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李文华, 刘某承
    2010, 32(5): 791-7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结构性的经济政策缺位,使得生态效益及相关的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以调整相关利益各方生态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促进协调发展。基于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和分析,本文明晰了中国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原则,分析了补偿的标准与途径,构建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同时就我国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Hannes Koenig, 李芬, 刘雪林, 魏云洁, 甄霖
    2010, 32(5): 797-8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增加,对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采取了一系列响应措施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其中通过生态补偿的途径来保护生态系统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的目的是结合脆弱生态区的研究结果,对近年学术界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补偿研究领域实质性进展进行论述,提出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向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效用,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影响的定量化研究发展;生态补偿研究在补偿标准厘定方面有了重要进展,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补偿主客体界定更具科学性。但是,应当充分重视相关研究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生态系统保护和满足人类福祉需求提供保障。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迟妍妍, 陆军, 饶胜
    2010, 32(5): 804-8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目前尚无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依托沙漠化防治区建立基于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以及基于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旨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空间评价的可行的评价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是准确衡量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指标选择以反映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为原则。以沙漠化防治区为例,植被生长、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侵蚀等情况是衡量防风固沙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植被生长、植被退化演变、土壤粒径和土壤侵蚀的四类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应用不同年份的变化值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方豫, 何洪林, 夏少霞, 鄢帮有, 于秀波
    2010, 32(5): 810-8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参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方法,建立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在已有监测研究开展的基础上,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化评估方法、数据需求及其可获取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已有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结合模型和替代指标等手段,开展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可行的。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研究,揭示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同国外流域尺度的研究相比,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健全、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存在差距,且缺乏相应的数据共享机制,这限制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认为应将生态系统服务监测纳入部门常规监测中,开展部门间综合监测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监测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相结合,加强生态系统新的监测能力;同时建立以流域为平台的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运行系统,实现流域范围内数据共享。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封志明, 黄河清, 姜鲁光, 于秀波, 甄霖
    2010, 32(5): 817-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以来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具有明显影响。本文利用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和防洪圩堤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水文模拟,对鄱阳湖区现状(2005年)和未来不同洪水情景下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计算了相应的蓄洪面积和容积。研究表明,2005年鄱阳湖洪水位曾一度超过双退圩堤进洪水位(18.50m),双退圩堤进洪后,湖泊面积实际扩大2385 hm2,相应增加6907×104m3湖泊容积。为了研究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未来洪水调蓄功能的可能变化,本文设置了20.50m、21.68m、22.59m三种洪水水位情景,分别对应万亩(666.67 hm2)以下单退圩堤蓄洪、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蓄洪、1998年历史最高洪水位重现三种可能情景,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与2005年相比,三种洪水情景下,鄱阳湖区退田还湖后将分别增加蓄洪面积1 7325 hm2,5 7198 hm2和6 5573 hm2,分别增加蓄洪容积7 1426×104m3,20 5545×104m3和34 9175×104m3,退田还湖工程可以有效缓解鄱阳湖区的防洪压力。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曹晓昌, 黄河清, 李芬, 龙鑫, 魏云洁, 杨莉, 甄霖
    2010, 32(5): 824-8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和统计学的Multinomial Logistic方法,研究生态补偿机制中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行为与选择的问题,确定农户是否具有生态补偿意愿,及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有近51.5%的受访农户接受生态补偿政策,23.7%的农户不愿意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还有16.3%的农户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选择维持原样的农户占8.51%。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收入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就业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激励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的重要因素;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是造成家庭人口数量多的农户生态补偿意愿高的根本动因;农业经营者老龄化现象是导致生态补偿意愿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农业生产流动资本投入的增多将弱化了农户的生态补偿意愿。由此得出,生态补偿的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维持农民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扶持农业优势(支持)产业形成,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益是生态补偿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盖力强, 李士美, 谢高地, 张彩霞
    2010, 32(5): 831-8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但迄今为止对生态系统服务流量过程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薄弱环节。本文以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为例,以2005年-2007年3年的定位监测数据为基础,研究了4类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过程。研究表明,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的年均生物量生产、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的范围分别为(497.48±33.66) 元/(hm2·a)、(2189.21±247.18) 元/(hm2·a)、(1432.40±454.32)元/(hm2·a)和(224.55±8.82)元/(hm2·a)。4类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流量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生物量生产、气体调节和水源涵养服务表现为连续性实现,而土壤保持服务为离散型实现。年内某些日,森林生态系统产生负的气体调节和水源涵养流量。就各月平均流量而言,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的最大流量发生在6月份,分别为274.74 元/(hm2·month)和47.89元/(hm2·month),生物量生产的最大流量出现在8月,为65.19元/(hm2·month),最大的气体调节服务流量出现在7月,为303.67元/(hm2·month)。对于生物量生产、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夏季产生的相应服务价值分别占38.11%、37.15%,25.67%和42.53%。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与强度的认知,同时能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保育提供依据。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韩 鹏, 黄河清, 姜鲁光, 李 芬, 甄 霖
    2010, 32(5): 838-8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存在着针对土地和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种生态补偿模式。以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模式对农牧户家庭生计的影响和农牧户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结果表明,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模式使农牧户畜牧种植规模明显减少,且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动劳动力转移、促使产品生产转向市场销售以增加家庭收入等。这种模式虽然在以规模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现代经济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但总体上具有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功能。另外,劳动力非农化的变化趋势表明,只有对农牧户的生态补偿持续进行一段时期,方可能使当地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得到显著改善。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曹晓昌, 姜鲁光, 李芬, 龙鑫, 魏云洁, 杨莉, 甄霖
    2010, 32(5): 849-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驱动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对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了解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认知和态度,采用多指标评估法对农民福祉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机会、水源、粮食和空气是当地与农民福祉最为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中劳动机会和粮食供给功能发生显著下降。不同地区农民福祉总体差异不显著,但福祉要素如收入水平、生产资料满意度、资源获取能力和营养获取能力存在差异。生态系统服务状况、收入来源和交通条件等是造成福祉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1999年-2009年,固原农民福祉由31.5增至48.6,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收入提高是导致福祉变化的重要原因,生产资料满意度下降是制约农民福祉提高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尝试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以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为目标的各类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刘桂环, 文一惠, 张惠远
    2010, 32(5): 856-8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市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官厅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如何在保证官厅水库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护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所需的水资源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官厅水库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来探讨其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分析官厅水库流域198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并结合库区实际情况,本文量化了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与反馈,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机制,探讨了生态补偿标准,并分析了4种生态补偿方式,即资金补偿、政策补偿、产业补偿和智力补偿的可行性,最后提出未来将通过情景分析法量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提高官厅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可操作性。
  • 专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
    骆世明, 秦钟, 徐华勤, 张锦, 章家恩
    2010, 32(5): 864-8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稻鸭共作稻田系统的农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涵蓄水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为 1 8104.82元/ hm2,比常规稻作系统高15.64%左右。其中,稻鸭共作系统物质生产的功能价值为6720元/hm2,所占比例为37.12%;环境调节功能价值量为1 1384.82元/ hm2,主要表现为调节大气、土壤养分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两者对环境调节功能价值的贡献率可达77.48%。而常规稻作系统的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大气,单项所占的比例为65.34%。稻鸭共作与常规稻作系统涵蓄水分功能的价值对环境调节总功能价值量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分别为14.16%和17.60%。稻田养鸭兼顾了控制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维持和保育土壤肥力等,更有利于稻田系统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宋保平, 田祥利, 延军平
    2010, 32(5): 873-8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尺度区域旅游规划兴起背景下,本研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为例,基于客源群体差异角度,运用认知度和偏好度等值线图对大区域旅游景区认知和选择偏好规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成熟型和稳定型旅游景区形成认高知度聚集区,成长型和开发型旅游景区形成低认知度分散区;②旅游景区选择偏好形成聚集区和辐射区,数量选择偏好存在差异,旅游景区空间显示偏好与交通通达性密切相关;③大区域旅游景区认知度和选择偏好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形成了以认知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偏好和出游倾向。
  • 旅游资源
    杜芳娟, 李坡, 吴清林, 熊康宁
    2010, 32(5): 880-8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审美是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旅游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一样,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这四种审美心理要素的深入分析是解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关键。对喀斯特洞穴探险而言,其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不仅能通过刺激游客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来获取美感,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通过体力和技术的挑战,刺激挑战者的心灵,达到更高层次的愉悦。本文通过对喀斯特洞穴探险旅游审美心理四要素进行分析以及对洞穴探险者的审美体验倾向进行调查,发现在洞穴探险旅游活动中,审美心理的四要素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产生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洞穴探险者也具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倾向和需求,对洞穴探险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旅游资源
    李悦铮, 王恒, 邢娟娟, 杨金桥
    2010, 32(5): 886-8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基础之上,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偏好和海岛型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以大连广鹿岛为例,采用心理学研究中的“开窗”实验范式,使用E-Prime软件测算反应时,计算被试的偏好指数,运用改进后的综合评价模型比较各旅游景区的开发潜力,为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广鹿岛的实证分析发现,其旅游资源总体质量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广鹿岛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排名依次为:仙女湖、彩虹滩、月亮湾、帆坨子。仙女湖景区作为广鹿岛最具开发潜力的景区应得到优先开发。
  • 旅游资源
    刘力, 吴慧
    2010, 32(5): 892-8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动机细分旅游市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策略。文章在对到九华山旅游的韩国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发现韩国游客到九华山旅游的动机主要有5种:即佛教朝拜、亲近自然、休息放松、文化体验和便利与购物。基于动机因子的K-均值聚类分析将韩国游客分为多目的追求、休憩和体验3种类型,其中休憩型游客占的比重最大为43.9%,其次是多目的追求型为32.4%和体验型游客为23.7%。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韩国游客类型与性别、年龄、职业、个人月均收入、受教育水平、游览次数、宗教信仰、停留时间、旅行方式、购物偏好、满意水平等人口统计和旅行相关特征的关系,分析了各类型韩国游客的特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提出3点管理建议: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改进和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 旅游资源
    刘 佳, 张广海
    2010, 32(5): 899-9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滨海城市是我国开展滨海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定量测度不同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加以比较来确定其开发类型与等级,对于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合理规划与开发具有极大地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选择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开发条件、区位交通优势、社会经济保障、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影响与制约滨海旅游发展的5个方面构建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建立潜力评价模型;依据同一时间截面各指标数值,定量测度与评价各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把各潜力指数和综合潜力指数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滨海城市划分为四类开发潜力类型,进一步确定不同城市的旅游开发功能与发展方向。通过对我国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将潜力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滨海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理论依据。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封志明, 杨艳昭, 赵霞
    2010, 32(5): 907-9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全球近50年来分析的粮食总产、单产、播种面积、人均产量等指标的深入剖析,定量揭示了全球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粮食生产格局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和空间集中性特征。从时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明显减慢,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粮食总产波动明显,主要原因是同期发达国家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增速减缓。从空间格局上看,全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集中性,主要生产国集中在亚洲和北美洲,欧洲曾是世界粮食主要生产地区,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国粮食产量下降趋势明显;非洲和大洋洲历来是粮食生产最少的区域,其中非洲地区的粮食总产近年来呈稳定上升趋势,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粮食生产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点。从地区差距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粮食单产和人均产量差异明显,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上述结果表明,巨大的时空格局差异不仅是造成区域粮食供求形势紧张的根源,也是引发全球粮食粮食危机的重要原因。
  • 资源经济
    陈辉, 牛叔文, 吴文恒
    2010, 32(5): 917-9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城乡发展差异显著,消费水平不一,造成人口消费占用的资源环境空间差距较大。本文探究城乡不同消费群体的资源环境影响效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促进城乡科学协调发展。基于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单位人概念,研究了1957年-2005年中国城乡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时序变化及相对状况。结果表明,当前1个单位人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相当于1950年代6~7个单位人的压力;1个城镇居民消费占用的资源环境空间约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消费占用的空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超过农村居民约20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增加了34.2倍,农村居民增加了8.33倍;1957年城镇居民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占36.09%、农村居民占63.91%,2005年城镇居民占68.05%、农村居民为31.95%;1997年之前农村人口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占较大份额,1997年以来城镇人口消费成为资源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
  • 资源经济
    黄和平, 江民锦, 伍世安, 姚冠荣, 智颖飙, 周早弘
    2010, 32(5): 924-9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生态效率角度,利用改进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江西省2000年-2008年资源环境强度与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省在经济增长快速推进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水资源消耗增长比较缓慢;COD和SO2的排放量下降趋势也基本相同,但其历年排放总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在资源环境强度下降的同时,江西省能源消耗强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用水强度和建设用地强度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OD和SO2的排放强度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江西仍然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其综合绩效指数有相对下降趋势;④江西省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从大到小排名,2000年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SO2排放绩效>能源绩效>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用水绩效;到2008年则是: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能源绩效> SO2排放绩效>建设用地绩效>COD排放绩效>用水绩效。最后,本文就提高江西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江西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讨论。
  • 资源经济
    周力
    2010, 32(5): 932-9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本研究测度了中国省级的绿色创新指数,结果显示:绿色创新水平整体上呈现了由西至东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基于1999年-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源禀赋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省际间绿色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禀赋(特别是煤炭)与绿色创新之间呈现了良性互动机制;目前,我国绿色创新动力主要溯源于能源的污染性、而非稀缺性。如何构建有效的“节能”型绿色创新激励机制,应是进一步关注的焦点。
  • 资源经济
    曹杰, 李廉水, 张慧明, 周德群
    2010, 32(5): 940-9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衰退矿区的跨区域进入模式选择影响了企业投资于当地的利润水平以及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徐州矿务集团公司为例,分析了衰退矿区跨区域战略转移的进入模式绩效,研究表明:低控制模式财务绩效整体上劣于高控制模式,控股模式未必稳定,进入模式绩效可能存在类资源诅咒现象。进而指出,进入模式的资源承诺、控制程度与盈利能力决定了财务绩效的差异性;协调成本决定了控股合资的非稳定性;企业的区位与进入模式风险水平导致了绩效的类资源诅咒性。因此为促使企业以高控制模式进入,降低协调成本与风险水平,建议:①微观层面,跨区域转移的衰退矿区企业必须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强化企业核心资源的培育,加强控股企业的资源整合;②宏观层面,针对采矿权的市场化,政府可应用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市场必须采用公开市场的方式进行招标、竞标、拍卖,建立严格的产权登记制度。对于跨区域开发资源且附带建设基础设施的衰退矿区企业,政府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 废弃物利用
  • 废弃物利用
    段增强, 刘 忠
    2010, 32(5): 946-9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分县农业统计数据,以我国化肥区划二级区中的主要农区为研究单元,估算了我国畜禽粪便资源量总量及在主要农区的分布,并以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当量负荷为指标评价了畜禽粪便区域环境风险。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26.6亿t猪粪当量。黄淮海平原区和长江两岸平原区是畜禽粪便产生量最大的两个区域,累积超过全国畜禽粪便量的20%。全国24个农区中有4个区的猪粪当量负荷超过30t/hm2的环境限量,有9个区的猪粪当量负荷超过20t/hm2的全国平均值。随着畜禽养殖日益集约化,各区域内部畜禽养殖业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因此除了上面提到的4个高环境风险区外,其他区域内部也有局部高风险区的存在。
  • 废弃物利用
    潘瑜春, 王妍, 阎波杰, 殷红梅, 赵春江
    2010, 32(5): 951-9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畜禽废弃物是一种良好的可再生有机资源,蕴藏着大量的养分和能量,如果将这些资源加以综合利用,不仅可以遏制我国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而且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若使用不当就会引起对水体、土壤、大气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危险,为合理利用畜禽废弃物养分资源,实现从畜禽废弃物养分向农用地养分的转换,本文以环境科学、农业生态学、畜禽养殖、土壤环境学和作物栽培学等基本理论为基础,在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系统分析了畜禽废弃物养分向农用地养分转换的影响因素,并在充分考虑了地块间的空间差异性,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技术,结合预测点与居民地和规模养殖场的距离权重和面积权重方法及建立的畜禽废弃物养分分配模型实现畜禽废弃物养分资源分配,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应用。其中农用地中畜禽废弃物氮养分资源含量平均值为541.896kg,最大值2511.705 kg,最小值66.698 kg,总量459 5819.788kg。并将计算结果与普通的空间插值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本文研究的分配方法更符合畜禽废弃物养分资源施用的实际情况。该法可为畜禽废弃物无污染应用研究及养殖业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黄秀欣, 吴群, 张基凯
    2010, 32(5): 959-9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非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耕地非农化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提出了各地级市耕地非农化的最优配置数量。研究结果表明:①17个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都在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3%,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无法低估的;②耕地非农化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总体分布趋势上看,贡献率由鲁东地区向鲁西逐渐递减;③各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不仅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城市化、二三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⑤根据各地耕地非农化的最佳配置值与现实配置量之间的差异进行耕地非农化适度性分析,发现鲁中地区的适度性最高,而鲁东地区和鲁西地区则分别出现了耕地非农化严重过度和严重滞后现象。
  • 土地资源
    胡伟艳, 渠丽萍, 张丽琴
    2010, 32(5): 970-9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满足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与规划因素;然后利用武汉市1993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应用主成分回归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增长、城市非农化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增量供给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选择土地产出率较高的工业用地模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促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供给和构建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方向。
  • 土地资源
    杜素芹, 关小克, 姜广辉, 罗政, 王锐, 张凤荣, 赵婷婷
    2010, 32(5): 976-9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入手,分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里,其由首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转变为新兴卫星城过程中粮食生产数量规模变化的特征。进而,构建“顺义区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扩散度”与“不同产量水平区域空间重心”两个模型定量研究12年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灰色综合关联度法探索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96年各水平空间单元均较为分散,空间重心集中于全区中部;而12年之后,高水平和无粮食生产区域出现显著集聚,空间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南位移8.06km和5.17km;粮食播种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与粮食产量变化呈强相关,是顺义区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土地资源
    冯仁勇, 吴玉鸣
    2010, 32(5): 985-9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对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关系研究主要针对非岩溶区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为更好地揭示岩溶区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本文以广西岩溶分布面积最广的河池地区为例,选取1997年-200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深入分析了岩溶地区城镇化与耕地的数据变化特点,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方法对岩溶区城镇化与耕地总量的相关性与长期均衡的变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池地区的城镇化长期处于低水平缓慢上升状态;耕地承载力脆弱,耕地数量不断下降;城镇化与耕地总量之间不仅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岩溶区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动之间的关系。
  • 土地资源
    牛星, 吴冠岑
    2010, 32(5): 992-9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益严重的土地生态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形成了很大威胁,并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土地生态安全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发现土地生态安全危险事件的发展趋势并进行预警。针对以往常权评价难以体现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中动态性要求的缺陷,本文将变权理论引入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基础权和预警指标值的动态发展趋势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惩罚型变权模型,并用该模型对淮安市1996年-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变动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惩罚型变权评价模型能够对基础权重做出局部调整以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动态性要求,1996年-2005年间淮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的总体水平也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三方面协同作用稳定处于轻警区间并有所提升,而且这一趋势将延续到2006年-2010年。
  • 土地资源
    成升魁, 姜鲁光, 龙鑫, 杨莉, 甄霖
    2010, 32(5): 1000-1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水土资源作为自然灾害承险体的角度,探讨水土资源对旱涝灾害的承险脆弱性。研究构建了影响水土资源承险体的脆弱性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并结合通用脆弱性指数(PVI)对影响水土资源的承险脆弱性的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物理暴露量以受灾面积以及灾害的等级和发生的频率来表征,内在脆弱性以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来表征,区域应灾能力分为基础应灾能力和专项应灾能力,基础应灾能力以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表示,对旱灾的专项应灾能力以有效灌溉面积、水库库容量、机井数目、水田缺水率和旱地失灌率表示,涝灾以提防长度和水库库容量来度量。通过评价水土资源的承险脆弱性,可以为减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资源管理和减灾投资提供依据。
  • 土地资源
    胡智超, 龙花楼, 邹健
    2010, 32(5): 1006-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明了推进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基于我国粮食需求与开发优势,结合国际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分析,指出东南亚与南美洲是我国进行国际土地资源投资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北美洲、欧洲与大洋洲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只能作为我国进口粮食供应地区。基于目标国家的政局稳定性、开垦意愿、引进资金需求、与我国外交关系及国际合作历史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选择主要合作国家,并结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目标国家进行了类型划分,再依据类型划分结果初步探讨了合理开发利用国际土地资源的战略措施,即国际粮食市场直接购买、获利型土地投资开发利用与粮食返销型土地投资开发利用等三种战略,从组建开发企业、建立完善金融保险体制和完善税收与劳务输出体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