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 论
  • 综 论
    刘学敏, 史培军, 王玉海
    2008, 30(1):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大的瓶颈约束,但问题不在于资源稀缺,而在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认为要从资源的利用方式出发去理解资源,把资源的内涵和外延统一起来看待,既要揭示资源利用的内在规定性,还要说明资源利用不断被拓展的变化过程。探讨后发现,正是资源不可分割的共享性,决定了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及其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正是资源的共享性实现了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通对接,并在资源的共享基础上不断地内生出构成合作利用的新资源,从而资源的外延得以不断地拓展,而所谓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在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转换下得以实现。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李佩瑾, 栾维新
    2008, 30(1): 9-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域使用分类定级和海域使用基准价评估是海域管理最基础性的工作,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强这类基础研究工作。论文包括3个部分:①以海域特殊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为基础,对海域分类定级的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阐述;根据海域海籍调查及海洋功能区划,将用海类型划分为11类,具体筛选了影响海域定级因素因子,制定出五大用海类型的分级指标体系和各因子的权重;实证研究了大连养殖用海的定级; ②借鉴土地评估中的收益还原法确定了海域使用的评估模型,对大连各级别养殖增殖用海纯收益进行了估算,确定了大连4个级别养殖增殖用海的海域使用金标准; ③针对我国海域使用分类定级和海域使用基准价评估研究现状,从规范用海评估、建立海域分类定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海域使用管理技术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我国海域分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成果可为制定适合我国海域使用现状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等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经济
    刘桓, 王圣云, 张岩, 张耀光
    2008, 30(1): 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海域中面积在500m2以上的海岛6 500多个,12个海岛县共有海岛1 738个,占全国海岛的27%,占全国有人居住海岛(433个)的40.6%。12个海岛县共有岛陆面积4 087km2,占全国海岛面积的(包括台湾岛、海南岛)5.1%。海岸线总长4 411km,占全国岛屿岸线(14 000km)的31.5%。我国12个海岛县分散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中,由于所处的海域位置、海洋与岛陆资源丰度以及受市场机制、社会经济状况、资源开发力度与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各海岛县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海岛县的区位特点以及资源的开发,海岛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12个海岛县的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为12.05×108元,到2005年达到656.42×108元;人均GDP,1980年为473.5元,2005年为22 325元,分别递增17.3%和16.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1980年的40.7∶34.9∶24.4,到2005年为19.4∶41.3∶39.3。根据12个海岛县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应用“三轴图方法”,绘制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图。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海岛县的经济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估研究并进行排序,从而为各海岛县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资源经济
    吴玉鸣, 张燕
    2008, 30(1): 25-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在空间上还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要改变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的现状,各个区域需要依据各自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向良性的、可持续的耦合协调方向转变。
  • 资源经济
    季玥秀, 马骥, 马文奇, 王雁峰, 张福锁, 张卫峰
    2008, 30(1): 3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种植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作物体系化肥消费水平,并核算了化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分配。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研究了中国化肥消费对作物结构变化的弹性。结果表明,中国氮、磷肥消费已达到较高水平,氮、磷化肥施用面积比例分别达到87%和66%,大部分作物氮使用量超过了100kg/hm2,磷肥超过80 kg/hm2。相对而言,钾肥施用水平略低,施肥面积比例仅43%,大部分农户很少使用钾肥。中国氮、磷肥用量较高与有机肥施用较少有关系。由于作物间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作物群体变化对化肥消费的影响很大。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已经下降到63%,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比重已经下降到46%,而经济作物(尤其是果菜)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从种植结构弹性系数来看,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大,化肥消费总量对其面积变化的弹性要大于经济作物,但不同化肥品种对不同作物面积变化的弹性有一定差异。未来粮食作物面积会保持稳定,而高耗肥的经济作物面积会继续增长,因此全国化肥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施用水平较低的钾肥需求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 资源经济
    李博, 杨凯, 赵军
    2008, 30(1): 3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餐饮业的泔脚垃圾产生量巨大,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组份之一,其回收处置是当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为实证区域,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课题组对200多家餐饮单位的实地调研工作,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当前城市泔脚垃圾实现市场化回收处置在源头减量、垃圾申报、垃圾收费、处置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 ① 泔脚垃圾的源头申报方面不报和漏报的现象较为明显,大量小型餐饮单位的垃圾申报意识亟待加强;②泔脚垃圾管理收费以象征性议价为主,约50%餐饮单位将泔脚垃圾作为普通生活垃圾处理,以规避相关费用; ③75%餐饮单位以委托环卫附属部门处置泔脚垃圾为主,社会化程度较低。从泔脚垃圾产生者、处置者、管理者等不同市场角色,初步提出泔脚垃圾市场化回收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的具体对策。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李春华, 李宁, 史培军, 吴吉东
    2008, 30(1): 43-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耕地安全系统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构建了耕地安全系统演化分析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估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的量化模型。应用该模型纵向评价了江苏省1998年~2004年耕地安全系统演化状况。研究发现:①耕地安全系统变化的社会经济压力熵和支持型熵变化明显,数量变化熵由正熵演变为负熵,质量变化熵接近于0,生态环境变化熵表现为波动状态,系统总熵变由正变为负;②耕地安全系统熵流的发展度和协调度差异显著,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发展度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并且趋于下降,生态环境发展度由中级发展状态发展到高级发展状态,处于上升阶段。就协调度而言,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比较平稳,生态变化波动较大。协调侧重度也表现不一,数量变动协调度由强社会经济压力型变为强支持型,质量变化协调度由中等支持型变为中等压力型,生态变化协调度由中等社会经济压力型变为强支持型。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安全系统发展目标逐渐明确、有序度不断增强;耕地安全系统的健康、有序水平不断提高,协调能力不断增强,系统活力有待改善。
  • 土地资源
    刘凤朝, 孙玉涛
    2008, 30(1): 52-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耕地总量不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随之产生的农民失地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农民失地纳入到耕地减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框架中,提出分析耕地减少的新思路,为农民失地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耕地减少和农民失地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和工作,成为自由劳动者,农业生产耕地减少;另一方面征地方将耕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失地农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储备。本研究根据耕地减少量估算了1984年~2004年我国失地农民数,为经验分析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协整分析和曲线拟合,揭示了耕地减少、农民失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4年~2004年我国失地农民累计达到了8 007.74×104人;经济增长是耕地减少、耕地净减少的原因,但是耕地减少、耕地净减少却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失业农民数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变量的二次项曲线拟合效果不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土地资源
    陈兰, 李阳兵, 邵景安, 魏朝富, 谢德体
    2008, 30(1): 58-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尺度问题的处理是亚全球土地利用情景分析中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新前缘。现有研究实现了尺度转换或尺度效应,加深了人们对土地利用驱动因素的多时空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但土地利用的信息和过程特征使得众多研究主题局限于某一领域。要实现不同尺度间土地利用数据信息的转换,理解不同尺度众多驱动因素间的作用过程,并正确描述土地利用轨迹,未来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尺度问题应注重尺度推绎:①借助高分辨率/局地数据和低分辨率/区域数据的结合获取多空间尺度数据信息,减少尺度转换过程中土地利用数据的损失;②把握土地利用不同类型和方式间的流向,识别诱导其发生演变的主导驱动变量及其相互作用;③理解土地利用效应的跨尺度相互作用对环境管理的影响,弄清局地效应放大和区域影响根植于局地的过程;④考虑土地利用政策的跨尺度交互作用,联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确定不同尺度间政策运用新问题的解决思路。这些问题以及它们间的复杂依赖性,仍然是理解土地利用及其影响间的间接和跨尺度链接所面临的挑战。
  • 土地资源
    彭建超, 吴群
    2008, 30(1): 6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地价时空演变是研究随时间的推进,反映城市土地收益能力的地价在城市内部空间如何分布的问题,实质是二维地理空间、时间维、地价水平等元素综合构成的四维空间问题。文章在分析地价时空演变内涵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国内外城市地价空间演变与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国内外城市地价时空演变研究的技术方法、成果予以评论,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对城市地价的时空演变分析还局限于不同时期地价的静态对比,未将地价空间变迁与时序变化紧密融合起来,没有真正体现城市地价的时空一体化演变过程。最后提出,选择合适的时空统计分析工具与方法,运用Temporal GIS技术,把影响城市地价时空演变的空间与非空间因素结合起来,探索城市地价在时空上的演变模型,进而监测城市地价时空变化动态,将是城市地价时空演变研究的主要趋势。
  • 水资源
  • 水资源
    陈阜, 李玉义, 逄焕成, 张凤华, 张海林
    2008, 30(1): 7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21农场为例,依据历年棉花产量、降水量、灌溉引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近50年来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的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水分生产效率潜力提高途径。结果表明,50多年来石河子垦区棉花单产增加了近3.3倍;棉田耗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平均477.48mm下降到目前平均415.00mm,降低了13.09%;同期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由1.07kg/hm2/mm上升到目前3.95kg/hm2/mm,提高了近2.69倍。土壤改良,化肥用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地膜覆盖栽培、秸秆还田、优良品种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棉田水分生产效率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增加氮肥等肥料用量,对进一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仍有一定作用,但部分地区应注意肥料的合理配比施用;发展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对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此外开展抗旱品种选育对于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也有一定潜力。
  • 水资源
    范弢, 角媛梅, 李捷, 杨世瑜
    2008, 30(1): 78-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查和综合分析,滇西北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和六库4个主要城市中,丽江和大理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相对突出,而香格里拉和怒江六库水资源环境较优良。丽江大研古城面临着水污染加剧、城市水资源保障不足问题,并影响了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景观水环境。大理市洱海面临着富营养化加剧,湖泊水位降低、面积缩小,湖滨带生境恶化、面源污染突出等方面问题。滇西北城市水资源环境问题与制度管理上的僵化滞后、以及水资源不可持续的利用方式等方面密切相关。为保护城市水资源环境,丽江市要加强对丽江盆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保障率;并实施“调剂古城周边地下泉水为主,拉市海调水为辅”的景观调水方案,使古城清水长流。洱海流域要通过实施营养盐控制、生态修复和非工程措施等主要污染控制工程,以缓解洱海富营养化进程加剧态势。香格里拉和怒江六库要重点加强对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以及城市后备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 水资源
    侯士彬, 刘鑫, 宋献方, 于静洁, 张广英
    2008, 30(1): 86-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位于太行山区北部的河北易县崇陵流域为对象,对流域内三种典型植被(荒草、刺槐林、侧柏林)下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及流域内降水进行同步观测及取样,室内进行稳定同位素氘和氧-18含量测定,以18O为例对降水入渗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崇陵流域当地大气降水线(δD=6.244δ18O-7.158,R2=0.7727,n=55),其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且缺少规律性,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同降水量呈二次相关关系,大于15mm的降水雨量效应较显著。土壤水中的稳定同位素较降水普遍富集,其中荒草地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值较刺槐林地和侧柏林地整体偏高,表现出较强的蒸发分馏作用。土壤水中的δ18O的时间变化波动较大,表层10cm土壤水δ18O受降水中的δ18O直接影响,呈现一定的响应关系,深层次土壤水中的δ18O变化则有一定滞后性。不同植被覆盖下的δ18O的时间变化的活跃层深度不同,同其土壤特征和植被覆盖类型有关。的δ18O的剖面垂向空间变化上有两种类型,随深度增加基本都呈富集的趋势。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垂向空间分布,反映了一种降水入渗和蒸散发的平衡关系,其垂向空间变化很好地记录了降水从地表向下入渗的过程。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曹淑艳, 鲁春霞, 肖玉, 谢高地, 甄霖
    2008, 30(1): 9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价值化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基础。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生态服务研究积累的理论成果,试图构建一个生态服务生产-消费-价值化的理论分析基础和方法框架,提出生态服务生产函数、生态服务成本函数可以被看成是生态服务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生态服务消费函数和生态服务效用函数可以被看成是生态服务消费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生态服务效用价值理论、生态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生态服务个人偏好与支付意愿理论可以被认为基本形成了生态服务价值化的理论基础和评估方法。
  • 资源生态
    刘雪林, 魏云洁, 甄霖
    2008, 30(1): 100-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增加,由此引发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然而,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机制仍然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本文以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管理的互动关系为主线,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概念理论、基本范式、度量体系和管理框架进行了探讨,将与人类消费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分为生产功能和承载功能,将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耗、利用和占用,生态服务消费区分成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两种基本模式,强调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与间接产品界定和消费者确定在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中的重要性,初步给出了两种生态服务消费的不同计量方法。研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函数表达式为:Ec= Edc[f(Xa, Xhz, Xgen, Xedu, Xbev, Xcmr, Xinc,…,Xn)] +Eidc。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将为政府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投资、贸易、补贴、税收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生态
    黄浩, 王金坑, 颜利
    2008, 30(1): 107-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联合国OECD和UNEP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建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福建省诏安东溪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选取人口密度、GDP年增长率、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年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等能够充分反映流域压力、状态和响应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参考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和相关标准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赋值;再次,提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最后,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良好状态、较好状态、警戒状态、较差状态和极差状态。根据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确定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E)为0.5898,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处于警戒状态。
  • 资源生态
    刘艳华, 宋乃平, 陶燕格, 王磊
    2008, 30(1): 114-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等值分析法(简称HEA法)作为一种对自然资源损坏后做出准确损失效果评估,从而制定恢复实施方案的方法,其特点是原理清晰、参数较少、简单易用、实施便捷,所以在国外应用的领域比较广泛,也得到科学研究领域和社会法制界的认同,但目前在我国应用的较少。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等值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及组成部分,其次对该方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然后以案例的方式分别从开始恢复时间、完成恢复时间和最大恢复服务水平三个角度的数据调整对该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应用,最后从实施、技术、经济三个方面对该方法在我国能否实际应用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由于在技术条件、产权环境、经济背景等方面国内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HEA法在我国的确认和应用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并会随着生态补偿问题研究的深入而显得更加迫切。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邹艳芬
    2008, 30(1): 119-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使用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使能源使用安全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鉴于经济、社会、能源和环境的复杂关系,本文在拓展可计量均衡模型(CGE)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概念,构建能源CGE模型和能源使用安全测度框架,将能源的最终需求、初始能源转换矩阵、能源生态足迹转换率和本区域的能源生态承载力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能源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分析能源使用安全状况。对中国1962年至2002年能源使用安全测度,结果显示,这40多年里,从人均和总量水平来看,能源生态承载力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能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能源人均生态承载力的下降速度快于能源人均生态足迹的上升速度,最终造成能源生态赤字的出现及不断扩大的演变规律,说明我国能源使用安全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发展态势,也应该从能源使用的环境影响和环境容量两个方面入手,期望通过逐步减少能源使用的环境影响和提高环境质量,全方位加强我国的能源使用安全。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李辉, 佟婧怡, 谢文, 袁兴中, 曾光明
    2008, 30(1): 129-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燃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近年来生物质在亚临界水中的液化反应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关注,以求得到石油的替代品——生物油。结合我国废生物质利用的现状,本研究用稻草为原料,以得到高产量高品质的生物油为目的,使用间歇式高温高压反应釜,在反应温度573K,压力18MPa,停留时间5min的条件下,对稻草在加入不同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催化剂ZnCl2可以使生物油的产率显著增加,最高可达到32.90%,加入适量的催化剂Na2S可以使生物油的热值(HHV)显著升高,最高可达34.05MJ/kg。当两种催化剂同时加入时可以使生物油的产率和热值同时达到最大,并且使反应剩余残渣减少,并对生成的生物油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同时使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生物油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确定了生物油的成分以及含量。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张亚杰, 朱学义
    2008, 30(1): 134-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资本化改革由朱学义教授199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提出。经济学、会计学中的“资本化”用于矿产资源管理时有其特定的含义,即矿产资源资本化指将矿产资源确认价值,进行资本运营,并按会计“资本化”方式处理的过程。它有三层含义:一是采矿权购入资本化;二是探矿权占有资本化;三是矿产资源所有权收益资本化。我国矿产资源从“无偿划拨使用”到“有偿使用”是一个“资本化”的改革过程,经历了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导向”阶段、“启动”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这一“资本化”改革过程与过去长期以来无偿开采矿产资源形成显明的对照,还同理论界提出的矿产资源“资产化”改革相区别。本文设置了全面资本化的域集,由资源税、资源补偿费、存量探矿权使用费和探矿权价款、增量探矿权使用费和探矿权价款、存量采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价款、增量采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价款六项内容组成。通过对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矿产资源资本化改革的内涵、实质,以便将其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陆钟武, 岳强
    2008, 30(1): 140-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熵,是描述热力学系统平衡态的一个状态函数。为确定铜产品生命周期中含铜物质的聚集和散失程度,将热力学中“熵”这一指标引入到物流分析中,给出了物流分析中“熵”的分布及其计算方法,在中国2005年铜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计算了铜循环整个过程中,即精炼铜的生产阶段、铜制品的加工制造阶段、铜制品的使用阶段和报废铜制品的回收阶段的熵的变化,得到5个节点处的相对熵值分别为0.25596,0.04562,0.23690,0.60470和0.24866,整个过程中的相对熵变化率为-2.85%,即经过一个生命周期,含铜物质聚集度在提高,并与2002年铜产品生命周期的熵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在2005年铜产品生命周期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两种不同技术指标下的情景分析,得出了减少采、选矿环节和熔炼环节尾矿和熔渣中铜的损失量,提高报废铜制品的回收率和折旧废铜的含铜百分比等措施,将会有效地降低铜产品生命周期的熵值增加。相信随着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熵在物质流分析中的应用范围和程度也会愈来愈广泛和深入。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楼俞, 石磊
    2008, 30(1): 147-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经济系统的物质存量和流量研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资源战略、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本文以邯郸市行政区为系统边界,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对邯郸市截至2005年底的钢铁和铝的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给出了钢铁和铝的使用规模和强度,计算了邯郸市钢铁和铝的总存量及其分布情况,并与北京和美国New Haven市的钢铁存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底,邯郸市使用中的钢铁存量为1 333kg/人,约为北京的1/2,美国New Haven市的1/7,最大存量来自于建筑,占总存量的66.6%,其次是基础设施和和交通系统,分别占19.7%和7.9%;铝存量为19.6kg/人,其中建筑铝存量占61.5%,基础设施存量为4.1%,交通系统存量为24.4%;铝的人均存量约为钢铁的1/68。
  • 资源信息
  • 资源信息
    高晓岚, 汪小钦
    2008, 30(1): 153-1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综合应用,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补,提高地物的识别精度。本文以福建省漳浦县为研究区域,利用SPOT5、ASTER和CBERS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植被的识别和提取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专题信息提取流程。首先设计了基于不同植被专题信息自动提取的专家库,对单一遥感数据进行专题提取,然后基于专家知识进行决策级植被信息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将不同传感器的光谱信息和时相特征进行互补,利用不同植被在不同遥感数据上的特征和专家知识,建立隶属度函数,判别每个像元的归属,完成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专题提取。结果表明,与单一传感器数据的结果相比,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植被的提取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