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资源生态
    关于中国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李文华, 刘某承
    2007, 29 (5):  2-7. 
    摘要 ( )   PDF(534KB) ( )  
    中国是联合国环发大会后最早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生态省建设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切入点,建立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描述、监测、比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将5种货币化评价指标与传统GDP指标进行了比较,并在总结各种指标体系特点与缺陷的基础上,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从指标的权重、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公平性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在现行的单项指标基础上构建综合指标、指标的确定要符合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区分不同指标在系统中的权重、突出对限制因子的要求、加强科技的支撑作用等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何忠, 解修平, 荆治国, 郎海鸥, 齐丽彬, 杨林海, 周杰
    2007, 29 (5):  9-15. 
    摘要 ( )   PDF(443KB) ( )  
    本文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体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中最新的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2004年的生态足迹、各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及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引入了“地均生态承载力”概念,讨论了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计算结果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就其异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35hm2,省际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调整特征参量后,生态足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城市生态足迹动态化评价
    李湘梅, 罗璐琴, 袁松虎, 周敬宣
    2007, 29 (5):  16-21. 
    摘要 ( )   PDF(349KB) ( )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造成资源消退和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为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如何有效地预测并评价自然资本利用状态的发展趋势,是区域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的重要议题。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支持向量机(SVM)为未知复杂系统的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运用SVM算法,就武汉市总体规划期间(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动态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武汉市总生态足迹将达到2837.40×104hm2,是2004年的1.5倍。总体规划中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区域环境负荷增长趋势有增无减。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论证了SVM在生态与环境领域建模的适用性,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抚顺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多维分析
    林纪, 吕红亮, 许顺才
    2007, 29 (5):  22-27. 
    摘要 ( )   PDF(377KB) ( )  
    本文针对生态足迹方法只能描述现状的局限性,利用多维度生态足迹构成分析,详细计算了抚顺市近10年来的生态足迹需求和供给,分析了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布局、平衡状况和资源去向。通过分析生态足迹构成帐户以及6种生态足迹土地类型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进一步解析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针对资源型城市的运作特点,将资源输出剥离以后考察城市在产业分工、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2004年抚顺生态赤字高达承载力的5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扣除资源输出后,化石能源的消耗仍占足迹的80%以上,表明其第二产业严重依赖能源工业,工业不发达、产业链级低,导致生产效率低。城市亟待转型,同时需加快生态治理和地质修复。针对生态足迹的结构,对抚顺的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取向、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给出改善建议,提出生态修复应采取的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胡海胜
    2007, 29 (5):  28-36. 
    摘要 ( )   PDF(506KB) ( )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分析与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已成为当前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了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7项服务价值总量为26.1086×108元/年。庐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分别为16.1605×108元/年和9.9481×108元/年,直接经济价值是间接经济价值的1.62倍。在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之中,其大小顺序依次为:森林游憩>固CO2释O2>土壤保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林果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游憩价值以16.0838×108元/年稳居第1位,占总价值的61.60%;其次为固CO2释O2的价值,占总价值的32.91%,两项合计占到95.51%。庐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在价值构成上异于全国一般规律的原因,主要在于庐山自然保护区高度发达的旅游产业和小规模的林业生产活动等。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有助于人们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许月卿
    2007, 29 (5):  37-42. 
    摘要 ( )   PDF(138KB) ( )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及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以长春净月开发区为例
    荆玉平, 李颖, 张树文
    2007, 29 (5):  43-49. 
    摘要 ( )   PDF(761KB) ( )  
    城乡交错带中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常常成为城市生态问题的症结所在。利用2005年净月开发区的2.5m分辨率SPOT5遥感影像、DEM数据和1∶2000正射影像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指数、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采用500m×500m的正方形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切分成909块规则格网,计算每个格网的多样性指数,通过半方差分析研究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净月开发区中农田和林地占有绝对优势;农村居民地的斑块密度远大于其它类型的斑块密度,形成了农村居民地、林地、旱地交织的城乡交错带景观。各类景观分布显示出与高程之间明显的相关性;②各镇(街道)的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聚集度指数的排列如下:玉潭镇>净月街道办事处>永兴街道办事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的排列顺序为:玉潭镇<净月街道办事处<永兴街道办事处;③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性,属于中等强度空间相关。各向异性分析表明该区域的多样性空间分布是各向同性的。通过普通Kriging 插值发现,多样性空间分布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净月开发区西北部,这主要是受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另外,长春至双阳公路两侧也是多样性空间分布的高值区,表明主要公路两侧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使得土地利用的程度加剧,自然景观受到较大的破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首曲地区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分析——以甘肃省玛曲县为例
    赵雪雁
    2007, 29 (5):  50-56. 
    摘要 ( )   PDF(317KB) ( )  
    人文因子是引起草地退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甘肃省玛曲县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影响玛曲县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可归纳为牧民家庭支出因子、载畜因子和牧业结构调整因子等3个因子; ②牧民家庭支出因子、载畜因子与草地退化呈正相关,牧业结构调整因子与草地退化呈负相关; ③牧业结构调整因子对草地退化的减弱作用远低于牧民家庭支出因子、载畜因子对其的加速作用。其中,牧民家庭支出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草地沙化面积、固定沙丘面积、流动沙丘面积、沙化率分别增加0.869、0.765、0.809、0.883个单位;载畜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上述指标分别增加0.362、0.574、0.301、0.304个单位;而牧业结构调整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上述指标仅分别降低0.160、0.237、0.248、0.111个单位; ④遏制草地退化的关键在于拓宽牧民收入渠道,提高牧民收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与矿产资源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
    刘勇, 汪旭晖
    2007, 29 (5):  57-61. 
    摘要 ( )   PDF(272KB) ( )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能源经济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但是研究选取国家的不同、同一国家时间间隔的不同或者所采用的检验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存在着差异。本文以1978年~2005年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短期内,我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说明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在逐渐减小,但是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源供给不足的现实条件下,继续强调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经济结构向能源节约型和集约化转变,建立能源生产消费监测和预警机制以及增强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动态特征
    刘凤朝, 刘源远, 潘雄锋
    2007, 29 (5):  62-68. 
    摘要 ( )   PDF(401KB) ( )  
    本文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单部门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框架内,以中国1988~2005年期间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动态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在短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不十分显著,而在长期,除了资本增长外,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短期和长期的贡献度分别为4.36%和14.92%;另一方面,能源消费是仅次于资本的第二生产要素,短期和长期的贡献度分别为6.98%和44.19%,生产函数中投入要素重要性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资本、能源和劳动力。能源消费增长的冲击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作用,在第五年达到最大;反过来,经济增长的冲击对能源消费增长也有稳定的正向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具有内生且相互联系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发现在前3年能源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而与资本是互补的。最后,指出了中国在能源约束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趋势分析——基于ARIMA模型的预测与分析
    池启水
    2007, 29 (5):  69-73. 
    摘要 ( )   PDF(207KB) ( )  
    石油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民用能源,对其消费量进行预测,可为合理安排原油生产和石油进出口提供依据,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本文采用Box和Jenkins的ARIMA模型,对1953年以来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结构性因果模型、自回归(AR)、移动平均(MA)、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等相比较,ARIMA模型不但适合于我国石油消费量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特点,并且预测效果比较理想。结果表明,ARIMA(4,1,5)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2001年~2005年平均预测误差仅为4.01%,可用于未来我国石油消费量的预测。对2006年~2008年的预测结果表明,今后几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以较高的年增长率增加,2008年将达到约53 000多万吨标准煤,表明今后几年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再度上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作物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
    程序, 丁荣娥, 郭兴强, 胡林, 王鑫, 谢光辉
    2007, 29 (5):  74-80. 
    摘要 ( )   PDF(207KB) ( )  
    能源作物是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基础环节,本文就国内外能源作物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综合述评。分析了能源作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明确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作物概念,归纳了当前淀粉与糖料作物、油脂作物和木质纤维素作物三类能源作物研究与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当前几种受国内外重视的新型能源作物甜高粱 (Sorghum bicolor)、木薯 (Manihot esculenta)、柳枝稷 (Panicum virgatum)、芒属植物 (Miscanthus spp.)和柳属植物 (Salix spp.)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土地的承载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发展能源作物的存在的问题与前景,明确提出,中国要坚持利用边际性土地、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发展能源作物的原则。指出中国能源作物种类筛选及品种改良至关重要,选择目标上应重视高光效、多年生、以收获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和高度抗逆等特征,以期形成具有地区适应性且收获季节多样化的系列能源作物种类与品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2004年锌循环分析及政策建议
    陆钟武, 张江徽
    2007, 29 (5):  81-89. 
    摘要 ( )   PDF(719KB) ( )  
    本文研究了2004年中国锌循环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锌生产阶段、加工制造阶段的原料自给率分别为88.6%、93.6%,使用再生锌的比例分别为1.6%、12.8%,矿石指数为1.275t/t,再生锌指数为0.126 t/t。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料对外依存度、再生锌指数很低,同时矿石指数较高。讨论了中国锌工业的产业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建立完整的锌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再生增值税政策不合理,经济适用的技术创新及推广支持力度不够,锌矿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政策相对滞后等。最后,提出了改善中国锌循环的若干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完整的推进锌循环的政策体系,实施锌工业原料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重点技术研发及推广,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严格执行法律规章,促进产业重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
    娄华君, 庄健鸿
    2007, 29 (5):  90-96. 
    摘要 ( )   PDF(557KB) ( )  
    21世纪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互耗问题严重,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陷或淹没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互耗矛盾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土地与煤炭的资源同步利用理念及其应用基础,同时,指出实现资源同步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临界值。最后,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的资源利用现状和调水工程特点,初步探讨该地区的资源同步利用的实现模式: ①管道分级的输水方案; ②将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纳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蓄管理系统; ③恢复南四湖流域沉陷区的土地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
    中国地下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陈兴华, 万书勤, 杨建锋
    2007, 29 (5):  97-104. 
    摘要 ( )   PDF(754KB) ( )  
    在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下水资源所起的支撑作用是有明显差异的。对地下水资源所起的支撑作用进行定量评价,不仅可以直观地测度地下水的重要性,而且能够为水文地质调查宏观部署提供基础依据。通过构建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高的10个省份依次是山西、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宁夏、贵州、陕西和辽宁;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低的5个省份是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和上海;从区域来说,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高的是黄淮海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与银川河套平原区、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及贵州省,其次是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最低。根据评价结果,对我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宏观部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混沌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地下水位动态预测
    黄强, 佟春生, 张文鸽
    2007, 29 (5):  105-109. 
    摘要 ( )   PDF(226KB) ( )  
    地下水位动态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随机性明显,因此在地下水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地下水位动态预测的随机性模型对地下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小样本机器学习理论——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支持向量机理论引入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是支持向量机的一种,考虑到地下水位动态序列的长度和峰值突变性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支持向量机-峰值识别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并针对支持向量机算法存在的参数优化、训练和测试速度等问题,结合混沌优化方法,建立了基于混沌优化的峰值识别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模型;最后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义长灌域1990年~2004年3个灌期(夏灌(4月~6月)、秋灌(7月~9月)和秋浇(10月~11月)降水量、平均气温、蒸发量、引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排泄量和地下水位埋深共15年45个样本资料为数据源,将该模型和原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用于义长灌域地下水位动态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值、检验值和预测值与实际值复合的很好,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2.0868%,检验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3.4777%,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6.8589%,且训练和测试速度快,而原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为20.6767%。因此,该模型用于地下水位动态预测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地生态用水标准确定及配置——以白洋淀湿地为例
    鲍达明
    2007, 29 (5):  110-120. 
    摘要 ( )   PDF(736KB) ( )  
    基于湿地生态用水研究进展,本文从用水标准及配置方面进行了生态用水理论与应用分析。针对湿地生态用水标准的确定,给出了确定原则以及湿地生态用水配置优先级标准、湿地生态用水配置水量/水位标准和湿地生态用水配置水质标准;对于湿地生态用水配置程序的研究,制定了湿地生态用水配置原则、程序、方案、相关配套环境以及实现手段。其中,湿地生态用水配置方案的制定须从湿地用水价值(生态、经济、社会)分析、管理目标以及生态需水方式等几个方面考虑,相关配套环境主要是相关的政策法规环境、经济评价、公众教育及用水配置方案修正等。本文最后以海河流域白洋淀湿地为案例区进行了生态用水标准及配置分析,分别分析白洋淀生态用水的逐月水位标准以及白洋淀湿地“三期”(汛期、生物繁殖期以及非汛期)三类(最小、适宜以及理想生态用水量)的生态用水配置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羊河流域主要气象要素及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李占玲, 史晓崑, 徐宗学
    2007, 29 (5):  121-128. 
    摘要 ( )   PDF(422KB) ( )  
    在对石羊河流域1956年~2003年诸月与年平均气温、降水及径流资料进行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的基础上,运用R/S法分析了流域的年平均气温、降水、径流时间序列的持续性,估算了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以定量估计未来气候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并采用随机重排法对估算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1956年~2003年各月及年平均气温绝大多数都以增温为主;武威和永昌两个站点的年平均降水表现为显著增加,其他站点各月没有显著趋势;古浪河和杂木河年平均径流量减少的趋势显著,其他支流径流量减少趋势不明显;干流各月及年平均径流量减少的趋势十分显著。各站点Hurst指数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未来的气温、降水、径流变化趋势都表现为较强的持续性,与过去近48年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滇高山栎灌丛冠层穿透水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
    安树青, 崔军, 刘世荣, 王中生, 徐振
    2007, 29 (5):  129-136. 
    摘要 ( )   PDF(604KB) ( )  
    植被冠层穿透水有重要的水文学和生态学意义,但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森林植被,缺乏灌丛植被穿透水的报道;而灌丛植被在高山区的水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3个川滇高山栎灌丛样地收集降水、穿透水和相应的气象资料,测定降水和穿透水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各个样地穿透水量和穿透水率的变化,以及穿透水与降水稳定同位素值的差异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穿透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一元线性关系,穿透水率与降水量呈对数正相关。当降水量大于10mm/天时,样地B的穿透水有83.3%出现聚集效应,发生聚集效应时平均穿透水率为114.4%,样地C的穿透水有33.3%发生聚集效应,此时平均穿透水率为104.5%,但样地A没有出现聚集效应,表明在样地A冠层均一程度高。穿透水与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没有显著差异,并有水量效应。但与降水稳定同位素值相比,穿透水稳定同位素值随着穿透水量的增大,先富集重同位素、再贫乏重同位素、最后趋向一致;这与林冠从干燥、蒸发显著,到湿润、出现饱和水汽界面,再到林冠下层形成的水滴占穿透水比重越来越小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经济学的几点讨论
    李浩, 夏军
    2007, 29 (5):  137-142. 
    摘要 ( )   PDF(206KB) ( )  
    水资源经济学是研究水资源利用中人类选择行为的经验科学,其目的是实现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将水价、水市场、水供需以及水管理等内容简单罗列的层次上,尚未形成贯穿始终的分析方法和框架,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科的长足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本文认为要做到如下3点:①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水资源生产力特征为主线,按水资源自然属性研究、人与水关系研究、水资源利用中人与人关系研究3个层次展开,并据此构建水资源经济学研究框架; ②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需要融合不同的经济理论,运用GIS分析工具,并借助水文-经济耦合模型来描述水资源利用中的经济规律; ③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应是人的用水行为,其可以分为人对水资源的影响行为和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分配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陈佑启, 何英彬, 李志斌, 石淑芹, 姚艳敏
    2007, 29 (5):  143-149. 
    摘要 ( )   PDF(481KB) ( )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82×104hm2;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少;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数量最少;③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净增加了0.52×104t。其中耕地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39.09×104t,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36%和44.82%。同时增加的耕地中,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53%;④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耕地征用区片补偿的综合价格量化——以驻马店市为例
    陈伟强, 郭忠兴, 李效顺, 潘元庆
    2007, 29 (5):  150-156. 
    摘要 ( )   PDF(383KB) ( )  
    本文首先分析了耕地征用制度的两面性及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明确了耕地质量价格和征用区片补偿综合价格的内涵,拓展了征用补偿范围,界定了征用补偿标准及量化指标;运用综合因素法,将河南省驻马店市耕地征用区片划分了4个级别;运用收益还原法,评定了耕地的质量价格;讨论并确定补偿范围和标准后,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重点量化分析了耕地的三大保障价格:第一,维护失地农民最基本生存的保障底价——生活保障价格;第二,确保失地农民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价格——医疗保障价格;第三,提高失地农民社会竞争力的动力支撑价格——再就业保障价格;运用以上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依托驻马店市周湾的征用案例计算出:在一级区片内征用0.067hm2旱地的综合补偿价格为87 291.21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30年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匡文慧, 李颖, 张树文, 张新乐
    2007, 29 (5):  157-163. 
    摘要 ( )   PDF(736KB) ( )  
    集成MSS、TM、ETM、CBERS-2遥感数据及地形图提取哈尔滨市1976年、1989年、2001年、2005年共4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信息,利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与城市年增长速率模型分析哈尔滨市近30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 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76年的265倍;1989年~2001年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加速发展及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导致扩张速度最快;2001年~2005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带动下,工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1976年~1989年以重工业为主,对城市进行扩建和旧城区改造,且因经济发展较慢,城市扩张速度偏低;1976年~2001年因原始城区位置和松花江的阻隔主要发展江南地区,2001年~2005年受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业等的影响城市重心向江北方向移动;城市年增长速率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基本吻合。城市扩张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带动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口的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等级折算的宜农未利用地分等及应用——以河南省嵩县为例
    陈小明, 冯新伟, 路婕, 吕巧灵, 吴克宁, 赵玉领
    2007, 29 (5):  164-168. 
    摘要 ( )   PDF(448KB) ( )  
    本文结合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将宜农未利用地作为分等范围区,选取农用地分等的因素作为〖JP2〗宜农未利用地分等的参评因素,并选取限制性因素进行修正,划分宜农未利用地利用等别;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制订各等别间的等级折算系数表,测算出待开发未利用地中补充耕地的潜力及相应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各等别所对应的理论标准粮产量,划分开发潜力区。本研究结果为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提供了衡量依据,解决了被占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上与质量上的可比性;也为土地开发项目选址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决策树和MODIS数据的土地利用分类
    陈建军, 孙艳玲, 王新生, 杨小唤
    2007, 29 (5):  169-174. 
    摘要 ( )   PDF(675KB) ( )  
    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如何准确、快速的获得大尺度范围的土地覆盖信息进行土地变化的动态实时监测一直是关注的重点。本文针对MODIS数据多光谱的特点,以山东省为例,选取8月份8-day的一期MODIS09Q1、MODIS09A1产品及全年16-day的MODIS13Q1NDVI时间序列产品,通过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光谱间关系,同时选择NDVI、EVI、NDWI、NDMI、NDSI等分类指数,并构造新的波段B2/B1、B7/B6(B1、B2、B6、B7分别代表1波段、2波段、6波段、7波段),利用决策树分类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试验。结果表明,仅利用MODIS数据自身信息对宏观的土地利用分类就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分布范围完整的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城市居民点精度较高,零星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如农村居民点、草地分类精度较低。决策树分类法充分发挥了MODIS数据的多光谱特点,总体精度达到71.4%,kappa系数为0.68。相对于最大似然法,总体精度提高近10个百分点,对耕地及沼泽等类型的精度提高20%到25%。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励惠国, 刘高焕, 汪小钦, 王钦敏
    2007, 29 (5):  175-181. 
    摘要 ( )   PDF(294KB) (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198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简要分析了黄河三角洲LUCC特征,重点研究其驱动力因子。在黄河三角洲,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双向转化最为频繁。海陆河流的交互作用使得黄河三角洲淤进蚀退变化占有较大的比重;淡水资源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使对平原水库的建设力度大为增加。对土地的盲目垦荒和粗放经营方式,是耕地与未利用地双向转换频繁的最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居民地增多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效益,对耕地、灌草地、内陆水体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结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未来几年,整个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将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要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顺应自然因子的条件下,提高水陆比例,科学合理垦殖经营,大力发展和保护灌草地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栏:世界资源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启示
    于伯华
    2007, 29 (5):  182-189. 
    摘要 ( )   PDF(471KB) ( )  
    本文截取1961年以后日本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的时间段,研究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历史事件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从而得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日本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分别为1961年的79%和60%,符合直线变化规律。单位农业劳动力占有的耕地面积从1961年的0.2060hm2/人上升至1.0870hm2/人,接近1961年的5倍,符合二次曲线变化规律〖DK〗。借助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耕地面积驱动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造成的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面积扩大是耕地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也造成部分耕地退出耕作;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耕地损失逐渐减少。增加耕地面积的诸因素中,土地开垦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其次为土地整理和复垦。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摒弃城市化进程中后期耕地流失会相应减少的观念;警惕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市场开放可能对粮食安全和我国耕地面积的影响;同时还要坚持耕地保护政策的持久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俄罗斯远东林区林火过程数值分类研究
    Tomoko DOKO, 陈文波, 刘闯, 王正兴
    2007, 29 (5):  190-194. 
    摘要 ( )   PDF(825KB) ( )  
    MODIS数据在当今的森林火灾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用途大多是用来监测林火和研究林火对大气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等等。而森林火灾在其燃烧的过程中是有着不同的类别,如暗火、明火、过火、火烧迹地等,不同的林火类别在其亮温上的表现是不同的。但是仅凭借亮温是不能够准确的识别林火燃烧过程的类别,还需要有植被信息来加以判读。本文对林火燃烧的过程分了五类,即明火、暗火、过火、火烧迹地和非燃地区,选取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林区,利用MODIS数据的CH21和CH31热红外波段,对林火在燃烧过程中亮温数值的变化进行研究,并与植被指数和多时相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采用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解译分类,以便更好的辨别森林火灾在燃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使其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测和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澜沧江鱼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何大明, 康斌
    2007, 29 (5):  195-200. 
    摘要 ( )   PDF(283KB) ( )  
    澜沧江是位于我国西南岭谷区的一条纵向河流,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相应地形成了特有的生物群落。本文在综合历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澜沧江鱼类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鱼类区系由6目组成,包括21科86属162种,其中鲤形目4科60属117种,鲇形目7科13属27种,鳉形目1科2属3种,合鳃目1科1属1种,鲈形目7科9属13种,鲀形目1科1属1种。不同水段中,河源共记录有11种鱼类,上游鱼类22种,中游鱼类44种,下游鱼类142种,附属湖泊洱海中记录9种。澜沧江水系中共13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占濒危鱼类总数的14.13%。澜沧江从河源到下游,鱼类物种明显增多,由适合高原生活的冷水性鱼类裂腹鱼、高原鳅等逐渐过渡到以鲃亚科、野鲮亚科、鮡科为主的高多样性鱼类区系。针对目前鱼类资源的破坏,本文分析探讨了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郎一环, 王礼茂
    2007, 29 (5):  201-206. 
    摘要 ( )   PDF(117KB) ( )  
    罗斯石油天然气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出口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复兴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主要源泉,也是俄罗斯作为重振大国地位、“复兴国家”的重要武器和工具。从近年来俄罗斯能源地缘战略走势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从政治关系出发,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能源政策;②“重回欧洲”大国目标出发,以“能源杠杆”制衡欧盟;③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与欧佩克国家竞争多于合作;④从油气出口多元化出发,调整能源出口结构,向亚太国家倾斜;⑤以能源合作调剂与美国的关系。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俄双方都很重要。为此中方应做到:①加强对俄罗斯能源政策和能源投资环境的综合考察和研究;②认真研究俄罗斯国情,充分认识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多民族大国的复杂性;③充分发挥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能源经济合作;④严格按照国际法规和国际通行原则,规范中俄能源合作的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简讯)
    基于管治理念的资源动员方式:浙江省土地整理的实践
    陈兰, 倪九派, 邵景安, 魏朝富, 谢德体
    2007, 29 (5):  207-208. 
    摘要 ( )   PDF(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