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基于文献统计的国内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进展
    张永勋, 何璐璐, 闵庆文
    2017, 39 (2):  175-187.  doi: 10.18402/resci.2017.02.01
    摘要 ( )   HTML ( )   PDF(1276KB) ( )  

    2005年至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快速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基础,筛选出2005-2015年11年间发表的513篇农业文化遗产相关论文,应用文献统计方法分别从论文发表量变化、载文期刊、研究机构、作者群特征、研究区分布、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刚进入发展阶段;②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资源、农学等几个学科;③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而西北和东北等遗产地较多的地区相关研究力量薄弱;④作者群呈现高学历、年轻化、高职称特点,利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⑤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走向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方向十分集中,仍然有不少领域缺乏研究;⑥研究方法以基于文献研究的定性描述较多,实验和实地调研为基础的定量分析研究相对薄弱。尽管如此,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申遗后的遗产系统变化研究相对较弱。未来的研究应注意吸引更多学科、更多研究机构参与;应强化基础性研究,以便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科学性解读提供支撑;应加快农业文化遗产监测评估研究,尤其是申遗后遗产系统要素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应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及其差异
    龙开胜, 杜薇
    2017, 39 (2):  188-197.  doi: 10.18402/resci.2017.02.02
    摘要 ( )   HTML ( )   PDF(683KB) ( )  

    农地转用审批是中国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控制农地非农化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00-2012年省级层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中央和地方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差异。结果表明,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均受到经济和财政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作用,但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的资源管控机制和目标导向机制差异明显。总体上,中央政府倾向于严格遵守国家农地管控规则进行审批,地方政府却具有应对管制规则扩大审批规模的倾向。较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更容易受到区域耕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比较效益和财政支出、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还表现出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性。东部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因素差异最明显,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不明显。今后,应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地转用审批上的分工合作,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权限,因地制宜地实施农地转用审批管理措施,促进农地转用制度发挥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地经济贡献对农地流转市场的影响——以孝感、武汉、成都、苏州为例
    张明辉, 蔡银莺
    2017, 39 (2):  198-208.  doi: 10.18402/resci.2017.02.03
    摘要 ( )   HTML ( )   PDF(819KB) ( )  

    以孝感、武汉、成都、苏州的1394个样本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测度农地经济贡献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的相关性,利用线性回归提取显著因素,带入分位数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农地经济贡献对市场活跃度的驱动效应,探明农地流转市场空间异质性形成的经济诱因,为制定促进流转市场发育的差别化激励措施提供借鉴。研究表明:①孝感、武汉、成都、苏州农地经济贡献特征差异显著,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呈现递增梯级分布,农地经营贡献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②农业经营性收入对农地流转市场活跃度的抑制作用随收入增加而减弱,以市场定价机制确定流转租金能够平衡农地供需,保证市场良性发展,适当调整政策性农业补贴的补贴对象和额度,能够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③在农地流转市场起步区,提高农地经营性收入是发展市场的关键;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区,需运用政策手段干预和鼓励流转,把握好“引导流转”与“强制流转”的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经济发达区,农业收入保障农户家庭生计可持续的功能逐渐减弱,农民职业分化成为大势所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丘陵地区非农就业类型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基于江西省东北部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周来友, 饶芳萍, 马贤磊, 石晓平
    2017, 39 (2):  209-219.  doi: 10.18402/resci.2017.02.04
    摘要 ( )   HTML ( )   PDF(917KB) ( )  

    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推动农地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农户非农就业类型的角度切入,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江西省东北部3个村3次农户调研数据,检验了农户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分析表明,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均会带来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效应、数量约束效应和收入增加效应,但本地务工带来的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效应和数量约束效应均小于外地务工。本文首先利用双变量Proboit模型对调研农户非农就业决策与土地流转决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农户外出务工决策与土地流入决策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二者之间是联立的;然后采用工具变量法,并利用Probit模型对不同非农就业类型与农地流转的关系进行回归,发现外出务工对农户农地流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农地流入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本地务工和混合务工对农户农地流入和流出行为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在当前大力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应发展城镇非农产业,吸引农户异地转移就业,为农地流转创造条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刚性约束下的山区农村居民点整治与调控——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关小克, 王秀丽, 张凤荣, 姜广辉, 李乐
    2017, 39 (2):  220-230.  doi: 10.18402/resci.2017.02.05
    摘要 ( )   HTML ( )   PDF(1219KB) ( )  

    在城镇化进程中,协调好农村建设用地与地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推动低效农村建设用地的有效整合,是土地整治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构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国土空间生态重要性划分为极重要(458.00km2)、重要(611.37km2)、一般(379.86km2))三个级别,以此作为识别门头沟区国土生态安全的健康底线。依据农村居民点综合发展程度评价体系,将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发展程度划分为高发展程度(433.91hm2)、中发展程度(448.63hm2)、低发展程度(169.51hm2)三个级别。通过搭建互斥性组合矩阵,结合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居民点所处的生态重要性区间,将区域农村居民点归并为积极发展、限制发展、转型发展、退出利用四种类型,提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调控发展方向。最后,依据退出利用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特征和空间邻接特征分析,提出山区废弃农村居民点的“精明退出”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山区村庄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促进山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整治优先度及模式——以麦积区为例
    王东, 陈英, 杨润慈
    2017, 39 (2):  231-239.  doi: 10.18402/resci.2017.02.06
    摘要 ( )   HTML ( )   PDF(1971KB) ( )  

    耕地整治优先度和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对土地整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讨论了丘陵沟壑区耕地整治优先度的原则,从自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与工程施工条件、立地条件三方面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指标体系,以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和GIS标准分类法确定耕地整治优先度,并分析耕地整治模式。结果表明:①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综合条件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②根据耕地地块综合条件系数评价结果,划分麦积区耕地整治优先度为优先、一般和限制整治区;③运用因素组合法,将麦积区耕地整治模式划分为:“土坎梯地+经济林”、农田水利建设及优化和路林网密织三种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中游经济带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时空特征
    瞿诗进, 胡守庚, 童陆亿, 李全峰
    2017, 39 (2):  240-251.  doi: 10.18402/resci.2017.02.07
    摘要 ( )   HTML ( )   PDF(5393KB) ( )  

    多维度、多时序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刻画,是深刻揭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规律,高效管控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城镇建设用地转型内涵出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转型特征识别框架,采用转型幅度、转型速度、洛伦兹曲线等对长江中游经济带1990-2015年间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城镇建设用地转型来源结构的时序变化显著,耕地占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比例持续减小,林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例则逐渐增大;研究期间,出现将耕地转为其他用地再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相式”侵占耕地现象;②城镇建设用地经历了高速但不均衡的转型过程,其中面积增幅为153.34%,转型幅度为0.62,基尼系数为0.53;受特定社会经济环境及政策动态的影响,转型幅度、转型速度在时序上经历了“减-增-减”的变化过程;③转型幅度高值区呈“两横三纵”的分布格局,与区域内主要公路、铁路线路走向高度吻合;转型速度高值区呈左斜“H”型分布;④转型幅度与地形起伏度成反向变动关系,转型速度随地形起伏度的上升先增后减;城市群地区转型幅度高于非城市群地区,而转型速度则恰好相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元733年河湟谷地耕地分布格局重建
    吴致蕾, 刘峰贵, 陈琼, 周强, 杨登兴
    2017, 39 (2):  252-262.  doi: 10.18402/resci.2017.02.08
    摘要 ( )   HTML ( )   PDF(2409KB) ( )  

    典型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元733年(唐代开元二十一年)是河湟谷地以军事屯田为主的农业发展的峰值期,是其屯田规模最为宏大、效益空前、原始土地覆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段。本文收集、整理了公元733年河湟谷地历史文献中的耕地数据,运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方法,结合历史时期聚落分布的实际状况,对耕地分布进行二次分配,分析并重建了公元733年前后河湟谷地耕地资源规模以及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公元733年河湟地区耕地开垦以军事屯田为主,共有123屯,估算出屯田总面积为321.13km2;②耕地空间分布主要以聚落为中心,以河流为中心线向外扩散,集中分布在湟水干流区域以及黄河河谷区域中的串珠状盆地内,受海拔高度和山地地形因素的限制,加之当时人口较少,耕地面积有限,全区仅有11.7%的网格有耕地分布;③垦殖强度受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双重影响,垦殖率整体偏低,处于农业发展的成长期;全区耕地网格平均垦殖率为9.2%,最高垦殖率仅为18.9%,其中有31.4%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以下,67.6%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15.0%之间,1.0%的耕地网格垦殖率达到15.0%~20.0%之间;④垦殖强度在行政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鄯州垦殖率较高,平均垦殖率接近13%;廓州垦殖率较低,南部西使地区垦殖率最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刘磊, 李小雁, 蒋志云, 魏俊奇, 南木甲
    2017, 39 (2):  263-275.  doi: 10.18402/resci.2017.02.09
    摘要 ( )   HTML ( )   PDF(2010KB) (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于深入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采样,探讨了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生长季流域不同海拔的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旺期达到峰值(28.79%),生长季初期(22.81%)和生长季末期(22.91%)相对较低;随海拔的升高,流域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且在生长季旺期增加最为显著(P<0.01);②经过一个生长季,湖滨3200~3300m海拔范围内土壤水分收支略有亏缺,减少1.24%,3300~3400m和3400~36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基本平衡,分别增加0.54%和-0.57%,3600~38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有所盈余,增加3.69%;流域海拔3800m以上地区为水分盈余区,且该区域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气温升高一旦导致流域水分收支平衡区向高海拔推进,将会使青海湖流域水分盈余区大面积减小,进而对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典型山地蒸散发时空变化模拟研究
    王飞宇, 占车生, 胡实, 贾仰文, 牛存稳, 邹靖
    2017, 39 (2):  276-287.  doi: 10.18402/resci.2017.02.10
    摘要 ( )   HTML ( )   PDF(5336KB) ( )  

    基于考虑了水资源开采利用方案和农作物生长的新型陆面模式CLM_CERES,利用CMIP5多模式集合数据集驱动该模式,使用基于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的地表蒸散发估算数据(“MTE”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系统分析了中国典型山地(太行山地、横断山地、黔桂喀斯特山地)基准期(1951-2005年)和预估期(2006-2060年)蒸散量时空变化。结果显示:三个区域CLM_CERES模拟蒸散量与MTE数据在月尺度上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均在0.76~0.88之间。1951-2060年太行山地和横断山地总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0.9806和0.7569mm/a(P<0.001),以植被蒸散为主,黔桂喀斯特山地总蒸散量无显著增加趋势,以土壤蒸发为主;三个区域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峰值位于5-9月。太行山地和横断山地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黔桂喀斯特山地受其特殊的地表、地下水二元结构影响,对蒸散量的响应机制相对复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自驾车房车营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李凤, 汪德根, 刘昌雪, 孙枫
    2017, 39 (2):  288-302.  doi: 10.18402/resci.2017.02.11
    摘要 ( )   HTML ( )   PDF(2888KB) (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户外探险等新潮休闲方式兴起,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建设成为发展休闲经济的重要途径。借助GIS空间技术手段,分析了全国营地的总体分布特征,利用聚类图展示出营地聚集十大板块,重点阐释了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从全国看,营地分布呈现不均衡凝聚状态(R=0.588),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湘鄂、内蒙古中部、滇中西、吉延边、闽海西和青东北等十大板块中,营地倾向集群于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和中西部热点旅游城市,营地未来发展将呈现“聚集-扩散”新格局;②透视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的时空趋势,可以发现市场条件、自然资源、交通网络以及政策环境是影响营地建设的主要要素,其中,自驾游市场规模的扩大、露营产品和理念的营销推广、依附于高禀赋资源的吸引、依赖于优良生态环境的支撑、交通水平提升与线路改进、景观廊道空间的利用、国家政策保障与引导和地方标准制定与规划等是推动营地发展的二级要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结构特征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2017, 39 (2):  303-313.  doi: 10.18402/resci.2017.02.12
    摘要 ( )   HTML ( )   PDF(2263KB) ( )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①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②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疏密不均,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和都江堰市,广大外围地区吸引力密度稀疏;③旅游资源点之间、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吸引力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空间集聚特征;④区域人口密度、资源密度等因素与旅游资源吸引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南昌市旅游空间意象图景
    邹勇文, 田逢军
    2017, 39 (2):  314-324.  doi: 10.18402/resci.2017.02.13
    摘要 ( )   HTML ( )   PDF(1304KB) ( )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城市旅游空间意象分析对探索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策略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对城市旅游空间意象的研究多集中在现实空间层面,而对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空间意象重视不够。以旅游虚拟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评价性旅游空间意象和结构性旅游空间意象两个层面对蚂蜂窝旅游虚拟社区中的南昌市旅游空间意象图景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广场”、“滕王阁”、“八一”是南昌市最重要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意象,“都市景观风貌”是最为偏好的意象主题,旅游情感评价意象总体以正面和积极为主;南昌市整体的旅游意象空间格局由物质实体形态的八一广场——滕王阁——秋水广场构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八一广场旅游意象区域、以观光为主题的滕王阁旅游意象区域和以娱乐和休闲为主题的秋水广场旅游意象区域等三大重点旅游意象区域,意象元素呈现出中心城区集中化分布、外围区分散分布的特征;网络虚拟社区的城市旅游空间意象虽然仍以物质实体的空间意象为核心组成,但非物质意象要素在空间意象建构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在方法上突破了以往城市旅游空间意象研究的局限,也为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旅游空间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地价与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关系——基于湖北省80个县(市、区)的测度研究
    杨剩富, 胡守庚, 瞿诗进
    2017, 39 (2):  325-334.  doi: 10.18402/resci.2017.02.14
    摘要 ( )   HTML ( )   PDF(4855KB) ( )  

    探析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关系,有助于推动城镇间合理化地价竞争、协调区域城镇化发展。研究讨论了湖北省80个县(市、区)商业、住宅和工业地价在武汉城市圈等经济体协同发展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详细分析各类地价与城镇化率的空间作用关系。结果显示:湖北省县域商业和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微弱的集聚分布;工业地价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呈微弱的离散分布;各城市城镇化程度对地价的影响并未呈现一致的相关关系,而是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而言,城镇化对商业地价的正向作用表现为:鄂中地区>鄂东地区>鄂西地区;对住宅地价的影响作用表现为鄂东较鄂中地区敏感,且为正相关关系,而鄂西地区呈明显负相关;对工业地价的影响表现为正向关系,且鄂东地区>鄂中地区>鄂西地区。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省域地价管理中,不仅应加强中心城镇地价与周边城镇地价的衔接,引导人口的集聚与分流,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经济体的城镇化协同发展;而且应该注重地价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杠杆作用,结合鄂东、鄂中、鄂西地域差异,分用途实施精准调控,遏制不正当地价竞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市主城区住房价格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
    李颖丽, 刘勇, 刘秀华
    2017, 39 (2):  335-345.  doi: 10.18402/resci.2017.02.15
    摘要 ( )   HTML ( )   PDF(1931KB) ( )  

    以2015年重庆市主城区2449个住宅小区均价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特征价格模型、空间扩展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住房市场进行模拟,寻求探索多中心山地城市住房价格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的最佳方法,进而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以期为多中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管理提供有益借鉴。结果表明:①空间扩展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均对特征价格模型有所改进,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模拟效果与估计精度两个方面均优于空间扩展模型,并可将具体空间模式可视化,是探索空间异质性的最佳方法;②房龄、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到城市次中心的距离是影响住房价格最为重要的因子;地形位指数显著影响住房价格,且地形愈趋于平坦,房价越高;③各影响因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在不同空间有显著差异。重庆住房价格影响因子的空间格局相比单中心城市更为复杂,主要与重庆山水分割和“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格局密切相关;④多中心结构减弱了住房子市场的垄断,增加了住房的有效供给。优质公共设施在中梁山、铜锣山之间的狭长地带聚集,而郊区公共设施供应不足,需加大资金投入来改善郊区住房对优质公共设施的可达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中国非寿险发展的区域社会因素分析
    于磊, 成升魁
    2017, 39 (2):  346-355.  doi: 10.18402/resci.2017.02.16
    摘要 ( )   HTML ( )   PDF(682KB) ( )  

    2015年中国非寿险保费收入达到7995亿元1)(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非寿险整体规模的扩大,各区域的非寿险发展差距逐渐扩大。非寿险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制约非寿险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分析影响各区域非寿险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各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影响非寿险发展的社会因素,并对比不同区域影响非寿险发展的社会因素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国非寿险发展的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水平、人为事故等已经被理论界证实的因素,还包括城镇化、就业水平、法律法规、卫生条件等,这些因素都与民生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加快民生建设有利于非寿险的持续发展。实证结果也证实影响不同区域非寿险的社会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城镇化对东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非寿险影响不显著,但对其他地区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对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影响不显著,但对其他地区影响显著。最后,本文以影响各区域非寿险的因素为依据,对不同区域非寿险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转型中新疆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徐妍
    2017, 39 (2):  356-366.  doi: 10.18402/resci.2017.02.17
    摘要 ( )   HTML ( )   PDF(939KB) ( )  

    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向低碳化、集约化转型是“十三五”时期建设洁净新疆、落实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1999-2014年新疆32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借助扩展SBM(Slack Based Measure)超效率模型及ML(Mamlquist-Luenberger)指数对能源和碳排放约束下各行业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各行业TFP对期望产出增长的贡献度。结论显示:①各行业的TFP普遍偏低,最佳效率前沿主要由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成;②绝大多数行业的TFP都明显增长,主要表现为由效率前沿面整体外移引发的增长效应,但追赶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显著;③新疆工业总体及高、中、低强度产业的TFP增长贡献度都在缓慢波动中下降,对大规模要素投入的生产依赖性并未减弱反而有所增强,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仍居主导地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省县际种植业生产要素调控对策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单玉红, 朱枫, 刘梦娇
    2017, 39 (2):  367-377.  doi: 10.18402/resci.2017.02.18
    摘要 ( )   HTML ( )   PDF(11754KB) ( )  

    为探索湖北省县域差别化的种植业生产要素结构调整措施,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评价湖北省耕地生产效率并测度其生产要素结构的合理性。研究结果显示:①剔除外部环境和统计噪声的影响后,各研究单元的DEA相对效率值均有所提升,各生产要素投入的冗余度降低;②鄂西山区和鄂东南丘陵地区有较高的农业劳动力要素投入冗余;③鄂东北丘陵地区和江汉平原部分区域的农业机械投入冗余度都比较高,但二者有着投入过度和利用强度不高的区别;④化肥投入冗余度未呈现出规律性空间分布,江汉平原和鄂西北部分地区化肥投入冗余率过高,需缩减化肥投入用量。从方法上讲,三阶段DEA模型可在一定程度消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对耕地生产效率表现的影响,有助于还原真实耕地生产效率和制定区域差别化的生产要素调控对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