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王礼茂, 屈秋实, 牟初夫, 方叶兵, 熊琛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缺乏权威、统一和协调的能源治理机构,治理架构一直处于碎片化状态。国际能源署(IE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全球能源治理机构,分别代表能源消费国和能源出口国,各自存在明显的缺陷;国际能源论坛(IEF)虽然为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搭建了交流平台,但仅限于对话机制,缺乏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约束机制;能源宪章条约(ECT)早期主要局限于欧洲,且缺乏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参与;而7国集团(G7)和20国集团(G20)等更多的是高层协调作用,缺乏现实操作性。中国如何在当前的全球能源治理架构下发挥作用、参与治理?本文提出以转型后的能源宪章条约,即国际能源宪章条约(IECT)为基础,以“一带一路”为依托,以能源互联网为切入点,通过参与—加入—改造—重塑的路径,发挥中国能源消费大国的作用,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最终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岳立, 宋雅琼, 江铃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降低能耗,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经济高质增长的协调发展,是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本质要求。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DDF)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出1995—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构建脱钩模型,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及能源利用效率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①1995—2015年“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利用效率整体均值为0.682,先下降后上升,在2008年达到峰值0.833,然后处于波动下降中;②“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利用效率在1995—2015年累计增长17.5%,追赶效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7.2%和10.0%,共同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除独联体出现负增长外,其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③“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脱钩关系从偏离弱脱钩变为实现弱脱钩,再发展为偏离弱脱钩,有待于继续减少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今后各国应从追赶效率和技术进步入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早日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强脱钩、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弱脱钩或者扩张性负脱钩关系。

  • 能源与矿产资源
    谢品杰, 穆卓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能源尾效的影响因素,探究能源尾效的约束机制,能为当前中国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提供新思路。本文采用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中国30省(市、区)1997—2016年间各期能源尾效,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对全国及分组层面的尾效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存在着能源尾效的约束问题,且在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②全国层面回归结果显示,尾效滞后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价格对能源尾效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科技投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对能源尾效具有负向贡献,有利于尾效的削减。③分组层面回归结果显示,尾效滞后项、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价格仍为推动尾效增长的不良因素所在,而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则在不同的组别呈现出差异性作用效果。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经济发展质量、能源市场价格调控以及城市化发展等方面提供建议,以寻求合理削减尾效的路径。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孙菁靖, 雷玉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供需非均衡问题是影响中国稀土市场良性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延伸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及模型的应用领域,对中国稀土市场的有效供需开展非均衡性分析,并建立双曲线型聚合方程,使用2000—2016年中国稀土市场供需、工业企业和采矿业宏观基本面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了长期以来中国稀土市场供需不平衡状况的根本症结。研究表明,中国稀土市场具有的结构分散、买方垄断、价格偏低、黑稀土频现以及政策干预性强等特点,是其呈现非均衡性的重要成因。基于灰色关联诊断得出:稀土价格、生产技术、生产成本、企业收入、企业负债、宏观政策和工业发展状况等是影响稀土有效供需的敏感因素。从非均衡度测算值看,稀土市场供需的非均衡变化趋势大致为:从有效供给过剩转变为有效需求略旺。依据预警线设置,稀土市场较多年份呈现35%以上的供大于求重警状态。本文结论可为促进中国稀土市场均衡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

  • 碳排放
  • 碳排放
    赵永斌, 丛建辉, 杨军, 张艺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碳排放不平衡是中国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殊背景,而历史法和基准线法无法解决由该背景导致的“鞭打快牛”效应和“拔苗助长”效应,亟需探索适用于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法。本文首先梳理了碳配额分配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中国碳市场,历史法存在固定基年和滚动基年选择的两难,基准线法存在“一产品一基准值”原则取舍的两难。其次,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原则”提出一种配额分配方法——历史—基准趋近法。最后,分别采用历史法、基准线法和历史—基准趋近法进行配额试分配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历史—基准趋近法不仅可以同时避免“鞭打快牛”效应和“拔苗助长”效应,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策目标协同性,在控排系数公平性、分配结果精准性和减排成本可行性3个方面均优于另外2种配额分配方法,有效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风险。研究结论表明,历史—基准趋近法较适用于区域排放不平衡的情形,可作为中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初期配额分配方法选择和优化的参考。

  • 碳排放
    展进涛, 徐钰娇, 葛继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农业增长的重点内容,衡量农业绿色生产率有利于正确判断当前绿色发展的阶段特征。本文引入碳排放交易理论,将考虑了碳排放成本的农业绿色GDP作为产出,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流失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运用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SFA)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业2000—2015年的省(市、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变化指数,并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GTFP年均下降0.14%,主要因2008/2009年前绿色技术的“退步”造成;从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及地区之间的梯度性特征。此外,农业TFP变化指数优于GTFP变化指数,年均增长0.02%,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驱动,但传统技术效率处于年均下降状态。改变重产出的研发理念、加强农业绿色技术研发,进而提高传统投入要素的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关键。

  • 碳排放
    范建双, 周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建筑业作为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高能耗和高排放等问题,减少建筑业碳排放对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函数方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刻画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乘积式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M—LMDI)方法对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建筑业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建筑业碳排放集聚中心在研究期内逐渐往中南部地区转移,空间集聚效应越来越显著;②中国30个省(市、区)建筑业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③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建筑业碳排放量增加了115%,其中建筑业发展水平和建筑业从业人口规模是建筑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分别导致建筑业碳排放增加106.52%、85.43%;相反,建筑业能源消费强度对建筑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使碳排放减少了77.33%;④从分省(市、区)的角度来看,对建筑业碳排放下降贡献最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海南省,对建筑业碳排放增加贡献最大的是山东省和浙江省。

  • 碳排放
    芈凌云, 丛金秋, 丁超琼, 乔丽洁, 许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居民低碳行为的“认知失调”的原因,将低碳知识分为系统知识、行动知识和效力知识3类,然后扩展“知识—态度—行为”理论,在“低碳意愿”的基础上引入“低碳能力”,建立了不同低碳知识对低碳行为作用机理的双中介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不同低碳知识对低碳行为的作用机理差异是引发“认知失调”的原因之一。行动知识能直接驱动2类低碳行为,而系统知识和效力知识只能由低碳意愿或低碳能力对低碳行为起间接作用;②意愿与能力共同驱动居民低碳行为,系统知识驱动的低碳意愿更多地影响低碳购买行为,而效力知识驱动的低碳能力则更多地转化为低碳习惯行为;③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可支配收入5个人口特征因素对行动知识与2类低碳行为之间的路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宣传教育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知识的作用机制减少居民低碳行为的认知失调。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李中建, 孙根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在构建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6年国际统计数据,从出游规模、增长潜力、影响范围3个维度,选取市场占比、增长贡献度、目的地多样性和平均出游半径等指标,研究了5国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此消彼长和空间差异。结果发现: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出境游市场占比及增长贡献度先后超越法、英、德、美,对世界及目的地国家的旅游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在目的地多样性、平均出游半径等方面与美英有较大差距。受经济实力、距离衰减、文化认同和经贸联系的影响,美英出境旅游影响范围最大;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主要集中于亚太,对欧洲和北美影响较大;而德法主要局限于欧洲。为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出境旅游,增加服务贸易进口,平衡国际贸易,并运用出境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利益。

  • 旅游资源
    温晓金, 蒋依依, 刘焱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旅游产业国际化布局迎来新契机。依托多种地理空间分析手段,对比“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中国出境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空间演化规律,可以为拓宽出境旅游发展的外部空间提供指引。本文通过变异系数、平均增长率、空间热点、重心轨迹、标准差椭圆等多种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识别2001—2015年中国游客出境与目的地游客入境规模的空间演化规律异同。结果表明:①泰国是中外游客共同青睐的重要目的地,柬埔寨和越南接待中国出境游客规模快速增长,而中亚内陆国家入境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出境旅游和全球旅游目的地的共同热点地区,而除亚洲周边热带、亚热带岛国外,距离较远国家是中国出境旅游冷点区域;③中国出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分布由南—北向逐渐向西北—东南向发展,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分布长期保持着西北—东南方向,中国出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变化幅度远大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本研究结果可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交流提供定量化数据支持,在继续保持东南亚旅游市场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国出境旅游业的发展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向东欧和中东等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拓展。

  • 旅游资源
    蒋依依, 汲忠娟, 谢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及影响机理,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社区依恋、社区关注、旅游获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和旅游支持度5个要素组成的概念模型,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法就台湾地区居民对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支持度进行了调研,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4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台湾地区居民的获益感知和成本感知对大陆赴台旅游的支持度会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社区关注不仅直接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同时还会通过获益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社区依恋会通过获益感知间接负向影响支持度;社区依恋和社区关注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没有对支持度产生影响。台湾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对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支持度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旅游地相关政策制定需重视维护居民与社区关系,并积极提高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通过保障和协调居民—社区关系提高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

  • 旅游资源
    余利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旅游扶贫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农户增收效应备受关注。本文利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和白杨坪乡麂子渡村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匹配倍差法研究了实验组和参照组2类农户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实施前后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及其他收入的变化,以科学评估乡村旅游扶贫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乡村旅游扶贫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及经营性收入的增加有显著作用。用倍差法估计乡村旅游扶贫对家庭总收入的效应时,其结果“虚高”13.1%,即716元;而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则高出6.6%,即359元。使用匹配倍差法计算后得出:乡村旅游扶贫使得样本区实验组农户平均家庭总收入提高了5467元,其中,户均农业收入仅提高172元,不显著;而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显著提高了2132元和3128元;增收仍有较大潜力。本文据此提出: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当地依托特色资源,加强全域旅游建设,以获得稳定增长的各类旅游收入;扶持当地农户全员参与乡村旅游,确保相对贫困农户也有机会、有能力分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种增收机会;结合旅游扶贫后备箱工程实施,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组织,将当地富硒有机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成特色旅游产品等,以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增收实效。

  • 旅游资源
    吕宁, 吴新芳, 韩霄, 赵亚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休闲化发展渐成趋势,休闲满意度日益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的概念框架应用于城市休闲满意度研究。通过重新梳理城市休闲要素,构建了城市休闲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并基于北京市休闲满意度调查数据,运用基于均方差的客观赋权法及IPA法对游客、居民两大休闲主体的城市休闲满意度水平、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测评与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①北京市游客休闲满意度指数为3.9016,居民休闲满意度指数为3.6616,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休闲感知质量是影响休闲满意度的主要准则层因素,食购娱休闲活动、休闲服务水平因素对休闲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空气质量、气候舒适度、不推荐、向他人抱怨、向有关部门投诉等指标均对休闲满意度解释力较大,休闲消费性价比、休闲消费物超所值均较为重要。③游客与居民休闲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居民认为城市休闲氛围、人员服务水平、交通便利程度会显著影响满意度,对休闲体验总体满意度、休闲实际体验休闲感知与理想的差异、再次休闲意愿等评价较低;而游客更为关注城市的旅游设施与服务以及城市休闲环境氛围,对城市旅游景观质量、休闲活动体验预期评价较低。本文有助于构建城市休闲满意度测评模型,为提升城市休闲体验质量提供依据。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王洋洋, 肖玉, 谢高地, 徐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宁夏草地在区域防风固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微观尺度,针对区域尺度的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基于RWEQ模型,利用ArcGIS和ENVI,对2000—2015年间宁夏草地防风固沙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化的估算。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宁夏草地年潜在风蚀总量为1028.30~7540.50万t,年实际风蚀总量为269.75~3318.71万t;②2000—2015年宁夏草地年防风固沙物质总量为729.80~4120.04万t,16年间共增加了124.13万t,平均单位面积年防风固沙物质量在0.33~1.77 kg/m2之间,空间分布呈现出“中高南北低”的特点;防风固沙保有率平均值为0.65~0.79;③草地防风固沙等级以“中等”和“较弱”为主,占总固沙量的47%~65%;“中等”及以上的草地面积波动增加,“弱”和“较弱”等级的草地面积减少;④中部干旱区和南部山区草地防风固沙量占总量的90%以上,北部灌区草地防风固沙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北部灌区和中部干旱区是未来风沙治理需更加关注的区域。本文揭示了宁夏草地防风固沙的时空格局,为未来区域风沙治理提供了参考。

  • 资源生态
    何云, 黄翀, 李贺, 刘庆生, 刘高焕, 周振超, 张晨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南半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水热条件适宜,植被生长旺盛,土地利用强度高,地表覆盖类型的光谱特征时空变异复杂,使用传统的基于光谱特征的遥感分类精度难以保证。Sentinel-2A卫星遥感数据具有较丰富的光谱波段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为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提供了多维特征空间。但多维特征参与分类容易造成信息冗余,从而导致分类速度和精度降低。因此,如何充分利用Sentinel-2A数据丰富的光谱和空间信息,并通过高维特征空间降维进行特征优选对于提高分类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南半岛典型地区土地覆盖分类为例,利用Sentinel-2A多波段光谱特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等指数特征以及对比度、相关性、能量、均值、熵等纹理特征,在随机森林模型框架下,采用平均不纯度减少方法对不同特征在土地覆盖分类中的重要程度进行识别;利用袋外(OOB)误差方法,对重要特征组合进行了优选;利用优选特征进行随机森林土地覆盖分类,并与原始随机森林分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entinel-2A影像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在土地覆盖分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光谱特征中短波红外、可见光、植被红边波段重要性较大,纹理特征中均值、能量法重要性较高。选择重要性列前9位的特征参与分类时,OOB精度达到最高;继续增加特征会使模型复杂度过高,容易发生过拟合而使得分类精度不增反降。通过特征优选高效利用了Sentinel-2A丰富的光谱和纹理信息,其总体分类精度达87.53%,Kappa系数达0.8461,优于原始随机森林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热带亚热带地区复杂土地覆盖分类精度。

  • 资源生态
    周玄德, 郭华东, 孜比布拉·司马义, 邓祖涛, 梁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利用2004年、2016年的同月份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别从现状、空间分布、重心、景观特征、驱动因素等角度展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遥感生态指数从0.341增长至0.400,上升了17.24%,其中绿度(NDVI)、湿度(WET)和地表温度(LST)表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干度(NDBSI)表现为下降趋势;②生态指数等级划分中,主要以较低、中等水平为主,该类区域面积增长明显;生态指数等级变化,主要以不变、变好为主,其中生态指数增长的区域以上升1个等级为主;③不同类型的生态指数重心发生了偏移,低生态指数区的重心转移距离最长,达到2.82 km,较低生态指数区和高生态指数区的重心转移距离相对较短;④不同类型的遥感生态指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强,空间连接性和集聚性显著。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生态指数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指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在近13年中没有出现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城市扩张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