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范英, 贾俊松, 孙德强, 吴晓华
    2011, 33(5): 796-8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能源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在空间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之后,采用递阶偏最小二乘(Hi_PLS)模型对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辨析,结果表明:①能源消费总量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或北美、欧亚大陆及亚洲。人均能耗较高的国家则主要集中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区域或经济发达区;②结构方面,中东四国油气所占比例受其油气资源禀赋影响非常显著,它们除油气外的其它能耗几乎为0;③效率方面,能耗效率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欧洲、欧亚大陆及亚太地区,而北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国家能耗效率则较低;④全球尺度,对能源消费量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交通业与信息产业的活动(包括基建),其次为医疗业及其它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最后就是人们投入研发以及从事农业等的活动。人口的自然增长及其结构因素与人们从事教育的活动对能源消费量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据此,提出了一些减缓全球能源消耗,促进各国向低碳清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对策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成金华, 张欢
    2011, 33(5): 806-8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价格的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综合运用VAR模型和SVAR模型,通过对1989年-2009年我国能源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动态波动效应的实证检验表明:①居民消费水平在短期对能源价格水平有正向冲击作用,在长期有负向冲击作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短期内对能源价格水平的上涨有推动作用;能源价格水平在短期和长期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能源价格水平的上涨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上涨;②能源价格水平在短期主要受前期自身水平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在中长期对能源价格水平也有较强贡献;居民消费水平短期内主要受前期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长期受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价格水平的共同影响。基于以上结论,国家在调控能源价格时需要考虑到能源价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避免由于能源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剧烈波动;此外,在能源价格长期上涨预期背景下,我国政府应逐步提高居民工资收入占GDP比重,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维持高能源价格背景下居民消费水平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陈凯, 史红亮
    2011, 33(5): 814-8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我国钢铁产业2002年-2008年间的21个省市面板数据,对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产业平均规模,产业集中度,产业产权结构,产业对外贸易程度与钢铁产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就钢铁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均衡关系中,技术进步对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贡献最大,其次为产业集中度和产权结构,对外贸易因素对钢铁产业能源效率贡献较小;从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来看,钢铁产业平均规模和产权结构对钢铁产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贡献度最大。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兰晓波, 刘明春, 钱莉, 闫国华, 杨永龙
    2011, 33(5): 823-8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统计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1960年-2009年近50a来的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5988.7MJ/m2,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月和日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 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上升,其线性倾向率为+12.7 MJ/(m2·a);春、夏、秋、冬季的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4.72MJ/(m2·a)、+5.69MJ/(m2·a)、+2.0MJ/(m2·a)、+0.17 MJ/(m2·a)。年太阳总辐射、年日照时数的突变增大年与区域内气候开始变暖年同步,气候变暖使区域内中北部川区降水呈增多趋势,说明全球增暖的气候背景下,降水增多对空中的大气污染物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河西走廊东部太阳能总辐射值、日照时数的增大。河西走廊东部年日照时数在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季节分布呈现由夏-春-秋-冬季减少。研究区域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李世奎, 罗勇, 马金玉, 申彦波
    2011, 33(5): 829-8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阳能预报包括预测太阳辐射量和光伏发电功率,对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运行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太阳能开发利用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太阳能预报方法进行了扼要的评述,归纳了太阳能预报的机理及其方法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太阳辐射的预报方法主要有传统统计、神经网络、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文中基于光伏发电应用的需求,分析了不同预报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并探讨了若干有待进一步改善的问题,展望了国内太阳能预报技术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龚杰昌, 李国平, 李恒炜
    2011, 33(5): 838-8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资源税改革试点,掀开了我国新时期矿产资源税改革的序幕,但新疆资源税改的计征公式难以推广到矿产资源其它种类,亟需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普适意义的矿产资源税计征公式的新方案。论文回顾了我国矿产资源税改的历史,梳理了矿产资源税计征的理论依据和计征方式,评价了新疆资源税改的进步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我国国情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基础,重新设计了覆盖我国矿产资源不同种类的资源税从价计征公式,期望对即将在西部地区并最终扩展到全国的矿产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刘朝, 赵涛
    2011, 33(5): 844-8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利用、居民低碳意识提高等众多领域。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阻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15个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理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而找出阻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粗放式发展、缺乏完善的低碳政策框架、居民低碳意识淡薄和缺乏低碳专业人才。根据关键阻碍因素,设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3种情景--基础情景、低碳情景和受挫情景,定量模拟中国2050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极有可能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波动,低碳发展对我国能源与环境建设具有多重正效应,低碳情景比基础情景在能源总需求方面下降了8.5亿t标准煤,CO2排放量减少了6亿t碳当量,煤炭占一次能源需求量下降到34%。
  • 资源经济
    叶震
    2011, 33(5): 851-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最终消费的角度来计量CO2排放,其中包括最终消费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本文把单位最终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称为完全CO2排放系数。计算完全CO2排放系数的传统方法是使用单位产品的直接CO2排放系数乘以里昂惕夫逆矩阵。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包括:一要确保矩阵可逆且逆矩阵系数非负;二缺乏统计属性,无法进行参数检验和区间估计。所以,本文利用随机投入产出模型,采用产出表和使用表的数据代替对称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得到了我国2007年产品部门的完全CO2排放系数的无偏估计,并得到排放系数的置信区间。并与传统方法计算的系数进行了比较,传统方法计算的系数存在较小的高估。接着,文章又利用随机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我国对国外CO2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对国外的CO2排放的影响较小。
  • 资源经济
    陈会广, 刘忠原
    2011, 33(5): 856-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把握房价与地价关系是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基础。本文在归纳概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房价与地价的市场属性、预期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土地市场与住房市场的价格信号传导机制假说,构建了一个解释房价与地价关系的机理模型,即开发商根据住房销售市场状况及未来的房地产开发价值的预期,调整其在土地出让市场上的竞价行为;当期土地市场上的变化又会引起该地块开发后房地产价格及该地块所在区域内房价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全国和部分城市2002年-2009年普通住宅销售指数与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季度数据,进行房价与地价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全国层面的数据检验结果显示:短期内,房价与地价有双向影响,房价对地价影响更为显著;长期内,房价是地价的Granger因,而不是相反。总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地价作为房价成本构成之一,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但非决定性因素;而以土地为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决定着地价受预期房价的影响更大。这一研究结论得到部分大中城市数据检验结果的支持,这说明本文所揭示的房价与地价关系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
  • 资源经济
    耿雅冬, 刘桂春, 刘锴, 于欣, 张洪月, 张耀光
    2011, 33(5): 863-8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间和空间差异的研究,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状态的重要指标,主要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一定产业结构的区域内必然有着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论文从时间维和空间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沿海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布局和其空间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21世纪地理学的特点:“从定性、静态到定量、动态研究”,从而做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辽宁海洋经济地区差异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分析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主要采用动态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海洋经济发展过程和地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统计方法主要采用区位商、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或基尼系数)、威佛组合指数。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有机组合,则能在定量分析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增加了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从而也改变了人文、经济地理主要以依赖思辨方法的文字描述来阐明客观现象的局面。
  • 资源经济
    胡崇德, 李强, 司开创, 王昌海, 温亚利
    2011, 33(5): 871-8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济效益的计量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试图在界定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概念及分析其经济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及文献参考方法,建立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经济效益计量指标体系,利用市场价值法、等效替代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经济计量及分析。结果表明: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约265.88亿元/a,其中内部收益为231.49亿元;外部收益为34.39亿元,外部收益中与周边区域密切相关的直接经济效益为5.9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28.48亿元。本研究计量指标及计量方法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群基层工作人员及类似保护区群经济效益计量及评价提供参考。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陈楠
    2011, 33(5): 881-8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游客的旅游动机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北京入境韩国游客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旅游动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因子分析萃取出四个旅华韩国游客的文化旅游动机因子(便利与信赖、物价与基础设施、节庆与信息、文化遗迹);聚类分析将旅华韩国游客分为四类,方差分析检验出旅华韩国游客文化旅游的差异性,在游客旅游行为方面:来华旅游次数、旅游形态、住宿环境、旅游目的、滞留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旅游信息来源的差异则不明显;在旅华韩国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婚姻状况、月收入两方面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其他方面的差异则不明显。最后,在分析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旅游资源
    田逢军
    2011, 33(5): 889-8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游憩意象评价研究对城市游憩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以主城区居民游憩印象调查问卷为第一手资料,采用结构法与非结构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游憩意象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南昌市游憩意象的总体评价一般,具有正向和负向两个层面的意象评价内容;英雄城和生态城是南昌市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评价性游憩意象,“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是南昌市游憩意象评价的两大核心因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南昌市游憩意象评价受到居民的性别、居住时间和居住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 旅游资源
    高峻, 赵金凌
    2011, 33(5): 897-9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迁的趋势下,低碳成为很多行业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低碳旅游逐渐成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新方式。本研究旨在总结低碳小区、低碳建筑、低碳产业的研究经验与成果,提出低碳旅游景区评估模型。主要采用方法是国际上解决类似问题常用的ANP方法,具体步骤为:首先依据相关文献归纳和低碳小区、低碳城市、低碳旅游区案例分析,提出低碳旅游景区评估指标;然后访谈5位低碳建筑、景观生态、资源能源、旅游环境、旅游规划领域专家,并从低碳设计、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低碳旅游区的评估指标,请专家采用ANP成对比较方法对低碳旅游区优先等级进行评价筛选;根据专家评选结果,用super decision软件进行指标权重值评估;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成果期望能为低碳旅游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为旅游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比较不同景区的碳排水平的理论方法,为碳排放较高景区提供调整建议;希望能为未来研究低碳经济评估指标提供案例。
  • 旅游资源
    白凯., 路春燕
    2011, 33(5): 905-9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的入境旅游者在中国大陆各省的流向为研究内容,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对中国省域间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和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分析检验了中国大陆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大致呈逐年增强趋势,但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相互吸引力则呈减弱趋势;②在空间上,国内各省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随着年份的增加,省域之间的入境旅游总体吸引力差距逐步减小。文后就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在今后研究实践中应关注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谷树忠, 胡咏君, 王兴杰, 武红, 张新华
    2011, 33(5): 912-9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分析关注耕地保护和耕地向其他用地转换后的经济效益上的差别,从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耕地数量、质量、权属和生态环境等的保护。经济合理地保护耕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耕地保护中相关各方因土地收益流转而紧密相连,任何一方收益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各方的连锁反应。在耕地保护相关方与土地收益流转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理论依据,设定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收益标准和成本标准,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推导出农用地收益转换边际的理论模型,尝试寻求经济合理地保护耕地的可行之道,即确立农民耕地保护主体地位,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确的耕地保护行为,设计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合理出路,挤压土地使用者农用地占用利润空间,强化中央政府耕地保护经济手段,以明确责任,界定权利,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最后,明确了耕地保护经济合理性分析未来研究方向。
  • 土地资源
    高建华, 刘春腊, 穆松林, 张义丰
    2011, 33(5): 923-9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顺畅亟需科学、系统的流转价格评估体系。以农用地价值构成为理念,借助于土地使用权评估的基本方法,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特性进行修正,构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模型,并以沁阳市西万村为典型村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应该包括经济价格、社会价格和修正价格。价格模型的应用,应甄别理论价格和实际流转费用的区分,农用地流转后经营项目没有转变,流转价格为经济价格和社会保障价格之和。农用地流转后经营项目发生转变,比如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流转价格则是经济价格、社会价格与修正价格三者的总和。收益分配格局存在复杂性,流转收益应在国家、村集体经济组织、流出方、流入方和管理者之间合理、公平分配。
  • 土地资源
    靳取货, 刘园秋, 王金满, 王自威, 吴克宁, 赵华甫
    2011, 33(5): 929-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受漫岗地形、过度利用、降水集中等因素影响,该区土壤正面临着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困扰。科学开展并实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现阶段平整土地,重建生态,防治水土流失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东北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镇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探讨人与自然和谐观的指导下,问题导向和框架导向相结合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念和模式;在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居民点整治、育秧控温、黑土保育等工程布局;并针对冻期长、极端低温低,冻融交替致道路、渠道和桥涵等损毁这一寒地黑土区特有现象,提出了易拆装、抗冻融渗漏的渠道设计和抗返浆田间道路等特色设计。
  • 土地资源
    徐卫涛, 张安录, 赵可
    2011, 33(5): 935-9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1999年-2008年全国31个省市数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从空间尺度看,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区位差异和政策变迁能够较好地解释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其中,城市人口因子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尺度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响,而经济发展仅在全国和中部尺度有影响;②从时间尺度看,除城市人口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正影响外,其余变量统计上大多不显著;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力度则逐年增大。因此,各省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以节约农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
  • 土地资源
    摆万奇, 刘林山, 张琴琴, 张镱锂
    2011, 33(5): 942-9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草地退化被认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应对措施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黄河源地区达日县143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感知、响应、应对措施,以及牧户草场建设的参与性等。结果表明: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特别是极端天气变化感知强烈;牧户对草地退化意识较强,但对草地退化原因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引导;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措施感知各异,多从自身需求考虑,因此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如草场建设、补饲等措施增强了牲畜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牧户认可;牧民对政府政策不完全认可,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以牧民利益为主的措施,拓展牧民生计方式,才能真正调动牧民积极性,使当地的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 土地资源
    韩春峰, 伍雄昌, 余珊, 张友水
    2011, 33(5): 950-9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是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着区域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本研究采用两个不同季相TM/ETM+影像分析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土地覆盖及其热场的时空分布。为了精确获取土地覆盖信息,采用高分辨率影像提取不透水面并获取不透水面面积百分比信息,计算各级不透水面百分比的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归一化建设用地指数的平均值。通过各级平均值定量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归一化建设用地指数、不透水面百分比与地表温度的关系,并计算各级不透水面对区域地表温度的贡献。分析结果显示:归一化建设用地指数,不透水面百分比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指数分别>0.61和>0.67,明显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指数(<0.3);不同时相影像的相关性不同且夏季影像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春季影像。研究表明本方法能够定量分析城市土地覆盖与热场的时空分布与变化。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陈少勇, 林纾, 乔立, 任燕
    2011, 33(5): 958-9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8个观测站1961年-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7年来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大雨降水日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祁连山和天山有两个相对多雨区。在季节分布上,冬季最少,夏季最多,秋季多于春季;大多数地方大雨降水日数有不显著增多趋势,显著区在天山地区,但西北东部略有减少趋势;全区大雨降水日数存在22年周期,除祁连山区1967年有突变现象,其余地方近47年未发生突变;以全区大雨降水总站次数序列分析,冬季较少,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所增多,春季不明显,夏季略有增多,秋季略有减少趋势;西北地区总体上降水日数为单峰型,7月为峰值, 集中出现在5月-9月;西北地区日最大降水量12.8~203.3mm,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在陕西西南部的佛坪、陇中的临洮、青海北部的德令哈和天山的巴仑台各有一个高值中心。年最大日降水量普遍有增加趋势,除天山以外,大多数地方增加不显著。
  • 气候资源
    王任超, 夏军, 曾思栋, 张利平
    2011, 33(5): 966-9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对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影响的时空格局变化,尤其是对水资源工程和规划的影响,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流域,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57年-2001年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应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滦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由月径流量计算结果,模拟期效率系数达到77.2%,检验期达到83.1%,表明SWAT模型在该流域具有一定适用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多模式结果,分析了IPCC SRES-A2、A1B、B1情景下21世纪降水、气温、径流、蒸发的年响应过程,以1961年-1990年作为基准期,结果表明3种情景下从2011年-2099年以上各水文要素都呈增加趋势,且降水、气温、蒸发都较基准期有所增加,而径流量在2020s(2011年-2040年)径流量相对基准期减少,且在A2、B1情景下2050s(2041年-2070年)径流量依旧减少,到2080s(2071年-2099年)3种情景下径流量才增多。该结果将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分配的制定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保证海滦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气候资源
    程磊, 刘星才, 徐宗学, 左德鹏
    2011, 33(5): 975-9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渭河流域21个气象站1959年-2008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各站潜在蒸散量,然后采用Spline插值法生成流域潜在蒸散量分布图,并利用Mann-Kendall法分析各站年潜在蒸散量长期变化趋势,最后采用Pettitt法对各站年潜在蒸散量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潜在蒸散量在779.1~1017.6mm之间,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近50年来流域大部分地区潜在蒸散量呈增大趋势,西安周边小部分中下游地区出现减小趋势;流域年潜在蒸散量有两个偏大期和一个偏小期,各季值与年值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其中夏季和春季对年值贡献最大;13个站点年潜在蒸散量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检测到突变点,15个站点年值在1993年、1994年发生明显增大突变,4个站点在1978年、1979年出现明显减小突变。
  • 气候资源
    曹永强, 李香云, 马静, 伊吉美
    2011, 33(5): 983-9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是农业干旱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干旱风险区划和灾前损失预评估的理论基础。干旱风险受随机性和模糊性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风险评价方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农业干旱风险理论,从农业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方面分析大连市农业干旱风险,计算大连市2000年-2007年8年的农业干旱风险指数,显示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指数高达4.7366,发生农业旱灾概率最大;然后根据干旱风险指数的结果,构建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可变模糊法对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显示大连市2002年农业干旱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易发生重度干旱。研究结论表明:本文农业干旱风险的评价方法较可行,计算结果较准确,为区域农业干旱评价提供了一种考虑多因素的综合方法。
  • 气候资源
    崔林丽, 史军, 田展, 薛静
    2011, 33(5): 989-9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上海市区(徐家汇)气象站1873年-2009年和上海10个郊县气象站1960年-2009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上海最高和最低气温在两日间(简称日间)的波动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1873年-2009年期间,上海最高气温日间降温日数逐渐增多,升温日数逐渐减少,最低气温日间降温日数呈多-少-多-少的年际变化,日间升温日数则呈少-多-少-多的年际变化。上海最高气温日间降温和升温幅度、降温和升温≥5℃日数和最低气温日间降温幅度、降温≥5℃日数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年际变化,最低气温日间升温幅度和升温≥5℃日数在20世纪30年代前变化很小,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明显减少。上海城市化增加了最高气温的日间波动幅度,并减少了最低气温的日间波动幅度,使得最高气温日间升温≥5℃日数增加和日间降温≥5℃日数减缓减少,最低气温日间降温和日间升温≥5℃日数均减少。
  • 气候资源
    陈福军, 郭英, 胡乔利, 刘敏, 沈彦俊, 徐丽梅, 杨树聪
    2011, 33(5): 995-1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河流域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其气温的变化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成熟的Mann_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海河流域1957年-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采用滑动t-检验法对气温的突变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全部呈上升趋势,并且全区平均气温上升显著,东北部地区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也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各月平均气温中,1月、2月、3月、4月、9月气温上升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显著,邢台、蔚县和霸州等形成多个骤升中心,其中邢台最低气温最大变幅达0.78℃/10a;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温发生突变的年限多在1971年-1974年,1986年-1988年,1993年-1994年和1996年-1999年。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并且2月、3月份发生突变的范围最广。
  • 气候资源
    李金建, 秦宁生, 孙善磊, 钟燕川, 周天华
    2011, 33(5): 1002-1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对四川省117个站点1961年-2006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得到54个均一站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近46a四川省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四川省88.9%的站点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且盆地减少幅度大于高原;各季日照时数变化以夏季呈减少趋势的站点范围最广、减幅最大,冬季次之,而春季表现为增加的站点范围最大;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照时数偏多,80年代以来,日照时数持续偏少;有明显的突变现象,突变点在1980年附近;日照周期变化显著,“暗亮“交替现象明显,年代际及年际尺度的主要周期分别为24a、6a以及3a。
  • 气候资源
    李林, 刘义花, 汪青春, 王振宇
    2011, 33(5): 1010-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青海省51个气象站1971年-2007年各月日照资料,分析了青海省日照时数分布特征:青海省多年平均日照实数在2351.5~3397.7h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是柴达木地区,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是果洛地区。从日照时数的年变化来看:青海省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只有果洛地区的几个县最高日照时数出现在4月。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8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只有格尔木呈上升趋势,其余地区呈下降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同仁、共和日照时数分别上升60.8h、83.7h;而西宁、乐都、德令哈、格尔木、玉树呈下降趋势,除乐都、共和略有增加,其它地区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影响日照时数的要素分析:总云量、低云量与日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