支付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受教育年限及家庭人口数正向影响农户参与意愿,收入高的家庭参与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相对更高。因此,提升农户环境关心意识、规范农户认可的法规制度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信任氛围,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及其效果分析
    王永卿,王来峰,邓洪星,董凯
    2019, 41 (8):  1513-1525.  doi: 10.18402/resci.2019.08.11
    摘要 ( )   HTML ( )   PDF(4631KB) ( )  

    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及建设效果分析对全面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形成绿色矿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15年湖北省596家矿山企业规模、资源占用、生产效率等特征,结合矿山对地区经济贡献及与主体功能区匹配情况,运用面板Logit模型探究了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PSM)分析了矿山规模、矿种、主体功能区等因素对绿色矿山建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按照其影响大小依次为:矿山规模>矿山经济价值>“三率”调查矿种>主体功能区类别>城镇化水平>矿山经济类型>年投资比重。“三率”调查工作、城镇化进程对绿色矿山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大中型矿山、重点生态保护区内矿山、国有和集体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的落实更为积极,而企业投入不足是制约绿色矿山建设的因素之一。②绿色矿山建设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大型矿山>中型矿山>小型矿山,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对矿山环境治理投资改善效果: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对废石和尾矿的治理效果短期内不显著。因此,矿山特征要素是影响绿色矿山建设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矿山规模与占用资源储量;矿山经济效益受矿山规模和矿产资源类型的影响,矿山环境治理投资力度受主体功能区职能和矿产资源类型影响。建议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应结合企业占用矿产资源储量,优化矿山规模结构,摸清矿产资源利用情况,重点改善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实现绿色矿山全面建设、传统矿业转型升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FIRMS MODIS与VIIRS的东南亚活跃火频次时空动态分析
    李鹏,李文君,封志明,肖池伟,刘怡媛
    2019, 41 (8):  1526-1540.  doi: 10.18402/resci.2019.08.12
    摘要 ( )   HTML ( )   PDF(13826KB) ( )  

    活跃火(含植被火)是影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其发生类型与成因、时空特征及其影响评价是重要研究内容。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FIRMS发布的MODIS C6和VIIRS V1活跃火(Active fire)位置矢量产品,从不同时间尺度(年际、逐月、分旬与小时)与空间尺度(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分析了东南亚2000—2017年活跃火的时空特征与动态变化,并比较了两套活跃火产品的数据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东南亚MODIS C6活跃火频次累计达4.42×10 6次,年际呈现显著波动变化特征,年际峰值出现时间与全球厄尔尼诺年较为一致。中南半岛是东南亚活跃火主要分布区,其与马来群岛对厄尔尼诺的响应时间有约1年的差异,且马来群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活跃火对厄尔尼诺现象响应更为敏感。②近18年间,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与印度尼西亚依次是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活跃火频发国家,其中以缅甸东部与西部、老挝北部、柬埔寨北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南部与加里曼丹岛南部等地分布较为集中。③中南半岛5国活跃火现象高度集中在旱季,其中以2—4月尤为突出,3月最甚。马来群岛3国的活跃火主要集中在6—11月,其中以8—10月最为明显,9月最强。东南亚8国活跃火现象集中分布于特征月份的下、中旬。活跃火观测时段主要集中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5—7时与17—19时,6时最多。④2012—2017年东南亚VIIRS V1活跃火频次监测规模约为同期MODIS C6监测结果的5倍,且二者对活跃火频次年际变化监测具有较好一致性。MODIS C6的优势在于活跃火监测时序长,而VIIRS V1对活跃火监测精度更高,应用潜力更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城市热岛格局的绿地冷岛需求评估——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史芸婷,张彪,高吉喜,佟跃,邵珊珊
    2019, 41 (8):  1541-1550.  doi: 10.18402/resci.2019.08.13
    摘要 ( )   HTML ( )   PDF(7234KB) ( )  

    城市绿地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开展城市绿地冷岛需求评估可为绿地规划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城市热岛空间格局,构建了绿地冷岛需求指数模型,并评估分析了绿地冷岛空间需求与配置要求。结果表明: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热岛(地表温度≥40℃的区域)面积为6522 hm 2,热岛斑块有619个,且南部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北部,斑块面积由西向东显著增大。为消除城市热岛效应,需布局绿地冷岛6154 hm 2。其中,绿地冷岛高需求区面积1054 hm 2,主要位于朝阳区南部的八里庄街道;中需求区面积2021 hm 2,集中在双井、劲松和潘家园街道;低需求区零散分布,面积约3079 hm 2。因此,位于生态空间内的冷岛需求区,绿地配置需要保证一定数量的绿地面积与绿量,并满足绿地斑块结构要求;而位于建设空间内的冷岛需求区,则需要重点提升与利用周边绿地的冷岛效率及辐射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农户生计视角下农地流转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基于武汉城市圈典型农户调查
    陈曼,甘臣林,梅昀,陈银蓉
    2019, 41 (8):  1551-1562.  doi: 10.18402/resci.2019.08.14
    摘要 ( )   HTML ( )   PDF(3926KB) ( )  

    农户是农地流转最直观的感受者,农户生计满意度是农户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计变化做出的主观评价,是农地流转绩效的终端评价。从农户生计视角研究农地流转绩效并诊断其障碍因子,对于改善流转绩效、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自然、人力、物质、金融、社会、心理、政策7个维度构建满意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主要流转模式进行绩效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①整个研究区的流转绩效水平一般;②影响农地流转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政策资本、自然资本和心理资本;③影响农地流转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对尊重个人流转意愿的满意度(PS1)、对流转后农地质量变化的满意度(N1)、对政府农地流转政策监管服务工作的满意度(PO4)。可见,在推动农地流转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绩效水平,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健全流转制度和流程,规范管理机制,防范流转土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
    杨福霞,郑凡,杨冕
    2019, 41 (8):  1563-1575.  doi: 10.18402/resci.2019.08.15
    摘要 ( )   HTML ( )   PDF(6870KB) ( )  

    增进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对于促进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平衡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区)种植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土地劳动替代和产出结构调整5种效应,以此探讨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在样本期内整体上经历了“扩大(2000—2003年)—缩小(2003—2009年)—再扩大(2009—2012年)—再缩小(2012—2016年)”的交替演进过程;②深入探究此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技术进步是第一阶段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随后,技术效率改善和产出结构优化共同推动了该差距逐步缩小;在随后4年中,产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导致种植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距再次扩大;2012年之后,随着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土地劳动替代效应和产出结构效应促进了地区差距再次缩小。因此,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是2010年之前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而投入和产出结构调整则成为2012年后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动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
    邹秀清,王英,武婷燕,尹玉林,涂小松,徐国良
    2019, 41 (8):  1576-1588.  doi: 10.18402/resci.2019.08.16
    摘要 ( )   HTML ( )   PDF(3276KB) ( )  

    大规模农业人口向城镇及第二、三产业转移,引起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改变,最终影响耕地利用效率。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EBM(Epsilon Based Measure)模型测度2007—2016年江西省各地市耕地利用效率,通过面板门槛模型以农业转移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为门槛变量,分析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江西省各地市农业转移人口与耕地利用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2016年江西省大多数地市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在门槛值(0.428)前后,农业人口转移始终促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但跨越门槛值后其影响系数减小,由0.5089降至0.2495,促进作用减弱51%。可按农业人口转移程度是否跨越门槛值进行分区,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的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对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