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白磊, 李兰海, 杨青, 姚亚楠
    2012, 34(4): 602-6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地区地形复杂且地面观测站点分布稀疏,降低了以往基于中国地区的气候变化预估效果.在降尺度方法中,偏差校正方法相对于区域气候模式和统计降尺度方法,对于区域气候变化预估更加实用和经济.本文采用Delta方法对24个GCMs模型月数据降尺度至0.5°水平分辨率,分析A1B、A2和B1三个情景下新疆未来气候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到2099年三个情景下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0.0℃、11.1℃和8.5℃,年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在中天山地区、伊犁河流域、天山南坡和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带状区域增温幅度小于北疆准噶尔盆地、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北坡.对于年降水量,在南疆西部相对于参考时期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在昌吉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昆仑山北坡-阿尔金山一带呈现显著性的增长趋势.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包安明, 王强, 易秋香
    2012, 34(4): 613-6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确测算和评价水资源潜力是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关键基础工作之一.本文针对干旱区水资源耗散特点,以新疆为例,提出了基于绿洲的地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指标,并明确了指标的计算流程及等级划分阈值;在分析了新疆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人均水资源潜力和绿洲地均水资源潜力指标评价了新疆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结果表明,绿洲地均水资源潜力与可利用水资源潜力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相比人均水资源潜力能更好地反映新疆水资源的丰缺状况,更适宜作为新疆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可利用水资源的评价指标.本研究所提出绿洲地均水资源潜力指标的设计思路及计算流程可为西部其它干旱地区可利用水资源潜力评价指标的合理设计提供借鉴.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白磊, 郭玲鹏, 李兰海, 马杰
    2012, 34(4): 620-6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山区,基于卫星影像的积雪监测很难获得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而山区复杂地形也降低了传统外推方法对积雪深度外推的精度.本研究在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利用数字相机对阳坡积雪面积进行监测.并在30mDEM的基础上校正影像得到融雪期研究区域积雪的时空变化.同时,利用山坡预设的雪尺监测阳坡积雪深度,使用分类回归树算法外推得到研究区内的积雪深度.在此基础上,评估不同温度变量驱动下SRM模型的融雪模块精度.研究表明,在山区使用数字相机拍摄研究积雪的时空变化是可行的.相对于卫星影像,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分类回归树外推得到的研究区域内的积雪深度精度较高,以日最高气温和日小时积温驱动下SRM可以基本识别在日平均气温低于0℃下的融雪过程.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李杨, 刘艳, 阮惠华, 张云惠
    2012, 34(4): 629-6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疆北疆地区51个地面站1961年-2008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重点分析了年和冬季最大雪深及其均值和24h≥10 cm积雪日数均值和最大值的空间分布和周期特征.结果显示: ①北疆地区最大雪深和≥10 cm积雪日数空间分布局地差异显著,多雪区具有沿山脉分布的空间特征,集中在北部阿勒泰和富蕴、青河一带、中天山博格达峰、塔城盆地和西天山伊犁河谷; ②多雪区内,24h≥10 cm年均和年最大日数分别为20~25 d和65~75d; ③多雪区内,最大雪深的周期特征显著,同属暖区降雪的阿勒泰地区和塔城盆地最大雪深具有7a左右和11a左右的第一和第二主周期.属冷锋降雪的伊犁河谷具有11a左右和7a左右的振荡周期; ④塔城盆地和阿勒泰地区的第一、第二周期一致,而伊犁河谷周期分布与之相反,这主要与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不同有关,其次是与地理位置、地形有关.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包安明, 郭玲鹏, 李兰海, 徐俊荣
    2012, 34(4): 636-6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影响着积雪的时空变化和季节冻土的水热变化,同时积雪变化对季节冻土的水热状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分析积雪和气温对季节冻土热状况的影响,本文使用基于TFACE原理的试验装置在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进行了野外空气增温控制试验.野外试验设置了三种处理:自然状态、增温Ⅰ和增温Ⅱ.自然状态为无人为干扰的纯自然状态,增温Ⅰ为距积雪或土壤表层10cm气温增温约2℃,增温Ⅱ为距积雪或土壤表层10cm气温增温约4℃.结果表明:气温增加对积雪消融有显著的影响.在初始雪深为128cm条件下,增温I和增温II处理下的积雪消融时间比自然状态下分别提前19天和25天.在融雪期,气温、最大雪深和最大雪深发生的日期是影响季节冻土温度的重要因子.积雪覆盖条件下,季节冻土从深层开始解冻.而积雪的消失使土壤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则迅速升高,从而使增温I和增温II处理下的季节冻土提前解冻.积雪消失后,季节冻土解冻的方向是从表层开始逐渐到深层.若积雪深度超过100cm时,积雪和土壤交界面的热交换基本达到平衡,此时土壤热通量损失达到最小值.融雪水对土壤温度特别是深层未冻结土壤有制冷作用.停止增温后,三个室外试验处理下的土壤温度随着时间逐渐趋于一致,并且土壤温度随着气温的波动而显著变化.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胡增运,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李兰海, 刘英, 袁山林
    2012, 34(4): 644-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和混沌理论讨论了开都河日径流的混沌性质.通过日径流时间序列的功率谱分析,从定性角度讨论了日径流时间序列的混沌特征.进一步根据互信息量法得到相空间重构的延时,再根据Cao方法得到相空间重构的嵌入维数.利用Matlab 软件计算得到相空间重构的延时和最佳嵌入维数分别为τ =6,m =14.这样将一维的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重构成14 维的相空间.通过最小数据量法计算出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利用最大Lyapunov指数对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定量混沌分析.最后通过二阶Volterra自适应一步模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的功率谱是连续的,功率谱呈现随频率增高而以指数方式递减趋势,区别于具有离散尖峰谱特征的周期时间序列和具有连续的、频率和振幅不相关谱特征的随机时间序列.这从定性角度表明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征.通过计算得到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 指数0<λmax =0.0097<1,从定量角度表明开都河日径流时间序列具有较弱的混沌特征.利用二阶Volterra自适应一步模型模拟得到相关系数和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0.9376和0.2390.这说明利用Volterra自适应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李兰海, 李雪梅, 尚明, 张飞云
    2012, 34(4): 652-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开都河和玛纳斯河流域1950年代末以来的气象和水文资料,本文应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近50年积温(> 0℃)、降水量和径流深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以及日积温和降水对出山口日径流深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表明近50年玛纳斯河流域仅年积温和秋季积温显著增加,而开都河流域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积温和年积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除开都河流域冬季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外,两流域年降水量和其他季节降水量变化均不显著.两流域出山口年径流深增加趋势显著.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显示两流域日积温和日降水对出山口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径流深均有极显著直接影响.两流域日积温对年、春季和秋季日径流深的直接影响大于日降水.积温和降水是出山口径流产生的重要驱动因子,但积温的驱动能力要大于降水的驱动能力.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阿布都外力·吉力力, 甘容, 罗毅, 孙林, 吴娜, 杨传杰, 张艳
    2012, 34(4): 660-6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合理利用咸水资源对缓解干旱区绿洲农业用水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0年和2011年在石河子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研究了矿化度为0.87、2、3、4、6、8g/L的咸水对土壤水盐动态和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水灌溉导致土壤剖面持续积盐,棉花叶面积指数减小,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下降;灌溉水矿化度每提高1g/L,产量降低约391kg/hm2;土壤根系层(0~60cm)可溶性盐浓度每升高1g/L,产量降低约861kg/hm2.在灌溉水矿化度2g/L情况下,100cm土层盐分最大累积率2010年为113%,2011年为26%,呈下降趋势,棉花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受影响较小,可作为该区咸水利用调控参考阈值,指导农业生产.
  • 专栏:新疆地区水资源研究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来剑斌, 罗毅, 孙林, 杨传杰, 张艳
    2012, 34(4): 668-6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其节水增产的优势,近10年来,膜下滴灌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农田得到了迅速推广.由于轮灌仍是目前农田用水分配的主要方式,并且还需要考虑滴灌产生的土壤盐分积累问题,因此,对滴灌灌水量(Q)、灌水周期(T)以及相应的深层下渗(L)关系研究,不仅是农田用水分配的要求,也是盐分控制的需要.本文利用田间试验数据校验HYDRUS-2D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结合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分析不确定蒸散下的Q-T-L 关系,结果显示:①总体上,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可支持的灌溉周期增加,同时深层下渗增加,Q-T-L 关系曲线表现为非线性关系;②其中存在3个关键Q-T 阈值点:深层下渗出现点(Q 为35mm,T 为5d)、灌溉周期增加减缓点(Q 为65mm,T 为10d)、最大灌溉周期点(T 为11d,Q 为120mm).因此,①在以水分利用为优先的模式下,最大灌水量不应超出35mm,最大灌溉周期为5d;②在灌溉间隔时间优先的模式下,有最大灌水周期11d,所需灌水量为120mm,适宜的灌水周期为10d,所需灌水量为65mm;③在有盐分淋洗需求模式下,适宜的灌水周期为10d,所需灌水量为65mm, 产生下渗量约占灌水量17%,可用于根区盐分淋洗;④潜水位对灌溉产生作用的阈值深度是-300cm,高于时潜水可以补给根区土壤水分,从而增加灌溉周期.利用本文数值模拟与方法,可以为不同气候与土壤情形区域农田滴灌灌溉设计提供指导.
  • 能源资源
  • 能源资源
    刘广为, 米国芳, 赵涛
    2012, 34(4): 677-6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动态进行系统论述,随后对碳排放强度的预测研究现状做出整体概述.将DDEPM与现有的碳排放预测方法进行比较,说明其优越性.应用DDEPM,用Matlab编程,基于1980年-2009年的碳排放数据和GDP数据,对2020年碳排放和GDP进行预测,通过计算得出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巨大.基于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现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从煤炭能源消耗比重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随后整合碳排放强度、煤炭消耗比重的预测数据和实际数据,将其整合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处理,其结果与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比重实际数据的向量自回归进行比较,得出了两组模型结论的一致性,从变化规律的角度检验DDEPM预测的准确度;最后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碳排放相度与煤炭消耗比重的相关性.
  • 能源资源
    董宇怡, 黄德春, 刘炳胜
    2012, 34(4): 688-6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短缺、利用率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9个省市2009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文章将技术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利用其数值来分析能源效率,同时,加入环境变量来分析完善上述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在剔除外部因素和环境变量以前规模效率被高估,纯技术效率被低估.大部分省在第三阶段计算出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这说明很多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体现出规模经济性.从区域上来看则是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针对这一结果,本文给出几点建议: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发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 能源资源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2012, 34(4): 696-7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碳经济实现的重点在于能源结构的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耗量约束和GDP增长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但在碳强度和能耗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约束和能耗量约束总影响上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消除各因素的多重共线性,构建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2020年低碳经济目标,煤炭消费比重应降至65.99%~66.72%,在增加GDP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 能源资源
    李忠民, 王保庆, 王保忠
    2012, 34(4): 704-7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煤炭资源跨期配置的理论分析,认为实现煤炭资源代际公平的跨期配置不能只依靠煤企和市场力量,也不能单纯依赖政府和相关调控制度,而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构一个政府引导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跨期配置机制.本文尝试从微观(煤炭企业、煤炭市场)和宏观(政府、相关制度)两个角度,将两大因素置于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内,建立起一个能够实现代际公平的煤炭资源跨期配置机制.强调在煤炭资源跨期配置机制中,由省级政府作为其利益代言人,纳入配置体系当中,体现富煤大省(如晋陕蒙等省区)的区域经济利益;同时,将煤炭资源代际配置利用的"制度"作为后代人的利益代言人纳入配置机制中,体现煤炭资源配置的代际公平.
  • 能源资源
    李丽萍, 孙彦彬, 王伟, 杨东红
    2012, 34(4): 711-7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下,应积极倡导闭环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通过对文献的思考及我国闭环供应链主体行为发展现状的认识与了解,依据物流、资金流、服务流、产品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流程,分析得出影响闭环供应链上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经销商、消费者和回收商六大主体实施低碳行为的因素,进而依据问卷设计和调研,获得原始数据,采用粗糙集法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属性筛选,约简掉冗余的信息,建立闭环供应链主体低碳行为能力指标体系;为使主体更好地实施低碳行为,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指标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在确保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构建闭环供应链主体低碳行为评价模型,使用LISREL软件编程得出各影响因素作用的路径图,充分发挥SEM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变量并能对变量进行误差调整的优势,针对影响各主体低碳行为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提出提升实施低碳行为的具体措施,为闭环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能源资源
    陈志建, 王铮
    2012, 34(4): 718-7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各个地区碳减排压力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碳排放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经典回归分析所解释.本文考虑空间距离和局域空间联系因素,把地理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对回归系数进行局域分解得到区域差异化的回归系数.结果发现,各个地区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弹性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碳减排压力及其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其中,相比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人口对我国碳减排压力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小,仅从0.8768到1.5113;各地区人均GDP(富裕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着显著不同,比如人均GDP提高1%时,新疆碳排放总量提高1.6118%,而云南仅提高0.8644%;能源强度(技术)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因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耗能产业相对密集的区域及相对发达地区,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驱动影响更大,这些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针对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三个驱动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张永民
    2012, 34(4): 725-7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是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重要纽带.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分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与消费,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与评估这4个基本问题进行论述,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①生态系统服务是以生态系统对人们的收益而定的,学术界对它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的时候,应当根据具体目的给出明确的定义及内涵;②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复杂性、尺度特征、公私物品特征和收益依赖性等重要特征.结合案例深入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这些特征,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测定、模拟、价值评估及管理决策至关重要;③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与消费是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3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事关生态保育和社会公平等重大问题,为了制订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决策,应当对这3个环节开展综合研究;④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主要包括效用价值、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内在价值,它们都是制订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而且彼此之间具有相互补充与制衡的作用.因此,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应当构建和使用多准则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
  • 资源生态
    柯丽娜, 王权明, 周惠成
    2012, 34(4): 734-7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水质评价方法,往往将评价标准或参考标准处理成点的形式,难以反映水质分级的区间特征,本文探索将可变模糊数学模型应用到海洋水质环境综合评价中,同时将熵权理论与主观权重相结合,以综合权重作为基础构建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海洋水质环境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青岛倾倒区海水水质综合评价中,实例研究证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对海洋水质环境综合情况进行准确评价,该模型通过变化模型参数(α与p,4个模型,1个线性,3个非线性),4种模型相互检验,将稳定结果作为最后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更为可信,同时,该模型能够通过级别特征值精确区分各海洋水质采样点的水质优劣,对各采样点的水质级别有更准确的定位,为改进和完善海洋环境评价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资源生态
    陈超, 唐力, 庄道元
    2012, 34(4): 740-7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关于实质性派生品种的规定成为焦点问题.本文基于1999年-2009年中国21个水稻主产区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派生品种豁免制度下原始品种对水稻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并运用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经济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9年-2009年中国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水稻生产平均遗传贡献仅达0.25,原始品种遗传单一性并未呈逐渐增强趋势,并且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水稻改良的遗传贡献每增加1%,水稻单产将提高1.6%.因此重视原始创新的创造与有效运用,有利于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与农业生产水平.在育种角色分配上,公共部门应着重承担基础研究类原始创新活动,在应用基础类原始创新发展策略上,政府应支持有益于新品种不同生产特性改良的育种研究与保护政策,提高创新效率.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雍新琴, 张安录
    2012, 34(4): 749-7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耕地保护的粮食安全目标与机会成本,分析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提出补偿标准及额度测算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是补偿的最低价值标准;区域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出让的纯收益;区域内农户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出让纯收益,扣除耕地粮食生产纯收益的余额;2008年,区域补偿平均价值标准为1.31万元/hm2,全国耕地赤字的省份17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2567.67亿元人民币;江苏省65个县(市)中,耕地赤字的县(市)14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157.01亿元;江苏省小张家村农户补偿标准为:水田0.72万元/hm2,旱地0.87万元/hm2.
  • 土地资源
    刘芳, 张红旗
    2012, 34(4): 758-7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野外实测剖面数据,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采样点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伊犁新垦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全钾的影响不显著;②不同地形因子对表层土壤养分要素影响的显著性各异.4种养分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500~600m梯度平均含量均最低,600~700m梯度波动范围均最大;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在高海拔梯度的平均含量高于低海拔的含量,全磷的平均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倒U型分布;③有机质和全氮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3°以上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3°以下;在坡度<1.82°时,4种养分含量的波动范围最大;④全磷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阴坡的各种养分因子的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阳坡的含量;除全钾外,各种养分因子在阳坡的波动范围均大于阴坡的范围;⑤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条件的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低情况存在差异,表现在较高海拔、较大坡度和阴坡上中覆被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和低覆被草地,而在较低海拔、较小坡度和阳坡上则情况相反.
  • 土地资源
    黄明, 茹豪, 张建军, 张学霞, 赵紫阳
    2012, 34(4): 769-7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LUE-S模型是适用于较小尺度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动态研究的模型.为了探索CLUE-S模型在小流域的适用性及最佳适用尺度,本文以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根据2001年和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在筛选出的7类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以2001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利用不同的空间尺度(25m×25m、50m×50m、75m×75m、100m×100m、和125m×125m),运用CLUE-S模型进行了流域2008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模拟,并以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加以验证.结果表明:CLUE-S模型在罗玉沟流域的适用性很好.模型模拟的最佳尺度为50m,在该尺度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Kappa 指数依次为95.71%、88.97%、90.68%、74.66%、74.53%、96.89%、81.94%,总Kappa指数值为92.34%.说明CLUE-S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小流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模拟了自然增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3种情景下罗玉沟流域202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均主要发生在大于15°的坡地上,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适当采取生态保护与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造成流域生境的破坏.
  • 土地资源
    李阳兵, 邵景安, 王金亮
    2012, 34(4): 777-7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强度人为扰动所带来的地表破碎化使得"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现象特别严重,仅靠地物光谱特征统计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存在明显缺陷与不足,探索符合特定区域的基于多元方法耦合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模型显得非常必要,可为复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提供便捷通道.本文首先找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光谱特征和归一化差异型指数变化规律,再运用交互式数据语言耦合光谱信息并建立决策函数,对1993年、2001年和2009年3期TM影像进行决策树分类,以自动提取三峡库区回水淹没与快速城市化重叠区这一高强度人为扰动复合区典型土地利用信息.结果表明:典型地类的波谱响应曲线和归一化差异型指数曲线分布形态符合于地表三大基本地类特征,以此验证了研究中所选取的三种指数的合理性和各地类样区选择的有效性;各地类在TM影像1、2、3波段上因光谱特征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相关性较强而不易于提取,3、4、5波段光谱特征因差异变化最大、所包含的土地利用信息最为丰富而更易于提取样区典型地类;三种指数及其差值组合指数的曲线分布形态及其值变化与研究区的实际地类变化较为吻合;多元方法耦合的决策树分类比监督分类方法在提取土地利用信息上具有更高的精度,在样区土地利用自动分类中是一种低成本、易实现和推广的有效方法,从1993年、2001年和2009年总体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18.46%、15.43%和24.18%.据此,基于多元方法耦合的决策树分类模型能为三峡库区人为扰动复合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提供一可操作途径,为整个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提供已有方法的整合思路.
  • 土地资源
    胡克林, 李玲, 朱道林
    2012, 34(4): 787-7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调控政策、平抑房价提供参考.在综合分析房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筛选了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房价影响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对北京市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效果进行了初步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房价随着政策调控周期的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升降变化,在政策鼓励期,房价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政策收缩期,房价呈下降趋势,说明房价对政策的调控反应敏感.并发现政策对房价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周期为3个月左右.为了平抑当前过高的房价,建议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保障房政策等方面来加强调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