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军队装备资源节约研究
  • 专栏:军队装备资源节约研究
    刘世伦, 倪明仿, 王树礼, 魏杨倬
    2010, 32(12): 2257-2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装备建设主要面临着装备能耗结构不合理、对化石能源依赖度高、资源消耗量大、资源浪费和 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突破资源约束对装备发展的制约。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装备资源性 的概念,旨在满足各项军事要求的基础上,装备所具备的缓解资源短缺与环境危害、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 能力。本文将装备的资源使用、环境影响情况视作装备的一种属性来研究,建立了装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有机联 系。资源性是装备的设计属性,通过源头控制,促进装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使装备天生具备促进资源 节约、环境友好的能力;装备资源性与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相协调,并拓展了传统全系统、全寿命和全费用的范 畴。通过深入研究装备资源性的内涵,在装备设计中实施资源性设计,可产生显著的资源与环境效益、军事效益、 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 专栏:军队装备资源节约研究
    刘世伦, 王树礼, 吴秀鹏, 钟孟春
    2010, 32(12): 2263-22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安全问题是涉及国家经济、国防等各领域建设的重大问题。传统化石能源是各领域能耗的主 体,存在着全球分布不均、可持续供应能力差等问题;我国化石能源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安全形势十 分严峻。装备领域存在能耗大、能源需求量增速快、化石能源依赖性高等突出问题,影响装备长远建设发展和军 队作战能力的提高。美军为保证装备能源供应采取了三方面主要战略:将能效指标纳入装备采办的源头;采取各 种措施减少能源浪费;研发使用新型能源。借鉴美军装备能源战略举措,结合我国国情、军情,我军装备能源供应 要着重加强四个方面:一是在替代能源尚未广泛普及的情况下,要加大化石能源战略储备;二是倡导节能减排,提 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注重源头控制,在论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装备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问题;四是要积极研 发替代能源和使用替代能源的装备,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装备能源供应问题。
  • 专栏:军队装备资源节约研究
    郭小亮, 刘世伦, 辛涛, 杨宏伟
    2010, 32(12): 2268-22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装备资源节约问题,资源节约技术的应用问题至关重要。我军在装备 资源节约技术应用研究尚不多见,从目前装备资源节约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技术应用意识不强、 对装备节约技术认识尚不清晰,资源节约技术信息共享不足、很大一批先进节约技术“藏在深闺无人识”,诸多节 约效果良好的技术应用范围很窄、没能在装备领域得到大面积推广等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装备资 源节约工作科学、持续、深入、高效地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装备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 建装备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原则和方法,最后详细阐述了基于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资源节约技术体系框架,主要包 括装备全寿命周期层、工程技术层和管理技术层,并给出了关键技术体系框架,对于推动装备资源节约向深层次 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 专栏:军队装备资源节约研究
    魏杨倬, 郭小亮, 呼凯凯, 王树礼
    2010, 32(12): 2274-2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灵巧化技术是现代战争的发展趋势,是武器装备实现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措施。针对目前严峻的资 源形势,为实现武器装备可持续发展,提出装备灵巧设计的理念。本文紧贴军队装备实战效能发挥,突出资源节 约和能源消耗指标,分析了灵巧设计的内涵、原则和关键技术,提出装备灵巧设计发展建议,重点介绍了在装备设 计研制阶段,使用新型制造材料技术和结构优化技术对装备的重量、结构、性能进行改进,从“源头”上提高武器装 备的作战性、操作性、维修性等固有属性,达到促进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装备制造成本的目的,为将来军 队装备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目前,各国在武器装备设计上都凸显了往轻量化、模块化、智能化,以及装备的 可拆卸性。主要技术手段有,大量采用轻质金属材料、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或通过改进机构、优化结构设计、对 多种功能进行高度集成、减小惯性元件的重量等,来达到灵巧化效果。
  • 专栏:军队装备资源节约研究
    郭小亮, 申莹, 徐建平, 杨宏伟
    2010, 32(12): 2280-22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传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绿色,作为一种理念 已逐渐普及于生产生活中,如:绿色家电、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等,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资 源。装备建设是国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走绿色发展道路有利于促进军事、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 首先分析了我国资源形势,指出资源缺乏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低效 率、低效益”的粗放型装备建设路子,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国情军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装备发展战略,并着重分析了国外前沿理念及做法,最后指出我军必须大力加强绿色装备建设,深入开展绿 色维修实践,高度重视资源替代研究,抓好装备资源再生利用,以期为装备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方法指导。
  • 专栏:军队装备资源节约研究
    韩媛媛, 刘世伦, 辛涛, 钟孟春
    2010, 32(12): 2286-22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装备退役、报废,是根据装备性能、质量、技术状况,将不再适应战斗力要求的装备退出现役的过程, 是装备全寿命、全系统管理的最后阶段,是保障部队装备完好的重要工作。它既关系到军队装备的发展和部队战 斗力的提高等重大军事、经济问题,又关系到装备的保密、开发、研制以及人员安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 每一个国家都试图最大化利用退役报废装备的价值,同时,报废垃圾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使许多国家 头痛不已。随着报废装备数量的日益增多,加之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厉,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这 些问题的新途径。本文在综合研究美军退役报废装备处置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美军在退役报废装备的处置 上具有高度重视、机构健全,三军统管、处置及时,分类处置、技术先进,军民融合、拓宽渠道等显著特点,重点探讨 了对我军退役报废武器装备回收处理的启示与建议。在当前形势下,要重视退役报废装备处置,着眼全局,从全 系统全寿命角度综合优化,把便于退役报废处理纳入装备设计环节,开发创新再生利用技术,探索退役报废装备 管理新体制,走军民融合式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循环再利用装备资源,实现装备建设科学发展。
  • 水资源
  • 水资源
    刘渝, 张俊飚
    2010, 32(12): 2292-2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共同实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准确判断中国双重安全的 程度对于调整水资源利用模式乃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在分析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 安全内涵、特征和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1997年-2006年中国 水资源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PSR(压力、状态及响应指标体系)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中国粮食安全呈现稳定上升 趋势,水资源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状态(S)指标与响应(R)指标之间存在高度耦合性,在压力(P)不减 的情况下,粮食安全水平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水资源生态安全中压力(P)与状态(S)指标存在耦合性,响应(R) 指标呈现大幅增长,但干预效果不显著,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改变调适政策。
  • 水资源
    李晶, 任志远, 张翀
    2010, 32(12): 2298-2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2年-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以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 Mann-Kendall法为基础,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年均降水 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存在25年左右的年代振荡周期以及4年和9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周期;②降水空 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基本上呈连续分布。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以及吐鲁番 盆地东部降水分布最少,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降水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小 区,降水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高区,降水变化不明显区域则处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③降水量少的 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强烈,降水量偏多的地区降水减小趋势强烈。西北地区整体降水量并不是在下降,而是侧重于 上升,以整个西北地区来讲上升幅度则很小。
  • 水资源
    杜嘉, 宋开山, 王宗明, 曾丽红, 张柏
    2010, 32(12): 2305-23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散是地表能量平衡与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松嫩平原生长季蒸散量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对该区农作物生长环境评价、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MODIS产品为主要数据源,通过陆面能量 平衡算法SEBAL及Penman-Monteith方程估算了松嫩平原2000年-2008年生长季(5月-9月)的陆面实际蒸散量, 分析了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并在月时间尺度上通过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法探讨了蒸散量与主 要气候因子(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除水体、沼泽湿地等高 蒸散特性地物外,松嫩平原生长季蒸散量具有从西南部向东部、东北部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呈明显阶梯状变化, 松嫩平原2000年-2008年生长季蒸散量的区域平均值呈明显下降趋势(P< 0.05),多年平均值为612.63mm,最大 值(669.31mm)出现在2000年,最小值(570.79mm)出现在2005年;②受气候条件、土壤供水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等因 素影响,松嫩平原生长季各月蒸散量差异明显,7月蒸散最强烈,高达141.60mm,9月由于降水减少、气温降低,月蒸 散量仅81.35mm;③对蒸散量与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得知蒸散量与降水量、平均气温的正相关 性极其明显,而蒸散量与平均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在林地、水体分布区以负相关为主,在其他区域则以正相关为主, 蒸散量与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 水资源
    冯夏清, 章光新
    2010, 32(12): 2316-23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水文情势制约着湿地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从而影响到湿地类型分异、湿地生态系统的 结构与功能。扎龙湿地是重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枯水年需要人为补水来维持水文情势。分析人为补水条件下 扎龙湿地水文情势,为确定湿地生态补水机制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1971 年-1987年和2001年-2008年两个人为补水期,利用收集到的水文气象资料对扎龙湿地水循环要素特征和水量平 衡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枯水年,人为补水量是扎龙湿地的重要水源。在自然和人为补水双重作用下,扎龙 湿地蓄水量是增加的,有利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此外,人为补水有利于湿地地下水位的回升和维持地表水 位的相对稳定,对于植被的演替与恢复、鹤类种群的繁殖也有显著的作用。
  • 水资源
    凌子燕, 刘锐
    2010, 32(12): 2324-2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调查和分析广东省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选择水资源压力、社会状态和防旱响应3个准则层共18个 指标构建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后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风险指数,应 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一套区域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广东省水资源紧缺风险的研究 和决策提供依据。评价广东省6个地区水资源紧缺风险的结果表明,农作物播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万元 GDP用水量3个指标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紧缺总风险指数的影响较大;各地区资源风险指数、使用风险指数和管理 风险指数的差异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的缺水特征,参评地区中湛江已经进入了水资源紧缺高风险区域。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马爱慧, 苏向学, 张安录, 赵可
    2010, 32(12): 2329-23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中国1981年-2007年的 两者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 内会偏离长期均衡,城市建设用地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44.9%,而经济增长偏离长期均衡时,仅以 9.4%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②经济增长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Grange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 ③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能够解释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50%以上,而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 水平仅仅保持在10%左右。城市政府应该改变过去城市发展“摊大饼”的模式,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效率,积极促 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地型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 土地资源
    郭盼盼, 刘洪敏, 刘强, 田娜, 杨东, 郑凤娟
    2010, 32(12): 2336-23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三角洲地区滩涂资源丰富,滩涂面积随着河流泥沙入海淤积的不断增加,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但目前该区的滩涂开发水平低和方法简单,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对滩涂资源的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 要。目前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但在滩涂的适应性评价中应用较少。本文以山 东省东营市滩涂资源为例,选取地貌类型、土壤含盐量、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 壤速效钾含量等限制因子作为滩涂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东营市三县两区的滩涂利用现状 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每个县区都有最适宜本区开发的等级,与东营市实际情况较吻合,该方法具有很强的 实际应用价值。针对东营市滩涂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的建设性对策。
  • 土地资源
    陈志刚, 黄贤金, 吕晓, 唐健, 赵雲泰
    2010, 32(12): 2343-2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政策调控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德尔菲法量化 了耕地保护政策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 产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的耕地、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等传统投入影响因素对粮食总产量提高 发挥了重要贡献作用;同时,粮食价格指数、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耕地保护政策强度等市场与政策因素也对粮食生 产具有明显的贡献作用,并且其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劳动力;其中,耕地保护政策强 度每加强1%,则粮食总产量可提高0.023%;但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与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均大于耕地保护政策强 度,且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相对最高,说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及粮食价格对产量增加的直接作用与经济诱导比耕 地保护政策的间接作用贡献大,价格的经济诱导作用比政策效果要强。耕地保护政策是粮食生产中的基础性政 策保障,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生产绩效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结果表征之一。
  • 土地资源
    丁宁, 金晓斌, 汤小橹, 周寅康
    2010, 32(12): 2349-23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高速铁路临时用地复垦技术难度大、复垦效果不好及传统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权重确定主观 性等问题,尝试采用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方法,应用生态位基本原理,计算高速铁路临时用地复垦生态位适宜度指 数,在此基础上识别出非均衡评价因素的优劣性,对其中劣性因素进行变权处理,用以突出限制性评价因素的制 约作用,并以京沪高铁常州段典型制梁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农用地方向复垦因其破 坏严重而适宜性较低,主要限制因素表现为桩基础密度、保存耕作层厚度、平均挖损深度等;建设用地方向的复垦 适宜性较高,综合适宜复垦方向为建设用地。评价结果与现实状况较为吻合,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对此,建议在 高速铁路临时用地使用过程中加强土地破坏防控,调整现行政策中模糊之处,允许临时用地后续利用方式多样 化,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 土地资源
    杜强, 刘克, 谭红武, 赵文吉
    2010, 32(12): 2356-23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大港湿地位于天津市东南部,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和多种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各种因素 的影响下,北大港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功能也随之减弱。研究北大港湿地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改善湿地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天津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3S技术的支持下提取了北大港湿地2000 年-2008年的水体、植被和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并总结其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湿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对 策和措施。研究表明:①2000年-2008年研究区的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土地利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②随着水资源 的匮乏,湿地植物群落退化,有向盐渍化过渡的趋势。9年来,湿地植被长势呈现从好转到恶化的趋势,这种变化 与湿地水资源量变化密切相关;③2000年-2008年研究区湿地变化呈现自然湿地人工化,人工湿地城市化两大特 点。据此提出:尽快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实现湿地-保护-利用-开发-致富-提高-保护……湿地的良性循 环是北大港湿地生态改善的有效途径。
  • 土地资源
    陈江龙, 金志丰, 刘飞, 朱红云
    2010, 32(12): 2364-2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经典的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分析了岸线资源的自然禀赋、岸线 区位条件和岸线产业集聚外部性等表征岸线宜港空间成本-效益因子对岸线级差地租的影响,形成了基于级差地 租理论的岸线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和开发与保护目标协 调化的原则,以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首先甄别出镇江市岸线资源级差地租为零的岸 线,并对其余岸线进行了分级评价,将岸线段依据开发价值进行排序,排序靠前的岸线段近期是建设开发和优化 配置的重点,而开发价值较低的岸线段则应留待自然经济条件改善后进行开发利用。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镇江市 岸线资源利用的时空系列,将为岸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刘建兴, 许肃
    2010, 32(12): 2371-2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中国金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与环境压力作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4 年-2001年中国金矿石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究其原因,钢铁、木材和电力消耗是影响总量趋势 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期内单位金矿石产出的生态资源消耗量呈现下降趋势,资源效率不断提高,资源开发规模 效应显现;从结构上看,能源消费是金矿石生态足迹的重要来源,但与有色及钢铁等全行业最终产品相比,初级产 品金矿石的能源足迹所占比重明显较低,矿山占用地和工业品携带能源足迹在金矿石足迹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 地位。研究不仅为矿产品生态足迹提供了计算框架及范式,也刻画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资源和生态付出的代 价,或可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政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资源管理
    林逢春, 吴玫玫, 张燕锋
    2010, 32(12): 2377-23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文建立的基于社会结构视角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分级标准基础上,提 出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指标赋权法,以及区域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模糊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以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且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践取得较大进展的上海市闵行区为案例区域,对2000年-2005年时期内 该地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回顾评价和动态变化趋势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闵行区人对环境友好度呈 显著增加趋势,但环境对人友好度变化相对缓慢,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指数由“中等”级别提高至“良好”级别。分 析了闵行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环境对人友好和人对环境友好两个维度提出了针对 性的对策建议,为闵行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同类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
  • 资源管理
    方海川, 苏维词, 周秋文
    2010, 32(12): 2384-23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一个较新的领域。川西高原由于其脆弱的生态环境 和近年较快的旅游发展速度,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区域。本研究将两者有机结合,对川西高 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评价。以GIS和人工神经网络为评价手段,地理网格作为评价单元,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和 内涵出发,得出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的四个影响因素: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基础条件、当地社会经济 状况,进而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区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将川西高原生 态旅游适宜度分成四个等级: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不适宜,并相应地将川西高原生态旅游分成四个区:九寨 沟-茂县-康定一线的高适宜区;若尔盖-马尔康-雅江-稻城条带状分布的中适宜区;以新龙县为中心呈三叉状分 布的低适宜区;石渠、色达、壤塘三县为主的不适宜区。
  • 资源管理
    胡永舜, 徐盈之
    2010, 32(12): 2391-2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资源诅咒”假说出发,对内蒙古地区的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 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内蒙古的确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 导致的“荷兰病”效应。但西部大开发以后,随着国家及地区各项政策的实施,“资源诅咒”现象在内蒙古地区被破 解。通过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该地区破解“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提升,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可持续性,但随着近年来该地区能源开发强度的增大,制度弱化的趋势日益呈现。
  • 资源管理
    陈玉凯, 李东海, 吕洁杰, 农寿千, 徐中亮, 杨立荣, 杨小波
    2010, 32(12): 2400-24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海南省中东部地区野生辣椒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状况,本文选择了其所属的文昌、琼海、万宁、 陵水、三亚、保亭、五指山、琼中和屯昌等9个市(县)16个乡(镇)中的63个村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海南中东部野生辣椒资源品种丰富。参照中国植物志分类标准,将该区生长的野生朝天椒和野生小米椒分为9个 品种;②品种分布广。9个品种分布在16个乡(镇)的58个村,占调查村庄总数的92.1%;③野生朝天椒和野生小米 椒生长适应能力强。从滨海沙土到山区的各种红壤,从东部海拔2m到中部海拔339m的各地区,都有其分布;(4)生 长环境脆弱,分布品种单一。仅品种5在9个市(县)都有分布,而品种9只在保亭的1个村子里发现1株;在三亚和 五指山分布有6个品种,陵水有5个品种,琼海和屯昌仅分布1个品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种质资源保存完整,9个 品种都有保存,而汉族聚居地则只发现有5个品种。文章分析了海南中东部野生辣椒资源的分布特点,并提出合理 开发利用和保护野生辣椒资源的几点建议。
  • 资源管理
    李树明, 徐卫涛, 张俊飚, 周万柳
    2010, 32(12): 2407-24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也是 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基于农户经济学的视角,以山东、山西、湖北三省的农户化肥投入为例,通过建立计量 经济模型,研究循环农业中的农户减量化投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只有“增量使用”和“减量使 用”化肥两种选择下,大部分农户倾向于减量使用化肥;此外,农业生产决策者性别、家庭耕地面积、农户对循环农 业的认知程度、政府技术支持力度等因素对农户的施肥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激励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减 量使用生产资料,提出了重视对农业生产大户和妇女引导、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加强政府技术支持力 度等政策建议。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贾文雄, 刘普幸, 张克新, 张锐
    2010, 32(12): 2413-2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祁连山区8 个气象站点1958 年-2006 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线、ArcGIS 中的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插值、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祁连山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 化特征、突变特点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祁连山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冬季日照时 数呈减少趋势,春、夏、秋季呈增加趋势,且以春季增幅最大;日照时数增幅大小具有显著的中西段大、东南段小的 地域差异;增加突变显著,突变时间存在空间差异性。日照时数的周期(p≤0.1)具有多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 性结构,且表现出由中段21a中尺度周期向西、向东逐渐变为4~7a短周期的地域特征。
  • 气候资源
    兰晓波, 林纾, 钱莉, 闫国华, 杨永龙
    2010, 32(12): 2419-24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线性回归和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对近30a年河西走廊东部民勤代表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研 究。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6166.2 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 后,年太阳总辐射值稳定在(6000~6400)MJ/m2的高值区间上,说明全球增暖的气候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太阳能 总辐射值稳定且有所增大,这为该区域内太阳能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 化,夏季最强,次强为春季,最弱的是冬季。太阳总辐射的月际变化呈单峰型,最大月份出现在6月,最小月出现在 12月。尝试利用ECMWF数值预报产品作为预报因子库,采用press算子普查影响太阳总辐射变化的主要因子,对 一特定地区和特定季节影响太阳总辐射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比湿、温度露点差、露点温度 等。这些因子不但与表征太阳辐射强弱的温度有关,还与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有关。采用最优子集回归精选因 子,建立逐日太阳总辐射BP神经网络分月预报模型,并将其预报产品根据不同季节服务对象的不同划分预报等级 指数,提出服务对策建议。业务试用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处理能力,能较好地表征 日太阳总辐射的变化,预报拟合率和准确率均达较高水平,业务系统与MICAPS对接,实现全自动化,可制作一周 内太阳辐射指数预报,为太阳辐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也为开展太阳能气象指数预报提供了一种 好的思路和方法。
  • 气候资源
    谷晓平, 康为民, 王福增, 向红琼, 于飞, 袁淑杰
    2010, 32(12): 2427-2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积温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一些改进,考虑了坡度、坡向和地形相互遮蔽作用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基于数字高 程模型(DEM)数据,研制了以海拔高度、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为参数的复杂地形下积温的分布式模型,在模型 中还考虑了散射辐射的各向异性及坡地反射辐射对复杂地形下太阳总辐射的影响。应用100m×100m分辨率的 DEM数据及气象站常规观测气象资料,计算了贵州高原复杂地形下100m×100m分辨率的≥0℃、≥10℃、≥15℃积 温。结果表明:①局地地形因子如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对积温的影响显著,使得复杂地形下积温的精细空间分 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纬向分布特征不明显。地形对复杂地形下积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②同一纬度,由 于地形差异,积温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阳坡、海拔较低处的积温偏高,阴坡、海拔较高处的积温偏低;③在缺乏复 杂地形下坡面考察资料的情况下,建立以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为主的物理经验统计模型是实现细网格热量资源计 算的可行途径。
  • 气候资源
    彭骏, 王顺久, 周长艳
    2010, 32(12): 2433-2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金沙江流域 大气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流域主要位于高原东侧大气可降水量最大经向梯 度带上,受到了高原大地形的显著影响;②冬、春季节金沙江流域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高原南 侧经过孟加拉湾北部的南支偏西风水汽的贡献尤其重要;夏季该流域上空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太 平洋地区;秋季则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③20世纪60年代至今,金沙江流域的主要水汽源地、水汽输送 通道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区域上空增湿更是明显;1958年-2002 年金沙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水汽输送总体呈增强趋势,主要由纬向输送增强所致;④近年来金沙江流域整体大 气降水、径流量地增加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都与空中水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