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1-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能源资源
    中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2011, 33 (9):  1630-1640. 
    摘要 ( )   PDF(4461KB) ( )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退耦指数分别为0.63和0.56,说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退耦状态,减排政策的执行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③深度挖掘石油、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及冶金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将是工业部门减排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煤炭消费影响效应的比较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经验
    刘满芝, 王锐, 张静, 周梅华
    2011, 33 (9):  1641-1649. 
    摘要 ( )   PDF(4271KB) ( )  
    本文在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与煤炭消费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影响高于其它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单位GRP能耗水平等因素对煤炭消费的影响大于其它地区;从短期波动看,东部地区各因素波动对煤炭消费量波动的影响要高于其它地区,不过产业结构波动对煤炭消费波动的影响西部要高于东部地区,从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看,中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因此,国家和各地区在制定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把握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关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角度
    邹艳芬
    2011, 33 (9):  1650-1658. 
    摘要 ( )   PDF(3969KB) ( )  
    在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形成了32个项目的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问卷,再对江西和江苏两省300家企业进行调查,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揭示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由4个维度(14个项目)构成,分别是:持续发展支持度、政府支持度、绩效支持度和社会环境支持度,这4个因子共解释了支持度感知总变异的81.26%。最后通过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计算得出各因子与总分的α系数在0.807~0.919之间,分半信度在0.813~0.921之间,各因子与总分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各因子间的相关程度,证实了该问卷构想效度的合理性。将企业个体特征作为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的前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证实了企业节能减排支持度感知的中介效应,并通过回归诊断验证了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揭示了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具体的作用路径,说明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7个个体特征因素,实际是通过4个中介变量发生作用的。这一结论有利于政府更有效地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的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贸出口虚拟污染及其“十二五”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曹春苗, 胡涛, 庞军
    2011, 33 (9):  1659-1667. 
    摘要 ( )   PDF(4763KB) ( )  
    我国对外贸易强劲发展,但在贸易价值量顺差的同时,出口引致的资源环境逆差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核算不同年度出口产值、虚拟SO2、CO2排放量,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贸出口产值及虚拟污染占国内较大比重,且其经济贡献小于污染贡献,这在典型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截至2007年,多数典型行业“值污比”小于1。外贸行业污染贡献不容忽视,节能减排潜力更值得“挖掘”。2005年-2007年,外贸虚拟SO2排放量降幅10.4%,出口虚拟CO2排放强度降幅21%。分析表明: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要求,外贸行业在规模、结构与技术效应方面,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生活用能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彭小龙, 全庞羽, 王雅娜, 夏洵, 严帅, 俞舒迈, 张琼月, 张小洪
    2011, 33 (9):  1668-1673. 
    摘要 ( )   PDF(3922KB) ( )  
    家庭生活用能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对中国四川、陕西、重庆和江西的部分地区家庭能源消费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本文运用因素分解法(LMDI)分析了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结构、家庭成员所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及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和环保意识对于二氧化碳减排有积极的贡献,而家庭能源结构、家庭人口和家庭年收入对二氧化碳减排有负面的影响;其中家庭能源结构、受教育程度和环保意识对于二氧化碳减排有较大的影响。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不同的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同:低水平(指人均年收入低于10000元)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高水平则促进二氧化碳排放。最后,在分析有关原因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家庭生活用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
    艾木入拉, 刘洋, 蒙吉军, 周平
    2011, 33 (9):  1674-1683. 
    摘要 ( )   PDF(5136KB) ( )  
    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对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全市52个乡(镇、苏木)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研究区2008年数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区域发展潜力,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安全度、土地利用强度、水资源开发强度、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区位优势、科技潜力和经济活力等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采用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相结合的方法,将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I级重点开发区、Ⅱ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出了五类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机制和各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分别选择各主体功能区内部的典型乡镇,优化开发区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I级重点开发区的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Ⅱ级重点开发区的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和限制开发区的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基于1978年、1988年、2000年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通过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的分析,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果对推进当地生态重建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城区房价与地价关系初探
    胡克林, 李玲, 朱道林
    2011, 33 (9):  1684-1690. 
    摘要 ( )   PDF(3768KB) ( )  
    研究房价与地价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实地楼盘调查和收集得到了北京市城区2001年-2010年的地价和房价数据,采用统计回归及Granger因果分析法,对房价与楼面地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房价的增长拉动了地价的增长,地价又对房价产生推动作用。由于开发周期的影响,地价占房价的比例与从取得土地到售房经历的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因此,研究地价与房价比例关系应以土地购买价格与销售房价来计算比较科学,地价占房价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地价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偏低,说明房价存在某种程度的“虚高”。开发商的高利润率、需求大于供给以及住房市场供给结构的不均衡均是房价“虚高”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实证
    胡贤辉, 杨钢桥, 杨俊
    2011, 33 (9):  1691-1698. 
    摘要 ( )   PDF(3188KB) ( )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本文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文中采用农户家庭主要农业劳动力年龄指标,并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仅为71.63%,效率损失严重;农户劳动力年龄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形趋势;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低于以老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户,需要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其耕地利用效率;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劳动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单位耕地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LUE-S模型框架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景预测——以阳泉市郊区为例
    冯喆, 高阳, 黄力, 黄秀兰, 彭建, 吴健生
    2011, 33 (9):  1699-1707. 
    摘要 ( )   PDF(4685KB) ( )  
    土地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基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土地利用规划在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有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全面考虑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供需平衡关系,合理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别是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研究框架,是土地利用研究和规划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阳泉市郊区为例,提出简化的CLUE-S模型研究框架,探讨研究区不同发展路径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耕地优先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效益提高原则依次为发展路径的先后选择顺序。较“生态涵养”及“超速掠夺”路径,“均衡发展”路径安排耕地1 8131.57hm2,安排建设用地1 4069.40hm2,可以满足阳泉市郊区在未来15年内粮食自给率上升27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13%的用地需求,为最适宜发展情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
    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马东春, 王红瑞, 许新宜, 杨丽英
    2011, 33 (9):  1708-1713. 
    摘要 ( )   PDF(3737KB) ( )  
    总结国内外水利现代化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水利现代化水平的主要因素,选取水利安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管理水平为准则层,将城乡供水普及率、堤防工程达标率等11项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我国水利现代化评价体系。以2000年发达国家水利发展水平作为目标值,采用静态评价方法对我国2008年31个省(市、区)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分析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东北和西部水利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综合分析显示,与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格局相对应,呈现出东、中、西部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针对各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探索性提出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四大区域战略布局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约束下的干旱区种植业结构优化分析——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例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2011, 33 (9):  1714-1719. 
    摘要 ( )   PDF(3997KB) ( )  
    近年来,随着新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面积土地开发与水资源有限、粮食安全问题与种植业经济利益驱动性之间的矛盾加剧,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种植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新疆库尔勒市为例,根据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粮食安全等因素,结合种植业发展重点,提出四个发展方案,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结果表明:高自给率低投资的种植业发展方案,既能满足一定的粮食自给率要求,又不过多增加节水灌溉投资费用,其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可视为种植业发展规划的基础方案。根据该方案,2020年种植业总面积应控制在8 4000hm2左右,粮食、经济作物、果园种植比例为26 ∶ 56 ∶ 18。从目前情况来讲,应通过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果园节水灌溉、减少果园大田种植等提高粮食自给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节水灌溉改造费不应超过种植业总产值的3%,以免造成投资过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区绿洲城市扩张对水资源的影响——以石河子市为例
    亓沛沛, 冉圣宏, 田玉军, 张凯
    2011, 33 (9):  1720-1726. 
    摘要 ( )   PDF(3752KB) ( )  
    干旱区绿洲城市扩张必然会对原有的水资源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并带来一系列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本文利用1978年-2008年间石河子市的社会经济数据、水文和气候数据以及1991年-2008年间环境监测数据等,采用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典型的绿洲城市扩张对水量、水质等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石河子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持续增高,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说明城市扩张消耗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对水资源产生了压力;②石河子市污水排放量在2000年之前呈直线上升,2000年以后随着工业结构逐步调整、人口增加速度放缓等因素,变得比较稳定,但是人口的增加和工业产能的提高使污水排放量仍有一定程度增加;③作为石河子主要纳污水库的蘑菇湖水库,主要污染物量呈上升趋势或维持在高位,污染形势严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山区低层冰云云水资源初探
    阿丽亚·拜都热拉, 陈勇航, 崔彩霞, 彭宽军, 邱学兴, 杨稚, 玉米提·哈力克, 张萍
    2011, 33 (9):  1727-1734. 
    摘要 ( )   PDF(4762KB) ( )  
    本文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的“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3年至2007年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2B/2C 云资料,以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云水柱含量和粒子有效直径,对低层冰云云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冰云云水柱含量还是冰云粒子有效直径,多年平均的高值区集中在天山和昆仑山;盆地及其沙漠地区则是低值区,阿尔泰山处于高值区和低值区的过渡带上。新疆地区的低层冰云云水柱含量的多年平均值在(70~135)g/m2之间,冰云粒子有效直径的多年平均值在37~48μm之间。三大山区附近城市的低层云冰云云水柱含量多年平均值较高,部分城市如伊宁、乌鲁木齐、塔城、博乐达(100~150)g/m2。按季节来分析,三大山区多年平均的冰云云水柱含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较接近,而冰云粒子有效直径的季节变化各山区不相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资源
    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转换探析
    宋维明, 印中华
    2011, 33 (9):  1735-1741. 
    摘要 ( )   PDF(3120KB) ( )  
    中国是木材产业大国,但资源基础的薄弱制约了木材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问题,对于实现木材产业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竞争力的持续性和边际收益等角度,阐述了资源贡献的理论依据,并基于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测算对资源贡献展开系统的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中国木材产业资源基础转换的思想。研究结果表明,以创出性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是中国木材产业建立持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木材产业处于以原始性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基于此,得出结论:实现以原始性资源为主导向以创出性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式过渡,是中国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萨市拉鲁湿地鱼类现状与保护
    范丽卿, 方江平, 李建川, 土艳丽
    2011, 33 (9):  1742-1749. 
    摘要 ( )   PDF(5398KB) ( )  
    拉鲁湿地是西藏拉萨河流域重要的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于2010年4月、6月及2011年4月,通过刺网和地笼对拉鲁湿地的鱼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拉鲁湿地现有7 种外来鱼类: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鲤Cyprinus caupio Linna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黄黝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 (Gunther)和5种土著鱼类: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 Regan、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i(Hora)、细尾高原鳅T. stenura (Herzenstein)、西藏高原鳅T. tibetana (Regan)。外来的麦穗鱼和鲫为绝对优势种,而5种土著鱼类的数量极少、几近灭绝。不均衡的群落结构导致拉鲁湿地的鱼类多样性极低。在分布上,麦穗鱼和鲫几乎遍布整个湿地,而土著鱼类仅分布于小部分水域中。当前,拉鲁湿地的鱼类群落已散失其独特性,而转变为以外来鱼类为主体、部分土著鱼类残存的格局。今后,改善拉鲁湿地的水质、加强群众对外来鱼类识别的能力和危害的认识、清除外来鱼类等措施对于保护拉鲁湿地的鱼类及其生态系统将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遗传资源权属国际制度安排的冲突、协调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刘丽军, 宋敏
    2011, 33 (9):  1750-1756. 
    摘要 ( )   PDF(2868KB) ( )  
    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下,曾经作为全球性公共物品的生物遗传资源正不断被发达国家利用植物新品种权、基因专利等工具竞相圈占为其私有物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对此非常不满,要求在国际间建立公正的遗传资源惠益分享制度。本文主要从揭示遗传资源圈占与利益矛盾的问题根源出发,通过总结近20年来生物遗传资源权属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演进过程,剖析《生物多样性公约》、《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公约》等相关国际制度在遗传资源获取、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等问题的矛盾与冲突之处,最后提出现有国际体制的协调措施,以及我国为满足国际遵约要求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中国1998 年-2008 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陆钟武, 王鹤鸣, 岳强
    2011, 33 (9):  1757-1767. 
    摘要 ( )   PDF(4356KB) ( )  
    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拉动,使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是从源头上提高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本文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中国1998年-2008年间的生物质、金属矿物质、非金属矿物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国内消耗量指标进行核算,并应用资源脱钩指数(Dr) 和脱钩曲线图对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我国只在2000年实现了资源消耗总量与GDP的绝对脱钩,在2003年和2006年未能实现二者的脱钩,在其他7个年份则实现了二者的相对脱钩;在这四类资源中,生物质资源的脱钩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金属矿物质、非金属矿物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脱钩指数则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的大力发展对这三类资源的消耗较大。所以,在制定脱钩政策时,应该将重心放在这三类资源上。在制定经济和环境规划时,应注意参照脱钩指数(Dr) 的表达式将GDP年增长率指标和单位GDP资源消耗量的年下降率指标进行合理匹配,以控制资源消耗的过快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胡莉莉, 李怡涵, 牛叔文, 张馨
    2011, 33 (9):  1768-1774. 
    摘要 ( )   PDF(3132KB) ( )  
    我国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本文根据我国各省份1990年-2008年农业生产用能和农业产值数据,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区域,并构筑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经济增长均存在协整关系,模型分析进一步定量揭示各地区间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关系的差异,以及分区内部各省份之间也存在差异;详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指出,在农业现代化普及地区,重点是提高农业物资利用效率和实施合理的种植结构,而在农业现代化中等及欠发达地区,应注重农业物资投入及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黄文锋, 赵国浩, 赵文
    2011, 33 (9):  1775-1780. 
    摘要 ( )   PDF(2470KB) ( )  
    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传统经济学理论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资源诅咒论正好相反。本文以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大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中小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同时积极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促进山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水土资源“增长尾效”对比研究
    段玉芳, 刘耀彬, 杨新梅, 姚成胜, 周瑞辉
    2011, 33 (9):  1781-1787. 
    摘要 ( )   PDF(4223KB) ( )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出了内生的经济发展中的水土资源“尾效”模型,并以中部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六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利用SVAR分析水土资源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纳入水土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数据进行“增长尾效”的面板数据分析,量化测度出中部六省水土资源“尾效”的数值,数值显示,六省的水土资源已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阻力。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受到水土资源约束影响最大的是安徽省,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于水土资源的耗费要降低大概0.53%,其次是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的经济增长速度受到水土资源约束的影响最小,仅为0.09%。最后为中部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提出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资源
    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
    李静, 刘洋, 吕建树, 王学, 张祖陆
    2011, 33 (9):  1788-1798. 
    摘要 ( )   PDF(4182KB) ( )  
    鲁北滨海湿地是山东省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对其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可为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依据。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从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客源市场条件等4个方面建立一套包含42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多层次灰色评价系统,对该区19处代表性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较为合理,可信度较高;针对研究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均集中在Ⅰ级-Ⅲ级、总体上资源开发空间大的特点及各地市间开发潜力的差异,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大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带的总体开发战略和各地市的开发分工体系,并确定了相应的开发时序和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析
    黄秀兰, 刘洪萌, 乔娜, 吴健生, 张永平
    2011, 33 (9):  1799-1805. 
    摘要 ( )   PDF(3744KB) ( )  
    本文以4A级景区(点)为例,基于GIS技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分布椭圆、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厦门是旅游景区资源最丰富的城市;旅游景区总体上在市际尺度呈集中分布趋势,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和客家景点是主要景点类型和特色景点类型,其分布范围与区域自然地貌特征、历史文化渊源相符;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客家景点在市际尺度上都呈集中分布趋势,在空间上自然景点、红色景点呈均匀分布,客家景点呈聚集分布。本文认为自然地貌特征与历史文化渊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参与是影响海峡西岸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一些优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实证研究——以御道口森林草原风景区为例
    成升魁, 葛全胜, 李琛
    2011, 33 (9):  1806-1814. 
    摘要 ( )   PDF(3187KB) ( )  
    本文根据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模型,并以御道口森林草原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一致性检验, Pearson 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揭示了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正、负两方面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论表明,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经济影响的感知态度更易倾向于正面感知,而对于社会文化和旅游环境的负面环境影响的感知则强于其正面环境影响感知,具体表现为:①发展旅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人收入,但也会加剧居民收入两极分化;②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及弘扬传统文化,但大量游客的涌入干扰了本地人的正常生活,减少了本地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机会;③旅游发展改善了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但草原退化加剧与发展旅游业有关。基于此,本文从关注多方利益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国内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质变化对人类旅游活动干扰的动态响应
    葛全胜, 席建超, 赵美风
    2011, 33 (9):  1815-1821. 
    摘要 ( )   PDF(3972KB) ( )  
    本文以水质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从旅游水环境干扰指数和旅游者可接受改变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的双重视角来分析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质变化对人类旅游活动干扰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旅游季节内,旅游区水质主要指标在Ⅱ类水质标准范围内,个别指标达到Ⅲ类。但部分区段水质干扰程度达到3级和4级严重干扰的水平;②在旅游区不同采样点,水质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核心区维持在正常水平,随着旅游方式的改变,干扰逐渐加大,民俗村、宾馆变化最剧烈;③旅游者对水体浊度的可接受改变程度为8.95NTU;④旅游水环境干扰指数与其它响应变量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旅游系统干扰响应程度的一项简易而有效的指标。目前六盘山旅游活动已开始对部分地区水质以及旅游者的游憩体验产生负面影响,规范旅游区开发建设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