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栏: 旅游可持续发展
    凝聚海内外旅游学人,共建中国青年旅游论坛
    唐承财,厉新建,谷慧敏
    2019, 41 (3):  415-415. 
    摘要 ( )   PDF(6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来源地旅游者对北京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基于深度学习的Flickr图片分析
    邓宁, 刘耀芳, 牛宇, 计卫星
    2019, 41 (3):  416-429.  doi: 10.18402/resci.2019.03.01
    摘要 ( )   HTML ( )   PDF(12809KB) ( )  

    社交网络图片是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基于图片表征内容的营销传播越来越受到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重视,本文选取Flickr上中国港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英国和美国旅游者拍摄的北京图片作为研究素材,采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图片表征内容,并从认知和情感2个层面分析、比较了不同来源地游客在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在认知形象方面,入境旅游者均对自然、建筑较为关注,但在文化艺术、人物、食物等具体维度上关注内容不尽相同。在情感形象方面,令人愉快(Pleasant)的、兴奋的(Exciting)是所有入境旅游者表现的主要情感,但中国港澳台和美国旅游者所拍摄图片隐含投射出困倦疲乏的(Sleepy)情感,而英国旅游者拍摄的图片则暗含不安苦恼(Distressing)的情感。本文利用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分析海量UGC图片表征内容为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大数据的方法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环境和气候满意度对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影响
    陈钢华, 奚望, 黄松山, 胡宪洋
    2019, 41 (3):  430-440.  doi: 10.18402/resci.2019.03.02
    摘要 ( )   HTML ( )   PDF(3138KB) ( )  

    本文旨在揭示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环境满意度和气候满意度对其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影响,为探究环境和气候如何影响游客身心健康和恢复提供新的方向,并丰富学界对旅游情境下的环境恢复性感知的理解。本文以海滨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在海南省三亚市的大东海和亚龙湾收集游客对环境恢复性的感知状况和对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的满意度评价(N=527),并采用基于主成分的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平方法(PLS_SEM)进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①环境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环境恢复性感知的5个维度(分别为:兼容、程度、心理逃离、物理远离和迷恋);②气候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环境恢复性感知的5个维度。因此,努力提高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对海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满意度,能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身心恢复潜力,并最终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者与目的地契合的概念与测量
    王甫园, 许春晓, 王开泳
    2019, 41 (3):  441-453.  doi: 10.18402/resci.2019.03.03
    摘要 ( )   HTML ( )   PDF(3350KB) ( )  

    在当前多渠道和多主体构成的旅游地服务关系网中,契合是理解和预测旅游行为的关键,是目的地进行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策略。以消费领域(含休闲与旅游品牌领域)契合研究为基础,在回顾消费者契合的理论基础与识别多种契合概念关键特征的基础上,尝试结合旅游学理论和目的地特征,界定旅游者契合的概念,识别和验证其维度和测量指标,并以凤凰古城为研究区域收集数据,检验契合测量指标。研究界定了旅游者契合,并构建了包括认同、注意、热情、专心致志、社会互动等5个维度、25个测项的旅游者契合指标体系。同时,研究证实了旅游者契合对目的地忠诚的正向影响,表明旅游者契合测量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旅游目的地领域契合的实证研究,完善了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概念体系,对目的地实施契合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谢伶, 王金伟, 吕杰华
    2019, 41 (3):  454-466.  doi: 10.18402/resci.2019.03.04
    摘要 ( )   HTML ( )   PDF(5795KB) ( )  

    近年来,“黑色旅游”广受学术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现已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重要知识领域。本文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刻画了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①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变化呈逐渐增长趋势,大量文献出现于2008年之后;②发文期刊集中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等旅游学科传统的知名期刊;③发文作者多来自欧美和东亚地区,但各研究者之间合作较少;④样本中有17篇文献在该领域的知识演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最重要的知识基础;⑤研究内容集中于黑色旅游“供给”方面,对作为“需求”方的旅游者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现状及进展的分析,本文认为未来国内黑色旅游研究应重点关注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研究的合作交流等方面。本文对深入认识国际黑色旅游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及其演化关系具有一定价值,同时也能为国内黑色旅游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识别与分析——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
    胡家镜, 万秋, 吕兴洋, 张垭欧
    2019, 41 (3):  467-474.  doi: 10.18402/resci.2019.03.05
    摘要 ( )   HTML ( )   PDF(2296KB) ( )  

    慢旅游是古镇旅游发展的新形态,核心理念在于游客的深度体验。本文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对古镇慢旅游者进行深度访谈,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古镇慢旅游体验高频特征词,编码析出古镇慢旅游的特质要素及其情感效价。研究发现,古镇慢旅游的特质要素由文化空间、休憩场所、自然元素和人文意蕴四部分构成。文化空间的正向体验和负向体验均高于其他要素;自然元素的正向体验显著高于其负向体验。本文进一步从特质要素系统着手,提出通过凸显古镇地方性文化、加强内部环境治理、积极塑造人文精神等策略,推动古镇旅游持续发展。本文为推进古镇慢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遗产社区旅游转型初期商业发展过程与机制——以福德湾矿工村为例
    戴湘毅, 涂文慧, 张鑫, 唐承财
    2019, 41 (3):  475-483.  doi: 10.18402/resci.2019.03.06
    摘要 ( )   HTML ( )   PDF(4445KB) ( )  

    旅游已经成为古村、古镇和历史街区等遗产社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商业化往往是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矛盾所在。遗产社区转型初期发展旅游商业是对方向和路径的探索,对遗产后续保护利用的意义重大,但目前关注度不够。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矿工村为案例,对遗产社区转型初期的旅游商业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显示,案例社区的旅游商业已经进入初级商品化阶段,商业业态单薄,低端化和同质化现象明显,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已经导致了后生产遗产景观的出现。有别于以往案例中资本和政府主导的模式,案例社区中的旅游商业发展是社区精英、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本地NGO申遗促进会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国际保护地资源代表性与国家公园建设
    田野, 李江风, 汤晓吉
    2019, 41 (3):  484-493.  doi: 10.18402/resci.2019.03.07
    摘要 ( )   HTML ( )   PDF(2608KB) ( )  

    国际保护地是在国际上具有独特价值或突出意义的区域,其保护的资源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两者在保护对象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研究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资源层面的参考。本文以中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从建设目的和保护对象方面剖析其资源属性,并对122处国际保护地的建设现状、代表性资源进行梳理,分析资源代表性应具备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保护地的资源代表性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特有物种的唯一性、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景观的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象征性5个方面,在资源管理上通过定期评估考核的方式保障资源的公益性利用。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和选取提供参考,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可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特色内容,在资源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国家公园公益性意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旅游城市旅游者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拉萨市为例
    李云云, 王灵恩, 成升魁
    2019, 41 (3):  494-508.  doi: 10.18402/resci.2019.03.08
    摘要 ( )   HTML ( )   PDF(4957KB) ( )  

    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异地消费,尤其是食物消费相比消费者惯常环境下的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本文针对旅游者的食物消费行为,以高原旅游城市拉萨市游客为对象,通过问卷调研获取旅游者在旅游期间、在家和平时在外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对同一消费主体进行不同场景下食物消费的对比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影响旅游者食物消费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在外对粮食的消费减少,而对肉类、水果和酒水饮料的消费增加;在外和旅游期间食物浪费约为家庭食物浪费的1.7倍,旅游食物浪费比平时在外消费(非旅游)更为严重;旅游者旅游期间的食物消费支出明显高于家庭食物消费支出;不同群体间旅游和家庭食物消费变化差异显著,有宗教信仰的消费者在肉类和酒水饮料上消费变化更大;年龄、婚姻状况、旅游天数、就餐地点、就餐形式是影响旅游者食物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可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并为合理引导旅游消费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与碳排放
    中国建筑部门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
    刘俊伶, 项启昕, 王克, 邹骥, 孔英
    2019, 41 (3):  509-520.  doi: 10.18402/resci.2019.03.09
    摘要 ( )   HTML ( )   PDF(4321KB) ( )  

    本文讨论了城镇化背景下建筑部门未来发展驱动因子与能源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并设定基准(BAU)、自主贡献(NDC)和强化低碳(ELC)3个情景,运用自下而上的建筑部门能源系统模型(PECE-Building)分析2013—2050年不同发展路径下建筑部门能源需求和CO2排放趋势,评估建筑部门实现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的技术路线图和投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受城镇化进程与收入增长驱动,中国中长期建筑部门能源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建筑部门成为中国未来能耗与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BAU情景下建筑部门2050年能耗与CO2排放水平较2013年分别上升142.8%、103.1%;NDC情景下全社会CO2排放达峰,但建筑部门排放依然保持持续增长;ELC情景下建筑部门有望在2027年左右以7.8亿t CO2排放达峰,2050年排放降至6.15亿t,低于2013年水平。ELC情景下能效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累计减排量分别占比 33.4%和66.6%,北方城镇供暖是最重要的减排领域。实现该低碳发展目标所需新增投资共计2694.3亿元,占各期GDP比重均不超过0.26‰。因此,建筑部门有望走上一条技术可行、经济可接受的低碳转型之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人造板行业的生命周期碳足迹和能源耗用评估
    王珊珊, 张寒, 杨红强
    2019, 41 (3):  521-531.  doi: 10.18402/resci.2019.03.10
    摘要 ( )   HTML ( )   PDF(3406KB) ( )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基于生命周期分析的碳足迹评估被广泛应用于量化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减排承诺背景下,林业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贡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和出口国,人造板行业的碳足迹和能源耗用问题,是评价林业产业环境影响的重要领域。本文依据ISO 14067标准,测度了中国胶合板、纤维板和刨花板行业“从摇篮到大门”系统界限的碳足迹,通过对比国内外人造板行业的能源耗用,评估了中国人造板行业的节能潜力,结合量化改进方案的减排效果,提出了人造板行业减排和市场结构改善的建议措施。研究发现:①中国现有人造板行业的碳足迹结构中,纤维板最大(708.74 kg CO2e),胶合板最小(312.08 kg CO2e),刨花板居中(410.79 kg CO2e)。其中原材料获取对碳足迹贡献最大,化工材料如脲醛树脂胶的生产和使用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②对标国际标准和技术进步要求,中国人造板行业的能源耗用可减少13.27%~47.99%;③用木质燃料替代化石能源,对人造板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可实现11.53%~42.30%的提升空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财政分权、经济竞争对中国能源生态效率影响异质性研究
    周敏, 王腾, 严良, 谢雄标
    2019, 41 (3):  532-545.  doi: 10.18402/resci.2019.03.11
    摘要 ( )   HTML ( )   PDF(4151KB) ( )  

    改善能源生态效率是实现“十三五”节能降耗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本文考虑生态和社会福利因素,以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样本为基础,利用SBM-DEA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中国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财政分权、经济竞争的内生经济增长和制度层面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近17年来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水平较东部地区差,其中中部地区呈现持续恶化趋势。财政分权显著改善了能源生态效率,而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降低了能源生态效率。地区虚拟变量揭示经济竞争使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显著下降,但有助于西部地区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基于反事实分析,如果能够遏制经济竞争加剧,能源生态效率年均能够获得1.38%额外改善。最后,本文提出从改革财政激励制度,强化审计监督问责,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形成经济竞争与合作,以期提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评估及机制分析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2019, 41 (3):  546-556.  doi: 10.18402/resci.2019.03.12
    摘要 ( )   HTML ( )   PDF(2816KB) ( )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碳服务供需平衡和服务流量化评估——以引黄入晋南干线为例
    杨丽雯, 董丽青, 张立伟, 何秉宇, 张永清
    2019, 41 (3):  557-571.  doi: 10.18402/resci.2019.03.13
    摘要 ( )   HTML ( )   PDF(16025KB) ( )  

    生态系统服务流可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的时空连接,因此明确生态系统服务流的传输路径和流量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准确度。引黄入晋工程南干线是解决太原市供水的重要工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而固碳服务供需平衡和服务流的量化研究可作为科学依据。SPANS模型旨在模拟生态系统服务从供给区到需求区的流动过程并制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更好地评估引黄入晋工程南干线的固碳服务,本文基于SPANs模型,量化供需平衡关系,以研究区主风向路径为基础,绘制了服务流传输路径图并量化服务流。结果表明:2000—2015年,引黄进晋南干线固碳服务供给量基本保持稳定,而需求量逐年增加,导致供需盈余逐年减少,供需平衡关系呈现减弱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小是固碳服务供给总量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火力发电厂碳排放量持续稳定增加是影响固碳服务需求总量和供需差的主要因素。本文揭示了固碳服务供需盈余关系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使用SPANs模型分析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流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资源
    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基准折现率测算
    董敏, 陈平留, 张国防
    2019, 41 (3):  572-581.  doi: 10.18402/resci.2019.03.14
    摘要 ( )   HTML ( )   PDF(2443KB) ( )  

    折现率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对评估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参数,也是最难以确定的参数。本文引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定量计算无风险收益率、市场风险溢价和营林行业市场风险系数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基准折现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以2016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无风险收益率为1.84%;市场风险溢价为2.88%,市场风险系数为0.92,风险收益率为2.65%;基准折现率为4.50%。根据评估基准日基准折现率测算结果,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建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基准折现率的取值为5.0%,其中无风险收益率为2.0%、风险收益率为3.0%,风险收益率中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行业风险取值均为1.0%。但不同经营类型、目标和特点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以基准折现率为参考设定评估实务中采用的具体折现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0—2016年气候变化对湖南省农业产量的影响
    冯琳, 庞玉亭, 钟琪, 张斌斌, 陈哲祺, 王铜
    2019, 41 (3):  582-590.  doi: 10.18402/resci.2019.03.15
    摘要 ( )   HTML ( )   PDF(5076KB) ( )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响应程度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基于湖南省官方发布的1980—2016年气象和农业数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南省气候、产量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素对高、中、低产区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0—2016年,湖南省年均气温以0.39℃/10a的速率显著上升,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日照时数有所减少,但趋势不显著。气温、降水、日照普遍存在突变现象。②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大小顺序为:玉米(0.122 t/hm2/a)>大豆(0.040 t/hm2/a)>小麦(0.039 t/hm2/a)>稻谷(0.028 t/hm2/a)。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分别有0、9、19、11个气候丰年,1、5、2、4个气候歉年。③年均气温对中产区稻谷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效应。年均降水量对低产区稻谷、小麦的气候产量有显著负效应。年均日照时数对中产区玉米的气候产量,以及低产区稻谷、小麦、玉米的气候产量均有显著正效应。建议高产区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中低产区可引进和培育耐高温、耐涝的稻谷、小麦、玉米新品种,并适当调整播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ODIS密集时间序列数据的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活动过程监测
    朱长明, 李均力, 沈占锋, 沈谦
    2019, 41 (3):  591-600.  doi: 10.18402/resci.2019.03.16
    摘要 ( )   HTML ( )   PDF(9567KB) ( )  

    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绩效评估和环境效益问题,本文采用2000—2017年的16天合成的MOD13Q1密集时序NDVI数据,辅助以GF-2数据,反演和监测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FVC)变化;进而通过最大和平均植被覆盖度指标,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在生态输水条件下的生长和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总体上,近20年来随着塔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和人工生态调水工程的推进,塔河下游植被恢复明显,最大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覆盖度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1),高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3425.95 km2增加到2017年5486.52 km2,中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6508.18 km2增加到2015年的7131.23 km2。在时间演化过程上,区域植被覆盖度上升变化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整个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快速上升,2006—2009年波动下降,和2010—2017年稳步上升)。在空间格局上,2000—2017年间FVC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道两旁和河流的尾闾湿地,距离河道越近植被恢复越好,远离河道10 km FVC变化特征不显著(P>0.05)。结合下游生态输水数据分析表明,塔河下游植被恢复与输水量之间存在强依赖关系,且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存在时间滞后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序LAI的地块尺度玉米长势监测方法
    苏伟, 朱德海, 苏鸣宇, 黄健熙, 刘哲, 郭浩
    2019, 41 (3):  601-611.  doi: 10.18402/resci.2019.03.17
    摘要 ( )   HTML ( )   PDF(13441KB) ( )  

    农作物长势监测可为田间管理措施调整和农作物产量预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针对中国地块面积小的情况,本文采用中高分辨率的多源遥感影像Landsat-7 ETM+影像、Landsat-8 OLI影像、高分一号(GF-1)影像、HJ-1 A/B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针对目前过多依赖NDVI等易饱和植被指数的问题,研究中选择LAI为长势监测指标,并利用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反演LAI,以保证该指标的准确性;长势实时监测采用RPLAI、LVCI、MLVCI指标,从多个角度表征长势的实时监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同时相GF-1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种影像在近红外波段、绿波段、红波段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20、0.7339、0.7153。②基于PROSAIL模型可以反演得到高精度的LAI,基于时序LAI的玉米生长过程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八五二农场6月下旬玉米冠层LAI快速增加,7月底、8月初LAI达到最大,并持续一段时间,进入8月下旬后,LAI开始下降。③利用RPLAI、LVCI、MLVCI指标对研究区玉米长势实时监测的结果表明,与2011—2014年相比,2015年八五二农场玉米长势一般,研究区北部长势较好,南部区域长势较差。从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①同时相的Landsat-8 OLI影像与GF-1遥感影像,经过相对辐射定标后可以结合使用于农作物长势监测中;②利用PROSAIL模型反演时序LA,可用于地块尺度的农作物长势精细监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