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栏: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路径选择与研究议题
    钟林生, 肖练练
    2017, 39 (1):  1-10.  doi: 10.18402/resci.2017.01.01
    摘要 ( )   HTML ( )   PDF(1036KB) ( )  

    国家公园制度是保护全民共有自然文化遗产的优秀制度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12个省份开始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目标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框架下,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促进中国保护地体系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本文探讨了国家公园内涵与本质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适应性治理理论,从突出生态保护、统一规范管理、明晰资源权属、创新经营管理、提升社区发展等角度提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路径,并提出了包括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资金保障和公众参与在内的保障机制,以推进试点工作的完成。本文最后展望了未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涉及的资源管理、组织建设、制度架构、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十大研究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设的制度逻辑与模式选择研究
    张海霞, 钟林生
    2017, 39 (1):  11-19.  doi: 10.18402/resci.2017.01.02
    摘要 ( )   HTML ( )   PDF(761KB) ( )  
    国家公园体制是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类型。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公园成为中国缓解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管理,推行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明的空间工具,国家公园的机构设置与组织架构问题研究提上日程。对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进行规范分析,探讨机构建设的制度逻辑与基本模式,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国家公园管理组织架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可从治理与管理质量两个目标维度进行诊断,“善治”理论可为纵向治理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据此从权力分配、权力协调到权力实现的制度逻辑配置管理机构,促进机构正义;“管理有效性”理论可为内部横向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工具,根据目标管理与保障的制度逻辑设置专业化管理部门,增强机构组织效能;国家公园管理组织结构有科层集权、扁平分权、协同均权三个典型组织模式;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架设应依法明确国家公园管理的强制秩序,建立由权威专业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辖的弹性机构组织模式。基于善治与有效管理框架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设逻辑探索,对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研究
    虞虎, 陈田, 钟林生, 周睿
    2017, 39 (1):  20-29.  doi: 10.18402/resci.2017.01.03
    摘要 ( )   HTML ( )   PDF(1377KB) ( )  

    功能分区是保证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制度落地的技术保障。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归纳了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方案,并对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功能分区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①国家公园功能分区一般考虑生态系统保护、科普宣教、社区发展和游憩利用四个方面,分区布局多呈同心圆状,必要时通过土地资源权属收购来确保国家主导性;②国家公园功能分区需确保主导功能实现的前提下,控制利用分区面积,调整土地使用权属结构,确保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空间以及分区主导功能的可操作性;③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可以划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即核心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以协调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发展、游憩利用的多重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扩源增效融资策略研究
    孙琨, 钟林生, 马向远
    2017, 39 (1):  30-39.  doi: 10.18402/resci.2017.01.04
    摘要 ( )   HTML ( )   PDF(864KB) ( )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融资方案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梳理相关文献中提及的国家公园融资渠道及办法,并以浙江省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分析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各类资金需求,比较各融资渠道对各类资金筹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公园扩源增效融资策略。研究表明:①国际经验表明国家公园的资金渠道主要包括财政资金、社会投入、市场收益;②国内国家公园建设中所需资金主要包括建设运营基本经费、社区维持及发展资金、经营项目建设资金;③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上述三类国家公园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分别为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本投入;④为提高国家公园融资效率,需采取按需分类融资模式,并采取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保护与发展融合统筹等融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管理措施的社区居民感知研究
    周睿, 钟林生, 虞虎
    2017, 39 (1):  40-49.  doi: 10.18402/resci.2017.01.05
    摘要 ( )   HTML ( )   PDF(1147KB) ( )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涉及3处保护地与4个乡镇,其国家公园相关管理政策与措施已开始实施,然而社区居民的感知状况尚不得知。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376份问卷数据,借助因子分析得到7项管理政策,其中,社区居民对共同管理政策感知最强,对功能分区政策感知最弱。由方差分析结果得知,7项管理政策的感知强度与4个乡镇具有关联关系,其中,4个乡镇分别对功能分区、发展定位、社区发展和共同管理政策最为敏感,可分别归因于原属地的功能分区、社区参与、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程度因素。未来,试点区管理部门应从不同地域社区居民的发展诉求出发,分别侧重居民福利保障、旅游特许经营、社区发展规划和共同参与管理政策,从而充分体现国家公园的公益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旅游系统构建与运行机制探讨
    向宝惠, 曾瑜皙
    2017, 39 (1):  50-60.  doi: 10.18402/resci.2017.01.06
    摘要 ( )   HTML ( )   PDF(1132KB) ( )  

    生态旅游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生态系统(SESs)理论作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方法,为试点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在SESs框架下,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旅游社会-生态系统(E-SESs),并探讨其运行机制。研究表明:①鉴于国家公园资源属性,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运用于试点区生态旅游研究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②试点区生态旅游系统由管理、运营、社区参与和公众支持4个子系统有机构成,以实现四维目标;③从系统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系统运行机制包含政府主导、分区利用、绿色运营、游客管理、环境教育、社区参与、公众支持7个方面。最后,提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基于质量、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研究
    程子良, 孔祥斌, 张蕾娜, 史婧然, 程佳
    2017, 39 (1):  61-73.  doi: 10.18402/resci.2017.01.07
    摘要 ( )   HTML ( )   PDF(2356KB) ( )  
    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在确定各地税额时仅考虑了耕地数量和经济发展情况,忽略了耕地质量因素,且仅规定了每省的平均税额,过于笼统。基于此,本文将耕地质量纳入征税依据之中,并测算出一套全国县域尺度的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从耕地质量、数量和经济发展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耕地占用税征收等别指标体系(即耕地质量等别、人均耕地面积等别和城镇土地等别),采取全国农用地分等数据、区域城镇土地等别数据和全国统计数据,进行了相关技术方法验证和县级尺度耕地占用税征收等别和标准的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测算的征收等别结果满足“质量越高越稀缺的资源越应该被保护,经济越发达征收税额应越高”的原则;对比分析测算税额与现行税额后,发现55%的区县的耕地占用税测算结果相对现行税额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将耕地质量等别纳入指标体系,且权重较大,使得全国不同区县的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或降低,并建议各地区在实际执行时,以测算税额为基础,乘以适当的系数进行调整。本研究对于国家确定基于质量的耕地占用税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秉承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指标研究
    罗婷文, 姚尧, 罗平, 肖琳, 文楚君
    2017, 39 (1):  74-84.  doi: 10.18402/resci.2017.01.08
    摘要 ( )   HTML ( )   PDF(2413KB) ( )  
    基于土地立体化利用趋势及管理技术需求等辨析土地评价向三维思维转变的必要性,解析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的三维思维,研究提出秉承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对象、单元及指标,采用文献调研法、综合分析法,得到如下研究结果:①基于三维思维探索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技术方法符合土地利用管理实际需求;②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的对象为具有综合效益、多元结构、内部异质性的空间范围,评价单元为空间体;③基于土地立体化利用的主要效应,面向建筑立体利用、立体交通建设以及立体绿化三种主要的利用行为,从利用形态及效益两方面,提出9个蕴含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指标;④该指标具备可拓展性,是体现了立体空间形态与综合质量内涵的数量化指标。总体而言,秉承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技术的探索,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一次技术转变与尝试,不仅将对土地立体化利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也是土地科学理论方法在三维思维下的一次创新,从而支撑立体化发展模式下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利用伦理观水平测度研究
    田盈盈, 韩非, 张瑞娟, 周丁扬
    2017, 39 (1):  85-93.  doi: 10.18402/resci.2017.01.09
    摘要 ( )   HTML ( )   PDF(961KB) ( )  
    土地利用伦理是人与土地利用关系在认知、态度、价值观、行为等多层面的客观反映,对其进行测度,有助于推进土地伦理观的提高,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从理论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实践行为和人类之间关系五方面对北京市、山东省泰安市公众的土地利用伦理观进行测度。调查结果表明:①公众的土地利用伦理观水平偏低,平均分为60.3,且不同特征的社会主体土地利用伦理观水平差异明显;②土地利用伦理观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但实践行为严重滞后,亟待提高;③公众认为土地利用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土地法律法规、每个人的努力、教育与宣传、行政手段等。研究建议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土地利用伦理教育与宣传,推行土地利用经济伦理、行政伦理、法律伦理,以增强全民保护土地的伦理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排放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贸易隐含能源及碳排放转移研究
    韦韬, 彭水军
    2017, 39 (1):  94-104.  doi: 10.18402/resci.2017.01.10
    摘要 ( )   HTML ( )   PDF(2576KB) ( )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②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③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肥对长江中下游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朱利群, 王春杰, 杨曼君, 李静, 陈利根
    2017, 39 (1):  105-115.  doi: 10.18402/resci.2017.01.11
    摘要 ( )   HTML ( )   PDF(1941KB) ( )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农业温室气体是气候暖化的重要排放源。目前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但实验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综合评价区域内不同施肥措施(单施无机氮(N)、无机氮磷钾(NPK)和有机无机配施(OF))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及其净减排潜力,本文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40篇关于施肥对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的文献,筛选出339组样本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从施肥类型、施肥时间和施肥水平三个方面定量研究了3种施肥措施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估算了各个施肥处理下的综合增温潜势、净增温潜势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结果表明:N、NPK和OF处理下CH4周年排放的效应值分别为0.24、0.27和0.63,N2O周年排放的效应值分别为1.25、1.26和1.41。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N、NPK和OF处理下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值均逐渐增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处理表现为增加的趋势,NPK处理表现为减少的趋势,OF处理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3种施肥处理下的净增温潜势大小为OF>NPK>N,其中CH4排放对温室气体的贡献最大;3种施肥处理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大小为OF>NPK>N。从粮食增产和温室气体减排两方面综合考虑,施用氮磷钾(NPK)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较适宜的施肥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
    风能数值预报的模式输出统计(MOS)研究
    肖擎曜, 胡非, 范绍佳
    2017, 39 (1):  116-124.  doi: 10.18402/resci.2017.01.12
    摘要 ( )   HTML ( )   PDF(1355KB) ( )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输出的风速、温度、摩擦速度等变量作为待选因子,在其中选择合适的因子与风电场的实测风速建立多元线性模式输出统计(MOS)模型,对陕西省延长县风电场的风速进行预报。详细分析了因子数量、模型训练长度对预报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所选因子不需要太多,推荐只选两个;②保证有600或以上时次的历史资料进行训练;③满足以上条件,MOS预报的均方根误差比单纯的模式预报误差平均可减少0.23 m/s。该方法实现简单,计算快捷,可实际应用于风电预报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lobeLand30地表覆盖产品应用于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
    张双益, 胡非
    2017, 39 (1):  125-135.  doi: 10.18402/resci.2017.01.13
    摘要 ( )   HTML ( )   PDF(3000KB) ( )  
    高山风电场具有多方面复杂特性,因此有必要开展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本文创新性地引入了中国自主制作的全球首套30m分辨率地表覆盖产品GlobeLand30,制作高精度地表粗糙度资料,并应用于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该方法在云南大团山风电场案例进行了尝试实施,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式Meteodyn WT获得了30m分辨率的平均风速和平均风功率密度图谱。采用风电场内测风塔的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观测期6个月平均风速的模拟误差在1%以内,平均风功率密度的模拟误差在4%以内。模拟与实测的风速频率分布和风向玫瑰均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采用模拟数据计算了两种典型风电机组的发电量,观测期的总发电量误差低于1%。利用欧洲空间局地表覆盖产品开展了对照实验,其模拟结果的误差水平显著高于上述结果。本文研究成果基本满足风电场预测长期发电量水平的业务需求,具备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资源
    中国城市PM2.5时空分布的动态比较分析
    熊欢欢, 梁龙武, 曾赠, 王振波
    2017, 39 (1):  136-146.  doi: 10.18402/resci.2017.01.14
    摘要 ( )   HTML ( )   PDF(2633KB) ( )  

    本文基于2014-2015年中国190个大中城市PM2.5的监测数据,建立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总结两年内PM2.5的浓度、空间集聚的年际变化和存在问题,为相关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①2015年较2014年全国平均PM2.5浓度下降10%,达标天数提升了4.4%,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但改善的天数主要集中在春夏秋季,冬季改善幅度甚微,其中12月污染加重。②2015年PM2.5整体污染范围缩小,污染核心区由京津冀向鲁西北和豫北地区扩散,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年均浓度降幅较大,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日均达标率增长较快。③2015年PM2.5的集聚性更明显,浓度高值区范围减小,热点地区更密集地分布在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并呈多中心格局。由此,应该加快构建制度支持的多中心监督治理模式,以华北地区为先行先试区域,构建管理支持的多区域联动治理模式,培养环境伦理支持的公众环保意识,实现民防民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花江流域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李佳, 周祖昊, 王浩, 刘佳嘉
    2017, 39 (1):  147-156.  doi: 10.18402/resci.2017.01.15
    摘要 ( )   HTML ( )   PDF(4129KB) ( )  
    利用松花江流域内及周边的56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布整体呈由南向北增加的趋势。月最大冻土深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多出现在3月,且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大于低纬度地区。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率为-8.25 cm/10a,与冻土同期的年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变化率为0.41℃/10a。年最大冻土深度在1980s中期发生突变,突变年前后最大冻土深度减小了35 cm。此外,年最大冻土深度和年均气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比低纬度地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滞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州湾地区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研究
    汪海欧, 於琍, 吕明辉, 张晓美, 康童茜, 杨书运
    2017, 39 (1):  157-167.  doi: 10.18402/resci.2017.01.16
    摘要 ( )   HTML ( )   PDF(1649KB) ( )  
    海岸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未来可能面临更高的气候变化风险,在海岸带地区开展气候变化适应举措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基于“感知-适应”分析框架,以胶州湾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1980-2010年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事实、当地居民的感知及其与气候变化事实的偏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胶州湾地区近30年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变幅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当地居民对气候变化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对具体气候要素的感知与实际变化存在一定的偏差。考虑到参考时段的关系,居民对极端事件的感知与事实一致性程度较高。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感知与适应措施的应用程度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胶州湾地区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采用程度不高,适应措施的采用比例和适应措施的多样化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管理
    西藏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膳食营养特征分析
    高利伟, 徐增让, 成升魁, 许世卫, 张宪洲, 余成群, 孙维, 武俊喜, 曲云鹤, 马杰
    2017, 39 (1):  168-174.  doi: 10.18402/resci.2017.01.17
    摘要 ( )   HTML ( )   PDF(1669KB) ( )  
    食物消费量调查是分析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特征,判断食物安全形势以及开展营养干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西藏典型农牧区(拉萨、日喀则、山南和那曲地区),基于2010年农、牧户调研数据,重点分析了西藏农村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营养摄入水平。数据结果显示,研究地区膳食营养结构仍待完善。其中,糌粑、大米、面粉仍然是农、牧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构成部分。肉类和奶类消费较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它食物消费种类中,如蛋类、猪肉、禽肉、豆制品、水果等需求明显不足,是导致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这与当地农村居民的饮食文化有关。蔬菜消费在农区消费数量较高,而在牧区消费数量较低,这与市场的通达性有关系。营养摄入分析结果显示,农、牧居民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都基本满足了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但在拉萨和山南,农村居民脂肪摄入量仍显不足,这与两个地区居民肉类摄入不足有关。综上所述,虽然西藏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其消费结构仍需完善,食物消费仍以本地消费为主,未来在加强西藏农村居民营养干预中,应该增加市场肉蛋奶等多种类食物供应量,扩大西藏农村地区食物的可达性,尤其是牧区,充分挖掘市场在当地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改善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将为西藏农村地区居民膳食营养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