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西藏湿地研究
  • 专栏:西藏湿地研究
    摆万奇, 王春连, 王兆锋, 张镱锂
    2010, 32(9): 1634-16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06年中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拉萨河流域湿地类型矢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湿地景观格局 指数。在ArcGIS支持下,基于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貌区3个不同尺度开展湿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尺度的湿地景观格局特征不同,高寒草甸湿地景观是流域湿地基质景观,占湿地总面积的77.74%。藏北嵩草 沼泽草甸是高原湿地的核心生态系统类型(占65.45%),其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 聚散程度等景观指数都具有极大值。河源区湿地类型简单,仅5种,斑块破碎度较高。河谷区湿地景观类型丰富 (13种),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1.841),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当雄盆地区优势度指数最大(1.288),以藏北嵩草沼 泽草甸为主,分布较集中,抗干扰能力较强。
  • 专栏:西藏湿地研究
    安静超, 蒋云峰, 陶岩, 王富斌, 辛未冬, 殷秀琴
    2010, 32(9): 1643-16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高寒湿地分布区,高寒湿地也是我国特有的湿地类型。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人口不断的增长及农牧活动的增加,湿地面积、植被和土壤水分条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型土壤动 物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植物群落间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拉萨河流域健康 湿地和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为高原湿地的监测及保护提供土壤动物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退化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高于健康湿地,退化湿地稀有类群极为丰富,由于 退化湿地生境较为干燥,出现了蚁科、隐翅虫科、步甲科等动物类群。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健康湿地和退化 湿地大型土壤动物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生境中植被和土壤中含水率的影响。
  • 专栏:西藏湿地研究
    布多, 旦增, 德吉, 李明礼, 刘勇, 许祖银
    2010, 32(9): 1650-16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质净化功能是湿地的一个重要生态功能之一,本文以西藏拉萨河流域甲玛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 湿地水的色度、浊度、pH值、水温、溶解氧和20种相对重要的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西藏甲玛湿 地水的pH值、DO值分别为7.40、8.07mg/L;甲玛湿地水中金属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并且水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含量 也差异较大,它们的含量序列为:Ca>As>Mg>Na>K>Fe>Al>Cu>Mn>Zn>Mo>Ni>Cr>Pb>Sb>Co>Cd>Se>Hg>Be。通过 对进水和出水水质的比较发现甲玛湿地对色度、浊度和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比较明显。对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分 别达到了达到了65.1%、63.8%,对不同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不同,金属元素的去除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Be>Al> Pb>Cu>Cd>Fe>Se>Co>Mn>Ni>As>Zn。其中对铍、铝、铅、铜、镉和铁六种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它们的去除 率分别达到了73.33%、70.38%、67.95%、67.08%、66.30%、65.50%,对总硬度(Ca、Mg)、Na、Hg、K、Cr、Sb等几种金属 元素的去除效率很差、几乎不能被去除。
  • 专栏:西藏湿地研究
    范丽卿, 郭其强, 刘海平, 潘刚
    2010, 32(9): 1657-16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青藏高原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独特的鱼类组成正面临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009年春、夏、秋,使用地笼调查了拉萨甲玛湿地的鱼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根据植被类型和流速,将湿地分为静水沉水草型(SS)、流水挺水草型(FE)和流水沉水草型(FS)3种生境进行采样。共捕获6种鱼类计3318尾,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26.1%)和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22.3%)是优势种。甲玛湿地是小型鱼类和较大型鱼类幼鱼的生活场所,相比于其他地区,其渔获物中缺乏异尾高原鳅和拉 萨裸裂尻鱼较大个体的样本。甲玛湿地鱼类多样性较低,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为1.718,Simpson优势度 指数为0.191,Pielou均一度指数为0.959。生境、季节和昼夜对鱼类种类没有影响,但对鱼类群落结构和渔获量 有显著影响。FS生境的鱼类数量显著多于SS (p = 0.006)和FE生境(p = 0.002),不同种类的鱼对生境有不同的选 择性。春季的鱼类数量远远大于夏季(p < 0.001)和秋季(p < 0.001),且季节差异随种类而不同。夜间的渔获量显 著多于白天(p = 0.014),大多数种类在夜间更活跃。
  • 专栏:西藏湿地研究
    摆万奇, 郭光亮, 李建川, 曲扎, 土艳丽, 王兆锋, 张镱锂
    2010, 32(9): 1666-16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拉鲁湿地筑坝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分析表明,湿地筑坝是一项经济有效、具有普遍意义和推 广价值的湿地恢复技术,其优越性表现在它的简易性和低成本。筑坝能够迅速扩大湿地水面覆盖,合理配置 水资源,为湿地功能全面恢复奠定基础。筑坝后拉鲁湿地水面从偏于西南低洼处,向较高的东北部扩展。在 新增水面覆盖内,原有的湿生、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在2 年左右时间内便被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等为主的 水生植物取代,鸟类尤其是水鸟的种类与数量随之增加。湿地景观明显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水面覆盖和水生植物增加后,牲畜的活动空间和可食用牧草数量减少,放牧压力自然缓解,促进了湿地保护。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何凡能, 李柯, 席建超
    2010, 32(9): 1672-16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风能资源的丰富度、稳定度、人文环境对风能资源开发适宜度和自然环境适宜度等四个方面, 分别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有效风能密度、风能可用时数、人口密度、森林郁闭度四项量化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对 我国陆地10m高度风能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和西部、河西走廊、青藏高原 中北部、东北平原南部、山东和辽东半岛,以及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的沿海地带,风力资源优越,环境因子限制 小,是风能规模开发潜力最高的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呼伦贝尔高原、新疆东部和西北克拉玛依地区、东北平 原、河北北部和东部沿海(除了最高潜力地区)为次高潜力区;大兴安岭、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江苏大部、安徽中 部、新疆北部和东南部、西藏中西部和云南东部属中级开发潜力区;其它地区因风能资源贫乏或环境因子限制大, 风能开发潜力较低。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郭亚田, 李巍, 李雁, 裴翀, 吴小铭, 周青
    2010, 32(9): 1679-16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行监控系统是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风资源观测数据分析和观测设备维护保障的实时业务平 台,系统建设是全国风能资源详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基于J2EE 架构,以Oracle 10g为数据库管理软件,采用Java语言,借助ArcGIS Server9.3 平台提供的GIS功能服务,将Internet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测风塔运行状态的实时、非实时跟踪,探测数据质量状况的综合与分项评估、显示和查询,各级维护维修人员保障能力的综合考评等。另外,作为系统的应用实例,本文还对组网以来观测网的稳定、可靠运行能力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评估。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孙磊, 张晓平
    2010, 32(9): 1685-1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 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 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 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 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 国工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重点关注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适度控制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 重,避免产能过度扩张。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鞠可一, 王群伟, 吴君民, 周德群
    2010, 32(9): 1692-16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是能源安全的两大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本文将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作为衡量能源安全的目标,从传统能源和新 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出发,对1980年-2007年以来的各项指标展开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单位新能源消费 结构的变化对能源安全的贡献能力远大于传统能源;②自1980年以来,我国能源安全整体上呈现出“先抑后扬”的 走势;③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兰新萍, 龙如银
    2010, 32(9): 1698-17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煤炭城市共生产业链是否稳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内学者应用合作博弈中Shapley值对共 生产业链稳定性的相关分析,综合有关微观经济学理论可知产品价格对链内企业经济收益影响最大,进而影响共 生产业链稳定。“链内产品价格联盟”的存在符合共生产业链的企业链内合作、链外竞争的特点,为了探究此价格联 盟是否存在及其影响因素,假设产品的链内外价格存在一定差距,应用产品的链外价格等于链内价格与链内外差 价之和的价格结构,以煤炭城市横线耦合共生产业链中最具代表性的和共栖互利型的煤矸石—火电共生产业链为 例,构建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的产品价格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均衡解的分析得到共生产业链产品定价特点、价格差 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等结果。在上述分析基础之上针对共生产业链产品定价得出了链内价格只与链内企 业相关、价格差是否存在受链内外企业共同影响的结论,提出了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将更有助 于企业获利从而稳定共生产业链等建议。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周总瑛
    2010, 32(9): 1704-17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资源量是一个动态的量值,世界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扩大了油气资源的领域,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 势。1991年-2008年期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增长了39.80%和39.56%,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 增长了24.27%和53.16%。随着勘探、开发、储运和加工配套技术的进步,天然气将继续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初是 天然气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在2025年前后世界能源消费将由石油时代进入天然气时代。预计今后相当长时间 内,世界油气剩余可采储量仍将保持上升态势,21世纪世界油气资源总体上是充足的,不会出现油气短缺,油气产 量完全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范泽孟, 卢毅敏, 王情, 辛晓平, 岳天祥, 张宏斌
    2010, 32(9): 1710-17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食物营养模型,对我国主要7种耕地食物产品(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 子,大豆,油料)实际产量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全国和各县耕地食物营养产量,结合县级人口数据,进行食物供需 平衡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2360个县级行政单位中,1351个县(市、区)耕地食物热量供大于需(1995年-2005年 平均值),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四川盆地等粮食主产区,另外1009 个县(市、区)耕地食物热量供小于需,需要从外调入食物,或者利用本区域草地、林地和水域等食物;②耕地食物蛋 白质供大于需的县(市、区)有896个,供小于需的县(市、区)有1464个;③耕地食物脂肪供大于需的县(市、区)仅有 121个,供小于需的县(市、区)有2239个。脂肪的供给有较大的短缺,要保障食物安全,应优化种植结构,逐步使各 类食物的供需达到平衡。东北、华北地区是我国食物供给充足有余的地区,应保护耕地食物供给可持续的发展;华 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食物热量供给有较大盈余但蛋白质和脂肪有所短缺,需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富含蛋白质 或富含油脂作物的种植和培育,以均衡食物供给。对于耕地食物不足的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省 区,保障食物调入渠道通畅的同时,应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的提高食物供给能力。
  • 土地资源
    冉清红, 孙传敏, 魏朝富, 谢德体, 岳云华
    2010, 32(9): 1718-17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家耕地警戒值,系统地研究大陆各省区的耕地警戒值及其指示作用,为国家耕地管理决策提供 参考。设计了区域人均耕地警戒值的算法,计算31个大陆省区的耕地警戒值、耕地压力指数、耕地盈余/赤字量,构 建利益驱动型的激励-约束耕保机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的省区差异时,甘肃的人均耕地警戒 值是湖南的7.78倍,北京的耕地压力是黑龙江的15.04倍,相反,在考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的省区差异时分别为 5.31倍和37.77倍,耕地警戒值和耕地压力有省区差异。结论是:全国耕地管理划分为3个激励-约束级,北京、上 海、天津和广东4个省(市)为耕地管理的强力约束级,山西、浙江、福建、西藏、陕西、青海和辽宁7个省(区)为一般 约束级,其余20个省区为政策性激励级,国家应制定差异性的耕地管理激励-约束政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 建、广东、山西、陕西、西藏、青海和辽宁等11个省区,用于生产食物的耕地有不同程度的赤字,其他20个省区有耕 地盈余,提出构建国家粮食-生态安全金的省区差异性分担制度的政策性建议,以抑制耕地赤字省区的耕地继续减 少行为和激励耕地盈余省区的耕地保护行为。
  • 土地资源
    陈红, 冯雪力, 吴世新
    2010, 32(9): 1726-17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在新疆1990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四期土地利用 时空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提取新疆三个时段的耕地开发利用时空流转数据,并结合新疆环境背景 数据库分析近20年来新疆耕地开发流失模式的时空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间,新疆耕地开发速度呈现急剧 上升又减缓的趋势,2000年-2005年间达到峰值;耕地开发由壤质绿洲地区逐渐向砾质和砂质的戈壁、沙地等未利 用地扩展延伸,由引渠水灌溉向地下水灌溉发展,打破河流、土质定开发的传统模式;近20年间,新疆耕地流失速 度持续下降,撂荒一直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因素,建设占用在耕地流失中的比例持续下降,生态退耕在耕地流失中的 比例持续上升,人为因素对耕地流失的作用逐渐增大,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撂荒耕地 由绿洲地区向沙地、戈壁扩展。
  • 土地资源
    陈利根, 何长元, 刘庆, 沈飞, 杨君
    2010, 32(9): 1734-1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耕地资源的时序变化入手,宏 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先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相结合,定量研究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 动机制,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与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一步验证驱动因子与耕地数量变化的 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是影响耕地减少的主要动 因;但是,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发现耕地数量的变化与因退耕还林政策导致的林地面积变化这两者之 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无法进行Granger 检验;而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引起该区域耕地数量显著变化的说法也不十 分确切。研究结果将为控制耕地减少速度、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土地资源
    傅先兰, 刘红玉, 孙贤斌
    2010, 32(9): 1741-17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苏盐城海滨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盐城保护区湿地景观多样性和 优势度影响,并探讨人类干扰强度、湿地景观变化与核心区景观连通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①1987年-2007 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耕地逐渐增加,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逐渐增加,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加剧;②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自然湿地面积比重和景观优势性呈减小趋势,景观多样性呈增大趋势,缓冲区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最显著;③盐城海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使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实验区之间,以及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景观生态过程和联系减弱;④随着人类干扰度的增加,自然湿地比重和景观连通性也相应下降,并且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 土地资源
    陈曲, 邓胜华, 黎孔清, 梅昀, 张信者
    2010, 32(9): 1746-1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稀缺程度可想而知,能否节约集约用地对理性增长下的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①城市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包括由国民经济宏观总量部分和国民经济总消费部分组合的经 济发展维度、由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综合的人口增长维度、由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集成的城市化发展维 度以及其他因素维度。内因划分为公共用地和商住工用地;②商住工用地扩张是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 方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等是其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公共用地扩张主要由其他因素驱动;③不同阶段、 不同时期,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内因与外因起作用的主要方面各有侧重,这要求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需抓 主要矛盾与时俱进。
  • 土地资源
    冯艳, 罗鼎, 彭建, 许月卿
    2010, 32(9): 1752-17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 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根据贵州省猫跳河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90年、2002年和2007年 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为喀斯特其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1973年-1990年, 由于陡坡开荒以及城镇化发展,流域内 旱地、裸岩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田、灌木林、其它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1990年以后,由于生态建设相关政 策和项目的实施,流域内旱地和裸岩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大幅度增加,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交通工矿用地呈持 续增加趋势;1973年-2007年,各地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与土地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灌木林、灌草 地、有林地、其它林地、旱地和裸岩地之间的转化,土地利用强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流域内绝大多数地类分部 的平均海拔高程和坡度呈增加趋势,说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空间在扩大,趋向于高海拔和陡坡地区。
  • 资源信息
  • 资源信息
    包安明, 陈晓娜, 柳梅英, 张红利
    2010, 32(9): 1761-17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是现阶段积雪遥感监测及积雪水文学研究中积 雪面积信息获取的重要平台,但其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影像中混合像元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MOD02 HKM数 据为基础,通过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SMM,Linear Spectral Mixing Model)对研究区MODIS影像进行像元分解,从中 提取积雪面积信息,并进行精度评价。将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得到的积雪面积信息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提供的 MOD10A1日积雪覆盖数据影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可以较好的分解出像元中积雪 面积信息,其分类精度达0.88;相同位置上MOD10A1的积雪分类精度为0.80。说明,对MODIS影像上积雪信息提 取来说,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分类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 资源信息
    戴声佩, 马中华, 王强, 张勃, 张亚宁, 邹悦
    2010, 32(9): 1769-17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SPOT VGT-NDVI数据和旬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 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1999年-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 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和生长季NDVI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 的面积分别为6 9776km2和1 5928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 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 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③祁连山地区气温变化对草地植被 NDVI的影响强于降水,气温、降水与草地植被NDVI的最大相关性滞后期都为2旬左右。春季和秋季NDVI对气温 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较短,而夏季响应滞后期较长;④气温是影响典型草原生长的主要因素,夏季降水是影响植被 生长期内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高寒草甸草地生长的限制因子,而降水量则是沙漠草地、平原草地的生长 限制因子。
  • 资源信息
    刘亚龙, 王庆, 衣华鹏, 张明明
    2010, 32(9): 1777-1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植被的长期波动规律,对其持续性做出准确判断,是当前LUCC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R/S (重标极差分析)分析了1998年到2008年旬值NDVI序列和与之对应的旬值气温、降水、日照数等气象因子序列的 长程相关性,结果显示:NDVI序列和各个气象因子序列均存在长程相关性,并且Hurst指数存在突变点,气温、降 水、NDVI序列的突变点分布大致相同,分布约在55旬左右。在1~55旬时间尺度上,气温、NDVI序列的Hurst指数 大小很相近,呈很强烈的长程相关性。分析得出气温、降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影响NDVI的长程相关性,日照时间 对NDVI其持续性影响甚小。NDVI时间序列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分形特征,植被演变存在状态持续性及其内在的周 期循环长度,从而为植被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证结论。
  • 资源信息
    王莉雯, 卫亚星
    2010, 32(9): 1783-17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净初级生产力(NPP)的估算精度,需要充分认识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对NPP估算结果的 影响差异,即NPP的空间尺度效应问题。本文借鉴了多种成熟的光能利用率NPP模型的优点,同时充分考虑了研 究区生态环境的典型特点,建立了针对研究区域的基于光能利用率原理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选取 了具有空间尺度代表性的4种遥感数据作为NPP遥感估算模型的输入参数,估算了4种空间分辨率的NPP模拟值, 对比分析了这4种分辨率的土地覆盖类型空间格局的变化和NPP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 的降低,NPP的模拟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其变化的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分辨率由30m降低为1km时,NPP模 拟值变化程度最大,增加了15.7%。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白宪臣, 贺子奇, 张义忠
    2010, 32(9): 1792-17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民居蕴含着鲜明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朴实的建筑生态观,揭示了不同环境中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客 观规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哲学、美学、伦理、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观念,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以及邻 里和睦关系等内涵,正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建设理念。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极其宝贵的历史文 化资源不可再生,农村建筑和生态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对 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传统民居建筑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 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建筑形式与地域文化,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济承载 能力,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本文以豫西民居为例,在分析探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与生态资 源价值基础上,按照分门别类,确定重点,按级别制定保护措施,形成各级政府与居民相结合的保护管理模式,把规 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乡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在继承地域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基础上进行创新 性设计,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资源管理
    黄智, 李存芳, 汤建影
    2010, 32(9): 1799-18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既是一个新兴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本文基 于系统工程思想,运用文献研究与访谈调查、数理统计与软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收集整理的2000年-2009年 我国境内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跨区转移的112个项目为基础,提炼描述了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的特征 行为,分析揭示了这些行为的发生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的特征行为有12种, 发生频次最高的是“独资收购新建”,比率33.03%;区位选择的特征行为有9种,发生频次最高的是“资源运输市 场政策导向”,比率46.43%;②在可耗竭资源型企业特定的转移特征行为基础上,研究特定的区位选择特征行为 发生的概率,以及高发行为的规律,为真实地把握我国可耗竭资源型企业转移区位选择行为发生规律提供了一 个新视角;③“风险度”与“满意度”是基于转移的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驱动因素,这一发现为揭示我国可耗竭资 源型企业主体特征行为与企业区位选择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了一个新思路。
  • 资源管理
    邓仕槐, 肖鸿, 张小洪, 张延宗
    2010, 32(9): 1806-18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废物的不同处理方式对工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影响不一样。在考虑了工业系统内废物处理、循环、系统 间废物交换和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和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反映工业系统特点的能值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指 标体系,即能值节省率( PES)、产品转换率( PT)、能值产出率( EYR)、环境负荷率( ELR)、能值可持续指数( ESI)。以 攀枝花某硫酸生产企业和某钛白粉生产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废物交换前硫酸生产企业的PES、PT、EYR、ELR 和ESI分别为9.57%、8.52×108 sej/g、3.29、5.56和0.59,钛白粉生产企业这五个指标分别为3.59%、10.40×108 sej/g、 2.56、26.19和0.10;废物交换后硫酸生产企业的这五个指标分别为23.96%、7.22×108 sej/g、3.83、5.49和0.70,钛白粉 生产企业这五个指标分别为13.25%、7.72×108 sej/g、2.62、17.62和0.15。结果表明,这两个工业系统间的废物交换 可提高它们的可持续性。最后针对它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资源管理
    陈德敏, 胡耘通
    2010, 32(9): 1814-18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规划是一种规范矿产资源利用行为的制度设计,建立在尊重矿产资源自然属性、弥补市场机 制失灵以及减少个体非理性抉择的基础之上。究其本质,矿产资源规划是一种带有强烈法治印记的行政行为,因 而,政府权力的行使规则和标准决定了矿产资源规划应当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实体与程序便成为矿产资源规划达 致法治主义主要途径。但就现行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法律而言,关于规划的实体法律规范存在诸多不足和难以避 免的缺陷。以法治手段规范规划程序,尤其是规划制定程序显得十分必要,它在保障矿产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合理 性方面,成为一种理性的制度进路。
  • 中药材资源
  • 中药材资源
    江源, 李智, 马涛, 肖雁青, 闫世军, 张文生, 张文涛
    2010, 32(9): 1821-18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黄芩有效成分的含量与配比方式在地区间的分异规律,并得出中国野生黄芩的主要分布类型, 本研究在全国实地采样,用HPLC分析了35个样地共353份野生黄芩样本的4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并以测得的 4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与配比方式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对我国野生黄芩进行对比分析和分类研 究。结果显示:①黄芩有效成分的含量与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我国野生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地域差 异,地理环境接近的区域生长的黄芩质量比较相似;②就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而言,我国的野生黄芩可分为二大 类,其中C1型黄芩的有效成分含量低,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地、辽东低山丘陵、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C2型黄芩的 有效成分含量高,主要分布区包括黄土高原区和西辽河平原。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今后选用不同地区的黄芩药材提 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