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栏:低碳经济研究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
    付加锋, 刘小敏
    2010, 32 (2):  205-210. 
    摘要 ( )   PDF(1425KB) ( )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人类必须一致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在面对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时的政策选择难度加大,情景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景不可能在先设定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再采用反演方法设定情景并保障减排目标的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景的设计要更多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和能源技术、经济竞争力,并在经济稳定发展情况下对发展低碳经济有一定的投入。因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景的设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约束下,通过调整部门能源需求的驱动因素加以实现。然而,“低碳”经济情景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通过不同情景设计来选择较为适合中国发展的低碳经济情景模式。本文将对构建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情景框架,关键指标的选择与设定,情景逻辑性检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程晓凌, 黄园淅, 李艳梅, 张雷
    2010, 32 (2):  211-217. 
    摘要 ( )   PDF(3274KB) ( )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③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率以逐步减缓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以及最大限度地改善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是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程晓凌, 李艳梅, 张雷
    2010, 32 (2):  218-222. 
    摘要 ( )   PDF(1589KB) ( )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形势下西北地区碳排放及低碳化发展研究
    程晓凌, 鲁春霞, 马蓓蓓, 薛东前, 张雷
    2010, 32 (2):  223-229. 
    摘要 ( )   PDF(1214KB) ( )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基本突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碳排放压力日趋增大的新形势下,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着权衡发展权与排放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与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碳排放的数量和结构变化进行回顾,并利用SPSS软件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消费特征、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等方面对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省的客观实际,指出其今后应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三次产业、低碳生活和碳汇的五个层面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即:①创建有机、生态、高效的新农业;②优化二产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园区,改善能源消费;③聚焦产业链两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倡导绿色消费,塑造低碳生活;⑤植树种草,扩大碳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
    朱守先, 庄贵阳
    2010, 32 (2):  230-234. 
    摘要 ( )   PDF(645KB) ( )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论文以东北地区振兴为背景,探讨吉林市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提出吉林市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建议。吉林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工业重镇,已形成了以石化、汽车、冶金、电力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实现吉林市产业升级和现代化改造,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本地自然资源条件和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将吉林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状态;通过多种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普及先进高效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核电技术;促进低碳生产方式、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实现大规模减排温室气体目标,以利于吉林市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更全面、系统、并力求实际地展望和创造自己未来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
    陈群, 陈操操, 李铮, 刘春兰, 王海华, 朱世龙
    2010, 32 (2):  235-241. 
    摘要 ( )   PDF(2260KB) ( )  
    CO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是制定CO2减排战略、政策以及开展CO2减排行动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定量计算北京市1997年-2007年产业终端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量及其每年的变化轨迹,然后利用LMDI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变化对北京市CO2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年-2007年间,北京市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上海水平。推动北京市CO2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快速增长,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效应对CO2排放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增加,能耗强度效应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抑制CO2排放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制定碳减排战略、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模型现状和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蒋金荷, 吴滨
    2010, 32 (2):  242-247. 
    摘要 ( )   PDF(835KB) ( )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展低碳经济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创新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中国未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满足基本的人文发展需求是研制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首先概述了全球CO2的排放特征,再对当前碳减排模型中不同模型的特点、存在问题作了阐述,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开发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涉及的3个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问题,发展中国家环境-经济模型构建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模型GIS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系统设计
    付加锋, 高庆先, 师华定, 王占刚
    2010, 32 (2):  248-254. 
    摘要 ( )   PDF(5066KB) ( )  
    发展低碳经济,进行技术引进和创新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参与国际合作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基础数据库进行了分析、设计与建库,数据库主要包括4类数据:“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社会经济人口数据库”、“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和“元数据库”。本文将低碳经济模型中的各种条件、指标与空间要素结合,利用GIS技术对其进行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研究,在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低碳经济模型GIS空间分析系统,提供低碳经济模型可视化、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空间分布表达、趋势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功能。经实践验证,证明该系统能直观反映不同区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未来情景类型,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演化规律研究提供应用支撑,为环境决策和节能减排提供有效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
    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
    夏军, 张翔
    2010, 32 (2):  255-260. 
    摘要 ( )   PDF(1416KB) ( )  
    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水工程设计和水资源规划管理中的直接应用和推广面临不确定性问题的挑战。本文以汉江上游流域为例,对比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影响的研究成果,指出没有考虑气候变化对流域下垫面条件的影响是导致径流量预测存在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影响的研究成果,采用扣损失法计算汉江上游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由于没有考虑气候变化对生态需水、汛期洪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影响的评价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针对主要涉及的气候要素模拟的可靠性,以及对径流影响因素和相关规划要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全面评价,是水工程设计和水资源规划管理中应用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闸坝对重污染河流水质水量作用规律的分析与讨论
    高洋洋, 刘子辉, 左其亭
    2010, 32 (2):  261-266. 
    摘要 ( )   PDF(1320KB) ( )  
    在人口密度较大、生产生活相对集中、水质污染较严重的流域(如淮河),如果闸坝(或水库)调度不当,常常会导致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目前,国内在典型闸坝的水质水量作用规律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本文以作者在淮河流域沙颍河槐店闸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发现河道实际水质变化情况与先前认识的闸坝作用规律并不完全一致。综合分析其原因,认为以前很少考虑底泥因素。因此,本文预测了考虑底泥之后闸坝对重污染河流的水质水量作用规律,把COD、氨氮浓度变化沿河流位置分别划分为Ⅶ段、Ⅳ段;并提出了在实验结果基础上构建水质模型,进行闸坝扰动河流底泥的模拟研究,重新全面分析闸坝的作用规律;并对闸坝作用规律研究的4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这对于重污染河流闸坝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黄河清, 李志涛, 王夏晖, 张明庆
    2010, 32 (2):  267-273. 
    摘要 ( )   PDF(2218KB) ( )  
    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理论基础,利用鄱阳湖流域1992年-2006年间经济和水环境污染因子变化数据,选取典型水环境污染因子,建立表征水环境整体质量的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并分析模拟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经济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EKC曲线的特征,尽管鄱阳湖流域目前的水环境污染程度尚不显著,但其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冲突”阶段,主要是由于流域内产业结构不合理所致。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逐步加强环境教育以提高流域内人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还需对生态脆弱的地区实施生态补偿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水危机意识与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高媛媛, 韩鲁杰, 王岩, 王喆, 王红瑞
    2010, 32 (2):  274-281. 
    摘要 ( )   PDF(2383KB) ( )  
    北京水资源本身的不足,水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其成为中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加之南水北调推迟五年进京,更加剧了北京水资源严峻的形势。本文在对北京市居民水资源危机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北京水资源危机的特点以及在水危机意识下已采取和应进一步采取的对策。在借鉴国外水资源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途径,即提高水资源使用者的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提高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雨洪利用、实施虚拟水战略、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加强地下水的储备以及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居住区屋面集雨资源的潜力分析
    VAN VEENHUIZEN René, 蔡建明, 和克俭, 季文华
    2010, 32 (2):  282-289. 
    摘要 ( )   PDF(4015KB) ( )  
    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传统的供水方式正面临严峻挑战,雨水利用这一古老的水资源利用技术,被实践证明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城市其他不透水面集雨利用相比较,屋面收集的雨水水质高,因此屋面集雨利用系统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本文建立了居住区屋面集雨利用潜力的计算方法,并据此计算出北京2002年~2007年居住区屋面依据实际年降水量和多年平均降水量可收集的水量分别为2.16亿m3和2.75亿m3,雨水利用对家庭生活用水的节水效率分别为7.2%和9.3%。通过分析影响北京雨水利用的因素,预测了2020年北京居住区屋面可收集水量与不同情景下的收集利用量。最后针对北京雨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路建设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曹龙熹, 孔亚平, 张科利, 张卫香, 张卓栋
    2010, 32 (2):  290-295. 
    摘要 ( )   PDF(1880KB) ( )  
    本研究结合公路建设对流域水文过程的作用机制,从公路建设、环境背景以及路河作用三方面选取12个基本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提出了进行公路对区域水资源潜在影响以及现状路网影响程度的评价方法,并在层次分析法的支持下以綦江流域为例进行了评价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公路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受地形条件和路河位置关系影响显著,单位长度路段的影响强度取决于公路施工强度和影响范围,但不同等级的公路对流域尺度的影响强度则由公路长度和单位长度路段特征共同决定。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指导区域水资源评价和交通建设规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ELES模型的生活水价与城镇居民承受能力研究
    周春应
    2010, 32 (2):  296-302. 
    摘要 ( )   PDF(773KB) ( )  
    为探讨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生活水价承受能力差异,以协调生活水价改革与居民承受能力的矛盾,本文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2000年-2007年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对居民生活水价承受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费支出负担水平随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呈现出减轻的趋势;需水收入弹性随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大;最低收入户各期的基本需水支出均没有得到满足,低收入户的生活用水基本需求支出处于警戒位置,中高收入户各期的基本需水支出均得到了满足。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生活水价及居民承受能力的分析,认为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对生活水价承受能力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受到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江苏省在制定水价政策及水价改革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特别是在水价的连续性上调过程中,要协调好生活水价改革与城镇居民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卢亚灵, 许学工, 颜磊
    2010, 32 (2):  303-308. 
    摘要 ( )   PDF(4025KB) ( )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化环境下中国干旱综合应对措施探讨
    翁白莎, 严登华
    2010, 32 (2):  309-316. 
    摘要 ( )   PDF(3247KB) ( )  
    我国干旱具有普遍性、连续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征,旱灾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还进一步影响水循环及其伴生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沙过程。变化环境下,我国干旱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表现在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受旱范围不断扩大、影响领域扩展、灾害损失加重,如何应对变化环境下的干旱,已成为我国实现和谐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有效综合应对我国的干旱问题,本文从三个时间层面上探讨了干旱的应对措施;从长期宏观发展战略层次上,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和工业产业结构),可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危害;在中尺度时段上,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是干旱综合应对的重点;在短尺度时段上,需制定有效应急预案,保障应急水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水分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
    潘学标, 潘志华, 妥德宝, 夏哲超, 张璐阳, 赵沛义, 周蒙蒙
    2010, 32 (2):  317-322. 
    摘要 ( )   PDF(744KB) ( )  
    水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动态。文章从生态缺水的角度,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缺水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6年武川县天然草地、灌木、乔木、农作物生长季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0.3mm、193.4mm、213.3mm、158.6mm,最小生态缺水量分别为93.1mm、38.2mm、251.5mm、96.6mm,植被生态系统继续向退化方向演替。合理调整植物品种结构,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当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紧迫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江源地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
    陈卓奇, 王军邦, 肖桐
    2010, 32 (2):  323-330. 
    摘要 ( )   PDF(6462KB) ( )  
    三江源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目前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现状下,其内部的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现象,这种退化过程极大的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本文从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出发,利用IPCC提供的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建立了三江源地区基于NPP的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对其进行了脆弱性等级划分,发现脆弱度等级随平均高程的增加而增高,根据插值得到的降雨量和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发现中度以上脆弱度主要分布在500mm等降雨量线以西,重度以上脆弱度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雨量线以西,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350mm等降雨量线以西。可见该区的脆弱度与降雨量有很大关系。湿润指数-30等值线很好的标示了大部分中度以上脆弱度,因此可见在这一区域水热交互作用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更重要的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隐患因素的矿业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丁晓静, 高红娟, 高香玲, 王耕
    2010, 32 (2):  331-337. 
    摘要 ( )   PDF(1738KB) ( )  
    本文针对矿业城市中各种灾害因素对生态安全的威胁和影响,从生态隐患视角提出生态安全是隐患因素触发概率、损失度和响应能力的函数,并依据隐患因素触发的空间,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圈层角度,初步确定基于五大圈层结构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风险度量与模糊优选理论,提出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模糊循环迭代评价模型,并同时可以得到方案隶属度和目标权重,最后将其应用于辽宁省矿业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结果表明,铁法市、抚顺市、阜新市、本溪市和鞍山市生态安全性指数较低,均在0.5以下,且为煤炭—冶金型矿业城市,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资源短缺以及采矿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生态安全的巨大压力;葫芦岛市、清原县、瓦房店市、宽甸县和凤城市等生态安全性指数较高,其矿业生产涉及有色金属和化工等行业,矿产资源开采量较小,生态安全隐患的影响也较小。该模型科学、实用,为解决矿业城市在决策信息不完全确知情况下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提供了理论和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中国特大城市要素效率及其提高潜力研究
    郭腾云
    2010, 32 (2):  338-345. 
    摘要 ( )   PDF(1000KB) ( )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及其提高潜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①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水平一般,且大部分城市要素效率偏低;②导致要素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偏低;③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的提高潜力都比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提高的空间分异现象;④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的提高潜力与城市规模等级呈负相关的关系。从要素效率和提高潜力上看,主要特大城市土地等资源紧张的原因主要在于利用效率不高,因此,通过技术进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成为这些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高要素的效率应成为我国政府主导型特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策略和缓解其土地等资源紧张的有效方式;提高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区域的技术经济水平应成为提高城市要素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综合生产能力地区间差异的定量评估
    陈百明, 杜红亮
    2010, 32 (2):  346-352. 
    摘要 ( )   PDF(1254KB) ( )  
    我国历来较多关注食物中的粮食,而忽视畜产品、水产品等其它食物类型,使得在分析地区食物生产能力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区域间的土地利用统筹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强对地区间食物生产能力差异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各类食物的折算入手,以县为研究单元,从土地生产食物的现实能力、持续能力和潜力3个角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旨在对各县的食物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定量计算,其中现实生产能力、持续生产能力、产出潜力分别考虑的要素有单位食物生产用地的生产能力和食物生产用地变化指数,生产基础稳定性、生产能力稳定性和投入-产出能力,单位食物用地的食物生产潜力和食物用地的增长潜力。在此基础上,首先统一折算各类型食物为等谷量单位来计算各指标的具体值,并利用标准化方法将各指标值转换为可进行统一运算的标准值,然后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并计算而求得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值,最后根据其大小而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和极低等5个级别,以便于对结果进行分析。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结论能得到较合理的解释,说明该方法具有推广和应用的可行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DEA模型的江苏省204国道样带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陈玉福, 张富刚, 张潆文
    2010, 32 (2):  353-358. 
    摘要 ( )   PDF(1208KB) ( )  
    进行农业生产效率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区域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204国道样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四期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类指标,运用DEA模型方法开展了农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区域农业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1980年综合效率平均值最高,达0.9679,1990年最低,为0.9322;②除如皋市外,中部其他地区农业经济效率普遍较高,南部和北部地区农业综合效率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综合效率的高低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因素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灌南、滨海、东台3个地区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一直处于有效状态;响水县一直处于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状态;常熟市农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一直处于无效状态;其他地区都在不断变化中。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过去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导向、管理与技术进步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省能源经济系统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陈兴鹏, 杨冕, 杨福霞
    2010, 32 (2):  359-365. 
    摘要 ( )   PDF(1077KB) ( )  
    能源经济系统的优化不仅是实现区域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案例,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进而运用结构分解模型,对比分析了影响单位GDP能耗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GDP与能耗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促进甘肃省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产业结构变动对全省能源强度降低的贡献份额较小;对能源强度降低贡献较大的为第二产业的效率份额与结构份额,而第三产业结构份额对能源强度降低的贡献为负。文章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关键技术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三个角度提出了甘肃省能源经济系统的优化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预警原则与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褚晓琳
    2010, 32 (2):  366-371. 
    摘要 ( )   PDF(645KB) ( )  
    预警原则作为一种新颖的环境资源管理手段,其对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的有效性已为一些国际协定和国外立法所确认。适用预警原则应满足以下条件:存在不确定危险;遵循成本收益分析原则、比例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并定期检查、适时调整。目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有必要在未来制定一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法》。而当务之急是尽快修订现行《渔业法》,将预警原则确定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应通过建立综合性海洋管理部门、大量搜集科学信息、拓展群众参与途径、以及根据各海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预警原则,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域城市水交易中“保护价格”的计算
    刘慧, 张国珍
    2010, 32 (2):  372-379. 
    摘要 ( )   PDF(2034KB) ( )  
    从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解决水资源短缺以及污染物排放最为有效的经济手段就是建立完善的水交易市场。本文研究市场机制中水交易的价格,应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提出水交易的最低价格——“保护价格”的概念,而后利用模糊数学法、C(费用)-Q(处理规模)-S(等标负荷量)模型以及水污染损失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黄河流域兰州段的工程水价、环境水价、资源水价、污染治理的投资费用以及水污染的经济损失费用,从而得出黄河兰州段“水权交易保护价格”和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保护价格”分别为7.27元/t和0.98元/t,以期提供合理的水交易价格,确保水交易双方能够达到环境与经济双优的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