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封志明, 杨艳昭, 闫慧敏, 潘韬, 李鹏
    2017, 39 (3):  379-395.  doi: 10.18402/resci.2017.03.01
    摘要 ( )   HTML ( )   PDF(837KB) ( )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容量),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程;科学评述了基于生态足迹与虚拟土地、水足迹与虚拟水和能值分析与虚拟能量等方法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跨世纪进展。研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有争议。鉴于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从理论到方法、从实践到应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与承载机理、阈值率定与综合计量、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定量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以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最终满足实用化与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
    汲忠娟, 蒋依依, 谢婷
    2017, 39 (3):  396-407.  doi: 10.18402/resci.2017.03.02
    摘要 ( )   HTML ( )   PDF(599KB) ( )  

    居民作为旅游地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感知和态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学者的研究重视,成为测度旅游业对旅游地影响最常涉及的关键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1975-2015年国内外主要核心期刊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研究内容、影响因素、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和结果的总结,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研究认为:不同影响因素与居民感知、态度之间的关系受发展阶段与条件的左右,需进一步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殊形态进行实证研究;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本土化探索,但鲜有理论构建,可在审视旅游现象的过程中,推动理论抽象与创新;需要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深入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特征匹配的土地利用数据语义邻近度计算
    贾小斌, 艾廷华, 彭子凤
    2017, 39 (3):  408-417.  doi: 10.18402/resci.2017.03.03
    摘要 ( )   HTML ( )   PDF(675KB) ( )  

    定量化语义关系的判断是地理数据处理的关键,也是地理本体建模与表达的难点,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典型的专题性地理数据,其语义特征上的邻近关系如何,是土地资源统计、整理、规划、管理和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土地利用数据的语义特征,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依据出发,结合其权属特征,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语义特征的多细节层次表达模型;随后应用特征匹配的方法,通过计算其在权属、覆盖成因、覆盖类型、用途、利用状态、植被类型、附着物性质、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匹配关系得到土地利用数据语义邻近度的具体度量值,实现土地利用数据从语义建模到邻近度计算的整个过程。在试验中则以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土地利用数据实体为例进行语义邻近关系计算,并将试验结果与实际经验判断进行比较,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计算结果符合人类的认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张立新, 朱道林, 杜挺, 谢保鹏
    2017, 39 (3):  418-429.  doi: 10.18402/resci.2017.03.04
    摘要 ( )   HTML ( )   PDF(942KB) ( )  

    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率呈上升态势,但效率不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空间自关联性,且局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技术效率总体空间格局变化显著,规模效率空间格局与综合效率趋于一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区位条件、土地市场化程度等6个因素影响,但各个因素在不同研究期的作用大小存在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2SFCA的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
    许基伟, 方世明, 刘春燕
    2017, 39 (3):  430-440.  doi: 10.18402/resci.2017.03.05
    摘要 ( )   HTML ( )   PDF(993KB) ( )  

    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含有距离衰减系数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探讨居住区尺度下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1)距离因素会改变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并且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变化存在差异;(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并不理想,“严重不公平”级别所占面积比重始终比较大;(3)区域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要优于全市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4)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空间公平性的区域差异较大。街道人口数量、公园绿地数量、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是造成其空间公平性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结合人口需求科学地规划公园绿地的数量和等级,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网络、推广服务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
    乔丹, 陆迁, 徐涛
    2017, 39 (3):  441-450.  doi: 10.18402/resci.2017.03.06
    摘要 ( )   HTML ( )   PDF(595KB) ( )  

    以甘肃省民勤县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推广服务两种渠道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民勤地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积极性普遍不高,采用意愿较弱,采用面积较小,尤其是节水灌溉支付意愿处于较低水平;②社会网络、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③社会网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作用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表现为社会网络内在维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促进作用,间接效应表现为社会网络可以正向影响推广服务效果,进而促进技术采用;④水资源稀缺认知和技术的有用性认知可以促进技术采用,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为技术采用提供外在保障。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国县域污水处理服务减排效率测评
    李鑫, 孙小霞, 苏时鹏
    2017, 39 (3):  451-460.  doi: 10.18402/resci.2017.03.07
    摘要 ( )   HTML ( )   PDF(716KB) ( )  

    县域污水处理服务快速增长,已成为重要的减排力量,但减排效率差异很大。为了提高县域污水处理服务的减排效率,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年处理能力、年运营费用、年耗电量、雇员人数为投入变量,以污水实际处理量、COD、BOD5、氨氮消减量为产出变量,构建县域污水处理服务减排效率评价模型,以2014 年中国413个县域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实证分析,并应用Tobit模型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全国县域污水处理服务减排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637,具有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技术效率为0.756,要素配比急需改善;规模效率为0.835,且73.85%的县域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有必要扩大处理规模;②污水处理服务减排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特征各异;③处理规模、水量负荷率、运营年限、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减排效率产生正向影响;④生物膜类工艺减排效率相对较高。因此,根据区域特征分类指导,加强县域污水处理服务运营管理交流,适当扩大处理规模,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工艺,加强配套管网建设,促进雨污分流,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服务的减排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SR理论的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模型研究
    张丽娜, 吴凤平
    2017, 39 (3):  461-472.  doi: 10.18402/resci.2017.03.08
    摘要 ( )   HTML ( )   PDF(589KB) ( )  

    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省区初始水权配置过程必须考虑水质对水量配置的叠加耦合制约,同时也要考虑用水效率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本文以政府强互惠(GSR)理论为基础,借鉴二维初始水权配置理念,基于耦合的视角,结合区间数理论,利用强互惠者政府方在省区初始水权配置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通过“奖优罚劣”的强互惠措施设计,将水质影响叠加耦合到水量配置,构建基于GSR理论的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模型。以太湖流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获得不同约束情景和减排情形下的2020年太湖流域9种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相同用水效率约束情景下,在受到减排情形h=1,2,3的影响时,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初始水权配置区间量随着减排责任的减少而增加,浙江省的配置区间量随着减排责任的减少而减少;②与仅考虑水量或用水效率约束的省区初始水量权的配置结果相比,将水质耦合到水量配置的影响是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初始水权配置区间量的折减,浙江省配置区间量的增加,以奖励浙江省的减排行为,同时,分情景分情形以区间数的形式给出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结果,更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与秸秆能源企业区域布局研究
    张崇尚, 刘乐, 陆岐楠, 徐新良, 仇焕广
    2017, 39 (3):  473-481.  doi: 10.18402/resci.2017.03.09
    摘要 ( )   HTML ( )   PDF(643KB) ( )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秸秆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因此,科学评估中国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布局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各省农业生产数据测算了全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产量和可利用秸秆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地遥感数据和GLO-PEM模型,测算了1km×1km栅格尺度的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并评估了秸秆能源企业在各地区布局的适宜性。相比之前的研究,本研究考虑了秸秆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差异,这对于计算秸秆这类收集和运输成本较高的资源的可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也通过2014年和2010年的对比,分析中国秸秆资源分布密度和能源企业适宜布局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中国主要大田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8.97亿t,可收集资源量为7.69亿t,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总量为1.86亿t,吉林、江苏、河南、安徽、黑龙江等省份适宜建立大型秸秆能源企业,且未来秸秆能源布局也将向这些地区集中。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西南以及新疆等少部分地区适宜建立小型秸秆能源企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EAP模型的长沙市能源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
    陈睿, 饶政华, 刘继雄, 谌盈盈, 廖胜明
    2017, 39 (3):  482-489.  doi: 10.18402/resci.2017.03.10
    摘要 ( )   HTML ( )   PDF(747KB) ( )  

    能源是城市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城市特点及其实际发展需要进行能源需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EAP模型预测了不同情景下湖南长沙市2015-2020年的能源需求,讨论了GDP增速、产业结构和节能目标对未来能源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DP增速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影响显著,对分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影响较小;产业结构对分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影响较显著,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影响较小。节能情景(单位GDP能耗2020年较2015年降低15%)下,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4014万tce,较基础情景减少317万tce。该情景预测了工业、建筑、交通及居民生活部门实施节能政策的效果,其中第三产业相对节能率最高为13.4%;工业部门其次为6.2%,交通和居民生活部门相对节能率也均超过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淮河流域降水变化对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
    姚筠, 许莹, 马晓群
    2017, 39 (3):  490-500.  doi: 10.18402/resci.2017.03.11
    摘要 ( )   HTML ( )   PDF(870KB) ( )  

    针对淮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问题,本文基于淮河流域171站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及121站作物历年生育期资料,采用气候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模型计算了冬小麦、夏玉米和一季稻的气候生产潜力,着重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年淮河流域三种主要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以一季稻最高,其次是夏玉米,冬小麦最低;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年际间变异系数均超过10%,其中冬小麦超过20%,但三种作物均无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各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占光温生产潜力的比例(简称气候比)以冬小麦最低,多年平均值仅为49.7%,且变异系数达到25.4%;夏玉米和一季稻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7.3%和66.4%,变异系数仅为12.9%和16.3%。降水变化对三种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限制以冬小麦最大,其次是夏玉米,一季稻最小。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严重不足,且降水变异系数大,构成了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双重限制作用;夏玉米生长季内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变异系数均是限制夏玉米的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一季稻的气候比则仅与生长季降水量相关显著,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3-2013年吉林省主粮作物种植布局及其水热资源利用效率评估
    宋梦美, 安萍莉, 江丽, 蔡璐佳, 张哲, 黄灿
    2017, 39 (3):  501-512.  doi: 10.18402/resci.2017.03.12
    摘要 ( )   HTML ( )   PDF(1339KB) ( )  

    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变化情况是挖掘粮食高产潜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优化粮食作物布局以及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3-2013年吉林省2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按照作物积温需求划分出水稻、玉米和大豆的气候种植界限,对因气候变暖而增加的种植区域 (敏感区)内水、热资源有效利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1993-2013年吉林省积温带明显东扩,水稻和玉米的气候种植界限东扩到敦化-靖宇-临江一线,大豆的气候种植界限东扩到吉林省最东部的长白县;②三种作物敏感区内热量资源利用效率低于非敏感区,但水资源利用效率均高于非敏感区。1993-2013年作物敏感区内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显著高于非敏感区;③水稻和玉米敏感区内水热资源产出效率均高于非敏感区,但大豆敏感区内产出效率低于非敏感区。结论:气候变暖对研究区内水热资源效率的提高表现出明显的正效应。从水、热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研究区可适当向东扩展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但要加强农田灌溉系统和灌溉技术,降低水稻的水资源约束情况。同时避免研究区最东部安图、长白等地粮豆的盲目扩种,减少热量资源的约束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Fu-Liou辐射传输模式和卫星观测资料的气溶胶对全球地表太阳辐射影响的研究
    邵思雅, 张晶, 周丽花, 薛文晧
    2017, 39 (3):  513-521.  doi: 10.18402/resci.2017.03.13
    摘要 ( )   HTML ( )   PDF(1081KB) ( )  

    气溶胶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平衡,使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减少,同时散射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本文基于MODIS气溶胶产品和CERES云产品等大气遥感资料,利用Fu-Liou辐射传输模式对全球地表辐射进行了有无气溶胶的两组模拟试验。将考虑气溶胶的试验模拟值与BSRN站点观测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地表总辐射模拟的R值达到0.92,地表散射辐射模拟的R值达到0.84,模拟值与观测值有着比较好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模拟结果显示,2007年气溶胶导致全球地表总辐射平均减少了9.16W/m2,降低幅度较大的地区往往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也较高。对于散射辐射来说,气溶胶在全球不同地区却有着不同的正负效应:地表反照率高的地区,气溶胶往往使得散射辐射大幅增加;而云分数较高的地区,气溶胶往往导致散射辐射大幅度下降。2007年气溶胶导致全球地表散射辐射平均增加了8.17W/m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管理模式下城镇道路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成本研究——以浙江省永嘉县为例
    张呈祥, 孙金华, 王维, 张哲
    2017, 39 (3):  522-532.  doi: 10.18402/resci.2017.03.14
    摘要 ( )   HTML ( )   PDF(659KB) ( )  

    城镇道路绿地是城镇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浙江省永嘉县城镇道路绿化工程为案例,比较研究不同管理模式下城镇道路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成本。结果表明:生态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永嘉县城镇道路绿地的生态成本,该管理模式下永嘉县城镇道路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较常规管理模式高近50%。常规农业化管理模式下,永嘉县城镇道路绿地具有提供产品价值,其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较常规管理模式高16.6%。生态农业化管理模式下永嘉县城镇道路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率达到常规管理模式的4.5倍以上。常规管理模式下永嘉县城镇道路绿地的生态成本十分巨大,其中超过60%来源于化肥污染环境。建议政府部门在城镇绿地管理中逐步实行生态农业化管理模式,提高城镇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和价值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干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及对居民福祉的影响
    乔旭宁, 张婷, 杨永菊, 牛海鹏, 杨德刚
    2017, 39 (3):  533-544.  doi: 10.18402/resci.2017.03.15
    摘要 ( )   HTML ( )   PDF(640KB) ( )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性对流域居民福祉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场强理论和断裂点模型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转移模型,以MA的人类福祉框架为基础建立流域居民福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及灰色关联模型,以渭干河流域为例,分析了2000-201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流转及其对居民福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渭干河流域上游向下游的生态系统服务流转强度与距离成反比,溢出价值先下降后波动上升。②渭干河流域居民福祉由基本需求、安全与健康、精神三个层次构成,按重要性排序表现为安全与健康>基本需求>精神需求,并呈现出库车县的福祉水平最高、拜城县其次、沙雅县再次、新和县最低的空间分异特征。③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是居民福祉的格兰杰原因,前者对后者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对安全与健康福祉产生的影响最大,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转与下游居民福祉的耦合度最高,荒漠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度最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种回归分析方法的西北干旱区植被NPP遥感反演研究
    焦伟, 陈亚宁, 李稚, 李玉朋, 黄晓然, 李海霞
    2017, 39 (3):  545-556.  doi: 10.18402/resci.2017.03.16
    摘要 ( )   HTML ( )   PDF(985KB) ( )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植被NPP的反演为全球碳循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基于2000-2014年的MODIS及气象站点数据,引入逐步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以及岭回归分析,构建了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主成分回归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岭回归模型,并对这4种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被认为是一种可以简单、高效、准确地反演西北干旱区植被NPP的模型,且模拟结果与MOD17A3产品及实测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②西北干旱区多年平均植被NPP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山区增加,平原区减少,呈现出北部及西北部高,而南部及东南部低的特征;③西北干旱区NPP在年际变化上呈波动增加趋势,线性增长率为0.40gC/(m·a)。自2000年以来,58.66%区域的NPP呈现增长趋势,13.64%的地区保持不变,27.7%的地区表现为退化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特征软概率级联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
    张斌, 刘越岩, 汪林宇
    2017, 39 (3):  557-565.  doi: 10.18402/resci.2017.03.17
    摘要 ( )   HTML ( )   PDF(865KB) ( )  

    为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低层特征的有效组织与优化,提高特征的可判别性,重点研究了基于稀疏编码的中层特征学习、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分类技术,提出了基于软概率级联中层特征学习模型实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分类。首先,提取影像的灰度共生矩阵(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光谱特征、密集尺度不变特征转换(Dense 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DSIFT)作为低层特征;然后由稀疏编码分别对GLCM、DSIFT和光谱特征进行稀疏编码,并结合最大平滑方法对稀疏系数进行优化,获得影像的中层特征,并通过SVM分类器分别计算LULC类别软概率,对其级联获得影像的特征表达;最后,利用SVM分类器再次分类获得LULC分类结果。选用武汉市远城区农村居民点作为实验样区,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总体精度达到88%左右;相较于提取单一低层特征的分类方法,本文算法可有效提高LULC分类精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
    王泽宇, 卢函, 孙才志, 韩增林, 孙康, 董晓菲
    2017, 39 (3):  566-576.  doi: 10.18402/resci.2017.03.18
    摘要 ( )   HTML ( )   PDF(754KB) ( )  

    基于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内涵,从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估模型测算了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的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指数2001-2013年间变化幅度较小,2003年和2009年前后出现明显波动;②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地区差异明显,广东、山东海洋经济系统属于高度稳定,上海、浙江海洋经济系统属于较高稳定,天津、福建、江苏海洋经济系统属于中度稳定,辽宁、河北海洋经济系统属于较低稳定,海南、广西海洋经济系统属于低度稳定;③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④引入障碍度诊断模型对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的障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以各地区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主要障碍因子为依据,针对性地提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生物资源公众保护偏好研究
    蓝菁, 夏伟峰, 刘立, 欧维新
    2017, 39 (3):  577-584.  doi: 10.18402/resci.2017.03.19
    摘要 ( )   HTML ( )   PDF(498KB) ( )  

    本文以武夷山地区的生物资源保护为例,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出发,运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公众对不同生物资源的保护偏好。研究发现:①公众愿意参与武夷山地区生物资源保护的比例达到了60%左右;②依据公众对生物资源各属性边际支付意愿的大小,公众考虑的先后优先保护级别为“中国特有”,“繁育技术不成熟”、“易危”、“濒危”、“繁育技术成熟但未普及”、“濒危程度一般”的生物资源,这与政府及保护组织优先保护“濒危”生物资源的保护政策并不一致。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政策启示:①政府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进生物资源的保护作为政府保护力量的有益补充;②政府及保护组织应重视其保护行为与公众保护偏好不一致的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吸引公众更多地参与到保护中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