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2-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栏:澜沧江资源考察
    基于人地关系的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评价
    高天明, 刘立涛, 沈镭, 薛静静
    2012, 34 (7):  1192-1199. 
    摘要 ( )   PDF(2104KB) ( )  
    自20世纪90年代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的全面启动以来, 澜沧江流域(即湄公河上游)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澜沧江流域作为研究区, 以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内容, 在明晰人居环境概念, 建立基于人地关系的人居环境分析框架基础上, 系统地构建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澜沧江流域56个县(区、市), 借助因子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 对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时空演进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格局上看, 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南至北等级递减;从时序演进上看, 2000年-2009年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②近10年来, 基础设施在人居环境中的重要性逐步被经济发展因素所超越, 大力发展经济, 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橡胶种植对景洪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天明, 刘立涛, 沈镭, 薛静静
    2012, 34 (7):  1200-1206. 
    摘要 ( )   PDF(1740KB) ( )  
    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 橡胶种植已成为景洪市的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 景洪橡胶种植面积增长迅速, 橡胶种植改变了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逐渐下降, 橡胶、茶叶种植呈现上升的趋势。以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为解释变量, 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回归, 结果显示:①橡胶种植面积与农民纯收入的回归拟合程度很高, 种植面积增加1万hm2时,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86元;占人均纯总收入增加额的75.94%。耐用消费品支出与橡胶种植面积也表现了较高的相关性, 耐用消费品支出和干胶产量的相关性为0.7045;②橡胶种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了交通、水利、教育事业等的发展, 也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的生计方式, 诱发了宗教行为世俗化的倾向。歌舞、民族服装、居住风格等民族文化特质正在逐渐消失;③森林变成橡胶林后减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 气候正从湿热向干热方向转变, 3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8℃, 平均相对湿度降低了6%。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 物种丰富度下降了60%。橡胶林生态经济价值(3 8107元/(hm2·a))仅为热带雨林及次生植被价值量的56.74%。正确处理橡胶种植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当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傈僳族垂直农业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同乐村为例
    崔明昆, 韩汉白, 闵庆文
    2012, 34 (7):  1207-1213. 
    摘要 ( )   PDF(658KB) (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生态文化村。同乐村的傈僳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根据海拔差异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垂直农业系统。该系统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自然资源, 保证了本民族的基本生活需要。本文应用生态人类学的适应理论, 利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 对同乐村傈僳族的垂直农业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傈僳族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资源, 而且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体系。但随着滇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乐村傈僳族垂直农业系统和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只有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垂直农业系统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同步进行, 走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李亚飞, 刘高焕
    2012, 34 (7):  1214-1221. 
    摘要 ( )   PDF(2333KB) ( )  
    通过比较MODIS植被指数产品NDVI和EVI的差异, 选择利用2000年-2009年的NDVI产品来分析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了澜沧江流域NDV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 同时, 研究了该流域NDVI与主要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 澜沧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整体较好, 年均NDVI都大于0.45, 年际变化呈波动增加趋势, 生态环境有改善的趋势。但流域平均NDVI季节性变化明显, 呈典型的单峰分布, NDVI最低值在3月, 5月份开始迅速上升, 最高值在8月。NDVI在0.35至0.6之间波动。澜沧江流域月均NDVI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关系密切, 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 0.691, 0.801和-0.601, 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空间上, 流域平均NDVI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特征, 最高值出现在流域最南部, 最低值出现在最北部。10年来NDVI值变小的区域集中在上游和下游, NDVI值变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年至2010年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陈龙, 成升魁, 范娜, 李文华, 谢高地, 张昌顺
    2012, 34 (7):  1222-1231. 
    摘要 ( )   PDF(4861KB) ( )  
    本文利用2001年-2010年MODIS09Q1数据,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建立近10a澜沧江流域NDVI 时序数据集。并利用最大值合成法、一元线性回归方法、Hurst指数方法分析近10a澜沧江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多年平均的植被指数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在北纬27.6~29.2°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带;且与高程和坡度均呈负相关关系, 植被指数随着高程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较明显, 高程大于5000m的区域NDVI平均值仅为0.18;②近10a来, 澜沧江流域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但增加速率和增加幅度存在区域差异, 上游地区植被覆盖增加最快且幅度最大, 中游次之, 下游最低;③2001年-2010年澜沧江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得到改善的区域面积明显大于退化区域;澜沧江流域Hurst指数分析表明澜沧江流域植被变化将保持现在的趋势;综合分析slope和Hurst指数结果, 表明NDVI变化趋势以良性发展为主, 但NDVI强持续性的退化区和弱持续性的改善区域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带林下植被分布的影响
    陈龙, 范娜, 裴厦, 谢高地, 张昌顺
    2012, 34 (7):  1232-1239. 
    摘要 ( )   PDF(849KB) ( )  
    地处澜沧江下游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带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 是中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本文以糯扎渡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 利用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和乔木结构对该区域林下不同生长型地表植物生长与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区林下3种生长型地表植物(灌木、层间植物和草本)的生长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显著, 其中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灌木生长的作用大于草本, 除坡度和乔木密度外, 其余指标对灌木盖度或灌木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地形和乔木结构对林下不同生长型植被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 按影响程度大小, 影响灌木层种类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胸高断面积、树高、乔木种数和香浓维纳指数, 对于层间植物, 则依次为胸高断面积、树高、海拔、乔木种数和乔木盖度, 对于草本层, 则依次为胸高断面积、乔木种数、坡向和树高。就整体而言, 乔木结构对林下植被结构和种类的影响大于与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中, 仅海拔和坡向分别对林下层间植物和草本分布的影响显著, 说明乔木结构是小尺度研究中影响林下水热条件的主要因子, 但海拔和坡向对它们也有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澜沧江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
    陈龙, 范娜, 盖力强, 李士美, 裴厦, 谢高地, 张彩霞, 张昌顺
    2012, 34 (7):  1240-1247. 
    摘要 ( )   PDF(2871KB) ( )  
    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环境和农业问题之一。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 对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流域内年土壤侵蚀量为11.27亿t/a,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8.63 t/hm2, 属强烈侵蚀。流域内土壤侵蚀与坡度和海拔关系密切, 坡度每上升一个等级, 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增加33.34 t/hm2;而海拔平均每升高1000m, 土壤侵蚀程度则加重2. 3倍。流域内60.86%面积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侵蚀, 其特征表现为局部区域内的剧烈土壤侵蚀, 主要分布于中上游海拔在3000m以上, 坡度为15~35°的区域内, 是土壤侵蚀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贡山8.18特大泥石流成因及其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危害
    苏鹏程, 韦方强, 谢涛
    2012, 34 (7):  1248-1256. 
    摘要 ( )   PDF(5243KB) ( )  
    2010 年8 月18 日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东月各沟暴发泥石流, 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是近年来发生于我国滇西北三江成矿带最严重的特大泥石流事件, 同时也是泥石流危害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典型案例, 分析其成因与防灾对策对未来该区域的发展规划,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及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警示意义。根据实地调查, 结合遥感影像与气候资料分析, 研究区的活动断层与1950 年西藏察隅地震对东月各沟造成了严重影响, 形成区的寒冻风化与第四纪冰川的作用加速了泥石流物源累计的速率, 陡峻的地形和1200 万m3的巨量冰碛物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气候变化, 尤其是暴雨日数的异常增加与气温的快速变化是灾害发生的诱因, 当日的11.0mm/h的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和高温天气是最终的激发因素;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流域内选矿厂工人对泥石流灾害警惕意识不高也是造成此次灾难的重要原因。根据贡山县的实际情况, 结合怒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密度较高的特点, 建议贡山县在未来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必须兼顾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 据此提出了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泥石流防灾减灾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聚类分析的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丁明涛, 苏鹏程, 王欢, 韦方强, 谢涛
    2012, 34 (7):  1257-1265. 
    摘要 ( )   PDF(7860KB) ( )  
    三江并流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 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评价了三江并流区泥石流的危险性, 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训练数据的情况, 可以快速对一个区域的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估。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选择了能够反映三江并流区泥石流灾害主控因素的8个影响因子:地形坡度、坡向、植被、地层岩性、断裂带密度、河流切割密度、降雨量和道路网密度。聚类分析算法采用k-means聚类方法, 将整个研究区域划分为四个子类, 分别对应极低、低、中等和高危险区, 其评价结果与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分布的点密度值相吻合。从危险性评价图可以发现, 即使在极低危险区域附近, 可以看到有高危险区域的存在, 因此, 这一分区图可以用来寻找危险区中的防灾避灾安置点(即小块的低危险区);从危险性分区图中还可以发现一点, 在高危险区域和中等危险区, 以及高危险区与极低危险区分界线附近, 泥石流灾害点分布比较密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探讨
    成升魁, 何露, 闵庆文, 王灵恩, 徐增让, 袁正
    2012, 34 (7):  1266-1276. 
    摘要 ( )   PDF(3027KB) ( )  
    流域旅游资源形态与特征是流域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流域角度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 能够更系统地解析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和变化规律, 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 促进流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①在水平地带性方面, 随着纬度变化, 各类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均表现出纬度地带性空间分异;②随着海拔的变化, 局部资源单体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③旅游资源沿澜沧江干流和支流水系呈带状空间分异;④主体旅游资源主要沿交通干线G214分布;⑤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单体围绕城镇集聚分布。基于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 从空间发展、产品开发和区域联动的角度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及其它流域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
    近20年来中国内陆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
    陈庆美, 陈少辉, 苏红波, 孙晓敏, 田静
    2012, 34 (7):  1277-1286. 
    摘要 ( )   PDF(3908KB) ( )  
    本研究利用NOAH陆面过程模型模拟了1986年-1996年, 2000年-2008年两个时间段内的中国大陆地区地表水热过程参数的变化。按中国大陆的六大分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 分析了1986年以来这六大区域的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利用1980年, 1995年, 2000年和200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地表反照率数据、降雨数据及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模拟结果,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蒸散有下降趋势外, 其余5个地区的年蒸散量都有所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地区依次为中南, 西南, 华东, 东北和西北。地表温度与地表蒸散间有较好的响应关系, 华北地区中部和山东半岛蒸散量下降趋势较明显, 地表温度呈明显增加趋势;西南地区南部蒸散量增加趋势十分明显, 地表温度呈现的下降趋势也十分明显。降雨的变化趋势与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 说明降雨还是影响表层土壤水分的关键因子。除东北地区外, 年降雨量与年蒸散的趋势也很一致, 说明这些地区降雨量仍是决定蒸散的最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1年至2010年北京市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
    陈远生, 蒋蕾, 沈恬, 王瑛, 燕然然, 朱龙腾
    2012, 34 (7):  1287-1297. 
    摘要 ( )   PDF(2547KB) ( )  
    根据北京市1951年-201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资料, 综合运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法、GM(1, 1)模型等方法, 从不同时间尺度和层面上分析北京市降水和气温变化的规律以及未来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降水的72.5%集中在夏季, 7月份的降水最多, 12月份最少;极端降水指标中的1日最大降水量、极端强降水日数、极端强降水比率、最长连续无降水天数呈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 零降水日数以2d/10a的速率递增;北京市历年的降水量以44.3mm/10a的速率递减, 1994年为降水的突变年份, 未来的降水整体上呈增加趋势, 北京市下一次旱灾大致指向2028年-2029年左右;北京市历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 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突变年份都是1989年, 而平均最高气温的突变年份为1993年-1994年和1996年, 三者未来整体上都呈增加趋势, 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9年至2010年秦岭灞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白红英, 侯钦磊, 马新萍, 袁博, 章杰
    2012, 34 (7):  1298-1305. 
    摘要 ( )   PDF(1472KB) ( )  
    利用灞河流域马渡王水文站1959年-2010年的实测径流量数据, 结合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小波分析法、M-K突变点检验法等数理方法, 研究分析了灞河流域年内、年际径流深度变化特征, 并定量估算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灞河径流深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达到0.92;②季节分配上, 径流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占到全年径流量的68.15%, 并且夏季到秋季灞河径流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春季和冬季是径流量变化低谷时期;③运用Kendall秩相关系数计算得出的M值为-2.572(|-2.572|>1.96)(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说明灞河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④近50a来灞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突变点是1989年, 其时间序列主周期为16a;⑤人类活动使径流量减少并且是导致灞河流域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降水变化是次要原因, 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率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WPI模型的赣江流域水资源贫困评价
    曹茜, 刘锐
    2012, 34 (7):  1306-1311. 
    摘要 ( )   PDF(1720KB) ( )  
    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贫困水平进行评价, 可以为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水贫困理论为基础, 在调查和分析赣江流域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 应用WPI方法, 从水资源状况、供水设施状况、资源利用能力、资源使用效率及资源利用对环境状况的影响五个方面选择16个指标, 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一套流域水资源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对赣江流域水资源贫困水平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 赣江流域水资源贫困状况有所改善, 水环境质量呈逐年变好趋势, 从水资源管理角度来看, 环保投资指数成为影响水资源贫困水平的主要控制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程和琴, 江红, 阮仁良, 塔娜, 赵敏华, 周莹
    2012, 34 (7):  1312-1317. 
    摘要 ( )   PDF(1107KB) ( )  
    随着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河口盐水入侵增强, 上海这一地处长江河口区特大型城市的主要水源地供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此,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上海市水资源供需风险因子的基础上, 研究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系统及其功能结构, 将上海市人均水资源量、供水保证率、万元GDP用水量、盐水入侵时上海市水源地不可取水天数作为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的预警指标, 利用熵权模糊物元法计算4个预警指标的权重, 通过加权欧氏距离确定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的预警等级, 并提出上海市水源地供水安全预警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为相关部门科学分析和有效保障上海市的供水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资源
    基于IPA方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游客满意度分析——以韩城市为例
    程溪苹, 孙虎
    2012, 34 (7):  1318-1324. 
    摘要 ( )   PDF(1746KB) ( )  
    近年来, 游客满意度是旅游业的热点研究问题, 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市为例, 运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法, 从游客的角度对韩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韩城市旅游市场满意度的评价一般。在此基础上, 将28项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子定位到IPA分析图的4个象限, 分析出韩城市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 针对每个象限提出4种发展策略:保持发展、重点发展、低优先发展和顺其自然发展。而当务之急, 韩城市旅游业应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第Ⅱ象限的13项因子上, 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提高韩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达到游客满意, 进而促进韩城市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医疗旅游资源及功能区划研究
    王佳, 张广海
    2012, 34 (7):  1325-1332. 
    摘要 ( )   PDF(1343KB) ( )  
    我国医疗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我国医疗旅游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医疗旅游资源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我国医疗旅游资源类型, 包括依托特殊气候条件的医疗旅游资源、依托特色中药资源的医疗旅游资源、依托传统中医医术及中医名家的医疗旅游资源和依托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的医疗旅游资源。根据各类医疗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 进一步将我国医疗旅游划分为东部现代医疗旅游区、西部中医治疗旅游区、中部医疗购物旅游区、东北养生休闲旅游区四类功能区。最后, 探讨了医疗旅游资源研究面临的问题, 以促进我国医疗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中国土地市场化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
    黄贤金, 彭佳雯, 王小丽, 赵雲泰, 钟太洋
    2012, 34 (7):  1333-1339. 
    摘要 ( )   PDF(666KB) ( )  
    构建科学、客观、易判的土地市场化测度方法, 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时空差异。本文在归纳总结已有测算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价款加权修正宗数比重测度法和实际-理想价款比值测度法, 并以2000年-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化发展为实证, 比较不同方法的特征、适用范围、结果的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2000年-2009年中国土地市场化指数呈现震荡上升的态势, 2006年前后土地市场化指数较大幅度的增长;宗数比重测度法和面积比重测度法仅考虑了完全市场下的土地供应, 不适用于土地市场化的专题研究;静态系数宗数比重测度法适用于短时间序列的研究, 而价款加权修正宗数比重测度法适宜于较小尺度、土地供应类型趋于一致的区域研究。各供地类型的市场化权重需考虑历年供地类型的实际效果, 从土地资本显化视角出发的实际-理想价款比值测度法可以更为客观、直接的反映土地市场化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都市郊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农户土地利用机会成本分析
    曲衍波, 张凤荣, 赵华甫, 朱凤凯, 朱泰峰
    2012, 34 (7):  1340-1346. 
    摘要 ( )   PDF(894KB) ( )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事业, 要获得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本文结合北京郊区区县土地整理前后农户土地利用状况的调研, 探讨了当前城市化过程中, 城郊农户面临的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和就业选择机会成本, 以期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和参考。结论认为:①土地开发整理在发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等级等正效益的同时, 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和转用、经营限制正使农户承担着较多的机会成本;②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和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是农户选择权受到制度限制而造成的, 其本质是土地开发整理这一公共产品社会成本的转嫁, 而非农就业机会造成的耕地利用率低则是农户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③合理的发展权补偿、整理后土地利用经营方式的灵活选择和农产品公共物品补贴是提升都市郊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建城区公园绿地的房产增值效应评估
    夏宾, 谢高地, 张彪, 张灿强
    2012, 34 (7):  1347-1353. 
    摘要 ( )   PDF(952KB) ( )  
    本文首先采用问卷调查获取了北京城区15个公园周边76个居住小区的房地产资料, 然后采用享乐价格法分析了公园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距离及其增值系数, 最后基于北京市2009年第七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数据, 评估了建成区1.81万hm2公园绿地对周边土地增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京建成区, 公园绿地能明显影响附近房地产价格, 平均增值系数达10.9%, 不过这种增值作用仅能影响到距离公园1.38 km内的居住用地。据此推算, 北京市建城区公园绿地能够促进12.56万hm2土地升值, 增值的总价值为55.02亿元/a, 约合单位面积公园绿地增值43.79万元/(hm2·a), 相当于特级绿地养护管理标准的2倍多(15元/(m2·a))。该研究对于揭示绿地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建设管理决策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辽河为例
    常亮, 侯铁珊, 徐大伟, 赵云峰
    2012, 34 (7):  1354-1361. 
    摘要 ( )   PDF(751KB) ( )  
    本文在分析现有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的基础上, 以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辽河干流的源头—福德店和辽河干流入海口—盘锦进行实地调研, 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辽河流域居民的支付意愿(WTP)和补偿意愿(WTA)进行了测算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利用非参数估计法, 测算得出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为160.72元/(人·年);在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利用参数估计法, 得出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为255.97元/(人·年)。这样通过同时测量受访者的WTP和WTA, 并进行平均值处理, 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受访者的实际支付意愿,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独测量受访者支付意愿(WTP)以作为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依据所带了的补偿金偏高问题。最后, 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方式和公众参与制度三方面提出了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研究(Ⅱ)——成本效益预测
    曹世雄, 胡崇德, 李强, 司开创, 王昌海, 温亚利
    2012, 34 (7):  1362-1368. 
    摘要 ( )   PDF(854KB) ( )  
    本研究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计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成本效益进行进一步分析及预测。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结合十余种拟合曲线, 根据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本效益截面数据, 尝试性地进行了综合效益及三大成本之间关系曲线拟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模型拟合优度R2 大小及显著水平Sig.判断, 最终得出了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式。即三个拟合函数分别是:①综合效益(Qt)与直接保护成本(Xa)的函数曲线方程为:Qt=-68.244+870.688Xa-2493.849Xa2+2304.879Xa3;②综合效益(Qt)与间接保护成本(Xb)的函数曲线方程为:Qt=17.844e1.986Xb;③综合效益(Qt)与机会保护成本(Xc)的函数曲线方程为:Qt=-78.157+104.775Xc-32.953Xc2+3.296Xc3 。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保护区投资做有益的帮助, 同时为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的完善做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状况解析
    金崇芳
    2012, 34 (7):  1369-1374. 
    摘要 ( )   PDF(1009KB) ( )  
    从资源经济学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人力资本, 是影响劳动力效率的重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 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采取耕地劳动比例法对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 并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现状进行了简单地实证研究。分析显示,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方面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陕西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且总体数量呈增长趋势;②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较低;③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明显不尽合理。因此, 改变陕西乃至全国经济过去多年形成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局面, 全面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 既是体现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 同时更是实现陕西及全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大策。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加强农村教育入手, 积极通过公共政策有效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劳动技能, 充分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资源
    东海黑潮区营养盐及其限制作用的月际空间分异
    康建成, 李燕, 刘超, 孙闻政, 王国栋, 朱文武
    2012, 34 (7):  1375-1381. 
    摘要 ( )   PDF(1346KB) ( )  
    东海黑潮区是渔业资源的潜在丰富区, 对该海域营养盐的研究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10年NOAA发布的全球海域营养盐数据, 对东海黑潮区营养盐含量、比例、营养盐限制海域的月际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营养盐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 浓度变化以250m层为界, 在上、下海域中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DIN和P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②N/P、Si/N、Si/P的分布在250m以浅海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N/P和Si/N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以8月-9月和3月-4月最为明显, 10月-12月的空间差异较小;Si/P的空间分布和N/P、Si/N不同, 强烈的区域性差异出现在9月, 相对均匀的空间分布则出现在5月-6月;③研究海域在300m以浅的水域受N、P的营养盐浓度限制。在4月-11月的台湾东北海域、黑潮中部海域和九州西南海域的100~200m范围内, 营养盐条件适合浮游植物生长, 这些区域将是潜在的渔业资源开发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