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水资源
    中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
    黄德春, 马海良, 田泽, 张继国
    2012, 34 (5):  794-801. 
    摘要 ( )   PDF(759KB) (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使用2003年-2009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测算出各省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Ma- lmquist指数测算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再将面板数据分区域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的分界点出现在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次递减;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都可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但技术进步由于回弹效应使得影响值较小;技术进步对中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明显,而对西部地区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模型及其在山西省的应用
    李方一, 刘红光, 刘卫东
    2012, 34 (5):  802-810. 
    摘要 ( )   PDF(1059KB) ( )  
    虚拟水贸易是实现水资源区域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区域间贸易模型和各地产业用水系数,构建虚拟水贸易模型,以模拟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格局。选取山西省为案例区,利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鉴等相关数据,计算山西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结合山西省与全国其他省区的贸易关系,估算山西与其他省区的虚拟水贸易量,揭示山西虚拟水贸易的空间格局。主要结论有:① 2007年,山西省用水总量为58.71亿m3,通过工农业产品贸易共产生了1.53亿m3的虚拟水净调入量,对本省水资源短缺局面有缓解作用; ② 通过农业贸易净调入虚拟水4.89亿m3,主要来自于新疆、陕西、河北、安徽等省区;通过工业产品贸易净调出虚拟水3.36亿m3,主要调往河北、江苏、山东、湖北、浙江和广东等省; ③ 山西省虚拟水的来源地主要是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输出地则主要是东部沿海省份,与传统的虚拟水战略相违背; ④ 在工业部门,主要的调出部门是能源相关行业,主要净调入部门则是制造业。建议山西省积极推行虚拟水政策,发展节水产业,通过工农业产品贸易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入虚拟水,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水资源利用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 年河西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时间分布均匀度变化
    何旭强, 靳生理, 马中华, 孙力炜, 张勃, 赵一飞
    2012, 34 (5):  811-818. 
    摘要 ( )   PDF(2932KB) ( )  
    根据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的月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反距离加权法,研究了河西地区50a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对河西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较少,进入70年代降水量有所增加,从2000年开始,降水量较80年代、90年代逐渐增多。河西地区的年降水、春季降水、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冬季降水倾向率分别为-3.88mm/10a、2.33mm/10a、5.25mm/10a、-3.27mm/10a、-2.32mm/10a,其中东、中部地区的冬季倾向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河西地区降水均匀度年际变幅较大,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降水不均匀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步入90年代,降水不均匀的区域逐渐转移到了中东部地区,其中东部是降水不均匀度变化较为显著的地区,从长期趋势来看,河西地区降水量均匀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波动依然会很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杨对非确定性输水响应的生态表征
    李霞, 林海军, 牛婷, 王建刚, 张绘芳
    2012, 34 (5):  819-826. 
    摘要 ( )   PDF(1538KB) ( )  
    采用参照对比、实地调查、定点观测的方法,对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长期干旱胁迫输水后不同地下水条件下胡杨生长量、生长势、开花结实以及更新响应的生态表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输水后一定时段内,胡杨一级枝年轮生长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降低,可以明确标定输水的响应时间、响应范围和响应程度;随着输水的进行,不同地下水条件胡杨年轮生长量逐步趋近;胡杨大树枯枝比与地下水埋深相关良好,是衡量胡杨生态恢复明确、易测的指标;输水后胡杨在一定范围发生更新,但更新范围、更新方式、更新苗长势及开花结实和保持种子活力所需的地下水条件仍受输水方式、输水量和输水时间的限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水资源论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的思路
    冯嘉
    2012, 34 (5):  827-835. 
    摘要 ( )   PDF(626KB) ( )  
    水资源论证制度对于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应当进一步推进该制度的实施。但受制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的立法层级过低,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面临诸多难题。无论是适用范围狭窄,还是制度实施与上位法规定不符,其根源都是缺乏较高层级的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因而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基本思路就是加强立法,制定一部有关水资源论证制度的行政法规,并以此为统领,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彻底扫清制约水资源论证制度发展的障碍,为进一步促进水资源论证制度功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研究(Ⅰ)——成本效益比较
    胡崇德, 李强, 司开创, 王昌海, 温亚利
    2012, 34 (5):  836-843. 
    摘要 ( )   PDF(665KB) ( )  
    本研究在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成本效益计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保护成本及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修正了研究中的误差;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米切尔分类方法,找出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成本承担者及效益分享者,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文章对成本-效益进行进一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调整后的综合效益约为234亿元,其中生态效益约为188亿元;经济效益约为34亿元;社会效益约为12亿元;综合效益成本比为7.88。在成本效益比较分析表明保护区周边社区承担了过多的成本且产生了负效益,这也是引起社区与保护区矛盾最根本的原因。研究认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区群的综合效益会呈上升趋势,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DI行业结构对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指数因素分解的实证分析
    李珊珊, 罗良文
    2012, 34 (5):  855-863. 
    摘要 ( )   PDF(850KB) ( )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 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 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有效的碳减排合作机制,制定合理的引资政策,通过FDI产业关联渠道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实现产业链的清洁生产,以减轻国际碳减排转移的压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平稳增长下中美波三国碳排放趋势的比较
    刘晓, 彭永明, 王铮, 朱永彬
    2012, 34 (5):  864-873. 
    摘要 ( )   PDF(2063KB) ( )  
    由于碳排放趋势影响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也是各国进行减排谈判的基础,因此得到了公众和政府的普遍关注。本文运用碳排放动力学模型,预测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美国、波兰三国2009年-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量,并对三国碳排放总量分别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①三国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中、美、波分别在2035年,2022年,2032年达到碳排放高峰;②三国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趋于下降,中国波兰两国下降速率较快,美国下降速率较慢;③未来能源结构中,中国和波兰的能源结构较相似,煤炭比例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石油,天然气,非碳能源;美国的能源结构较为合理,石油占比最大,其次为煤,天然气和非碳;④中、美、波三国人均碳排放量差距较大,美国人均碳排放量在三国最高,但三国人均碳排放量最终都呈下降趋势;⑤在欧盟目标下,中,美,波三国碳排放总量降幅并不明显,而在哥本哈根会议背景下,中国完全能提前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而基于2005年的碳排放水平,2050年中国要实现减排50%的难度非常大。美、波两国如不实施减排措施,其碳排放量将保持上升,实现目标的难度将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农业资源投入的增产效果分析
    高翔, 张洪, 张燕
    2012, 34 (5):  874-878. 
    摘要 ( )   PDF(594KB) ( )  
    农业生产中实际投入的具体资源及形成的产出均不单一,在缺少产出与特定资源对应数据的条件下,为方便讨论,一种可行之法是用几何意义清楚、又相对简便的TOPSIS法对多种产出进行综合;将其与资源的“边际投入量”结合,可以较清晰地了解种植业中人工添加资源的利用状况。用此方法探讨和分析安徽各市种植业的资源利用状态,结果显示,资源利用存在3种状态:可以继续追加资源投入以提高产出;不必追加资源仍可提高产出;不宜再用追加资源的办法来提高产出。前两种资源利用状态相对合理,尤其不必追加资源仍可增产正符合资源节约型农业的要求,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资源利用状态;相比之下,不宜再追加资源则意味着当地种植业已到了转变生产方式的时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大城市郊区不同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沈阳市苏家屯区238 户农户调查为例
    刘洪彬, 孙雁, 王秋兵, 于国锋
    2012, 34 (5):  879-888. 
    摘要 ( )   PDF(1055KB) ( )  
    对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的研究是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角度出发,把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内涵界定为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强度三个方面,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问卷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明显的“非农化”与“非粮化”的趋势,其中近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投入强度小;远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和利润需求协调”为主,农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投入强度较大;纯农村农户以“利润需求”为主,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投入强度最大。最后,提出政府应该从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等方面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陈志刚, 孙宇杰
    2012, 34 (5):  889-895. 
    摘要 ( )   PDF(1681KB) ( )  
    以江苏省为例,分别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2009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两者的时间变化和时空差异特征,并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大致表现为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从空间特征看,江苏省各个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总体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同时也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评价
    康蕾, 张红旗
    2012, 34 (5):  896-902. 
    摘要 ( )   PDF(2219KB) ( )  
    基于野外调查构建了伊犁新垦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GIS支持下完成了研究区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伊犁新垦区超过70% 的土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敏感性,其中以具有轻度敏感性的荒漠化土地为主,占到新垦区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比重分别为14.31%和6.90%。从土地荒漠化敏感性的类型及空间分布来看,南岸大渠灌区的土地主要受水蚀荒漠化影响,近80%的土地具有荒漠化敏感性,高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比重超过10%;伊犁河北岸灌区是新垦区内沙质荒漠化敏感性程度最高的区域,超过70%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胁;察布查尔县伊犁河灌区和团结灌区主要受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具有轻度荒漠化敏感的土地比重均超过60%;跃进灌区不具有荒漠化敏感性的土地比重达58.28%,环境相对较好,主要分布有轻度敏感的荒漠化土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耕地细碎化及其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农户微观数据
    杨钢桥, 张海鑫
    2012, 34 (5):  903-910. 
    摘要 ( )   PDF(691KB) ( )  
    农户作为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其生产技术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出。本文基于安徽丘陵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损失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了耕地细碎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仅为77.97%,效率损失严重;丘陵地区粮食生产中已出现劳力投入过剩现象,而耕地的细碎化现状又使农机使用处于“进退维谷”状态;土地质量是影响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提高农田质量;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随着地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丘陵地区进行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时,应该尽可能使其地块面积在0.1 hm2以上,此时效率水平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IS的陕西省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林志慧, 刘宪锋, 任志远
    2012, 34 (5):  911-918. 
    摘要 ( )   PDF(3123KB) ( )  
    本文旨在估算陕西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及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为准确评价陕西省土地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供参考。利用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陕西省各土壤类型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建立了以土属为单元的土壤有机碳空间数据库,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并对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20cm、0 ~100cm和全剖面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分别为3.886kg/m2,8.955 kg/m2,10.548 kg/m2,0~20cm、0~100cm和全剖面土层中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分别为7.744亿t,17.845亿t,21.020亿t。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榆林的东南部、延安地区、铜川、咸阳、宝鸡的北部以及秦巴山区等地,碳储量较低的区域主要有榆林的府谷县、神木县、定边县等地,以及关中的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排序为:林地>草地>耕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最主要的人为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资源
    陕北沙漠化逆转区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李双双, 延军平, 张立伟, 张涛涛
    2012, 34 (5):  919-926. 
    摘要 ( )   PDF(4920KB) ( )  
    选取陕北沙漠化逆转区榆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1971年-2010年榆林地区气温时空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南北两大地貌单元气温逐年升高,北部增温幅度大于南部,气候倾向率关系为:陕南<关中<全国<南部丘陵沟壑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南部丘陵沟壑区气温突变(1989年)早于北部风沙草滩区(1994年)。气温增加幅度存在差异,空间格局呈现“冷快暖慢,整体一致增加”的变化特征。榆林地区气温变化完全符合全球变化规律,其驱动力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由强到弱,加之La Nina 事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类活动带来的增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南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
    李小燕, 任志远, 张翀
    2012, 34 (5):  927-932. 
    摘要 ( )   PDF(1786KB) ( )  
    利用陕南及周边28个气象站点1981年-2010年的气温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获得陕南气温变化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陕南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94年为突变点,之后,陕南增温尤为明显;②陕南气温变化分布场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纬度影响温度变化呈现出南高北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呈现出山区和盆地气温变化具有相反趋势;受季风气候影响表现出东西部气温变化具有相反趋势;受大范围大气状况影响气温变化具有普遍高温或普遍低温趋势;③陕南气温空间场对应的时间系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且年内波动性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空间扩展对区域洪涝孕灾环境的影响
    陈爽, 苏伟忠, 杨桂山
    2012, 34 (5):  933-939. 
    摘要 ( )   PDF(3422KB) ( )  
    城市空间增长直接改变地表不透水面、河流景观等洪涝孕灾环境,引起产汇流过程紊乱和涝灾发生。采用多源数据及GIS、实地勘测等多分析手段,基于洪涝孕灾环境特征变化视角,分析当前江宁开发区城市空间快速增长与涝灾频发的影响关系:开发区成立至今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10.34倍,水面率下降近50%;目前全区不透水率48.12%,主要建设用地平均不透水率超过70%;研究区城市空间增长直接驱动下用地不透水率及格局、径流路径与汇水区分布以及河流景观特征及行洪能力显著改变,最后分析提出产水量大、汇流集中且河流排洪差的主要洪涝孕灾环境敏感区,为用地布局的水文安全及洪涝预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方农牧交错区降水过程的持续性特征与干旱发生趋势
    黄河清, 贾静, 刘瞳, 闫慧敏
    2012, 34 (5):  940-947. 
    摘要 ( )   PDF(2721KB) ( )  
    过去50多年来,环境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区域增温明显且干旱频发,对生态系统和农牧民的生计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认识该区域降水过程的持续性特征对准确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灾害事件及政策调整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时序距平分析法与基于分形理论的重标极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6个站点1956年-2009期间降水变化过程及其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过去54年间的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与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基本一致,但春季降水量略有上升;在1年与5年时间尺度上,年降水量和各季节降水量变化均呈剧烈波动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5年时间尺度上,Hurst指数在整个研究区域上的平均值比其在1年时间尺度上的平均值更接近于1.0,即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降水过程的自相关性、持续性增强明显。在10年尺度上,研究区全年少水期的出现即距平值为负值的持续时间长约10年,而春季少水期出现的持续时间则可能长达20~30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资源
    旅游地认知形象中功能性-心理性属性对旅游者游后行为的影响——以西安欧美旅游者为例
    郑鹏
    2012, 34 (5):  948-955. 
    摘要 ( )   PDF(872KB) ( )  
    本文在埃赫特纳与里奇划分出旅游认知形象内在属性的基础上,以西安欧美旅游者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三种属性与旅游地整体形象、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混合性属性对旅游地整体形象影响最大;②心理性属性对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影响程度大,混合性属性、功能性属性对旅游者推荐意愿的影响显著;③旅游地整体形象对重游意愿比对推荐意愿的影响程度高。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拓宽了旅游地形象研究的体系,同时对指导西安市进行形象塑造推广、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岳衡山为例
    窦银娣, 李伯华, 刘云鹏
    2012, 34 (5):  956-963. 
    摘要 ( )   PDF(745KB) ( )  
    气候变化越来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低碳旅游战略逐步成为各国发展旅游的现实选择,碳足迹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本文以南岳衡山旅游风景区为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了南岳风景区旅游交通系统碳足迹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总量来看,不同类型交通方式的碳足迹情况相差甚远。公路旅游交通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威胁最大,碳足迹总量是索道旅游交通的2.6倍,是人行道旅游交通的46.1倍;从影响因素来看,能源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南岳旅游景区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分别累计产生了45.5%和145.8%的碳增量,而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则是抑制碳排放的有效因子,分别累计实现了73.8%和17.6%的碳减排。因此,应重视旅游景区交通工具的低碳宣传和合理选择,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营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巴马盘阳河沿岸长寿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价——基于修正的区域旅行费用法
    金建湘, 廖蓓, 刘亚萍
    2012, 34 (5):  964-972. 
    摘要 ( )   PDF(742KB) ( )  
    本文基于修正的区域旅行费用法对巴马盘阳河沿岸长寿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价。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一是采用调查样本中询问获知的直接花费和旅游天数作为划分费用区间的基础,可以消除按地理区域划分游客圈所带来的平均价格偏差;二是对于长期滞留者即30天以上游客,改变计算机会成本为计算他们在当地的平均食宿费用,可消除长期滞留游客机会成本计算的偏差;三是在汇总游憩价值时,只统计专程到巴马游览或休闲的游客,可以解决由于计入多目的地游客所带来高估评估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依据所建立对数函数模型评价结果为:2009年巴马长寿资源的游憩价值至少是18.54亿元人民币;同时,根据消费者剩余估算模型以及旅行费用与滞留天数和年龄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推断本文中所建立的函数模型符合现阶段巴马游客构成的客观实际,并可表明巴马长寿资源的经济价值更符合于休闲疗养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以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为例
    包先建, 廉同辉, 卢松, 余菜花
    2012, 34 (5):  973-980. 
    摘要 ( )   PDF(747KB) ( )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有效突破了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但是当前游客满意度的研究还没有兼顾到主题公园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对主题公园的游客满意度测评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和SPSS构建包含景区服务、旅游资源、旅游体验、旅游设施、旅游消费5个一级测评指标和24个二级测评指标的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逻辑层次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的权重,并结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状况进行测度;再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采用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法,对影响游客满意度的24个变量要素分别进行重要程度和满意程度测评。针对目前游客满意度状况,提出提升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的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气候舒适性视角的辽宁海岛旅游开发策略
    李恒云, 龙江智
    2012, 34 (5):  981-987. 
    摘要 ( )   PDF(1598KB) ( )  
    近年来,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辽宁海岛旅游也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得到前所有未有的重视。本文从气候舒适性的视角出发,利用全国各主要海岛群岛1971年-2000年的30年气象资料,采用评价气候舒适性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和综合舒适指数等评价指标,对辽宁长山群岛和全国其他6个主要海岛群岛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结果显示:①辽宁长山群岛的旅游气候最舒适期一般为5月-10月,较舒适期为4月,舒适期(包括较舒适)为7个月;②与全国其他主要海岛相比,辽宁海岛舒适期相对较短,冬季气候较差,但夏季气候舒适性具有明显优势;③根据海岛综合舒适度指数得分的年内分布和变化,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全国主要海岛群岛分为三类,分别为:夏季最适型,主要包括辽宁长山群岛、山东长岛群岛和浙江舟山群岛;春季、秋季最适型,主要包括海坛岛,江门上、下川岛和涠洲岛;冬季最适型,仅有海南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辽宁海岛旅游开发及发展提出了如下策略建议:①发挥夏季气候优势,打造中国海岛避暑胜地;②围绕避暑市场,全面拓展客源;③实施反季节旅游发展策略;④探索辽宁群岛共同发展模式,打造辽宁海岛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提升辽宁海岛旅游知名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