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资源经济
    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
    刘凤朝, 潘雄锋, 徐国泉
    2007, 29 (4):  2-6. 
    摘要 ( )   PDF(611KB) ( )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揭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机理及变化趋势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测算方法,基于1985年~2003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对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波动较大;无论是从效率份额还是结构份额来看,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都是导致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导致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我国产业发展规划,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放在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两个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渠道及测度方法
    刘泮印, 吕波, 王淼
    2007, 29 (4):  7-12. 
    摘要 ( )   PDF(239KB) ( )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性资产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基础,它的流失会动摇发展海洋事业的根基,甚至会威胁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本文研究了作为海洋资源性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流失问题。首先文章给出了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界定及其包含的资产类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所具有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指出了决定其价值高低的因素。接着,文章通过实例分析了我国目前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流失渠道。针对目前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度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思想和方法,运用此方法进行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的测度,可以明确我国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的严重程度,从而能让我们提高警惕,采取措施治理流失。最后,文章从单位价值、数量和两者混合三个方面说明了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的动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城市郊区农户要素投入特征及差异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吕昌河, 齐永华, 张凤荣
    2007, 29 (4):  13-17. 
    摘要 ( )   PDF(214KB) ( )  
    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和强度不仅反映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3年的116个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大城市郊区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预期收益不同,农户在各产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质量、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具有很大差异。在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投入方面,根据建立的劳动力质量投入模型进行计算,平谷区农户劳动力质量投入水平非农产业要高于农业产业,经济作物要高于大田作物,具体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非农产业、其他经济作物、畜牧业、菜地、果园、大田作物,同时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在农业内部从大田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的趋势明显;在农户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方面,资本投入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果园、菜地、大田,要素投入组合结构从好到差的顺序是:菜地、果园、大田,两个排序中经济作物都要高于或好于大田作物。分析认为稳定市场预期对于大城市郊区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富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互动作用初探——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李昂达, 刘刚, 刘晓洁, 沈镭, 余小东, 张菲菲, 郑华玉
    2007, 29 (4):  18-24. 
    摘要 ( )   PDF(253KB) ( )  
    榆林市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资源富集、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三大特性叠加,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对1990年~2004年榆林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库兹涅茨(EKC)特性。建立环境综合污染水平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榆林市经济发展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EKC曲线。该曲线具有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相似的特点,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EKC曲线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动作用一般机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地价空间的计量经济分析——以昆明市为例
    金杰, 张洪
    2007, 29 (4):  25-32. 
    摘要 ( )   PDF(2184KB) ( )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和土地利用优化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了单一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分析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再运用昆明市2001年~2005年土地出让交易的实际地价案例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昆明市不同用途地价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影响地价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①不同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空间变化各不相同;影响各类用途地价空间变化的因素不完全相同;单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是离市中心距离; ②随着城镇土地有偿有限期制度的确立和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育,中国省会级单一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表现形式——地价空间分布,越来越接近西方城市空间结构均衡模式。但是,由于历史的沉淀和改革的不完善,中国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仍有相当多的不完善之处,需要通过深化土地和房地产管理改革来加以改进。本研究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及房地产管理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因素修正法的征地统一年产值测算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例
    胡宝清, 黄小兰, 杨小雄
    2007, 29 (4):  33-39. 
    摘要 ( )   PDF(187KB) ( )  
    征地统一年产值的测算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复杂工作,其测算结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而选择恰当的测算方法是保证征地统一年产值测算结果科学合理的重要前提之一。针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存在欠严谨、弹性较大等问题,文章以桂平市为例,采用因素修正法,以前3年桂平市的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价格为主要依据,初步测算桂平市的统一年产值。同时,遴选出影响土地综合收益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编制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统一年产值因素修正体系,以桂平市统一年产值为基数修正计算,求取各测算单元的统一年产值。经实际运用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弥补了数据资料不全、统计口径不一的不足,减少了测算过程中的经验判断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测算结果更趋合理,对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宏观平衡各地的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在征地统一年产值测算中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禁牧政策影响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分析——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刘艳华, 宋乃平, 陶燕格, 王磊
    2007, 29 (4):  40-45. 
    摘要 ( )   PDF(385KB) ( )  
    文章以2002年实施全境禁牧的盐池县为例,通过对农户调查资料及统计数据的分析,总结了盐池县禁牧前后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系统构建了劳动力转移机制,对促使转移动力和转移动机产生的受禁牧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证和深入分析。发现受禁牧政策的影响,养殖数量平均减幅57.09%,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饲草成本翻了一番,畜牧养殖收益降低44.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就业出路少等因素的推动下,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先出去务工者的带动下以及政策的引导下克服来自于自身、城市的转移阻力,调整家庭能够支配的资源-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通过劳动力转移来增加收益,但限于城市生活门槛较高、自身文化技术水平低、户籍制度、非农产业部门工作的不稳定性、农户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劳动力转移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一线以及低层次的商业服务业领域,其从事的行业、分布区域以及务工周期长短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间隔性,收益增加缓慢,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瞬间最大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
    陈晓光, 戈峰, 马淑红, 薛洁, 云娟
    2007, 29 (4):  46-53. 
    摘要 ( )   PDF(1703KB) ( )  
    利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以及周围20个气象站45年(1961年~2005年)历史资料,结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个野外风沙监测站近5年(2001年~2005年)的5层梯度风(0.5m、2.0m、4.0m、6.0m、10.0m)野外监测资料,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瞬间最大风速时空分布与活化沙丘治理对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活化沙丘顶部为床面,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活化沙丘顶部边界层内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与瞬间最大风速空间相关性,发现风沙边界层内任意两层的瞬间最大风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9654~0.9922之间,且随高度增加相关系数呈现增加,而影响这一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下垫面状况。本文通过大量分析,建立了活化沙丘顶部风沙边界层内1分钟平均风速的预测模式,其公式为u=(Z/Z1)0.1026,为今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活化沙丘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特征分析
    缪驰远, 魏欣, 徐霞, 曾宪勤
    2007, 29 (4):  54-60. 
    摘要 ( )   PDF(433KB) ( )  
    文章根据重庆市自建气象站以来的降雨过程资料(1954~2001),对重庆市主城区降雨侵蚀力(R)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月~9月,48年里研究区年降雨侵蚀力值变幅均较大,但从整体上来看,趋势保持平稳,其离差系数Cv和变化趋势系数r值分别为0.65和0.061; 研究区次降雨量与次降雨侵蚀力,月降雨量与月降雨侵蚀力均呈乘幂关系,而年降雨量与年降雨侵蚀力呈现指数关系; 为了解决在降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对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文章利用不同的降雨资料与侵蚀力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了适合研究区的两种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陈凤, 韩书成, 彭补拙, 濮励杰, 叶浩, 张健
    2007, 29 (4):  61-69. 
    摘要 ( )   PDF(267KB) ( )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 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980年~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灵山风景区草甸资源退化评价及管理措施
    黄永梅, 江源, 李炜民, 李晓兵, 李延明
    2007, 29 (4):  70-76. 
    摘要 ( )   PDF(208KB) ( )  
    将样带与样方调查方法相结合,对北京东灵山山顶草甸风景区进行实地取样。采用盖度、高度、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一年生、二年生植物所占比例、土壤理化特征等参数,通过去趋势典范对应排序分析(DCCA)对草甸退化状况进行数量化评价,辨识草甸退化的不同等级。结果表明,草甸退化分为常规干扰草甸、轻度退化草甸、中度退化草甸及重度退化草甸等4个等级,草甸退化等级的划分一方面表现为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土层厚度等降低,同时也表现为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相对数量的增加和优势种的变化过程。在风景区管理中,鉴于常规干扰草甸与轻度退化草甸的群落特征,在管理方面不需要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应以定期监测为主,控制大规模游人活动。在利用方面,可以继续向游人开放,并可以用于适当放牧,但应该采取适当短期休牧,以保持或恢复草甸植被正常生产力;对中度和重度退化草甸,应采取人工建植乡土植被、分期封育以及规范旅游区商贩和游客行为等措施,防止草甸资源进一步退化,促进草甸植被恢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型城镇土地退化时空特征分析——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
    匡文慧, 宁静, 王蕾, 张树文
    2007, 29 (4):  77-84. 
    摘要 ( )   PDF(2033KB) ( )  
    基于MSS和TM影像借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1∶10万地形图获得1978年、1987年、2001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矢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类型退化指数、质心模型分析资源型城镇特有的土地退化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利用欧几里德最短路径函数分析工矿用地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类型主要为草地退化、次生盐碱化、沼泽湿地萎缩。在不同研究时期其土地退化的速度和强度差异显著,1978年~1987年土地类型退化综合指数约为3.18,而1987年~2001年土地类型退化指数约为27.96。1978年~1987年土地退化类型的质心主要向西北方向偏移,1987年~2001年土地退化类型的质心波动较大,不同类型具有自身特点,但整体土地退化严重。根据GRID的欧几里德最短路径函数的分析,辨析出资源型城镇沼泽萎缩、次生盐碱化与工矿用地呈指数衰减的规律,草地的退化也与工矿用地具有一定函数相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元胞自动机在景观格局优化中的应用
    闵庆文, 秦向东
    2007, 29 (4):  85-91. 
    摘要 ( )   PDF(158KB) ( )  
    在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的发展过程中,以景观模拟演化为核心的景观格局优化模式已显示出优越性,这种模式在大量景观变化模拟预测结果形成的状态空间中搜索景观格局的优化方案,优化的客观性和自动化程度较高。但由于目前在景观尺度上的格局和过程相互作用规律尚缺乏定量的描述,限制了这种优化模式的发展。而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空间直观模型,由于元胞自动机固有的特点,在解决一系列技术难点的前提下,有望解决这一模式在目前发展中受到的限制。本文介绍了元胞自动机的原理和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已有应用,认为元胞自动机获得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它有且仅有以下3个最本质的特征:状态的表达在空间上的离散性;状态变化的表达在时间上的离散性;状态转变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元胞自动机应用于景观格局演化的一般优势和相对优势,以及它在景观格局优化应用中存在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部分的解决方案。最后对于以基于广义元胞自动机的空间直观模型为核心的景观格局优化模式,提出了一个可能的体系结构和流程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洪水前后半干旱区盐碱地景观变化分析——以镇赉县为例
    包春红, 吴运军, 许林书, 张树文
    2007, 29 (4):  92-96. 
    摘要 ( )   PDF(1557KB) ( )  
    本文采用地形图和SAR、TM影像,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从盐碱地数量、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几个方面分析了1998年洪水前后镇赉县盐碱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进而揭示洪水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洪水前后,镇赉县盐碱地面积增加13 929.5hm2,盐碱地斑块之间连通性和结合度增加,盐碱地的重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1.57km;其中洪泛区和非洪泛区分别为1.53km和3.68km,非洪泛区盐碱地的迁移距离远大于洪泛区,说明洪水对洪泛区盐碱地的迁移起到滞缓作用,同时对非洪泛区起到推进作用。对比洪泛区与非洪泛区单位各类盐碱地单位面积变化率发现:洪泛区各类盐碱地的单位面积变化率普遍高于非洪泛区,其中洪泛区重度盐碱地单位面积变化率是非洪泛区的5倍,中度盐碱地单位面积的变化率是非洪泛区的4.5倍,轻度盐碱地也已经达到了1.1倍,这说明,在半干旱区洪水过境后对盐碱地的扩张起到了促进效应。通过对斑块结合度、斑块平均面积等景观格局指数研究表明,洪泛区盐碱地景观格局明显不同于非洪泛区,且在洪水过后洪泛区的盐碱化程度高于非洪泛区,洪水促进了地势低洼且地下水位较高的半干旱区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和速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土地覆被景观特征的幅度效应及其变异规律
    龚建周, 夏北成
    2007, 29 (4):  97-102. 
    摘要 ( )   PDF(1970KB) ( )  
    尺度是空间地理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尺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对于尺度问题的讨论仍然有待深入,因此,尺度问题仍然是当前生态学、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尺度又包括粒度和幅度两种类型。本文基于2005年广州市的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覆被类型图,剪裁最大矩形区域景观类型图,沿对角线分别形成不同方向的一系列幅度大小的景观类型图,研究土地覆被景观特征的幅度效应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景观特征指数的幅度效应及指数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随幅度由小到大,幅度效应减小或趋于平缓,幅度400(144km2)是研究区域景观特征的“临界阈”幅度;景观特征指数的幅度效应及指数之间差异还存在方向性,如PD在NE—SW方向的变化较其它方向大;景观特征指数对幅度效应的程度各异,相对于整体景观而言,指数PD和SHDI在各方向的变幅都较大,而指数FRAC_MN和SHAPE_MN则随幅度的变化只有很小的效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和受偿意愿研究——以泾河流域为例
    刘雪林, 甄霖
    2007, 29 (4):  103-108. 
    摘要 ( )   PDF(155KB) ( )  
    本文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例,通过对位于流域上游固原市的两个村落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研究其对生态服务产品消费状况和受偿意愿。借助SPSS软件,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受偿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及其饲养家畜对有限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并没有满足其营养需求,消费量受家庭人口、粮食作物面积、退耕地面积和养殖规模影响;受偿意愿与退耕地面积、养羊数量、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通过改变农户种养格局和收入间接影响了家庭消费和生态受偿意愿。基于条件价值法的理论,对该区农户因保护水源地而损失的经济利益和放弃利用的水资源价值做出初步估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资源
    河北平原34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樊彤, 胡玉昆, 邱国玉, 杨永辉, 赵少华
    2007, 29 (4):  109-113. 
    摘要 ( )   PDF(661KB) ( )  
    基于河北平原49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资料,利用Hargreaves模型模拟分析了1966年~1999年共34年时间序列上河北平原的蒸散、降水和气温等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的四季和年蒸散变化中,春季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和年蒸散则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夏季蒸散呈幂函数下降并达显著水平(P<0.05),年蒸散也表现为幂函数下降趋势,34年间蒸散的平均下降速率为7.4mm/10年。降水的变化则表现为春冬季节上升,夏秋季节下降,年变化呈线性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6.67mm/10年。河北平原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均呈现线性增加趋势,除夏季之外,其他季节均温和年均温的增高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年均温的增温速率为0.38℃/10年。降水的平均下降速率大于蒸散的平均下降速率,加上近年来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表明34年来河北平原的气候趋向干旱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省冬季负积温资源的变化特征及预测
    辛吉武, 杨小利
    2007, 29 (4):  114-120. 
    摘要 ( )   PDF(913KB) ( )  
    利用甘肃省66个气象观测站1966年至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计算了各站的冬季负积温,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并建立了空间分布模型。利用EOF、REOF、小波分析方法等,分析了甘肃省负积温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季负积温在空间尺度上可分为五个气候区;近40年来,负积温总体呈下降趋势,1985年是负积温变化的转折点;1990年代负积温平均值是各个年代中最小的,不同气候区在不同阶段负积温变化特征及变化周期有所不同;为进一步了解负积温的未来变化趋势,采用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甘肃省不同气候区冬季负积温的预测模型,根据各气候区的预报模型可得到负积温预测值,用负积温拟合1966年~2000年的冷暖冬状况,拟合率为68%~95%,准确率为63%~94%,试预测2001年~2005年的冷暖冬状况,准确率在60%~100%之间。对各代表站2006年~2010年的冬季负积温趋势进行延伸预报,结果表明,2006年~2010年的5年期间,各气候区冬季负积温总体上低于历史平均值25%~35%,年际间的冬季冷暖变化不太明显,多数年份仍为暖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洮儿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蒸散量的影响
    崔保山, 何岩, 刘强
    2007, 29 (4):  121-126. 
    摘要 ( )   PDF(1894KB) ( )  
    在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流域水文循环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地表蒸散作为流域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流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体系的变化,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息息相关。本文研究中从洮儿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入手,借助于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获取了洮儿河流域的生长季蒸散量,在分析流域内蒸散量变化时空动态规律及其特点的基础之上,以生态干扰度指数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对地表蒸散量影响程度展现出来。结果表明从3个时段的蒸散量来看均较前期均呈增加趋势,空间上流域蒸散发呈分散增加趋势,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生态干扰度指数反映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迁引起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调节能力降低,甚至起到了一定的放大作用,局地蒸发旺盛,造成次生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洮儿河流域凸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化对黄河首曲地区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邓振镛, 李侠, 王润元, 姚玉璧, 尹东, 张秀云
    2007, 29 (4):  127-133. 
    摘要 ( )   PDF(550KB) ( )  
    黄河在甘肃玛曲县境内形成了一个长433km“U”字形的第一弯,这里拥有大面积亚高山草甸类草场和沼泽湿地,被誉为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但是,近50年来黄河首曲草地生态逆向演替,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弱化。利用黄河首曲玛曲县草地与湿地气候资料和生态观测资料及统计资料,分析研究表明: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玛曲县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均大于全国增温速度。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4年明显趋于干旱化,气候变化是草地生态退化的自然诱发因素,而超载过牧,滥采乱挖,人为破坏,生物链失衡等环境蠕变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黄河首曲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为此,提出了适应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演替规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中国耕地需求量的多目标预测与分析
    蔡玉梅, 刘彦随, 张文新
    2007, 29 (4):  134-138. 
    摘要 ( )   PDF(123KB) ( )  
    耕地资源不仅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的空间储备,同时也是保障农民生活稳定和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不断加剧,耕地短缺的问题还将进一步凸现。科学预测我国的耕地需求,并制定有效政策保障一定数量耕地,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从耕地保护的政策出发, 本文在深入探讨耕地需求量预测原则、 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多目标的预测方法, 对2010年、 2020年的中国耕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可为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陈利根, 龙开胜
    2007, 29 (4):  139-145. 
    摘要 ( )   PDF(175KB) ( )  
    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关系的研究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消耗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良好愿望只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与此相悖。因此,有必要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解决耕地保护难题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耕地资源消耗的盲目依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以南宁市江南区为例
    胡宝清, 邵晖, 王瑜
    2007, 29 (4):  146-151. 
    摘要 ( )   PDF(352KB) ( )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影响耕地整理潜力的因素很多,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指导耕地整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宁市江南区为研究区域,依据耕地整理的综合目标,从耕地可利用空间扩张潜力、生态环境改善潜力和生产力提高潜力三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了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 并以此为依据,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运用评判模型把南宁市江南区61个行政村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耕地整理潜力等级。评价结果表明,Ⅰ、Ⅱ级耕地整理潜力区主要分布在苏圩、延安、吴圩、江西镇,适合规划为将重点整理项目和近期开发项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达为评价单元对每一潜力等级的隶属程度,较好地解决耕地潜力级别归属模糊性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切合实际,为进一步划定耕地开发整理区、安排项目规划和实施时序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用地分等评价方法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中的应用——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
    沈镭, 郑华玉
    2007, 29 (4):  152-157. 
    摘要 ( )   PDF(152KB) (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和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耕地占补平衡。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评价衡量标准,从而使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本文根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方法,结合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连州市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
    蔡运龙, 孙强, 王乐
    2007, 29 (4):  158-163. 
    摘要 ( )   PDF(190KB) ( )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利用变化中,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城镇扩展主要占用耕地,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远郊山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1996年~2004年间,尽管耕地面积减少,但耕地破碎化程度却在加重;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显著。本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促使北京地区耕地流失的最主要的动力, 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北京耕地变化的解释力最强,恰好与前人相关研究结论相互印证;人口快速增长、区域土地市场过度竞争、农业结构调整及退耕还林政策也是北京耕地流失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嫩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过程分析——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白淑英, 张树文, 张养贞
    2007, 29 (4):  164-169. 
    摘要 ( )   PDF(1778KB) ( )  
    本文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利用1954年~2001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逐个图斑跟踪记录的方法,动态监测每个图斑在各个时段的变化过程。从研究起始时间开始从来没变过,或变化次数较少的空间单元称为趋向稳定类型的转换,而变化次数较多的空间单元称为趋向不稳定类型的转换。根据每一土地单元土地利用变更次数的多少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将研究区某一时段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划分为未变更类型、人类干扰型、自然演化型3种类型,分析了各种用地类型转换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稳定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域和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城镇及居民用地、耕地最为稳定;其次是土地退化的盐碱地和未利用土地;沼泽地、林地、草地稳定性较差;②当未变更类型和自然演化类型向人类干扰型转变后,土地利用方式将趋于稳定,在下一时段变化的可能性较小;未变更类型和人类干扰型向自然演化型转变后,土地利用方式趋于不稳定,在下一时段发生变化的概率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4镇为例
    班茂盛, 方创琳, 刘海燕, 刘晓丽, 宋吉强, 宋吉涛
    2007, 29 (4):  170-178. 
    摘要 ( )   PDF(378KB) ( )  
    本文在阐明开展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与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思路与评价方法,着重讨论了最理想的指标体系与实际确定的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当前乡镇一级行政地域单元在指标统计上的新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指标权重的调整来提高现有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按研究思路,本文根据数据的实际获得情况,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西北旺镇、苏家坨镇、温泉镇和上庄镇4个镇为例,确立了经济协调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社会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友好指标在内的4个二级指标,包括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土地利用强度、生态适宜等在内的15个三级指标和66个四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大都市边缘区乡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极强的耦合关系。本文最后针对评价结果,结合原始资料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动因分析——以四川南充市高坪区为例
    谌柯, 刘辉, 罗培, 曾凡伟
    2007, 29 (4):  179-186. 
    摘要 ( )   PDF(313KB) ( )  
    根据1885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详查资料以及实地收集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南充市高坪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动因。研究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为12 050h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4.84%,主要表现为园地、城市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减少;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斑块数目增加2 921个,斑块面积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优势度降低;除园地、交通用地以外,其他土地类型都有分散分布的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移动距离; 影响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化和政策导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丁松, 李娟, 刘红, 吴群, 张会
    2007, 29 (4):  187-192. 
    摘要 ( )   PDF(136KB) ( )  
    研究土地市场成熟度有益于完善我国土地市场建设,也是完善以土地为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要求。本文初步探讨了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的内涵,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由土地市场化配置度、供需均衡度、价格灵敏度、市场竞争度和配套机制完善度5方面体现,这5个方面又通过16个评价因子来综合反映。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综合评价值为63.77,说明土地市场处于调整发展的“过渡型”阶段。从准则层评价值看,土地市场化配置度为73.39,供需均衡度为67.41,价格灵敏度为40.96,市场竞争度为54.66,配套机制完善度为77.53,由此可见南京市土地市场应注重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针对南京市土地市场成熟度的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以供给引导需求,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完善地价管理制度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刘黎明, 张虹波, 张军连, 朱战强
    2007, 29 (4):  193-200. 
    摘要 ( )   PDF(520KB) ( )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IS的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何洪林, 侯西勇, 于贵瑞, 岳燕珍
    2007, 29 (4):  201-207. 
    摘要 ( )   PDF(1834KB) ( )  
    以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为案例区,研究了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多要素空间数据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评价对象包括土地限制因子、土地限制型、土地质量等和土地适宜类。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和土地资源系统特征,选取气候、地形、灌排水、土壤和植被等五大类10个指标为评价因子;应用基于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分析技术在1km2尺度建立评价因子基础数据库,并将评价原则用地图代数语言加以表达,形成了“要素数据”、“原则标准”与“分析技术”相结合的、逐级递进的评价技术流程。案例区实证研究表明:评价方法与技术切实可行,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有效的分析技术共同保证了评价过程的准确与高效;案例区的土地限制因子以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坡度和灌溉条件为主,而土地适宜类则以宜农类、宜林牧类和宜农林牧类为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