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曹淑艳, 谢高地
    2010, 32(11): 2046-20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综合分析了2007年中国52个产业部门碳足迹的流动情况。该年中国产业部门完全碳足迹为71.0亿tCO2,其中直接碳足迹与间接碳足迹分别为52.5亿与18.5亿tCO2;支持本国终端消费发生的碳足迹为47.0亿t CO2,支持出口发生的碳足迹为24.0亿tCO2。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碳足迹是赤字的,赤字幅度达5.5亿tCO2,占本国源碳足迹总量的10.5%。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足迹流动非常活跃,82.3%的完全碳足迹发生了产业部门再分配。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1组)与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2组)的产业部门是中国碳足迹流动的主体部门,也是碳足迹管理的核心对象。B1组部门的间接碳足迹是其直接碳足迹的12.6倍,在贸易中是碳足迹盈余的,盈余量合计为31.9亿tCO2。B2组部门的直接能耗碳足迹高居全国前10位,合计为39.5亿tCO2,其中89.9%的碳足迹转移到其他部门终端产品之中。从碳足迹的性质上,B1组部门属于实质高碳型部门,碳足迹管理应走“减物质化”的道路;B2组中有一半部门属于表观高碳型部门,碳足迹管理应以提高能源效为核心,另一半部门属于实质高碳与表观高碳并存型的部门,碳足迹管理应走“减物质化”与提高能效率并重的道路。
  • 资源生态
    盖力强, 李士美, 祁悦, 谢高地, 张彩霞
    2010, 32(11): 2053-20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足迹是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用来衡量人类的能源活动排碳对大气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本文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缺省方法——表观消费量法,分别估算了1992年-2007年全国碳足迹,以及2007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碳足迹。结果显示,自1992年以来15年间中国碳足迹增长了近两倍,尤其是2001年以后,碳足迹的增长速度显著增加;其中固体化石燃料碳足迹所占比重最大,2007年达到82%;山东、江苏、内蒙等地碳足迹较大,青海、甘肃等碳足迹较小;目前人均碳足迹与世界上其他规模类似的经济体还有一定差距,宁夏、内蒙古、上海市等人均碳足迹较大,而海南、四川、广西的人均碳足迹最小;西部省份的碳足迹强度普遍高于中东部地区,其中碳足迹强度最大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小的是北京市;碳足迹密度方面,上海市碳足迹密度最大,并且显著高于其他省份。从这些结果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大增加了化石能源的消费,碳足迹从而增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增长,中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 资源生态
    程晓凌, 李江苏, 张雷
    2010, 32(11): 2059-20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准确认识碳排放增长的机理为挖掘碳减排路径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四大碳排放影响因子分为放大因子、双向拉动因子以及缩小因子三类,并分析各因子自1953年-2006年的变化特征。其次,本文按照各因子的变化特征将1953年-2006年分解为:1953年-1977年、1978年-1992年、1993年-2006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并采用相关分析法以及绘制散点图来研究不同时段各因子与碳排放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在三个不同的研究时段里,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一直拉动中国碳排放增长。能源结构变化在1953年-1977年以及1993年-2006年对抑制碳排放量的作用较小,在1978年-1992年能源结构变化增加碳排放量;②在过去几十年里,产业结构演进处于拉动碳排放增长的局面,在诸多碳排放影响因子中,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子。最后,本文基于对中国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能源结构演进的基本态势的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碳减排的主要潜力在于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节能减排。
  • 资源生态
    陈龙, 盖力强, 李士美, 谢高地, 张彩霞
    2010, 32(11): 2066-20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助水足迹的概念,计算了华北平原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小麦、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生长生产水足迹,并就绿水的重要性和灰水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华北平原主要地区小麦虚拟水含量为1.054 m3/㎏,生长用水以蓝水为主;玉米虚拟水含量为0.808 m3/㎏,生长用水以绿水为主;小麦生产水足迹为172×108 m3,其中绿水足迹30.85×108 m3,蓝水足迹102.5×108 m3,灰水足迹38.65×108 m3;玉米生产水足迹为173.07×108 m3,其中绿水足迹101.06×108 m3,蓝水足迹26.92×108 m3,灰水足迹45.09×108 m3。通过分析表明:绿水在当地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绿水的使用与作物的生长特点及作物生长周期有关;小麦、玉米总水足迹约为当地水资源总量的2.2倍,减少小麦、玉米作物生产水足迹对华北平原具有重要的意义。
  • 资源生态
    范娜, 夏少霞, 于秀波
    2010, 32(11): 2072-20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虑了候鸟在越冬期的生态习性、食物选择及生境偏好等因素,确定了鄱阳湖候鸟栖息地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并运用RS和GIS技术,确定了典型年份以及特征水位下候鸟栖息地的面积,同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栖息地面积及其内部结构与水位之间的关系,并从湿地与候鸟保护的角度,评估了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水位调控方案对候鸟栖息地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水鸟基本上都分布在莎草草滩、泥滩洼地和水深不超过60cm的浅水区;②在候鸟越冬的不同阶段,鄱阳湖湿地可以提供的候鸟栖息地面积为天然湿地面积的24%-63%,栖息地面积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冬春季的枯水位,没有对候鸟及其栖息地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水位在11~12m(吴淞高程)时,可以提供的栖息地面积最大,水位再升高,栖息地面积急剧减小,当水位超过14m(吴淞高程)时,将可能无法维持现有候鸟的栖息需求。
  • 资源生态
    刘志明, 宋开山, 王宗明, 朱锋
    2010, 32(11): 2079-20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2006年MODIS NPP(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在经过统计数据验证之后,将东北地区农田生产力划分为五级:高产、较高产、中产、较低产和低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农田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农田以旱田为主,占总面积的89.8%,农田净初级生产力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旱田年均NPP变化范围在(309.8~329.5)gC/(m2·a),水田年均NPP介于(323.5~341.7)gC/(m2·a)之间,二者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2000年-2006年,东北地区农田NPP均值由309.1gC/(m2·a)上升至331.4gC/(m2·a);旱田(水田)NPP与气象因子以及地形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降水与旱田(水田)NPP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37;生长季气温与旱田(水田)NPP呈微弱负相关关系;由于东北地区农田多分布在平原区,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对旱田(水田)NPP的影响不大。以上结果表明,降水是影响东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
  • 资源生态
    王东升, 肖劲松
    2010, 32(11): 2085-20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当地自然资源的开采、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功能的一类城市。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辖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本应为其带来巨大财富。但实际上,我国资源型城市长期经济效益低下,财政困难,陷入“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悖论之中,资源枯竭城市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危机。本文运用能值理论,首先从理论上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在对外输出资源性产品、输入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价值双向流失。然而,以货币和需求价值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评价体系难以体现这一复合系统的资源环境价值和价值双向流失状况。进而,采用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的能值分析方法,以煤炭资源型城市铜川和石油资源型城市东营及以资源输入为主的广州等城市/地区进行了实证关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董晓霞, 李干琼, 李哲敏, 许世卫
    2010, 32(11): 2092-20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SCJG)和食品零售价格指数(SPLS)作为产销价格信号,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78年-2009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中国产地市场SCJG和销地市场SPLS的价格传递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产地市场SCJG对销地市场的SPLS存在协整关系,SCJG与LSJG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SCJG每变动1%,引发销地市场SPLS变动1.080%;VECM模型的结果也表明,我国产销间农产品价格传导的长期均衡关系制约着短期价格波动,其误差修正项(vecm)的系数为0.58,符合正向修正机制,变量向均衡方向的调整速度较快,且这种制约作用能自动减弱价格之间的偏离,促使各种价格走向均衡。从短期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分析结果显示,LSJG的上涨对SCJG的传导路径顺畅,但SCJG对SPLS的价格传导存在1期滞后,且产地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对销地市场的传递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而销地市场SPLS对产地市场SCJG的影响逐渐增加但效果却微乎其微。为此,我国要加强产地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形成机制的动态研究,不断健全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合理引导农民生产,推动国内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 资源管理
    林逢春, 吴玫玫, 张燕锋
    2010, 32(11): 2100-2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科学内涵、框架与相应的评价体系尚待深入探讨。环境友好型社会包括人对环境友好和环境对人友好两个维度,人对环境友好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应保持在区域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而环境对人友好是指环境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足够且良好的环境资源和服务。本文基于社会结构视角,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框架进行了系统分析,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出发,将环境视作与人并列的内在因素统筹考虑,尝试引入“人对环境友好度”和“环境对人友好度”作为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的一级指标,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分级标准,提出采用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表征区域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水平。
  • 资源管理
    龚佳莹, 欧维新, 孙小祥, 叶丽芳
    2010, 32(11): 2107-2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开发与保护矛盾的实质是人类在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利用上的冲突,湿地系统生态经济功能变化的动态评价,对协调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冲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生态位理论,界定了湿地功能生态经济位的内涵及其在湿地管理中的意义,构建了湿地功能评价的生态经济位评价模型,并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盐城滨海湿地系统经历了生态功能不断降低甚至丧失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且这种变化还在延续;②盐城滨海湿地系统在生态和经济功能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边界,在湿地资源的利用上,不存在适宜开发的湿地功能过渡地带,表明现有的“滚动”开发模式不是以湿地功能为导向,而是更多地依据开发通达度、开发成本等其它因素;③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矛盾,需要有科学的湿地功能区划工作来指导。
  • 资源管理
    戴明辉, 沈文星
    2010, 32(11): 2115-2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森林资源为主要原料投入的木质林产品的贸易问题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与潜力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前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未来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做出合理的预测。本文在传统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具有“林产品”特色的要素禀赋、森林认证等变量,运用1999年到2008年这10年间中国对28个木质林产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APEC的有关贸易安排和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的影响最大,系数分别为0.849186和0.569832;②距离因子对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仍有较大抑制作用,约为40%;③要素禀赋差异与双边贸易流量呈正相关,系数为0.075871;④森林认证在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中整体上已经倾向于作为一种积极因素存在而不是贸易壁垒;⑤中国对俄、美、英、德等重要贸易伙伴国存在“过度贸易”而对多数亚洲国家存在“贸易不足”。
  • 资源管理
    黄硕琳, 李惠
    2010, 32(11): 2123-2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跨行政区的海域内渔业资源管理机制问题凸显,渔业资源管理成效落后于资源保护的现实需求,这与地方政府对渔业的重视程度及决策时的利益取舍有关。文章以地方政府需要权衡全局而作出决策为立足点,以沿岸流经三个县级行政区域的三门湾为研究区域,以海域内鳗苗渔业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决策以及地方政府和渔民之间博弈的内在经济学关系。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引入机会成本等参数,构建了博弈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政府强监管均衡概率和渔民违法均衡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建议。结果显示,外部性、资源收益及机会成本等是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在短期利益的追逐下,地方政府会倾向选择弱监管措施。分析认为,短视性和外部性是制约地方政府采取渔业资源保护措施的主要因素,也是目前渔民违法违规均衡概率偏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地方政府管理渔业资源的外部性内部化,提高地方政府的渔业资源收益。创新资源管理模式和渔业资源利用方式,完善政府业绩考核机制等。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李阳兵, 罗光杰, 谭秋, 王世杰
    2010, 32(11): 2130-2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代表岩溶山区不同发展水平的贵州省4个地区为例,应用1963年航片和2004年SPOT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了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与所在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63年,该区聚落规模较小,受地貌影响较小,主要分布在土地生产力高的地方,聚落分布形状较为规则。经过几十年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口增长,聚落在不断扩张,因受制于山区的地理环境,聚落分布形状趋于复杂,且有向交通线集聚分布的趋势。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聚落空间发展方向各有差异,其中优化开发型地区聚落稳定并朝自身扩张和合并方向发展;保护开发型地区聚落变化小,部分聚落向保护地区外围迁移;恶劣发展型地区聚落变化数量大、等级低,其发展方向以新生为主,消亡较多;岩溶山区聚落的分布格局变化对周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异质性明显,因此岩溶山区聚落的周边生态建设方向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 土地资源
    梁发超, 刘黎明
    2010, 32(11): 2138-2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形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应用TM遥感影像数据及DEM数据,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采用高程梯度、坡地梯度和地形梯度三种方法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三种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指数,揭示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模式及其与地形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较低的地形梯度上,分布指数随着地形梯度的增大而减少,逐渐趋向于0,以上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三种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高等级高程、较高坡度和较高等级地形位上,而未利用地分布区域却相反;对三种研究方法的比较表明,地形位综合了高程和坡度的信息,能更方便地反映土地利用类型随地形变化的分布趋势;而地形位指数则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可为区域土地利用布局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方法。
  • 土地资源
    曹志宏, 高红梅, 郭力娜, 郝晋珉
    2010, 32(11): 2145-2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方法研究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要素与产出的空间集聚状况,并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构建其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黄淮海地区产业发展经济投入和产出而言,该地区人口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比较分散性;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和基础承载属性,土地空间配置的分散性必然导致其它生产要素不能按照最优方式进行配置,进而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的低效性。鉴于国外发展经验和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该区域非农经济建设进入大力发展大都市圈与都市带相结合的网状聚集发展阶段。依据点轴发展理论及黄淮海地区各市非农社会经济建设竞争力和主要交通状况分析,区域非农产业和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两横三纵四心”集聚发展模式,其它地区为农业生产和农地生态保护集聚发展区。本文构建黄淮海地区农业和非农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的实质就是为了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经济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和缓解当前土地供求矛盾。
  • 土地资源
    Basanta Shrestha, Shushil Pradhan, 除多, 刘林山, 王伟, 张镱锂
    2010, 32(11): 2152-2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植被图集(以下简称图集)西臧高原部分为主要参考数据,根据2004年9月13日和14日2景镶嵌的MODIS遥感图像,用最大似然估计分类器对西藏高原的土地覆盖类型进行了分类,并采用西藏高原数字高程模型(DEM)对MODIS分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改进,最后分别用混淆矩阵和图集中西藏高原植被分类汇总面积对MODIS土地覆盖分类结果进行了分类精度评价。结果表明:①MODIS遥感图像能够有效地分类出西藏高原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②根据西藏高原植被的垂直带性分布特点,由DEM改进的MODIS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明显提高,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绝对误差都小于2%,其中,河流与湖泊、森林、高寒荒漠、作物和山地草原的绝对误差都在1%以下;③混淆矩阵分析的平均分类精度为87.68%。
  • 土地资源
    李秀彬, 马国霞, 田玉军
    2010, 32(11): 2160-2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也随之上升,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会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但是,劳动力流动受诸多因素影响,对单个农户而言,在一定的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条件下,家庭结构、土地禀赋等是影响其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关键要素。为回答在当前我国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和农业利好政策条件下,农户耕地属性和劳动力禀赋对其劳动力析出的影响,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采用农户调查数据,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家庭耕地和劳动力禀赋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属性和劳动力构成对其劳动力析出过程有显著影响,具体为:劳动力禀赋对劳动力流动过程有显著影响,家庭劳动力男女构成不同,其成员的析出也不同,导致家庭内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分化现象;耕地属性也影响劳动力流动过程,土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户决定其成员是否流动所参考的重要依据。
  • 土地资源
    程传周, 李月娇, 王挺, 杨小唤
    2010, 32(11): 2165-2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却在持续减少,粮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该省的土地生产潜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km×1km栅格尺度的气象、土壤、耕地、遥感等数据,利用不同的模型组合来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各限制因子对生产潜力的限制程度,可为农业粮食估产、相关土地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两套模型在用于山东省土地生产潜力计算时,都是合理的,但第二套模型计算的结果与实际产量的相关性更大;山东省西南平原地区土地生产潜力较高,胶东半岛地区和中部丘陵地区较低,全省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不足80%,其中沿海地区和北部地区开发程度较高,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开发程度较低,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山东省生产潜力开发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分,其次为土壤条件,温度的限制性最小。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洪浩, 宋波, 叶文虎, 张显学
    2010, 32(11): 2172-21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对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资源收集、市场定位、应用推广方面归纳了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的特点,梳理了该产业发展所需经历的萌芽、快速发展、持续发展三个阶段。指出该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在于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龙头企业缺少扶持,提出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市场重点在于替代分散供热市场中的中小型燃煤、燃油、燃气、燃电锅炉。以辉南宏日新能源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其建立在资源收集、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锅炉设计与配套、供热服务4个环节之上的产业链运行情况,提出依托中小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扩展中小锅炉区域供热市场,是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迅速产业化的合理路径。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姜磊, 吴玉鸣
    2010, 32(11): 2179-21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能源效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采用1996年-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和岭回归方法,估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边际效率及其不同能源消费量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换算,分析了省际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能源边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天然气、电力、石油、煤炭;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比重提高会提高能源效率。由此,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应努力减少煤炭、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大煤电的转换力度,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逐渐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强保证石油安全供给措施,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尤其是,国家在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同时,仍需在政策上鼓励各个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
  • 能源与矿产资源
    花明, 徐步朝, 张延飞
    2010, 32(11): 2186-2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缺口日益增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步伐。以煤炭为主的高碳黑色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渴求。核能以其持久、经济、安全和清洁等优势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绿色核能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低碳背景,分析了我国核能发展起步晚、进步慢、结构比例低和市场化经营程度低、人才缺乏、技术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政府科学规划与指导、市场运作和行业群堆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策略,并体现在核能发展的规划、管理、生产、交易和消费等诸环节中。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李影, 沈坤荣
    2010, 32(11): 2192-21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已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但由于受增长方式局限性的影响,这样的快速增长存在众多约束,其中能源的总量不足和结构偏差已经成为最为突出的发展瓶颈。尤其是能源的结构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根据Romer的假说,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最终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存在由于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要素消耗导致的“增长尾效”。本文在借鉴Romer的经济增长“尾效”假说的基础上,放宽了其关于经济规模不变的假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结构性约束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从阻碍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石油的尾效值最大(0.0648),其次是天然气(0.0324)、水电风电核电(0.0275),煤炭最小(0.0096)。这意味着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的总量约束,而是能源的结构性约束。能源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我国未来能源问题的软肋。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冯宗宪, 姜昕, 王青
    2010, 32(11): 2200-22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明确了可耗竭资源跨期分配的动态效率标准和代际公平标准,以动态效率标准为原则,通过最优化模型分析,解释了可耗竭资源价格构成的原理。即资源价格理应保含边际直接成本、边际环境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三部分内容,其中边际使用者成本是资源自身价值的体现。然后讨论应当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对资源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补偿。最后展开量化分析,采用以代际公平原则为指导的使用者成本法估算2001年至2006年6年间陕北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造成的使用者成本大小,分别与各年地方财政收入当中的资源税收入作比较,得出当前价格及税收水平下,陕北能源资源价值损耗远未能得到有效补偿的结论。如此将不利于该地区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张华明, 赵国浩
    2010, 32(11): 2210-22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能源。煤炭价格对于煤炭资源合理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煤炭价格在政府干预下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煤炭价格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不能反映煤炭资源价值的稀缺性,各种税费功能重合,煤炭开采、运输等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得不到补偿,低估了煤炭生产的安全保障费用和教育培训费用等问题;同时,煤炭交易制度过于单一,煤炭交易区位分布不合理,既不利于价格的双向表达,也不利于形成中国在煤炭商品上的国际话语权;另外,煤炭物流体系的落后也增加了煤炭的不合理成本。本文探索了由煤炭全成本内涵、煤炭期货交易机制、煤炭价格有效性评价等环节组成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过程,分析了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认为必须彻底改造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构建一套简单、合理、有利于煤炭资源有效利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 能源与矿产资源
    熊永兰, 张树良, 张志强
    2010, 32(11): 2216-2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赖和支撑,在当前经济发展对其需求激增同已探明矿产资源日益减少的矛盾加剧的形势下,其战略意义愈发凸显。本文基于ISI WoK论文数据库(SCI-E/SSCI)和Derwent专利数据库(DII),利用TDA、Aureka和UCINET等分析工具对2000年-2008年间矿产资源领域研究及专利文献进行分析,系统揭示近10年以来矿产资源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的发展态势、关注热点及其分布格局。结果显示,矿产资源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活动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大国和传统技术强国;科学研究主体主要为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而技术研发则集中于公共研究机构和企业;科学研究主要关注矿石采选方法及工艺、尾矿处理、矿床地球化学及矿物学分析以及矿山环境保护等方向;技术研发集中面向开采、掘进及井下基础工程技术、计算机控制、测量以及检测与探测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整体呈现先进技术和方法研究及开发不断拓展,应用范围持续扩大的态势。整体来看,我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均较为活跃,科学技术产出持续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 资源信息
  • 资源信息
    娄雪婷, 苏常红, 吴炳方, 徐延达, 曾源, 赵炎
    2010, 32(11): 2229-2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研究其代表区域—延河流域有利于指导植被建设。本文利用2009年生长季的环境减灾小卫星影像,以基于遥感的统计模型法估算了延河流域的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分析了阔叶林地上生物量与自然、社会条件等方面的相关性,探寻了影响阔叶林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延河流域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均值为34.45t/hm2,其空间分布特征是南高北低,东西低中部高,其最高值可达209.2t/hm2;气候、地形、植物种类、人为活动四项因子都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产生了影响,但制约该地区森林发育的最重要因子还是气候影响中的水分;人类生产生活与阔叶林地上生物量有着相似的分布区域,形成了经济发达地区阔叶林生物量高于欠发达地区的格局,主要原因是当地人为改善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实施。
  • 资源信息
    范娜, 刘影, 齐述华, 夏少霞, 于秀波
    2010, 32(11): 2239-2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鄱阳湖星子站1951年-2008年57年长系列记录的7月份平均水位(该月水位一般为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水位)为17.69m(吴淞高程),选取与该水位最接近的洪水期ETM影像为底图,并结合鄱阳湖的圩堤分布图,确定鄱阳湖天然湿地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别对代表逐月状况的12幅TM/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将鄱阳湖天然湿地分类为:水体、泥滩、草洲和沙滩四类;最后以ArcGIS为技术平台对12幅影像的解译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天然湿地总面积为3635.52km2;除1月份外其余各月份水体面积均大于其它三个类型,且与水位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沙滩面积最小且与水位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草洲和泥滩面积与水位值均呈负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低;各湿地类型在年内均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泥滩年内面积变化的最大,水体和草洲次之,沙滩最小,但沙滩的变化率较其它各类型高,且秋冬季湿地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强度明显高于春夏季。
  • 资源信息
    何永健, 姜创业, 施国萍, 孙娴, 王娟敏
    2010, 32(11): 2246-22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省气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地理数据等为数据源,采用Delphi开发语言,以基于COM 组件技术的ArcEngine作为底层开发平台,使用基于构件的方法研制了陕西省太阳能资源评估业务系统。该系统包括辐射数据管理、辐射资源计算、太阳能资源评估和产品制作等四部分模块,其中辐射资源计算主要包含水平面和山地太阳总辐射分布式计算两种模型,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该系统可提供陕西省不同时间尺度上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等的水平面和山地辐射模拟值,并可完成对全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稳定程度、资源储量等指标的评估,实现了太阳能业务工作的系统化,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太阳能资源计算和评估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