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8-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水资源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分异
    李红新, 孙才志
    2008, 30 (10):  1442-1448. 
    摘要 ( )   PDF(642KB) ( )  
    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用水效率。根据辽宁省14个城市1999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选择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以及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等作为输入指标,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输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计算出各指标的规模冗余率与技术冗余率,进而计算出用水相对效率,并对其在时空上的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这可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研究发现,水资源利用的规模冗余率与人均GDP的关系同库兹涅茨理论相吻合,而技术冗余率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从而为人们利用规律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分析
    顾康康, 刘景双, 王明全, 赵卫
    2008, 30 (10):  1449-1455. 
    摘要 ( )   PDF(818KB) ( )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建立了用水比较优势的计算模式,用以计算和分析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并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该省用水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1997年~2005年辽宁省工业用水和林牧渔用水具有相对优势,但是灌溉用水始终处于比较劣势,用水效益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影响,生产用水的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较之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2005年该省城市生活用水具有相对优势但渐趋减弱,农村生活用水处于比较劣势但日益改善,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主要源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生活用水的竞争使用;生活用水比较优势也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其区域分异与城市化率呈显著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年~2004年东北地区四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蔡福, 陈鹏狮, 纪瑞鹏, 米娜, 明惠青, 张淑杰, 赵先丽
    2008, 30 (10):  1456-1462. 
    摘要 ( )   PDF(1136KB) ( )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3~9)mm/10年,辽宁中部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减幅为(3~7)mm/10年。夏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以减少为主,黑龙江中部和辽东半岛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20~40)mm/10年。秋季,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减少,黑龙江东部局部、吉林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6~10)mm/10年。冬季,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降水显著增多,增幅为(1~3)mm/10年,辽宁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显著减少,减幅为(1~2)mm/10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羊河流域武威盆地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冯起, 郭瑞, 翟禄新, 张永明
    2008, 30 (10):  1463-1470. 
    摘要 ( )   PDF(1074KB) ( )  
    水文循环的变化趋势分析是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武威盆地的水分循环与转化直接影响全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特别对下游民勤盆地的生态恢复至关重要。根据武威盆地1956年~2000年降水、径流系列资料和农田灌溉用水资料,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盆地水循环要素进行分解,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检验分析了9个主要的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武威盆地1956年~2000年降水量和年总蒸散量没有明显增加;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盆地入流量、盆地出流量、盆地净入流量和土壤水分净通量均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盆地内年土壤水分通量则变化趋势不明显。人类活动强化了盆地内水分循环,并没有使武威盆地水资源消耗量明显增加;农业灌溉不仅袭夺了盆地内地下水的蒸发,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红崖山水库入库流量的持续减少,主要是上游出山口径流的减少和东大河外调水量的增加所致。研究结果可为缓解流域水资源紧缺、制定科学的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负载指数的中国水资源三级流域分区开发潜力评价
    封志明, 刘登伟, 张丹
    2008, 30 (10):  1471-1477. 
    摘要 ( )   PDF(8299KB) ( )  
    本文厘定了基于流域尺度的水资源负载指数概念,以《中国水资源分区》为基础,采用ARC/INFO软件,统计分析了一级、二级和三级流域分区的水资源负载指数,定量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程度与开发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全国水资源负载指数属于Ⅲ级水平,水资源利用程度中等,开发潜力较大;从一级流域分区、二级流域分区到三级流域分区,负载指数空间分布逐步细化,开发潜力低的地区范围从黄淮海地区逐渐向松辽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扩展;三级流域分区尺度,全国71.4%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大,居住着全国33.2%的人口,而45.9%以上的人口聚集在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潜力有限的15.4%的土地上;十大流域负载指数地域差异明显,淮河、海河流域85%以上、黄河流域60%的地区属于低水平开发潜力,西南诸河流域全部属于高水平开发潜力,其中,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太湖水系开发潜力有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阳市居民生活供水状况改善的支付意愿
    曹红斌, 蒋瑜, 金子慎治, 李强, 张郡
    2008, 30 (10):  1478-1483. 
    摘要 ( )   PDF(1146KB) ( )  
    贵阳市西郊水厂于200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了解和评价该建设项目的实施效 果,于2006年11月进行了该水厂主要供水区域的受益者问卷调查。本文主要关注与贵阳市生活用水水价相关的条件估值法(CVM)调查部分 。比较了贵阳市居民生活用水供水状况在西郊水厂建成前后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水量和水质都发生了有益的变化,两配对样本的 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进一步得出水质在这4年多时间有了显著的改善。计算出贵阳市居民对于4年间水量和水质改善的人均支付意愿 (WTP)为在2002年水价基础上增加0.50元/t。对WTP和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结果显 示影响WTP的主要因素有被调查者的月收入和年龄。分析了导致WTP产生偏差的原因及为避免和减少偏差所采取的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 贵阳居民生活用水水价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
    李慧明, 王磊
    2008, 30 (10):  1484-1490. 
    摘要 ( )   PDF(1247KB) ( )  
    从减物质化的内涵出发,阐述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和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和功能的关键。基于拉斯拜尔指数和完全分解模型,对减物质化进行多重因素分解,研究物质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物质减量的影响,分析物质消耗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以1985年~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张是驱动我国能源消耗的主导因素,21年间共计驱动能源消耗23.6×108t标煤。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增加能源消耗1.82×108t标煤,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叠加使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强度的减量效应共节约能源9.67×108t标煤,但强度因素的物质减量效应被经济规模扩张效应的增加所抵消,能源消耗的反弹效应明显。因此,在通过物质强度指标调控物质流动路径和方式的同时,应注重经济结构良性调整产生的减量效应,进而减小与抑制反弹效应,通过物质绝对减量指标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户耕地流转意愿的对比分析——基于江西省21个村952户农户的调查
    陈美球, 彭云飞, 周丙娟
    2008, 30 (10):  1491-1496. 
    摘要 ( )   PDF(1216KB) ( )  
    耕地流转是协调我国耕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江西省16县(区)21村952户农户耕地流转意愿的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就当前条件、假设产权明晰、假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三种不同环境条件下,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农户的耕地流转意愿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农户对耕地的依恋程度的分析,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农户耕地流转意愿的现实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农民对耕地的“依恋”心态在总体上比较强,但随意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恋土”心态会不断弱化,能推动耕地的流转,并在流转方式的彻底性上也不断加强,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促进耕地的流转;产权明晰并不能促进耕地流转的彻底性,反而会增强农户对耕地的长期拥有意愿,表明耕地在农户心目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不是经济功能,而是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应通过推动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的转变,来推动我国耕地流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市场运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实证评价
    陈逸, 陈志刚, 王青, 叶依广
    2008, 30 (10):  1497-1502. 
    摘要 ( )   PDF(1303KB) ( )  
    本文基于一个城市土地市场运行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框架,系统探讨和实证评价了中国土地市场运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指出,土地市场运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改变展现出来的,包括土地一级市场运行对经济要素投入的规模扩张效应,土地二级市场运行对经济要素配置的结构优化效应,以及土地市场化程度发展对经济要素利用的经济激励效应。这三大效应在目前中国土地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差异,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7%、0.20%和2.65%,即规模扩张效应>经济激励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土地市场运行的经济增长作用效应的发挥,中国政府仍需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结构和规范土地市场的运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居住区湖景生态景观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以南京市莫愁湖为例
    陈会广, 郭忠兴, 吴冬梅
    2008, 30 (10):  1503-1510. 
    摘要 ( )   PDF(4573KB) ( )  
    城市生态景观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有显著贡献。由于城市生态景观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导致了定量估算城市生态景观的非市场价值所依据的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作者选择南京市著名的湖景-莫愁湖作为样本,应用Hedonic住宅价格模型P=f(L,S,N)定量估算了特定的湖景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模型包含了区位特征变量(公交线路数量)、建筑特征变量(面积、卧室数量、装修标准等)以及邻里景观特征(是否临街、是否看到湖景、能否进入湖边、与湖的距离)变量等。结果表明:莫愁湖对周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湖景的舒适性价值或生态服务价值在住宅价格中所占比例达到13%左右。显化生态景观的舒适性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等主观价值可以为开征环境税,制定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土地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合理地布局城市空间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金晶, 刘涛, 曲福田, 石晓平
    2008, 30 (10):  1511-1516. 
    摘要 ( )   PDF(1314KB) ( )  
    尽管中国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数量仍不断减少,并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呈减少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选取耕地复种指数和土地综合产出率两个指标来表示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利用江苏省南京市274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地细碎化、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模型估算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导致农户复种指数的下降,并阻碍了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的提高;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复种指数和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要低于没有转出土地的农户,而转入土地农户的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要高于没有转入土地的农户。因此,建议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
    安萍莉, 孟媛, 张凤荣, 赵婷婷
    2008, 30 (10):  1517-1524. 
    摘要 ( )   PDF(6785KB) ( )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远郊化扩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活跃的区域。利用1996年、2002年、2006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两个时段来研究北京市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及来源特征,分析得出城镇、农村居民点、交通及特殊用地扩展速度加快,独立工矿扩展速度趋缓;新增建设用地来源涉及所有其它地类,其中耕地贡献最高,达62.54%。为定量分析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分异,构建“建设用地扩展程度变化模型”,将按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的结果空间聚类,后以聚类结果和“扩展水平重要度”描述建设用地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展从“平均分散”向着“多中心集聚”变化;由中低水平扩展为主向着高、低两个极端水平分化,形成了潮白河沿岸及其以西按中高水平扩展,而东部扩展缓慢的鲜明对比格局。出现三个建设用地高水平扩展、空间连续的集聚中心,分别是以西南部天竺、后沙峪、南法信为主的空港经济圈,西北部高丽营、赵全营为主正在迅速崛起的重点镇区域,以及潮白河上游北小营、南彩为中心的奥运商圈。顺义区西部、东部日趋显著的城乡二元发展的空间特征,映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巨大差异。同时,与土地利用规划比较,发达地区城乡交错带建设用地的扩展和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均远远超出规划控制指标,未批先占及低效用地现象普遍,建设用地扩展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以规划、政策、行业标准等措施加以引导,科学控制,节约利用,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效率分析——基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
    梁流涛, 马凯, 曲福田, 诸培新
    2008, 30 (10):  1525-1532. 
    摘要 ( )   PDF(1573KB) ( )  
    构建了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行为及其效率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分组比较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分析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兼业类型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农户的投入行为、施肥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说,兼业农户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化肥施数量、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低于纯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又低于一兼农户;同时,不同的土地利用行为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从DEA效率来看,一兼农户略大于纯农户,并且二者都远远大于二兼农户,这说明农户适当进行兼业经营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当兼业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土地利用效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牛海鹏, 张安录
    2008, 30 (10):  1533-1540. 
    摘要 ( )   PDF(1557KB) ( )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然后从耕地数量生态位和效益生态位耦合关系入手,构建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和效益生态位驱动力测度模型,并分别从城乡结合部、农林交错区和整理复垦开发区等局部空间具体分析了效益生态位驱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和作用过程。同时指出,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在利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效益效应,即耕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主导效益生态位的大小及生态位差对耕地数量生态位的扩充、压缩及扩充压缩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后,运用所构建的耕地效益生态位测度模型和作用机制,对焦作中心城市和六县(市)城乡结合部1997年~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的效益生态位驱动力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总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耕地与建设用地主导效益(经济效益)生态位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分异性,这是耕地数量减少和空间变化差异性的重要原因。总之,文章将耕地数量变化与其驱动机制研究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即耕地数量生态位变化规律、动态特征是其效益生态位变化和空间分异性的直接反映和外在表现,从而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涨渡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李黔湘, 王华斌
    2008, 30 (10):  1541-1546. 
    摘要 ( )   PDF(1681KB) ( )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在GIS 技术支持下,建立了涨渡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库;通过提取湿地信息,运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该流域土地利用特别是湿地资源在2010年~2015年的数量变化进行预测;运用GIS软件制作了2015年主要变化类型土地的密度分布图,并从人文因素方面阐述了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涨渡湖流域到2015年湿地的变化趋势是坑塘较目前增加1 713.4hm2,主要围绕涨渡湖流域分布,水田减少2 083.1hm2,主要分布在涨渡湖流域上部;耕地减少277.8hm2,主要在涨渡湖流域的东部以及南部;建设用地增加544.3hm2,主要分布在涨渡湖的北部。总的趋势是除水库坑塘、滩地、沼泽呈现增加趋势,其余河渠、湖泊和水田均呈现减少态势。非湿地变化趋势是草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和林地减少。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围湖造田和城市化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源区玛多县草地覆被变化分析
    刘纪远, 邵全琴, 徐新良, 张帅
    2008, 30 (10):  1547-1554. 
    摘要 ( )   PDF(12835KB) ( )  
    草地是黄河源区最主要的覆被类型,采用黄河源区玛多县1977年、1990年和2003年3期夏季时相的MSS/TM遥感影像,通过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方法,首次采用草地覆被变化分类系统,提取了玛多县1977年~2003年间草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玛多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草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草地覆被变化与高程、坡度和坡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①玛多县的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基本形成,之后退化过程一直持续发生,1990年~2003年间退化程度略有加强;②草地覆被变化以轻度和中度退化为主,主要类型为破碎化和覆盖度下降,这2种类型对应的草地面积比重为27.62%;③草地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 200m~4 700m的范围;④草地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坡度0°~15°范围内,在此以上的坡度发生的变化较少,坡度在5°以下时,各种草地覆被变化类型的发生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坡度大于12°时,变化的发生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⑤随着坡向的变化,草地覆被的变化的发生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放牧压力下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特征
    江源, 刘全儒, 陶岩, 王耿锐, 章异平
    2008, 30 (10):  1555-1563. 
    摘要 ( )   PDF(1845KB) ( )  
    放牧通过家畜的啃食、践踏、排泄干扰草甸环境,使草甸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在样带和样地调查基础上,获取草地群落组成和样地环境数据,通过CCA排序对五台山高、亚高山草甸在经历放牧后的退化状况进行数量化评价,辨识草甸退化的不同等级。结果表明:共划分出5个退化等级,随着退化加剧:①群落环境因子牛马粪数量增加、土壤紧实度加大,土层厚度降低。极度退化草甸与其他4个退化等级之间的环境因子差异显著;②群落数量特征总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降低,同时一二年生植物所占百分比升高;③放牧干扰草甸的优势种是嵩草、高原嵩草和直梗高山唐松草,轻度干扰草甸中嵩草、高原嵩草(亚高山草甸)/珠芽蓼、高山嵩草、发草(高山草甸)为优势种,中度退化草甸高原嵩草依然为优势种,重度和极度干扰草甸中优势种被鹅绒委陵菜和平车前取代。放牧已对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群落外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是草甸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防止草甸资源进一步退化,促进草甸植被恢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对中度退化以上草甸采取严格限制家畜数量、分期围封和人工建植乡土植被等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热环境与土地利用类型格局的相关性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匡文慧, 李颖, 谢云峰, 张树文, 张新乐
    2008, 30 (10):  1564-1570. 
    摘要 ( )   PDF(5642KB) ( )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反演长春市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春市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定量描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地表温度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组合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长春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在城市热岛内部,地表温度差异也很显著;②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地表温度具有明显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平均值排序为: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建筑>其他用地>公共设施>绿地>水域;③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随着500m×500m格网内所占面积比例的升高,不同用地类型的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显著差异;④植被和水域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含有绿地或水域的格网,随着二者面积比的增加,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温度降低的过程可以用线性方程模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黎聪, 李晓文, 宋晓龙, 曾桉, 郑钰
    2008, 30 (10):  1571-1578. 
    摘要 ( )   PDF(5862KB) ( )  
    基于1987年、1997年和2005年3期TM遥感数据,对衡水湖的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以农田为景观基质,水体和芦苇沼泽交错分布构成区域湿地生境的主体斑块,其余景观类型呈以小尺度斑块散布于区域中。保护区湿地景观改变较明显,湿地由1987年的20.2%上升到1997年的23.4%,2005年占到22.3%,农田向湿地类型的转变最为显著,农田和湿地类型之间的动态转换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的演变。从景观类型水平来看,表现为水体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由1987年的3.5187hm2减到1997年的2.0187hm2到2005年为4.3997hm2,破碎度指数下降;聚合度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先降后升,而连接度指数先增后减;芦苇沼泽平均斑块面积下降明显,由1987年的2.6169hm2降到1997年的0.5437hm2,到2005年为0.3558hm2,且形状日趋复杂自然,最大斑块指数和聚合度指数持续减少,而连接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但总体上芦苇沼泽沼泽小面积斑块数量仍占相当比例,破碎化程度仍维持较高水平。在景观整体水平上,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破碎化指数由1987年的51.068增到1997年的74.0985后2005年减为37.88,以农田为景观基质的蔓延度指数则先降后升。景观格局分析表明,衡水湖保护区湿地面积逐步恢复,破碎化程度降低且景观日趋多样化,连通性虽不及1987年历史最高水平却呈加强趋势,湿地生境质量得到优化,2005年湿地恢复的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达到3个时期的历史最高水平,也体现了保护区规划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太湖网围养殖的生态环境成本测算
    黄贤金, 赖力
    2008, 30 (10):  1579-1584. 
    摘要 ( )   PDF(1849KB) ( )  
    摘要:网围养殖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生态环境胁迫效应亦较强。以网箱养殖对东太湖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分析为基础,对1984年~2003年湖区网围养殖的生态环境成本做出测算。结果显示:①近年来网围养殖的生态环境成本占其产值20%强;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区生态环境成本快速攀升,90年代中后期更是进入高成本持续阶段;③成本结构中,水资源供给成本、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失几项最多。最后,笔者提出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提倡轮种轮养和生态养殖,强化规划先导,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及实施生态补偿等对策以有效减缓东太湖的生态环境成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资源
    北太平洋鲑鱼渔业管理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陈蓉, 黄硕琳, 姜作发, 刘艳红, 闫新刚
    2008, 30 (10):  1585-1591. 
    摘要 ( )   PDF(1787KB) ( )  
    鲑鱼渔业管理及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国际上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北太平洋鲑鱼的种类、鱼源国、洄游分布等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北太平洋鲑鱼渔业管理国际公约及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鲑鱼的措施进行讨论,指出了我国鲑鱼渔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黑龙江中上游是中俄界河,下游经俄罗斯境内注入鄂霍次克海,每年溯河洄游的鲑鱼在到达黑龙江中游与乌苏里江我国境内之前就被大量捕捞;②我国作为溯河性鱼类的鱼源国之一,至今尚未获得参与管理北太平洋鲑鱼资源的权利;③我国存在过度捕捞及渔业水域污染等问题。建议:①提高中俄渔业合作水平;②加入《北太平洋溯河性鱼类性鱼类资源养护公约》;③提高鲑鱼增殖放流的能力;④加强关于鲑鱼资源状况的调查工作;⑤保护水域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康建成, 王芳, 吴涛, 郑琰明, 周尚哲 3
    2008, 30 (10):  1592-1599. 
    摘要 ( )   PDF(5767KB) ( )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2002年发布的全球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及温盐数据库资料(WORLD OCEAN DATABASE 2001),研究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三维时空过程。结果表明:表、底层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均从西向东减少,底层水至东海大陆坡—冲绳海槽又出现高值;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向东海入侵路径在底部呈现营养盐浓度高值带;表层营养盐的浓度普遍低,尤其是黑潮流经区表层海水,表层浓度次高值仅在长江口外海区季节性的出现。东海外海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分布变化和海域营养盐的输入量、海水温度、营养盐的物理扩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生物活性及温、盐跃层强弱有关,东海宽广的大陆架底形也有重要作用。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研究表明,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是东海营养盐的重要补充途径,涌升流区成为渔业资源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的区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