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1-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土地资源
    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
    崔卫国, 李裕瑞, 刘彦随
    2011, 33 (11):  2014-2021. 
    摘要 ( )   PDF(771KB) ( )  
    以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郸城县为例,利用157个农户、63个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以及村级农业普查数据、县域遥感影像资料及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我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调控策略。研究认为:①产业空心化、基建空心化、人口空心化和宅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四个主要特征;②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可理解为特定城乡地域系统内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演化结果,资源禀赋与地理区位是其资源环境诱因、历史基础与社会文化是其社会经济诱因、城乡二元制度体系是其外源性制度原因,而不同维度农村空心化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也不可忽视;③农村空心化调控的核心目标与路径应当是以健全的制度为前提、以完备的市场为导向、以当地的农民为主体,逐步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内生发展能力的稳步提升,科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其搭建新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刘洪彬, 刘志强, 孙雁, 王秋兵
    2011, 33 (11):  2022-2029. 
    摘要 ( )   PDF(1167KB) ( )  
    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集成多时期、多来源、多尺度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建立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扩展速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的幅度、速度、强度和形态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沈阳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速度和方向不均衡。1996年-2010年城区扩展最为迅速,为年均扩展15.61km2,1910年-1931年城区扩展最慢,为年均扩展0.88km2;建国以前沈阳城市空间主要向东西扩展,城区形态呈东西带状,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区以“跳跃式”扩展模式向南、向北扩展,城区形态呈掌状,有饼状发展的趋势。另外,从社会变迁视角,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社会制度变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影响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主要动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异规律及产能提升主导因子分析
    程先军, 刘霈珈, 吴克宁, 许妍
    2011, 33 (11):  2030-2040. 
    摘要 ( )   PDF(948KB) ( )  
    耕地产能能够揭示耕地生产能力及生产潜力的数量和空间布局,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东北地区三个层次产能核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8个二级区耕地产能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规律,并在农用地分等因素与耕地利用潜力的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对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与分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各二级区内耕地产能提升的主导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西部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最大,理论利用潜力、可实现利用潜力基本表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逐渐减少,理论利用强度、可实现利用强度表现为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逐渐减少。土壤障碍层深度、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坡度等因子是影响东北地区产能提升的主导因子。研究可为区域耕地产能提升提供参考,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开展土地整理规划、耕地保护和动态监测、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基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的案例分析
    张凤荣
    2011, 33 (11):  2041-2046. 
    摘要 ( )   PDF(971KB) ( )  
    在半干旱区,气候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条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则加速了荒漠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得非常严重。自1976年以来,通过生态退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放牧为圈养,增加灌溉、化肥等农业投入等,抑制了荒漠化,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恢复以林草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半干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而在人口超过农业所能够支撑的能力时,必须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可以离开土地谋生,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才可能实现生态退耕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伊金霍洛旗正是因为由煤炭开采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进行生态退耕,才得以恢复与重建稳定的可以抵御荒漠化的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土地承载更多人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保证该区以林草覆盖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防止荒漠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地区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是不适宜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基于重庆市十区县540 户农户调查
    苏康传, 薛梅, 严燕, 杨庆媛, 臧波, 张佰林
    2011, 33 (11):  2047-2054. 
    摘要 ( )   PDF(1050KB) ( )  
    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分析法,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为破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根据非农收入比重、劳动力配置状况和生计策略,将农户划分为纯农户、I兼农户和II兼农户;②农户耕地转出行为普遍,无偿转出比重偏高。II兼农户弃耕及有偿转出比重均最高,与I兼农户相比,纯农户耕地转出的户数多,但转出面积少且多为无偿转出;旱地撂荒较水田普遍,撂荒的多为地块破碎、耕作条件差的地块;③由于家庭成员年龄偏老、劳动能力偏弱等的局限,纯农户会放弃对区位偏远、零星分散地块的耕种;I兼农户更关注土地经济收益,将资本投入到耕作条件好的地块;II兼农户主要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倾向于将要素投入到非农产业,有偿转出耕地。研究认为,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引导其土地利用行为,是整合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丁向华, 姜照勇, 廖春花, 罗良伟, 王挺之, 王永志
    2011, 33 (11):  2055-2062. 
    摘要 ( )   PDF(717KB) ( )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多见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较少,且已有的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多是从土地整理前后农业生产条件是否改善等角度出发,很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对其进行评价。基于此,论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平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尔菲法,选取土壤状况、景观格局和环境服务功能等3 项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体厚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等5 项作为三级评价指标,据此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并运用归一化法等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最后,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主要评价指标在土地整理前后土壤状况指数分别为44.51、46.88;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分别为32.59、32.40;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指数分别为38.68、38.53;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效益指数分别为39.49、40.34。这表明,通过土地整理,其生态效益总体增加了,但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和环境服务功能指数都有所下降。三河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以提高土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目标,在增加耕地面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优化生态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上所做的工作还很少,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表明构建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是合理的,可用于实际当中的一些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生态用地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谢花林
    2011, 33 (11):  2063-2070. 
    摘要 ( )   PDF(652KB) ( )  
    生态用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与条件,保护生态用地, 逐步恢复生态破坏严重地带, 退还自然生态用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通过建立不同阶段各生态用地类型变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很好地揭示了区域不同阶段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对于林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5°)、到最近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到最近国道的距离和人均GDP,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解释变量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坡度级I、地貌类型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对于草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而在第二阶段(2000年-2005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到最近国道的距离;③对于湿地变化,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地貌类型,而在第二阶段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人均GDP。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研究——基于中国13个典型工业省区2003年-2009年数据
    岳立, 赵海涛
    2011, 33 (11):  2071-2079. 
    摘要 ( )   PDF(958KB) ( )  
    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提高工业水污染日益严重背景下的工业用水效率对于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论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DEDF),选取中国13个典型的主要工业省区2003 年-2009年数据,以工业从业人数、工业资本存量和工业水供给量为投入指标,工业产值和污染物(COD、氮氨)排放量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指标计算了这13个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研究发现,考虑污染物后工业省区在生产前沿上的数目增加且用水效率高于不考虑的情形;中国工业用水效率、规模收益整体上呈递增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比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工业用水效率,北方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只有广东、上海两省市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接着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 ML)指数分解法得出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效率变化率,而技术进步对用水效率的作用不明显的重要结论,从而为今后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提供了针对性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通地区1960 年-2007 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陶辉, 王涛, 杨强
    2011, 33 (11):  2080-2089. 
    摘要 ( )   PDF(1058KB) ( )  
    以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年-2007年,年际变化以最低气温的较大增幅和较早突变为特征。季节变化以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且冬季降水量增加,以及秋冬季增暖突变较早为主要特征。周期变化上,气温和降水参数多存在较大时间尺度上较为稳定的变化特征,如年平均气温21~30a和春季降水量14~25a时间尺度的变化。小尺度上(10a以下)的变化较为频繁,但不是很稳定。总体上,南通地区气温突变时间要晚于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而降水变化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三大山区云的垂直分布特征初探
    陈斌, 陈勇航, 崔彩霞, 范佳, 高菲, 彭宽军, 杨彬, 余其多, 张萍
    2011, 33 (11):  2090-2098. 
    摘要 ( )   PDF(809KB) ( )  
    云高不仅可以为飞机播云高度提供参考,还是研究云水资源和天气气候的重要参数。新疆山区的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40%,山区降水是其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承载着新疆年平均总降水量的84.3%。但是山区云观测资料严重缺乏,给云的定量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本文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CloudSat的云廓线雷达(CPR)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2B CLDCLASS资料, 对比分析了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的高、中、低云云顶和云底高度的季节和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中,高云、中云和低云的平均云顶和云底高度以昆仑山区为最高,天山山区次之,阿尔泰山区最低,且三大山区的高云云顶高度差别不是很大,但低云差别较大;三大山区云顶和云底高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季节和年变化,其中昆仑山区变化幅度最大,低云的季节变化幅度相对于高云和中云较小;对于各山区同一种云来说,云顶和云底高度夏季达到最高,冬季降到最低;从频数来看,阿尔泰山区的云顶和云底高度主要出现在5~9km、天山山区在5~10km,昆仑山区主要出现在6~10km范围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区域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胡文俊, 黄河清
    2011, 33 (11):  2099-2106. 
    摘要 ( )   PDF(792KB) ( )  
    开展有效的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方式,寻求流域内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是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发展的趋势。系统掌握和正确理解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各种因素,是加强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国际合作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含的主要因素有:①国际河流系统的特点与存在问题;②流域各国的利益诉求;③政治环境;④国际涉水制度;⑤区域相关的合作制度与机制;⑥第三方参与;⑦观念文化等。其中前两者构成了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内部因素,后五者为外部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国际河流各种区域合作模式的条约和法规政策、组织结构及能力发展、合作路径与方法等。国际河流本身的特点以及所在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也决定了各种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利用这一综合分析框架方法,可以对各种国际河流合作实践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并可提出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产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7 年-2009 年省际面板数据
    李平, 李树明, 徐卫涛, 张俊飚, 赵可
    2011, 33 (11):  2107-2115. 
    摘要 ( )   PDF(4002KB) ( )  
    本文利用我国1997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取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探讨了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高技术产业发展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①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产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产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产业发展具有正向长期均衡关系,产业专利申请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反向长期均衡关系,而研发人员数量投入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显;②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产业发展的长期均衡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具体来讲,产业研发经费支出及研发人员投入变量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均衡存在短期修正效应,而产业专利申请数变量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均衡不存在短期修正效应。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吸收、增加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是保持高技术产业R&D资源投入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VM多情景下的耕地生态效益农户支付/受偿意愿分析——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方国友, 高汉琦, 梅泽勇, 牛海鹏
    2011, 33 (11):  2116-2123. 
    摘要 ( )   PDF(751KB) ( )  
    在分析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特征及耕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对耕地生态影响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焦作市未来不同情景下的耕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并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中连续型的支付卡方式调查农户对耕地生态效益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研究表明:①在“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现状情景”和“经济优先发展情景”这三种假设情景下,受访农户的平均WTP和WTA随假设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步提高,每户每年分别为74.7元、116元、162.9元和458.3元、497.2元、754.8元;②由于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受访农户已经意识到耕地生态效益的存在,82.95%的受访农户对耕地有正的支付意愿,但因支付工具选取不同,可能会造成支付意愿的偏差;③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的不对称性在本研究中得到反映,WTA/WTP的平均值比值为4.8,与已有研究的一般范围较近;④受访农户对不同情景间耕地生态环境的对比可以制约支付意愿区间的大小,从而提高WTP整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
    付雪, 王桂新, 魏涛远
    2011, 33 (11):  2124-2130. 
    摘要 ( )   PDF(625KB) ( )  
    本文首次在省市级层面研究2002年至2007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25个分行业综合成最终需求总量(GDP)、最终需求结构、中间生产碳排放系数、最终需求碳排放系数以及完全需求系数5个因素,结果发现最关键因素是最终需求结构,其变动会引起碳排放强度增长;GDP增长不会降低上海碳排放强度,因此为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需要鼓励低碳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比例;中间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系数变动影响远比生活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变动的影响较大,更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变能源消耗结构;第二产业中完全需要系数高的行业更需提高效率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籍农民工为例
    金崇芳
    2011, 33 (11):  2131-2137. 
    摘要 ( )   PDF(2338KB) ( )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从资源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受到政府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在论述构建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基础上,以陕西籍农民工为例,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人力资本中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劳动技能对城市融入各维度均有显著影响;工作年限对城市融入的社会融入维度有显著影响。因此,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以便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加快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中国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高会旺, 刘光兴, 于格
    2011, 33 (11):  2138-2142. 
    摘要 ( )   PDF(611KB) ( )  
    陆架海是与人类活动及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地带,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域之一。本文针对中国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地区特点,根据多因子大综合指标原则,整合自然和人类活动对东部陆架海产生的多重压力,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选取生态意义非常明确的指标,构建具有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地区特点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和预测。计算结果显示,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区域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但该区域生态安全现状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是导致东部陆架海区域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现“较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差异及未来趋势
    任志远, 张翀
    2011, 33 (11):  2143-2149. 
    摘要 ( )   PDF(943KB) ( )  
    利用黄土高原1982年-2006年GIMMS-NDVI数据,以投影寻踪分类评价法、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为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NDVI的变化趋势,并且预测了该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趋势及其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①近25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波动程度较高,但植被覆盖是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的。2002年以后NDVI波动程度总体上在减小,意味着近年来植被覆盖整体情况趋于稳定改善的状态;②近10年黄土高原的Hurst指数的均值为0.7195,数值较高,但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的Hurst指数高,西部Hurst指数相对较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时间序列主要表现为可持续性,即持续改善或者持续退化。在现有基础上,未来的地表植被覆盖改善区有向北部扩展的趋势;退化区有向南部扩展的趋势;③各种植被类型的Hurst指数除城市外平均值均为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社区活动的自然保护项目优先度确定
    陈伟, 欧晓昆, 向振勇, 杨文忠, 袁瑞玲
    2011, 33 (11):  2150-2156. 
    摘要 ( )   PDF(706KB) ( )  
    准确选择项目社区及优先干预领域,是成功实施自然保护项目的基础。当前自然保护项目优先社区及活动的选择,主要沿用20世纪80年代早期形成的农村快速评估(RRA)和参与式农村评估(PRA)等方法,这些方法源于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倡导以社区为主的决策机制,但在自然保护项目中并不能很好地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无法突出自然保护目标和特点。本文在详细分析沿用传统参与式方法不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周边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结合参与式制图和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进展,首次提出区位关系分析法。新方法以周边社区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生产活动为分析对象,构建了确定项目社区和活动优先度的指标及算法。通过调查统计周边社区各类活动的频度f 、强度s 和面积A,计算社区对保护区的总体影响P,确定项目社区优先度;通过求算项目社区各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Pj,结合同类活动对社区社会经济的贡献率Cj 或对农户生计的重要值Ij,建立2×2交叉矩阵,确定项目活动优先度。除自然保护项目开发设计外,区位关系分析法可用于保护区的日常监测和管理,对提升保护成效具有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分析
    陈新军, 李纲, 王雅丽
    2011, 33 (11):  2157-2161. 
    摘要 ( )   PDF(1053KB) ( )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其种群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作业规模、单位作业的经济成本和贴现率等有关。传统生物经济模型通常忽视了贴现率对渔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根据1999年-2009年中、日、韩三国在东黄海捕捞的鲐鱼渔获量以及生产成本数据,结合贴现率和渔获价格等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贴现率为10%~30%时,短期利益占长期利益的10%~20%,渔获价格在(2327~4654)元/t时,可保证鲐鱼渔获量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捕捞强度,确保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迪庆州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陈龙, 刘爱兵, 刘春兰, 谢高地, 张昌顺
    2011, 33 (11):  2162-2168. 
    摘要 ( )   PDF(798KB) ( )  
    利用森林蓄积量推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方法和GIS技术,系统研究了迪庆州森林类型的植被生产力。结果表明,虽迪庆州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生产力与中国主要森林植被生产力一致,但其平均生物量及平均生产力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这一结果符合迪庆林情,说明材积推算生物量法(材积源生物量法)适合用于该区域森林植被生产力研究;迪庆州森林总生物量为2.22亿t,其中乔木林2.15亿t,灌木林(含疏林和竹林)0.07亿t;乔木林和灌木林的总生产力分别为1 723.77万t/a和386.25万t/a;各乡镇乔木林/森林的总生物量呈现随与澜沧江和金沙江距离的增加而增大;澜沧江和金沙江干流流经乡镇的森林具有较低的生物量和较高的生产力。因此,迪庆州林分改造与生态建设的重点将是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地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氮磷排放关系
    邓祥征, 金琴, 刘润润, 郑新奇
    2011, 33 (11):  2169-2174. 
    摘要 ( )   PDF(976KB) ( )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研究经济增长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对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持价值。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案例区,利用1978年-2008年人均GDP与鄱阳湖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数据,构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了鄱阳湖水体TN、TP浓度随人均GDP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氮磷排放的关系具有库兹涅斯曲线(EKC曲线)特征。鄱阳湖水体中TN、TP浓度随经济增长而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转折点分别位于人均GDP为8600元/人、7400元/人(以1977年为基期计算)时。目前,由于产业结构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与环境政策的影响,鄱阳湖流域的氮磷排放量已出现下降趋势,但为保持鄱阳湖水质的持续改善,鄱阳湖流域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氮磷排放,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资源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江苏海滨湿地保护区为例
    王军, 王媛
    2011, 33 (11):  2175-2181. 
    摘要 ( )   PDF(1006KB) ( )  
    旅游地的发展都要依托社区,处理好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旅游发展新的突破。本文对江苏海滨湿地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旅游规划的参与、参与旅游经营及收益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地社区参与观念淡薄,社区在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旅游收益、相关宣传和培训等方面的参与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参与方式单一,程度浅,参与内容狭窄。因此本文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依据墨菲的社区旅游战略模式,结合研究地的实际,从进入性模式、商业经营模式、社会文化展现模式、管理模式、环境保护模式和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决策模式6个方面建立了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一方面促进了对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内在因素的探究和把握,从而有助于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并对维护江苏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对这些内在因素的了解,为当地社区旅游开发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IEME的低碳化景区综合集成评价
    戈鹏, 梁学栋, 骆毓燕, 邱厌庆, 任佩瑜
    2011, 33 (11):  2182-2190. 
    摘要 ( )   PDF(977KB) ( )  
    低碳经济时代的演进,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对全球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产业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从传统的粗放型向新兴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如何促进景区低碳化建设,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针对国内外现有的旅游景区传统线性评价成果的不足,未能从复杂系统的角度体现景区系统低碳环保举措的成效及其效益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复杂性科学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结构理论的指导下,从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生态环保、低碳控制、建设保障等维度构建低碳化景区多维综合集成评价体系,将管理熵增与管理耗散结构模型及改进后的熵值法应用于低碳化景区建设的评价过程中,从宏微观角度系统地揭示景区低碳化建设的系统序度、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华山风景区线性游道固体废弃物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晋秀龙, 陆林
    2011, 33 (11):  2191-2196. 
    摘要 ( )   PDF(854KB) ( )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展,旅游活动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风景区环境影响越来越大,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在九华山风景区选择6条主要游道,设置了21条调查样带,每条样带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的方向依次选取4个连续样方,每个样方面积设置为1m ×1m。调查统计每个样方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和数量,运用SPSS13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固体废弃物的种类、空间分布和游客数量的相关性等方面分析九华山风景区固体废弃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固体废弃物的样方占所有调查样方的73.8%,废弃物数量为440件,种类达38种;固体废弃物的种类、数量与游客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并针对九华山风景区线性游道固体废弃物影响的现状,提出以教育游客、增加设施和加强管理为主的建议,以改善风景区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再生利用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江苏省秸秆资源量预测
    丁美, 籍春蕾, 赵言文, 邹碧莹
    2011, 33 (11):  2197-2203. 
    摘要 ( )   PDF(964KB) ( )  
    农作物秸秆是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为能更好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缓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是非常之必要的。本文系统分析了江苏省秸秆资源现状及其资源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并以1990年-2008年历史数据和2009年农作物秸秆资源普查数据为基础,选取理论资源量、人均资源量和单位播种面积资源量为预测评价指标,基于BP神经网络(BP-ANN)对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评价指标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基本在5%的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在2%左右,预测结果与实际有较高的拟合度,且对数据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在未来5年内,江苏省秸秆理论资源量呈平稳发展趋势;而人均资源量和单位播种面积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前者较后者下降幅度大。预测结果与当地发展规划趋势相一致,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最后针对江苏省实际,提出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地区畜禽养殖污染负荷与资源化路径研究
    董锁成, 李飞
    2011, 33 (11):  2204-2211. 
    摘要 ( )   PDF(904KB) ( )  
    步入21世纪以来,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正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西部地区的畜禽养殖污染尤为严重。在此首先对西部地区畜禽养殖粪、尿及其氮、磷污染物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负荷进行估算,发现各个地区的畜禽养殖粪污排放量均较大且有不断增长的态势,平均农用地畜禽粪便承载负荷已高达16.4t/hm2。其次,对畜禽养殖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畜禽养殖氮、磷污染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曲线转折点应该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2.5)万元/人。除内蒙古外,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基本处于倒U形EKC左侧,畜禽养殖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今后西部地区应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无疑是畜禽养殖粪尿资源化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