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水资源
  • 水资源
    马军霞, 陶洁, 左其亭
    2011, 33(12): 2214-22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管理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现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在总结水资源管理发展历程,指出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剖析了反映水资源管理新思想的“三条红线”和“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内涵,“三条红线”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方面体现了水资源管理的配置、节约与保护任务要求,将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加严格化、精细化和系统化;“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是国家新形势下的一种治水方略,目的是通过构建河湖水系连通网络体系,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改善水环境状况、抵御水旱灾害,从而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大水问题,最终实现人水和谐。最后,介绍了和谐论理念、量化方法及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论途径、水资源管理的和谐论策略、分区分部门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和谐论模型、跨界河流分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跨流域调水问题的和谐论模型、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和谐论模型等,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 水资源
    郝秀平, 李新攀, 李宗礼, 刘晓洁, 田 英, 王中根
    2011, 33(12): 2221-22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方河网地区是我国人口、资源、产业密集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方河网地区面临着河湖萎缩,洪涝灾害频繁,区域抗旱应急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等一系列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对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在对典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进行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南方河网地区实施河湖水系连通的关键问题,包括连通需求分析,基础条件论证,连通方式选择及连通保障体系的建立。
  • 水资源
    陈兴伟, 陈莹, 林木生
    2011, 33(12): 2226-22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东南沿海地区暴雨洪水特点,以流域面积2466km2的晋江西溪为例,应用1970年代30场暴雨洪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反映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一系列要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建立洪峰流量和洪量,与暴雨时空特征要素之间的多元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适当选取场次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的要素,可以比较好建立暴雨洪水特征的经验关系;②次降雨量、暴雨相对中心、暴雨时间变差系数和暴雨历时对洪峰流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暴雨相对中心这一指标比较好地揭示了洪峰流量对暴雨和流域产汇流特征空间变化的综合响应;从时间要素上看,暴雨时间变差系数和暴雨历时共同影响洪峰流量的大小;③洪量与次降雨量和起涨流量关系显著。
  • 水资源
    党素珍, 刘昌明, 王中根
    2011, 33(12): 2232-2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流是枯水期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径流组成部分,对于干旱内流河流域水文模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1979年-2008年莺落峡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采用数字滤波法中的单参数数字滤波法和递归数字滤波法对内陆河流域黑河上游的流量过程进行了基流分割研究。探讨了黑河上游年基流量和基流指数BFI的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水平年基流指数BFI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黑河上游基流量年内变化为先增后减,峰值出现在8月份,基流指数则是先减后增,6月份最小。受气温升高和融雪径流影响,黑河上游基流量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而基流指数呈减少趋势。在不同水平年,枯水年份的平均基流指数BFI为0.577,平水年为0.551,丰水年为0.521。
  • 水资源
    冯芳, 金爽, 李忠勤, 王飞腾, 张明军
    2011, 33(12): 2238-2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乌鲁木齐河源区采集两年的大气降水和1号冰川、空冰斗、总控3个水文点逐日定时径流样品,对主要离子、pH、电导率EC和总溶解固体TD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离子类型为Ca2+-Na+-HCO3--SO42-,接近中性;径流离子类型为Ca2+-Na+-HCO3--SO42-,呈弱碱性。径流中EC和TDS均值总控>1号冰川>空冰斗,其中1号冰川径流的峰值远高于其它两个水文点。受不同下垫面的影响,1号冰川水文点TDS变化受日径流量影响显著,而空冰斗水文点基本不受影响。径流中离子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离子比值和Piper图分析说明控制径流离子的主要过程是碳酸盐、黄铁矿和长石类矿物风化。海盐校正分析得出,大气降水对1号冰川、空冰斗、总控径流离子贡献率分别为4.91%,9.10%和5.42%。通过阳离子通量计算,2006年、2007年1号冰川径流的化学风化侵蚀率分别为 18.1 t/(km2·a)和12.3 t/(km2·a)。
  • 水资源
    焦士兴, 李静, 李彦东, 王腊春, 杨顺喜, 尹义星, 赵荣钦
    2011, 33(12): 2248-22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水结构研究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乃至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内涵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与生态环境关系,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阳市农业用水生态位较大但有减小趋势,生活用水生态位较小但稳中有升,而居于中间的工业用水生态位除市区外均有所增加;区域生态位熵值存在明显差异,汤阴县、滑县和内黄县农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市,而市区、林州市生活用水占有率、工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市,其他区域基本呈相反趋势;滑县等区域农业用水生态位对生态环境造成经济损失的影响比较敏感,而安阳县则为工业用水生态位;安阳市用水结构明显不协调,调整关键是压缩农业用水量。
  • 水资源
    侯景伟, 孔云峰, 孙九林
    2011, 33(12): 2255-22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复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丰富智能优化方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建立了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多目标鱼群-蚁群算法。经济效益以区域供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社会效益以区域总缺水量最小为目标;生态环境效益以区域重要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目标;约束条件包括供水、需水、水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度等。多目标鱼群-蚁群算法融合了人工鱼群算法的快速跟踪变化和跳出局部极值优点以及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正反馈优点,并将人工鱼群算法中的拥挤度概念引入到蚁群算法中,避免了蚁群算法初期可能早熟的问题。通过实验仿真,此算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寻优性能,能有效地找到优化解,从而为解决复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胡远满, 李月辉, 苏海龙, 王新军, 许博涵, 周锐
    2011, 33(12): 2262-2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4期土地利用历史数据,首先对CLUE-S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验证,然后利用CLUE-S模型和Markov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3种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系统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CLUE-S模型在乡镇小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效果较好,精度较高。各情景下,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仍将在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均以消耗大量的水田为代价,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和经济发达的区域将是未来耕地非农化的“热点”区域。生态保护情景和基本农田保护情景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控效果较好,林地、水体、水田和旱地受到了更好的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建设用地的肆意蔓延。
  • 土地资源
    汪文雄, 杨钢桥, 赵京
    2011, 33(12): 2271-2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DEA模型方法测算农地整理区域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然后运用Tobit模型探讨农地整理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农地整理对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有促进作用;②农户对农地整理实施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③农户对农地整理的认同程度和农户对农地整理的参与意愿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方向为正,但影响尚不明显。因此,应继续实施农地整理政策,逐步加大农地整理的力度,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实施过程中和项目后期管护阶段保障农地整理的质量,还应加大农地整理政策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户积极应对农地整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和方式的调整,并完善农户参与农地整理的机制,从而提高农户土地利用效率。
  • 土地资源
    付敏, 吕婷婷, 苏奋振, 孙晓宇, 吴迪, 仉天宇
    2011, 33(12): 2277-22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以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9年为时间节点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数量、变化速度、类型转换、重心位移等进行了提取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在研究期内的变化较为显著,各个时段的变化特点各有异同。整体上人工湿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985年仅为零星分布,到了 2009年则已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2000年至2009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29.19 km2/a;近岸湿地、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整体上呈逐年退缩趋势,其中沼泽湿地的退缩最为显著,多转变为了人工湿地和农业用地;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养殖等人工湿地的扩张,另外黄河口的改道对湿地格局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近岸湿地影响最为显著,而湿地重心的空间变化在1995年-2000年间也显著受到黄河口改道的影响;由于整体上湿地的转出数量大于转入数量,且以陆域湿地的转出为主,造成湿地重心呈向海一侧的“东向模式”变化。
  • 土地资源
    郭洪峰, 田媛, 吴艳芳, 许月卿
    2011, 33(12): 2285-2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来源于耕地。因此,协调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间的矛盾,是平谷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以保障平谷发展服务首都北京的功能,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 土地资源
    艾东, 郝晋珉, 类淑霞, 双文元, 杨立
    2011, 33(12): 2293-23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有着直接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碳减排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基于耗能总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通过样点实验法所获取的相关系数,估算了曲周县碳源和碳汇量,并对区域碳平衡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GIS叠加分析法对现状地类的碳汇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将现状地类的碳汇适宜性分成单宜性、双宜性、多宜性和不宜四种。进而以碳平衡为目标,并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表明:2009年曲周县生态系统处于碳失衡;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是主要的调整地类,园地和林地是主要的调整方向;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可以使生态系统基本达到碳平衡。研究结果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制定碳减排措施具有参考价值。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马潜, 马雪宁, 王圣杰, 张明军
    2011, 33(12): 2302-23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0年-2010年黄河流域夏季(6月-8月)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及逐月0℃高度探测资料,定性与定量分析了近51年来黄河流域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趋势及与历年气温、降水量及海拔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用Mann-Kendall法对年际0℃层高度变化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夏季0℃层平均高度近51年来总体呈“下降-平稳-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下降阶段,70年代中后期至 80年代后期变化相对平缓,90年代以后发生了突变;②夏季0℃层高度变化与地面气温、海拔高度的变化在同时间段内基本一致,呈正相关性;而与降水量变化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 气候资源
    金菊良, 郦建强, 徐春晓, 袁潇晨
    2011, 33(12): 2308-23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邵阳市15个雨量站逐月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适线法估计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分布函数,利用3 种Archimedean Copula函数分别构建了两干旱特征变量之间的联合分布,并比较了3种Copula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后分析了邵阳市干旱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opula理论能够为多变量干旱特征分析提供有效的研究途径,Archimedean Copula函数中的Gumbel-Hougaard Copula和Frank Copula函数较好地描述各站干旱特征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适线法避免了基于数据估计分布函数参数的不合理性,使基于Copula函数的频率分析结果更客观可靠;区域干旱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性,各站干旱程度差异较大。
  • 气候资源
    宾建华, 窦新英, 普宗朝, 张山清
    2011, 33(12): 2314-23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16个气象站1961年-2009年的逐月气候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年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干湿指数、水分亏缺量等干湿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各要素多年平均值、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昌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干湿指数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山区大,平原小;西部大,东部小”的格局,年潜在蒸散量和水分亏缺量表现为“平原大,山区小;东部大,西部小”的格局。近49a,乌昌地区年降水量和干湿指数分别以13.843mm/10a 和0.016/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的上升趋势,并分别于1990年和1987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大;年潜在蒸散量和水分亏缺量分别以-16.07mm/10a和-29.909mm/10a的倾向率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并分别于1983年和1986 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气候总体呈较明显的变湿趋势。但各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突变后较突变前,年降水量和干湿指数的增加幅度表现为“山区大,平原小”,年潜在蒸散量和年水分亏缺量的减小幅度表现为“中部平原大,南部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地带小”的空间分布格局。
  • 气候资源
    董金玮, 陶健, 徐兴良, 张戈丽
    2011, 33(12): 2323-23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季初日提前速度分别为1.65 d/10a和1.85 d/10a,终日推迟速度分别为0.71 d/10a和1.26 d/10a;②由于生长季初日极显著提前,终日延迟,0℃和10℃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延长速度分别为2.37 d/10a和3.11 d/10a;③≥0℃和10℃的活动积温明显上升,尤其是2000年以来积温增加异常明显,以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热量增加最为显著,积温带明显向北移动。生长季初、终日、长度的变化以及生长季期间热量条件的变化将会对该地区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带来重要的影响。
  • 气候资源
    陈晓光, 戴升, 李林, 刘彩红, 申红艳, 时兴合, 杨延华
    2011, 33(12): 2333-2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年-2008年青海南部牧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74个环流特征量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网格点资料,整理了地表积雪序列和雪灾年表,并对积雪、降水的变化趋势和雪灾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61年-2008年青海南部牧区春季共有25a发生积雪灾害,占总年数的52.1%。积雪量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为偏少期,80年代-90年代为偏多期,近8a维持在偏少阶段。当春季大西洋欧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偏大、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偏小、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偏小、印度副高脊线偏南、北半球500hPa高度场遥相关欧亚型(EU)为正值时,高原高度场易偏低,青海南部牧区春季积雪容易偏多。反之,在上述关键因子相反的配合下,高原高度场易偏高,青海南部牧区春季积雪容易偏少。
  • 气候资源
    胡非, 李军, 刘磊, 王丙兰
    2011, 33(12): 2341-2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内蒙东部草原接近1 年4 层风速廓线资料,采用最常用的两类方法(拟合对数风廓线法和 Davenport土地类型系统划分法),结合风能资源利用的特点,来估算该地区地表粗糙度长度。选取10分钟平均风速50m高度大于6m/s时刻的数据,因为50m高度平均风速6m/s以下的时,轮毂高度为80m的风机只能产生少量不稳定的风能。这样挑选数据能够有效地减少粗糙度长度评估中的离散范围。拟合对数风廓线,发现该地区地表粗糙度长度有明显月份和季节变化,夏秋植被茂盛期和冬春植被枯萎期粗糙度长度分别为0.138m 和0.088m;细微的地形起伏也会对粗糙度的评估造成影响。两类方法估算的粗糙度长度大致相当,且估算的风能密度只相差2%左右。Davenport法对比较平坦的地形进行粗糙度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乔晨, 徐宗学, 尹剑, 占车生
    2011, 33(12): 2349-23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978年-2007年的Landsat 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渭河流域关中地区1978年-2007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各景观类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消长变化,耕地斑块面积减少,但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草地和林地斑块面积增加,破碎度和分离度减小;居民工矿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未利用土地斑块面积有所减少。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景观斑块分布趋于破碎化,破碎度指数从0.9127下降为 0.8755;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指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分别增长了2.72%和2.71%,之后锐减,2000年达到最低后逐渐有所回升;景观优势度也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后逐渐减小。说明近期研究区生态景观的异质性有所改进,生态景观格局处于快速调整并趋于稳定发展阶段。
  • 资源生态
    任志远, 袁鑫, 张翀
    2011, 33(12): 2356-2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西北地区1982年-2006年日均温与降水数据和GIMMS-NDVI数据,以时滞互相关法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向变化同半月NDVI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较好且海拔较低的山地区以及河流沿线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响应也较快,而盆地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区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且响应时间较长,初步判定是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相关程度高且响应迅速,相反水热条件差的区域相关程度低且响应迟缓。进一步以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析西北地区水热状况对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10℃积温和降水量大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较大且响应快,相反则相关程度较小且响应慢,并且在半月均温和半月平均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半月NDVI平均值的变化;② 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灌丛和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阔叶林与荒漠植被,即由东、西分别向荒漠植被,相关性逐渐减小。某一类型的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高,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高且响应快,相反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低,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则低且响应慢,对于降水也是如此。
  • 资源生态
    兰小中, 卢杰, 罗建
    2011, 33(12): 2362-2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西藏林芝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分析表明,该区共有35种珍稀濒危藏药材植物,隶属23 科33属,占整个西藏高原种类的比例较大,是西藏高原珍稀濒危藏药材植物资源分布的一个缩影。除鸡蛋参、喜马拉雅紫茉莉、卷叶黄精、羊齿天门冬、翼首草、螃蟹甲、窄竹叶柴胡外,其他药材植物地上部分的含水率均大于地下部分的含水率。平均单株生物量方面,暗红小檗最大、为1800g,最小是卷叶黄精、为0.699g。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值方面,波棱瓜最大、比值为14,最小的是羊齿天门冬、比值仅为0.189。调查分析亦表明,林芝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材植物资源储量为3199.29t,单位面积药材植物生物量与海拔关系密切,该区珍稀藏药材植物种类多、生境复杂,分布广、但分布不均,储备量大、经济价值高。建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营发展的关系,建立药用植物生态产业的保护区,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种植园,改进药材植物濒危等级的确定。研究和分析结果为该区珍稀藏药材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资源生态
    李云驹, 潘剑君, 许建初
    2011, 33(12): 2370-23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和评估生态补偿效率一直是生态补偿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直接关系到生态补偿实施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本文以云南省滇池松华坝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对不同生态补偿措施的生态补偿标准、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补偿效率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依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法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2.69×104元/hm2)可以作为流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依机会成本法计算的生态补偿标准因受市场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不宜直接作为确定补偿标准的依据。根据意愿调查法计算的补偿标准(1.28×104元/hm2)可直接作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依据。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相结合有利于确定更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还表明不同的生态补偿措施具有不同的生态补偿效率,在假定的生态补偿措施中,种植结构调整、坡地退耕还林、平地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补偿效率依次降低。研究也暗示在实施生态补偿中应重视生态补偿措施的选择和生态补偿效率的评估。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刘春腊, 刘沛林, 穆松林, 徐美
    2011, 33(12): 2376-23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茶产业是融合一产、二产与三产的综合性特色产业,体现了农业、文化与旅游的综合功能,具有地域性、经济性、文化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等特色。当前,中国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国际性地位,并涌现了一批重点产茶县、特色产茶县、百强企业和百佳茶馆,但还存在产业发展较乱、较散等问题,茶产业培育与振兴是实现中国茶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可从实施大茶业发展战略、茶旅一体化发展、塑造茶产业品牌等方面采取措施,使我国茶产业朝着特色化、园区化、科技化、一体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 资源经济
    刘立涛, 沈镭, 张艳
    2011, 33(12): 2386-2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四荒”、“拉闸限电”以及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冰雪灾害,为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证实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问题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本文在明晰区域能源安全概念,辨识区域能源安全与国家能源安全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广东与陕西作为能源输入与输出区代表,在借助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对1995年-2008年两省能源安全展开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陕西能源供应稳定性不断提升,而广东则日趋恶化,陕西能源供应稳定性显著优于广东;陕西能源使用安全性先升后降,而广东呈平稳发展态势,广东在能源使用安全性方面具明显优势;②煤炭对外依存度、煤炭产消比、运输风险指数是目前影响区域能源供应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单位GDP碳耗与能耗是影响能源使用安全的关键因子,能源消费多元化有助于能源使用安全性的提升。基于此,分别针对广东与陕西区域能源安全情况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 资源经济
    穆松林, 张义丰
    2011, 33(12): 2394-24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发展模式是城市定位的体现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二者通过 “自构”和“被构”相互作用,推动城市发展螺旋提升,城市定位与发展模式的科学准确凸显重要。地域识别是城市定位的科学依据和逻辑起点,以其为视角分析徐闻自然地域特征与发展态势,徐闻发展现状呈现典型“十字哑铃” 态势,处于发展“洼地”,应以琼州海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体现两岸地脉相连、文脉相近、血脉相通、经济相关、发展相促的特点。从地理学综合、系统、区域差异的视角,构建圈层扇面分析模型,科学梳理徐闻县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研究表明:①从国际、国家、省域和区域圈层,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南海北部海洋经济区、雷州半岛和海口扇面,进行圈层扇面分析,徐闻城市战略定位可以概括为,国际海峡城市,国家生态城市,滨海生态型城市、休闲宜居城市,临港工业城市、海洋经济特色城市,港口物流城市、海峡北岸旅游城市;②产业定位应结合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旅游业、蓝色经济和现代农业;③相应的主要发展模式有生态旅游与海峡联动发展模式、蓝色经济与港城互动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与休闲观光一体化发展模式三种。
  • 资源经济
    陈兴鹏, 贾卓, 焦文献
    2011, 33(12): 2401-24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和能源节约需要统筹兼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应减少能源消耗。本文以甘肃省工业部门24个细分产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各产业的能耗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发现能源消耗集中在六大高耗能产业,并且其比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次,应用能耗产出弹性分析了能源消耗与产业产值增量变化之间的相对关系,重点评价了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可持续状态;然后,应用改进型结构分解法分析了部门结构变化和部门强度变化在工业部门能源强度降低中所起的作用,并通过进一步分解产品结构变化和产品强度变化对部门强度变化的影响,还原了部门结构变化对工业部门能源强度降低的真实作用;最后,结合甘肃省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现状提出了节约能源的重点方向,并总结了应用改进型结构分解法分析产品结构和产品强度变化可能存在的问题。
  • 资源经济
    王开泳, 闫江虹, 张鹏岩
    2011, 33(12): 2408-24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以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的1980年-2004年日气象资料为基础,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 AEZ模型定量计算河南省县域的夏玉米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并结合县域尺度的夏玉米实际产量数据,分析各县市夏玉米光合、光温资源利用率的空间差异,对河南省夏玉米的光合光温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讨论了河南省夏玉米的光合、光温资源利用效率有着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且与生产潜力图有着较大的空间差异,各县域的资源利用率也差异显著的原因。结果表明:①夏玉米的光合、光温生产潜力县域之间差异明显,且二者均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空间分异规律;②县域夏玉米的光合、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与相应潜力值大体相反的空间分布,即由西向东、从南至北大体增加的趋势,且全省平均光合、光温资源利用率分别为15%、65%,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