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3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6-01-14
      

  • 全选
    |
  • 封志明, 杨艳昭, 陈玥
    2015, 37(9): 1685-169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定,是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国家资产负债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对于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目前其编制工作面临着理论基础不扎实、资产与负债的界定不清晰、相关概念与内涵不确定以及价值化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着眼于此,本文首先初步探讨了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然后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有关自然资源项的核算,概括分析了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一般形式以及估值方法。在此基础上,最后借鉴国家资产负债表相关经验,就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表式的基本概念、资产与负债的确认原则以及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方法等基本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 江东, 卓君, 付晶莹, 阎晓曦, 黄耀欢
    2015, 37(9): 1692-169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本文初步梳理了国际上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主要方法中的数据支撑,分析了中国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数据需求和数据源情况,结合自然资源科学和空间信息技术提出了面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时空数据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之一浙江湖州市的研究工作,对已有科学数据集进行整合、指标综合、集成及质量诊断,生成了符合研究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基础数据库标准的本底数据集,涵盖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损益要素,同时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人文要素空间化等方法动态更新数据库,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高时空精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应用基础数据库。

  • 冯喆, 高江波, 马国霞, 高阳, 潘韬
    2015, 37(9): 1700-17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核算是全面揭示环境-经济耦合系统物质流动过程的重要方法,也是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是自然资源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回顾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最新核算体系研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经验,梳理了核算体系编制的原则;依托现有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统计数据,设计了由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账户、平衡表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三部分所构成的区域尺度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体系;归纳了产排污系数法在区域污染实物量核算研究中的应用;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初步进行了编制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①为适应区域自然资源核算的需要,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体系设计应遵循相容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行性四个原则;②在区域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中,宜使用指标体系方法综合反映环境质量,并设立实物账户核算经济活动中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处理、排放和消纳;③核算体系的运行可以使政府、居民和企业多方获益,同时该体系也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 马国霞, 赵学涛, 吴琼, 潘韬
    2015, 37(9): 1709-17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目标的关键点之一,但很多研究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与生态系统资产的概念相混淆。本文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边界、核算单元、核算框架和核算方法,并分析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面临的主要困境。认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内部流、支持服务和非生物服务等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范围。提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资产存量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流量的变化,二是生态系统服务流量变化导致的经济效益变化。

  • 陈玥, 杨艳昭, 闫慧敏, 封志明
    2015, 37(9): 1716-172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战略需求所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自然资源核算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资源核算(RA)和环境核算(EA)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面临的困难。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详细梳理了国际上自然资源核算的相关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SEEA体系的演变历程,以及中国国内自然资源核算从资源核算、环境污染损失核算到资源环境综合核算的逐步深入过程。从核算内容、核算范围及核算方法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国际上主要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自然资源核算的相关经验,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难点,阐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主体、核算范围以及编制路径,以期为推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 薛智超, 闫慧敏, 杨艳昭, 封志明
    2015, 37(9): 1725-173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崭新概念,国内外尚未见编制先例,需要对其进行开创性探索与实践。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核算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的方法与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性阐述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土地资源核算的目标、内容与原则,并结合浙江省湖州市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实例探讨了土地资源核算的难点和发展方向。该研究建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体系以核算土地利用活动所导致的土地资源资产变化为主线,反映土地资源资产在核算期间数量、质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化是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上的难点,土地数量与质量变化会通过改变土地的功能改变土地资源的价值。然而,目前的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化方法还不能够客观体现土地资源因其区位和质量差异所引起的功能差异。借鉴土地多功能性理论,建立土地功能价值定量化评估方法将是开展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值得尝试的思路。

  • 杨海龙, 杨艳昭, 封志明
    2015, 37(9): 1732-173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决定。作为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尚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作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个制度前提,中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尚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科学编制。本文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视角出发,解析了中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特殊性,指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要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主客体的多样性、复杂性,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安排中。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现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客体不明确以及其复杂性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最后,提出要尽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 谢高地, 张彩霞, 张昌顺, 肖玉, 鲁春霞
    2015, 37(9): 1740-174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有着极高甚至无法计量的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及其密切。充分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现已成为生态系统资产化管理、生态补偿、生态服务有偿使用等政策执行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扩展的劳动价值论原理,主要采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的方法,对中国生态系统提供的11种生态服务类型价值进行核算,研究表明:①中国各种生态系统年提供总服务价值量为38.10万亿元。就生态系统而言,森林提供的总服务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46.00%;其次是水域和草地,分别占总价值的21.16%和19.68%;②就生态系统服务类别而言,调节功能服务价值最高,占71.31%,支持服务占19.01%,供给服务占5.87%;文化服务占3.81%;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年内随生长季节变化,中国生态系统在5-9月期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而在11-2月期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较低;④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在总体趋势上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⑤对中国不同地区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和人均GDP进行对比发现,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价值量为2.84万元,人均GDP为2.99万元,总体而言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接近1∶1,这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社会经济价值的高度稀缺性,尤其在经济和人口密集的区域,这种相对稀缺性更为突出。

  • 李晓, 周丁扬
    2015, 37(9): 1747-175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恢复力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复杂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已有认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概述了关于恢复力及农业系统恢复力概念的观点。然后从农业系统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农业系统恢复力评价和农业系统恢复力研究的尺度效应三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自然因素(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和社会因素(经济状况、资源管理制度和社会特征等)两方面总结了影响农业系统恢复力的因素,探讨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农业系统恢复力的影响,从定性和定量评价两方面归纳了农业系统恢复力的度量方法。进而指出未来中国农业系统恢复力的研究应注重采用多尺度多过程耦合分析以及量化分析,加强对半干旱区以外气候变化较脆弱地区的研究,并且关注社会因素在农业系统恢复力中的作用。

  • 蒋大林, 曹晓峰, 匡鸿海, 蔡满堂, 黄艺, 尹春燕
    2015, 37(9): 1755-176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就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各个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应考虑的关键生态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就划定指标体系和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尺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的关键问题及对应的初步建议,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全面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张志富, 希爽, 刘娜, 余予, 范邵华, 冯明农
    2015, 37(9): 1765-177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2012年中国有固态降水观测且序列完整的1 400多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建立了完整性较好的降雪序列,选取雪季长度、降雪量、降雪日数、降雪强度和最大降雪量5个指标,分区域研究了中国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降雪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雪量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以暴雪等级的降雪量占主要;5个区域的降雪日数均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占65%,其余区域占84%左右;5个区域的雪季长度均为缩短趋势,新疆北部地区主要由于雪季开始期大幅滞后,青藏高原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主要由于雪季结束期大幅提前,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雪季缩短的原因中,雪季开始期滞后和雪季结束期提前各占一半;在降雪的时间变化上,新疆北部地区,降雪量和降雪日数为增加趋势,大雪等级降雪显著增加,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无显著变化,其余3个区域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均有显著减少趋势,其中青藏高原地区暴雪和小雪等级的降雪量显著减少,华北地区的小雪等级降雪量减少显著,华中地区大雪和小雪等级降雪量减少显著。

  • 姚玉璧, 张强, 王劲松, 尚军林, 王莺, 石界, 韩兰英
    2015, 37(9): 1774-178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在60%以上,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EOF mode 1反映出西南区域干旱强度振荡的位相相同;云贵高原中部易出现异常干旱、振荡强度大且敏感。EOF mode 2特征向量场北部与南部呈反相位分型特征,其形成机制是南部片区的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偏南地区主要受南亚季风影响,而北部片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偏北地区主要受青藏高原季风、东亚季风的影响。依据REOF特征向量场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次区域;“川西高原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减弱,由干变湿的突变点在1987年。“四川北部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增强,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在1968年。“云南高原异常型”和“贵州高原异常型” 干旱指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 曹峥, 廉丽姝, 顾宗伟, 朱平盛, 李宝富
    2015, 37(9): 1785-179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WRF模式自带土地利用数据更新不及时及精度不高的现象,本文将国内外主要土地利用数据(MODIS2012、GLC2009、GLC2000)与WRF模式耦合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的优选,并将优选数据初步应用于枣庄城市热岛模拟中。结果表明:①MODIS2012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有较好的模拟结果;②研究区10月份热岛强度最大为0.671℃,其次是1月份和7月份分别为0.570℃和0.550℃,而4月份热岛强度较小为0.467℃;城市热岛强度日最大值出现在22~23点,最小值出现在13~14点;③由于盛行风向的影响,滕州市与枣庄市中区城市热岛中心均存在春夏季北进、秋冬季南移的现象;④枣庄地区城市热岛主要受枣庄市中区的影响,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岛的贡献率大小排序为:城镇建设用地>农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水体。

  • 龚健, 杨建新, 李亚芳
    2015, 37(9): 1797-18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变化进行模拟分析,采用案例推理方法获取元胞转换规则,以MARKOV方法对模型进行数量控制,采用改进的Kappa系数对模拟结果进行精度验证。以湖北省鄂州市1991- 2004年农村居民点变化作为模型训练数据,2004-2009年变化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校验,模拟得到2009年农村居民点分布情景,对照2009年研究区实际情况,模拟结果总体百分比精度为96.68%,改进的Kappa系数值为0.93。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案例推理元胞自动机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用于农村居民点变化模拟分析。

  • 王雨蓉, 龙开胜
    2015, 37(9): 1807-18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文献总结、案例归纳以及理论建构,分析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尝试建立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导致了森林、草地等覆被变化和土地景观格局、利用效率变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产权、合同及参与者意愿,技术、监管与策略,生态补偿与文化和信任的适应性等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普遍性因素。围绕土地利益格局这一核心,构建了基于净收益、持续性和配合度的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框架,提出土地利用者基于净收益水平,从持续性和配合度两个方面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经验证据和理论机制,为改进和创新生态补偿项目设计提供借鉴。

  • 戚焦耳, 郭贯成, 陈永生
    2015, 37(9): 1816-182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江苏省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两步法详细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农户的平均生产效率只有0.143,处于很低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低下;流转户(包括转出和转入)整体比无流转户效率高,转出土地和转入土地都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且转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要比转出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提高更为显著。因此,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政府要增加生产服务性投入以及先进技术的推广,提高技术效率;多创造农地流转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转出土地,让其拥有最优比例的生产要素从而改善生产效率;鼓励种田能手转入土地以实现规模经营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黄鑫鑫, 安萍莉, 蔡璐佳, 汪芳甜, 李胜, 李学敏
    2015, 37(9): 1825-183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发展了农户自主发展能力概念,提出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应分意愿、行为和业绩3个层次研究,并建立了包括信息获取能力、风险应对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4个层面的指标模型。并选取东北粮食主产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信息获取能力仅为中等偏下水平,信息获取渠道窄、获取手段落后是导致农户信息获取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农户面对干旱等灾害的风险应对能力偏低,表现在抗灾程度不高,灾后产量稳定性较低;农户的资源利用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还需提高农户资源利用的意愿,提高资源经营潜力。总的来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偏低,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严重以及知识水平低是限制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而限制了农户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应该从提高农户整体素能和提高耕地生产效率两方面出发。

  • 信桂新, 魏朝富, 杨朝现, 邓华
    2015, 37(9): 1834-184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粮食连年增收的同时,粮食产销平衡区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软肋。本文以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数据和半结构访谈信息,构建种植业变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多维分析模型,研究了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1978-2011年重庆市种植业变化呈现粮食作物收缩、菜瓜果作物扩张的竞争态势,区域种植模式从“以粮为主”转变为“粮菜兼顾”,实现了转型增效;②重庆市种植业变化特征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以农户经营自主权放开为起点、各类因素诱致的环境变化为条件、作物的不同特性为依据发展演化而致的;③划定粮食生产红线、转变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加快菜瓜果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专业化步伐,是重庆市缓解粮食作物与菜瓜果作物竞争态势,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和菜瓜果产量、品质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基于重庆的经验,研究认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业政策方向有必要从“一个专注”(专注于粮食生产)向“两个结合”过渡,将合理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推广节约劳动的资本化农业相结合、稳定粮食生产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和多元化发展相结合作为着力点,推动耕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 张立新, 杨新军,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2015, 37(9): 1848-185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居民的理性行为选择是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内在动因,遗址保护政策的外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脆弱性。

  • 潘植强, 梁保尔
    2015, 37(9): 1860-187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历史街区旅游解说系统中普及率最高的解说标识牌为研究对象,借助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3种方法,从游客视角出发构建目的地旅游标识牌解说效度评价体系,以探寻上海历史街区旅游标识牌解说效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构成旅游标识牌解说效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主要为标识牌解说内容指标(U1)、标识牌解说技巧指标(U2)、标识牌外观设计指标(U3)、标识牌安置配备指标(U4),四者权重值由大到小依次分布为U3>U1>U2>U4;②上海历史街区旅游标识牌解说效度评价结果良好,基本达到旅游解说要求;然而标识牌解说技巧运用有限,使得游客并不能对解说内容有深入理解,影响游客对历史街区的满意度及其重游意愿。

  • 石张宇, 周葆华, 沈惊宏, 朱磊
    2015, 37(9): 1871-187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1997-2012年亚洲9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两者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①亚洲9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不同国家入境旅游与贸易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较大差异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4国属旅游推动贸易型,蒙古、印尼、新加坡和泰国4国属贸易促进旅游型,菲律宾属旅游与贸易混合型;③各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口、出口贸易间的互动作用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