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7-16 上一期    下一期
    北京城市扩张的资源环境效应
    谢高地, 张彪, 鲁春霞, 肖玉, 刘春兰, 张波, 徐谦, 李令军, 曹志萍, 李娜, 陈文辉, 章予舒, 冷允法
    2015, 37 (6):  1108-1114. 
    摘要 ( )   HTML ( )   PDF(1398KB) ( )  

    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对比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人口分布的变化,发现:①北京的常住人口2000年以来以每年78万的速度快速扩张,相应地,城市建成区面积以每年109km2的速度不断扩张;②2010年1 961万常住人口中,80%集聚在城市建成区,在集聚于城市建成区的人口中,95%集聚于中心城,仅有5%集聚于卫星城;③在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过度密集地聚集于中心城,集约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在北京城市建成区,人均生态空间由2000年187.5m2下降到2010年的91.3m2。这种过快过密的人口集聚,同时导致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城市物质代谢强度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城市规模突破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后,不得不从外部输入越来越多的淡水、能源、食物等生存资源以维持城市运转。现已成为超大城市的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可持续的宜居生态城市。为此建议:①结束城市快速膨胀的进程;②约束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的继续扩张;③在城市周边进行生态系统的自然化再造与保护;④对城市已有生态系统进行近自然化改造;⑤在城市建成区建造多样化城市绿地生态景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城市扩张过程中的供水格局演变
    鲁春霞, 冯跃, 孙艳芝, 谢高地, 胡绪千
    2015, 37 (6):  1115-1123. 
    摘要 ( )   HTML ( )   PDF(1961KB) ( )  

    北京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居民点附近的地下水是历史时期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地表水源不足与维持漕运通畅是历史时期北京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元代以前莲花池水系是北京地区城市发展的水资源基础,城市供水保障区域经历了以永定河为主转移至以瓮山泊、高粱河地区为主的变化过程。元代,城市发展的水资源基础转移至高梁河水系。通惠河的开通将城市供水保障区域拓展至昌平白浮泉地区,明清时期白浮泉水源的断绝使保障区域范围回缩至瓮山泊一带。1949年以来,北京的供水系统逐步完善,城市供水实现跨区域、多来源、多系统的联合调度。地下水供水保障区域呈现横向扩张、纵向加深的变化趋势,取水口由集中于市区和近郊逐步外移至远郊,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表水的利用由区域内自给有余转变为依靠跨区域调水补充不足,供水保障区域由本区域向流域上游的河北、山西两省扩张。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已经使供水保障区域从海河流域扩大至长江流域。预测北京的供水系统结构将进一步改变,对外调水、雨洪水及回用水等水源的利用量将继续增加,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供水压力减小,有利于城市水环境及水生态的恢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分析
    孙艳芝, 鲁春霞, 谢高地, 李娜, 胡绪千
    2015, 37 (6):  1124-1132. 
    摘要 ( )   HTML ( )   PDF(1127KB) ( )  

    水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2000-2012年间北京城市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工业、农业、生活和环境用水与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城市发展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探讨水资源利用结构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总量变化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2为0.83;城市化率和居民生活水平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最弱,关联度r3为0.62;②生活用水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关联度r3为0.92;其次为农业和工业用水;环境用水量受城市发展水平影响最小,关联r4度为0.68;③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活用水的增加和人均GDP等经济因素以及人口规模相关,需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生活用水的持续增加,维持北京市用水总量的稳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城市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研究
    张静, 鲁春霞, 谢高地, 陈文辉, 胡绪千
    2015, 37 (6):  1133-1140. 
    摘要 ( )   HTML ( )   PDF(1022KB) ( )  

    本文构建了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评价方法,对北京全市及各主体功能区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2005-2010年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从32.2上升为33.4,生态与环境压力仍处于不断加大阶段,其中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和PM2.5排放对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贡献较大。各主体功能区之间能源消耗的生态环境压力差异较大,生态与环境压力从核心区向外快速递减,201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为3 983.48,分别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2、91和1 062倍,除生态涵养发展区外,其他三大功能区的生态压力均占生态与环境综合压力的90%以上,生态压力突出。此外,在2005-2010年期间,除生态涵养发展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略有降低外。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均呈现增大趋势,分别增大了25%,7%和2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
    李娜, 肖玉, 谢高地, 张彪, 王硕, 章予舒, 刘春兰, 孙艳芝
    2015, 37 (6):  1141-1148. 
    摘要 ( )   HTML ( )   PDF(1355KB) ( )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Eye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如下:①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②2000-2010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年不同类型绿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③2000-2010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空间覆盖率先增加后减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城市绿地对大气PM2.5的削减作用
    肖玉, 王硕, 李娜, 谢高地, 鲁春霞, 张彪, 张昌顺
    2015, 37 (6):  1149-1155. 
    摘要 ( )   HTML ( )   PDF(1318KB) ( )  

    PM2.5导致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城市绿地对削减大气PM2.5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基于NDVI数据模拟北京城市绿地叶面积指数,再利用干沉降模型模拟区域绿地PM2.5削减量,最后根据大气PM2.5存量计算了绿地对大气PM2.5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北京城市绿地PM2.5削减总量分别为1 861t、2 987t和3 852t,单位面积削减量分别为22.71kg/hm2、24.64kg/hm2和33.36kg/hm2,可分别将研究区内PM2.5削减0.07%、0.12%和0.19%。苗圃与果园、社区林和路旁林的PM2.5削减总量较高,而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和针叶林的单位面积削减量较高。五环以外绿地的PM2.5削减总量、单位面积削减量和大气PM2.5去除率都高于五环以内绿地。本研究可以为北京城市规划中更好发挥绿地缓解大气PM2.5作用提供决策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
    张昌顺, 谢高地, 鲁春霞, 刘春兰, 李娜, 王硕, 孙艳芝
    2015, 37 (6):  1156-1165. 
    摘要 ( )   HTML ( )   PDF(1904KB) ( )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将北京市分为中心城、卫星城和郊区,利用2005-2011年的19个站点逐日3个时次(8∶00、14∶00、20∶00)的温度数据,对比分析中心城和卫星城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及其变化,同时利用野外试验数据,对比研究不同城市绿地对北京城市热岛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①各时次年平均气温中心城>卫星城>郊区,且中心城和卫星城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而郊区却波动下降,致使各时次中心城和卫星城热岛强度波动增强,且热岛强度增幅中心城高于卫星城;②中心城热岛强度冬季>夏季,而卫星城夏季>冬季,冬季均以8∶00最强,14∶00最弱,夏季卫星城各时次城市热岛强度次序与冬季相同,但夏季中心城却以20∶00最强,14∶00最弱;③绿地缓解热岛效应功能与绿地类型、树种组成、林分密度等群落结构及管理措施等相关,试验绿地夏季9∶00-16∶00的降温幅度约为0.2~12.9℃,各类绿地平均降温幅度介于1.2~9.5℃,平均降温约4.2℃,以乔草绿地最大,草地最低。因此,合理的群落结构与空间布局可增强区域绿地缓解热岛效应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国产GF-1遥感影像的水体提取方法
    陈文倩, 丁建丽, 李艳华, 牛增懿
    2015, 37 (6):  1166-1172. 
    摘要 ( )   HTML ( )   PDF(1757KB) ( )  

    山区水资源信息高精度提取是西北干旱区水文水循环及水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的核心热点问题,但山区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如阴影、积雪和山体裸地等,使得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效果不佳。本文基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利用单波段阈值法、NDWI与多波段法进行特克斯河流域水体信息提取,通过分析3种水体提取方法的利弊,提出单波段阈值法与构建的阴影水体指数SWI=B1+B2-B4相结合的决策树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用结合实地采样得到的混淆矩阵对水体区域的整体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单波段阈值法易受山体阴影的影响,但受积雪与裸地的影响较小;NDWI法易受山区小面积阴影影响;多波段法提取水体信息较好,但受部分阴影与薄雪影响。决策树法能有效地消除积雪和裸地等气候环境的干扰,完整地提取水体信息,总体精度为92.34%以上,Kappa系数在0.82以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模态分解与均生函数-最优子集耦合模型在年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赵雪花, 陈旭
    2015, 37 (6):  1173-1180. 
    摘要 ( )   HTML ( )   PDF(1516KB) ( )  

    针对径流时间序列的非平稳特性及中长期预测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耦合预测方法:基于EMD分解的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回归(Mean Generating Function-Optimum Subset Regression,MGF-OSR)模型。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对汾河上游上静游、汾河水库、寨上和兰村4座水文站的年径流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分别得到若干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对各阶固有模态函数分别建立MGF-OSR模型并进行预测,趋势项用直线拟合的方法进行预测,然后通过重构各预测值得到汾河上游4座水文站年径流量的预测结果,并与单独运用MGF-OSR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运用基于EMD分解的MGF-OSR模型对汾河上游4站年径流进行预测,准确率均为100%,确定性系数在0.975以上;而单一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均为40%,确定性系数在0.732以下,耦合模型预测精度明显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WAT模型的里下河平原区水文模拟
    项瑛, 张余庆, 程婷
    2015, 37 (6):  1181-1189. 
    摘要 ( )   HTML ( )   PDF(1612KB) ( )  

    本文以江苏里下河平原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流域DEM与实测水系,运用凹陷化算法提取河网,并通过人工修正以实现河网的合理概化,使提取的河网水系等要素基本符合里下河区域实际水文状况。然后构建里下河平原区SWAT水文模型,以2006-2011年水文站汛期流量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域水文进行模拟,并对模型的适用性做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该区域径流模拟前三位敏感参数分别为径流曲线数(CN2)、土壤蒸发补偿系数(ESCO)和基流α系数(ALPHA_BF);经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检验,得出汛期内月模拟流量与实测流量的相关系数R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均在0.80以上,相对误差|Re|均小于5.0%,表明SWAT模型在里下河平原区月径流模拟较好的适用性。该研究探讨了平原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应用,可为里下河平原区未来的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油气资源量及预测研究综述
    陶明信, 刘朋阳, 李晶, 徐义, 陈祥瑞, 张爱华, 李丹丹
    2015, 37 (6):  1190-1198. 
    摘要 ( )   HTML ( )   PDF(1229KB) ( )  

    本文综述性地介绍了全球油气资源的预测结果及相关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认识与结论在不断地变化:二战前多认为全球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URR)为20 000亿~30 000亿bbl;在20世纪50年代,较高的估算值为29 320亿~33 720亿bbl;到20世纪80年代,使用计算机模拟新方法获得的预测值达48 380亿bbl;美国地质调查局2012年预测的全球(美国除外)石油和天然气的待发现资源量分别为5 650亿bbl和10 090亿boe,分别较2000年评估值减少了13%和增加了30%,储量增长量分别为6 650亿bbl和2 570亿boe,分别较2000年评估值增加了9%和减少了53%,为其对过去预测结果的修正,反映全球油气后备资源量的减少。全球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东与北非、前苏联与北冰洋、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中国油气资源很有限,应节约并高效使用油气资源,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印度能源及煤炭需求情景预测
    吕涛, 张美珍, 雷强
    2015, 37 (6):  1199-1206. 
    摘要 ( )   HTML ( )   PDF(947KB) ( )  

    随着印度能源和煤炭需求的增加,中印两国的能源竞争将日趋激烈,正确预测印度能源和煤炭需求增长趋势对于中国国际能源战略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综合印度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一次能源需求量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了能源需求预测的7种情景,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不同情境下的能源及煤炭需求量。根据印度经济、社会、能源、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考虑印度工业化需求、工业化基础、工业化的资源限制和市场限制,结合其他能源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认为人口中增速、GDP中增速和当前产业结构模式的情景1与人口中增速、GDP中增速和弱工业化模式的情景4是较为可能的情景,根据这一判断,最终预测结果确定为:2035年能源需求量约(17~19)亿t油当量,煤炭需求量约(9~10)亿t油当量。至2035年的20多年里,印度可能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增长最快和煤炭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NP-SWOT模型的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张传平, 高伟, 吴建光, 李忠诚, 熊德华, 张平
    2015, 37 (6):  1207-1217. 
    摘要 ( )   HTML ( )   PDF(1072KB) ( )  

    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事故,改善大气环境,增加能源供给。针对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错综复杂现状,提出了ANP-SWOT综合分析模型。首先运用SWOT模型全面分析了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其次,设计能够准确反映影响因素间关系的ANP网络结构,以此度量具有关联性的影响因素权重,进而对煤层气战略备选方案作出选择。结果表明:煤层气开发风险大、地质条件复杂、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国煤层气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最佳战略是WO战略组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为增加国家能源供给,要坚定不移发展煤层气产业;②建立现有技术可开发煤层气的资源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③从基础研究入手,深入分析煤层气形成单井产量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并与现有技术优化集成,形成以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为核心的适用于中国大多数煤层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煤层气开发系列配套理论、技术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碳生产率的潜在改进空间——基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视角
    张成, 史丹, 王俊杰
    2015, 37 (6):  1218-1229. 
    摘要 ( )   HTML ( )   PDF(1177KB) ( )  

    碳生产率水平不仅依赖于CO2排放量本身,而且取决于利用各种要素的经济产出能力,但鲜见有文献从CO2减排和GDP提升的双重角度深入探讨碳生产率的改进空间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国29个省份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估算了我国各省份的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空间,并从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和随机偏差角度将该潜在改进空间分解成6种效应。结果表明:①趋于改良的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在样本期的均值高达69.15%,CO2内部管理效应和GDP内部管理效应是构成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的主要成因,但CO2外部环境效应和GDP外部环境效应是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波动的主要诱因;②碳生产率的总外部环境效应和总内部管理效应在趋于优化,但后者在绝对水平和优化幅度上,均滞后于前者的改良进程,特别是GDP内部管理效应甚至呈现了恶化趋势;③各省份内部管理水平与超效率水平并非完全一致,部分省份的高碳生产率水平主要受惠于先天优良的外部环境。基于此,各省份在制定碳生产率提升计划时,应根据各自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具体措施及路径安排。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变
    孙爱军, 房静涛, 王群伟
    2015, 37 (6):  1230-1238. 
    摘要 ( )   HTML ( )   PDF(1251KB) ( )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因经济发展依赖出口而居高不下,在现有出口贸易发展模式下,提高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本文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全局参比Malmquist-Luenberger DEA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域(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2000- 2012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做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在2000-2012年间平均增长为2%,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者,但是技术效率呈递减趋势,年均下降0.5%;全国省域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特征,东部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高于中西部;省域间效率改进存在差异;因为2010-2012年国家对碳减排的高度重视和管控,效率进步比其他年份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的效率变化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012年的省域碳排放效率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特征,比2010年的显著,表明地区间效率差距缩小。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分析
    王强, 伍世代, 林羽珊
    2015, 37 (6):  1239-1248. 
    摘要 ( )   HTML ( )   PDF(957KB) ( )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主要受产出规模的增效应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减效应影响,且正效应远远高于负效应;②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工业节能减排,但其作用相对较小;③碳排放主要受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经济规模增长拉动而增加,同时,这些产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可见,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成效和潜力最大的产业;④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龙如银, 邵天翔
    2015, 37 (6):  1249-1257. 
    摘要 ( )   HTML ( )   PDF(864KB) ( )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市场与大类资产之间的波动信息传导
    宋楠, 李自然, 曾诗鸿
    2015, 37 (6):  1258-1265. 
    摘要 ( )   HTML ( )   PDF(572KB) ( )  

    本文研究了碳排放权价格与大类资产价格之间波动风险和信息的传导。运用ARMA(1,1)-CGARCH模型,构建了价格时间序列的长、短期波动性作为风险和信息的度量,并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遍历性,判断条件风险和极端风险下的欧盟碳排放权配额(EUA)期货当日价格与19个金融、能源和大类资产当日价格之间的溢出关系,并以深圳碳现货价格为例,测算国内碳市场和其他市场的波动信息传导,数据来源为WIND数据库。研究结果表明:①欧盟碳期货市场与金融、能源等大类资产市场存在波动风险和信息的传导,其中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略强;②这个传导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在欧盟碳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表现不同;③极端风险和条件风险下波动信息传导表现不同;④中国碳市场和大类资产价格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波动风险和信息的传导。研究结果对未来中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风险管理方面的启示,尤其在极端风险下应该加大重视。此外,有些指标同时具有溢入和溢出的因果关系,其他市场的参与者应该充分重视来自碳市场的风险冲击,前瞻性的采取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徐君, 李贵芳, 王育红
    2015, 37 (6):  1266-1278. 
    摘要 ( )   HTML ( )   PDF(1059KB) ( )  

    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是中国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脆弱性及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资源型城市脆弱性内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规避建议等方面进行梳理分类,发现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研究不仅存在内涵尚未统一、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有待完善,规避建议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还存在重现象研究轻演变剖析、重治理规避轻防范预警、重局部分析轻整体研究等不足。最后,从完善脆弱性内涵和评价理论体系、加强演化机理和预警机制研究、延展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范围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两步剔除趋势法的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特征分析
    刘忠, 黄峰, 李保国
    2015, 37 (6):  1279-1286. 
    摘要 ( )   HTML ( )   PDF(1318KB) ( )  

    粮食单产的增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总产上升的主要原因。进行粮食单产波动分解,并分析其多尺度波动特征及主导因素,从而揭示粮食单产变化的规律,对于今后中国制定相关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粮食生产的技术-经济复合系统分析,利用1978-2011年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通过多年滑动平均和曲线拟合两级趋势剔除,进行了单产波动分解,并分析了粮食单产的多尺度波动特征及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应用两级趋势去除的方法可以将粮食单产分解为长期趋势、中期波动和短期波动3个项,其中短期波动主要受年际气候变化影响,中期波动曲线主要反映了研究期社会经济和粮食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单产的影响,而长期趋势则主要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农作制度对于粮食单产的作用;②长期来看,研究期粮食单产以上升趋势为主,总体波动不大,但个别时段波动较大;③中期波动显著大于短期波动,同时,短期波动率在逐渐收窄,而中期波动率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显示粮食单产波动的主导因素为社会经济条件和宏观政策。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分析
    许朗, 罗东玲, 刘爱军
    2015, 37 (6):  1287-1294. 
    摘要 ( )   HTML ( )   PDF(822KB) ( )  

    农户参与是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关键。本文利用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的农户调查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网络、信任和规范3个维度测算了农户社会资本,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对周围人的信任度排序为:德高望重的村民>邻居>村干部;农户的社会网络关系相对较差,接触官方信息和互联网信息的机会较少,传统乡村社会规范对农户行为的约束力在下降,农户更加重视自身个体价值和个人利益的获取;农户社会资本总指数得分分布呈倒U型,说明拥有中等社会资本的农户数量最多,占样本总数的37.3%;社会信任指数和社会网络指数均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规范指数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政府可以着重从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的层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户的参与意愿,同时加强对农村社会规范的培育。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和白俄罗斯钾肥资源合作态势与潜力研究
    李泽红, 李富佳, 董锁成, 石广义, 李宇, 李飞, 朱少卿
    2015, 37 (6):  1295-1303. 
    摘要 ( )   HTML ( )   PDF(975KB) ( )  

    钾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之一,因钾盐资源匮乏,中国钾肥消费对外依存高,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对保障中国钾肥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白俄罗斯地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心脏地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地区,在俄乌危机背景下,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白俄罗斯国内金融危机加速了其与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中白合作进入关键机遇期,钾肥资源合作已成为中白两国元首确定的优先合作领域之一。白俄罗斯钾盐资源优势突出,钾肥产业基础良好;中国钾肥生产量和消费量均持续上升,但供需缺口依然很大,钾肥供给在较长一段时期还要依靠进口。目前白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三大钾肥进口国,中白两国在钾盐资源本底、资源市场、开发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但中白钾肥资源合作面临着进展缓慢、风险加剧、第三方干预等问题,建议积极推进中白钾肥企业股权合作,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规避钾肥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