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傅春, 刘耀彬, 吴学平
    2007, 29(3): 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煤炭城市划分的原则,在构建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SOFM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分地县两种类型对中国煤炭城市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分类;采用GPCA全局主成分方法,分别对其总体和组别的经济运行轨迹进行了动态描述。研究结果表明:①分类显示地县两类煤炭城市随着组数的升高,其职能表现为煤炭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而规模扩展和区位分布则表现出明显差异;②全局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级煤炭城市发展与其经济支撑能力、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规模、城市环境更为相关,而县级煤炭城市发展与其职能、经济支撑能力和规模的联系更为密切,但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支撑能力提高都是两类煤炭城市发展的关键;③两类煤炭城市的总体经济运行态势和及其内部各组的经济运行水平劣化顺序也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的经济运行能力变化随着职能、规模和区位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 资源经济
    胡健, 吴文洁
    2007, 29(3): 8-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资源经济学研究中存在一个突出的理论盲点——忽略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矿权与土地产权关系的探讨。油气资源赋存于地下或土地之中,而在我国油气资源矿权与土地产权又是分离的,国家拥有油气矿权,国家与集体共同拥有地权,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元矿权与二元地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矿业权与矿业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上,而其产生的根源则不仅仅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国复杂的土地权利层次和权利结构以及法律上对集体土地权利的忽视。因此,在对陕北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矛盾及矿权制度演进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有效解决油气资源开发中矿权与地权冲突、缓解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关键是创新油气资源矿权制度,变革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完善矿业用地制度。
  • 资源经济
    常瑞英, 唐海萍
    2007, 29(3): 17-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价格的确定对于各类生态系统价值的估算及碳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碳价格是根据单位固碳量的固碳成本来确定的,而固碳成本的计算是确定碳价格中的难点,土地机会成本则是固碳成本计算中的一个重点方法。本文分析了在碳价格确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目前在碳贸易中计算碳价格常用的3种土地机会成本的模型:自下而上模型(Bottom-up model)、部门模型(Sectoral model)和计量经济模型(Econometrical model),并对这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结果表明,这3个模型均不适用于我国,特别是北方草原区的碳价格计算。为此,本文初步给出了一个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区确定碳价格的固碳成本估算方法。
  • 资源经济
    陈晓峰, 付光辉, 刘友兆, 祖跃升
    2007, 29(3): 25-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土地整理具有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及社会保障价值,针对这3种价值,本文分别提出3种测算方法即传统市场法、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替代市场法。传统市场法即采用收益还原法;生态功能价值系数法是根据各地类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来测算土地整理实施的生态服务价值;而替代市场法则以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替代物,以用商业保险的方式计算一次性投保所需的资金作为土地整理社会保险的价值。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全面、科学地测算了区域土地整理带来的价值,研究表明:该区域自1999年以来,土地整理效益总价值达9.98×108元,其中经济产出价值达5.57×108元,社会保障价值达7.10×108元,达到了增加有效耕地,改善经营生产条件的目的;然而生态服务价值却损失2.69×108元,表明土地整理的生态风险防治还没有纳入土地整理的内容。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测算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为综合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并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提供依据。
  • 资源经济
    李阳兵, 邵景安, 魏朝富, 谢德体
    2007, 29(3): 3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覆盖开县长沙和奉节朱衣及30个柑橘园的数据资料,讨论库区农户收益与土地管理实践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柑橘的种植规模诱导农户土地管理实践追加的分异,从而带来农户收益的分化。不同柑橘种植规模导致农户对科技的需求和柑橘园管理精细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为柑橘产量、品质和产品价格的差异。规模决定产量,产量决定收益,而柑橘收益在果农家庭收益中所占比例,又决定果农对柑橘的重视程度,进而影响果农土地管理实践的追加。而且不同规模果农土地管理实践的差异,反过来又影响柑橘的产量和品质,表现出柑橘收益的巨大差异。柑橘投产几年后,大果农和小果农的分化实际上就是专业化生产与兼业化生产的差异。研究为库区柑橘产业化生产和配套管理技术的投入提供微观实践基础,为构建合适的库区柑橘种植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 资源经济
    成升魁, 甄霖
    2007, 29(3): 37-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流动是当前我国资源科学研究亟待关注和加强的新领域,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资源流动研究进展及对中国开展有关研究的启示。分析表明,发达国家资源流动研究涉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资源类型及其横向、纵向流动,政府部门的资源流动账户是主要数据源,投入产出和指标体系方法是研究的方法基础,研究结果已在评估可持续发展态势和科学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处于资源流动研究的起步阶段,建议从探寻经济发展过程消费的关键资源及追踪其来龙去脉入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与国际相关机构接轨,实现对资源流动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 水资源
  • 水资源
    蒋艳, 夏军
    2007, 29(3): 45-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河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自身不产流,干流水量主要依靠源区河流的补给,本文以塔里木河流域的源流区(出山口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水文气象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法和EOF分析法研究历史水文过程的特征与规律,以及区域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和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冰川积雪融水是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EOF分析表明源流区内的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呈现增加趋势;受冰川调节和区域气温升高的双重影响,年平均径流量多年保持稳定并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小波分析表明1990年后在大于15年的时间尺度上进入丰水期;多变量非参数检验表明径流随气温和蒸发量变化较为敏感,月径流量随着气温升高而呈现指数增加的变化趋势,1991年~2002年源区径流量比1956年~1990年增加了6.5%。由于塔里木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流域结构,具有河川径流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比重大的特征,当气温升高1℃径流量相应增加10%~16%,随着气温升高和冰川消融量的增加,径流量也将进一步地增加。
  • 水资源
    丁贞玉, 马金珠
    2007, 29(3): 53-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ann-Kendall与Morlet小波变换对石羊河流域出山口近50年(1956年~2005年)的径流量进行趋势和周期性分析,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年径流量总体呈现平稳波动走势,近50年来处于历史较低时期。该径流存在30年以上尺度的年际变化和年代变化,以及22年左右的尺度、14年~15年尺度、约12年尺度和10年以下尺度的周期变化;中长尺度周期变化突出,30年表现为第一主周期。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年径流的周期变化与乌鞘岭站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周期基本上都能在同一周期上下浮动,其中出山口年径流量与乌鞘岭山区年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61,说明地表径流量主要是由山区降水补给;年径流量与山区年均气温变化呈0.28的反相关,说明该流域近50年来出山口径流与山区气温呈反比,即径流量随年均气温上升而减少,相关性暂时不十分明显。
  • 水资源
    刘鑫, 宋献方, 夏军, 于静洁, 张学成
    2007, 29(3): 59-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水是流域水循环中重要的输入因子,对其同位素组分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流域水体间的水力联系,还可反映流域综合自然地理及气象气候信息;结合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同位素组分变化,可以确定降水入渗及产汇流过程、地下水补给及更新能力,进而为完整的水循环机理研究提供依据。结合水文气象观测,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2004年~2005年月降水以及曹坪西沟实验流域次降水环境同位素组分雨量效应、高程效应、季节变化、δD与δ18O间的关系等,并对不同时空尺度上大气降水线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年份及雨季前后,降水的水汽来源不同且经历蒸发过程差异较大;同时发现大气降水线中斜率与氘盈余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9.74×S-d=69.3,即虽然不同年份大气降水线存在差异,但两者存在相对稳定的线性关系,该关系可能与水汽来源之外的某种固定的综合自然地理特征有关,也为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提供了参考。
  • 水资源
    陈传友, 董晓辉, 姚治君
    2007, 29(3): 67-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黄河源区近50年来的径流、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降水对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源区近50年的降水和径流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径流量的总体趋势为“多-少-多-少”,吉迈测站的径流年际波动比较剧烈,玛曲测站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较小,只有0.09,吉迈、唐乃亥测站的汛期径流量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径流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的总体趋势为“丰-缺-丰-缺”,降水年际变化不大,除达日气象站以外,其余5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按照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逐渐减少,达日、久治、玛曲、河南外斯4个气象站汛期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计算区间降水与吉迈、玛曲和唐乃亥水文站相同时段内的径流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4、0.57和0.67,而且相关系数的大小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逐渐增大。
  • 水资源
    陈敬峰, 李霞, 王建刚
    2007, 29(3):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喀尔达依断面应急输水前后不同离河距离胡杨生长量观测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应急输水前(1994年~1999年,下同)不同离河距离胡杨生长曲线均呈现平行、重合与水平状态,即输水前不同离河距离每年生长量大小趋于一致;应急输水后(2000年~2004年,下同)不同离河距离生长量曲线不平行、不重合、不水平,即不同离河距离胡杨生长量不一致。结合喀尔达依断面应急输水前地下水埋深值及6次应急输水资料,对胡杨生长量进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应急输水前,不同离河距离地下水埋深的一致性决定了胡杨生长量基本相同,当地下水埋深在9m时,胡杨一级枝年轮仍具有有限的生长量;应急输水后,随输水总量增加及地下水埋深抬升,胡杨生长量同步增加,应急输水明显地促进了河畔带胡杨的生长与恢复;应急输水后胡杨生长量大于应急输水前,对输水产生积极响应,可作为判定胡杨恢复效果的定量指标之一。
  • 水资源
    胡波, 施春红
    2007, 29(3): 8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安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水资源危机不断加深,人类社会对水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强烈。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物流和信息中心,城市供水安全对城市公共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城市供水安全的各个方面,构造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大量的权威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分析的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的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可为城市供水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依据2004年统计数据计算的评价结果,我国重点城市在城市供水的生产和供水行业的投入方面,存在着生产能力不足和投入较少的问题,但他们在在供水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重点城市的供水安全状况两极分化严重,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北京市目前总体供水安全状况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但在供水生产、供水行业资金投入和节水三个方面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随着更多的人口进入北京和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市未来几年的供水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陆钟武, 张江徽
    2007, 29(3): 86-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较为明确地描述了锌的生产、加工制造、使用及回收阶段的再生锌生成及回收途径,在此基础上计算出2004年中国再生锌资源量约为171.06×104t,再生锌产量约为35.6×104t,综合再生利用率为20.8%。分析了中国再生锌资源再生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采选环节的散矿石、尾矿、镀锌制品、锌电池等可利用的锌资源,以及锌氧化物制品产生的再生锌资源没有得到回收。并提出了提高中国锌资源再生利用率的主要方向是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鼓励散矿石、尾矿、镀锌制品等可利用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研发经济适用的锌锰干电池再生技术、锌氧化物的再生技术,或者寻找锌氧化物的替代品。
  • 能源与矿产资源
    穆献中, 宗玉生
    2007, 29(3): 94-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石油天然气矿物能源紧缺的现状,系统分析了我国矿物能源节约利用的潜力以及世界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从能源结构的合理性、消费利用的经济性等不同角度来分析我国不可再生矿物能源消费利用的途径,并以技术、经济、环境的大量实际数据资料为依据对我国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不同消费用途进行定量比较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作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替代利用,乙醇汽油替代常规汽油,煤炭液化和石油化工,煤炭、天然气发电以及天然气化工等不同消费途径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比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矿物能源资源的消费结构、替代措施、矿物能源的深加工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陈力, 冯明, 李春凯, 徐承科
    2007, 29(3): 100-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既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又是煤层气资源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和开采储量分别为15.9×1012m3,居世界第三位,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潜力十分巨大。开发利用煤层气有益,随意排放则十分有害。虽然我们已认识到开发煤层气的重要性,但我国煤层气利用率仍很低,每年有360×108m3的煤层气排放到大气中,回收利用率仅为1.56%;中国和美国煤层气资源量相当,但是,我国煤层气产量仅为美国同期产量的1.6%,我国煤层气在勘探、开发和商业化经营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煤层气资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作者认为煤层气资源作为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改变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保护人类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先开采煤层气,后开采煤炭,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煤矿瓦斯爆炸。从21世纪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借助“西气东输”的契机,应加强对含煤盆地地质构造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继续加强国际间合作,扩大煤层气勘探范围,加大煤层气的科技投入,使煤层气资源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李国柱, 马利邦, 牛叔文, 王志锋
    2007, 29(3): 103-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根据在通渭县李店乡祁咀村的问卷调查,估算了一个村域农村生活能源资源潜力和实际消费量,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目前该村人均每年实际消费能源489.5kg标煤,4.2口之家年消费能源2.061 t标煤,可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自产能源占总能源的54.98%,不能满足需求;商品能源的使用对于转变用能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支出;生物质能占用能总量的一半,煤炭也有较大比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少;炊事、取暖用能作为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占用能的绝大部分,表明当地用能水平较低、用能结构不合理。研究认为,积极开发农村生活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变,对生态保护和小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陈雷, 李湘梅, 李勇, 周敬宣
    2007, 29(3): 11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鉴于集对分析(SPA)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总生态足迹与其相关影响因子联系起来考虑,融合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模式识别的“择近原则”和聚类分析思想构造集对分析动态模型,模型精度较高,验证误差均小于0.3%。并对武汉市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将由1 784.662×104hm2增长到2 781.388×104hm2,呈现出低于GDP、高于能源利用率增长速率的趋势,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对此就武汉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最后,指出SPA动态模型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生态足迹动态化方法的修正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 资源生态
    成升魁, 蒋依依, 彭建, 王仰麟, 张源
    2007, 29(3): 117-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等方法,构建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全县2001年生态持续性状态及其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持续性在总体上处于可持续性强的状态,说明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受社会经济、旅游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状态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丽江县生态持续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丽江县生态持续性的空间分异分析表明,游客的空间集聚导致生态需求的空间集中,丽江县主要景区周边区域的生态持续性状态相对其他区域较差。
  • 资源生态
    陈洪松, 王克林, 张明阳
    2007, 29(3): 124-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通过RS软件ERDAS IMAGINE和GIS软件ARCGIS,对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空间分布和随高程分异两个方面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由于生态环境移民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在1986年~1995年~2000年间水土流失总体趋势是有先好转后加剧,水土流失形势严峻,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在1986年~1995年间分别减少了116.59km2、92.06km2、11.91km2和0.74km2,而在1995年~2000年间分别增加了119.53km2、92.75km2、12.12km2和0.74km2。3个年份水土流失在高程分带上分异格局基本相似, 微度流失主要分布在丘陵,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都是主要分布在低山,其次才是丘陵,剧烈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丘陵,其次是低山和中山。另外,水土流失强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区是在东部、东北部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和北部农业交错带山地丘陵区。
  • 资源生态
    刘继斌, 佟连军, 张春丽
    2007, 29(3): 132-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宏观(区域)、中观(地方)和微观(点-生产单位)3个空间尺度研究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研究表明,研究尺度在由宏观向中观、微观过渡过程中,湿地具有稳定性由强变弱、变化周期由长变短的生态变化特征,具有由调节功能占主导向景观载体功能、提供产品功能占主导的功能变化特征,人类对湿地的利用具有由间接利用占主导向选择利用、直接利用占主导的关系变化特征。鉴于湿地的生态特征、功能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表现,本文指出在湿地保护与持续利用中宏观尺度要关注湿地的区际关系与区内人地关系、强调开发保护分区研究,中观尺度要关注湿地的开发模式与管理模式的选择,微观尺度要关注湿地的合理开发规模,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为平衡湿地保护与持续利用过程中带来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本文制定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及支付方式。
  • 资源生态
    丁亮, 苗苗, 孙才志, 杨俊, 张华
    2007, 29(3): 139-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遥感、GIS技术和野外调查,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法,对辽宁省滨海湿地资源类型与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7 331.72km2,其中浅海水域和陆域湿地分别为56.78%和43.22%,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分别为73.03%和26.97%;②辽宁省滨海湿地中有河口淤泥质海岸湿地9 987.44km2,占全省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7.63%,集中分布在辽东湾顶部西崴子至小凌河口岸段和鸭绿江口至英那河口岸段,两岸段的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0和0.98;基岩淤泥质海岸湿地2 639.76km2,占15.23%,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59~1.07;砂砾质海岸湿地2 377.83km2,占13.72%,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51~0.99;基岩质海岸湿地2 190.16km2,占12.64%,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88;岛礁型基岩海岸湿地136.54km2,占0.79%,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66。
  • 资源生态
    范永刚, 胡玉昆, 李凯辉, 王鑫, 吾买尔·吾守, 张晓艳
    2007, 29(3): 147-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集中体现, 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类型之一, 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以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黑花苔草(Carex melantha)、鬼见愁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 3种典型的群落类型,开展了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黑花苔草群落盖度最大, 为100%, 物种数最低,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8种~11种。鬼见愁锦鸡儿群落盖度次之, 为86.14%, 物种组成丰富,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2种~15种。线叶嵩草群落盖度最低, 55.7%,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3种~16种;②各群落内部的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关系, 而群落间表现出负相关, 差异极显著;③黑花苔草群落的地下生物量最大, 线叶嵩草群落次之, 鬼见愁锦鸡儿群落最低, 分别为13 608.8g/m2、6 097.8g/m2和2 554.74g/m2;④3种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呈现出“T”形分布的模式, 且集中分布在0cm~10cm的土层中;⑤3种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地下生物量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二者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 资源生态
    李素英, 李晓兵, 梁存柱, 刘忠龄, 龙惠灵, 王丹丹, 王炜
    2007, 29(3): 152-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的地上生物量与气候的相关性已经有很多研究,多数注意到草原地上生物量的波动性,但尚未分析典型草原系统又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产力机制,而该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本研究根据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羊草大针茅草原24年的定点监测数据,分析降水量变化引起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波动性,其波动幅度不如降水量波动幅度大,说明群落生物量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为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24年样方中出现77种植物的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有31种植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可能在这些种对之间存在着生物量的补偿性。通过分析这些种对间的补偿性,可以看出优势种与亚优势种、优势种与其他非优势种、非优势种之间均存在着补偿性;发生在多年生草与多年生草之间或多年生草与半灌木之间生物量互补较多,说明群落的稳定成分之间的补偿性较强;补偿性主要发生在典型草原群落中的旱生与中旱生植物之间,发生在中旱生与中旱生植物之间的生物量补偿性位于第二,而中生对于中旱生的补偿性位于第三位,这与草原植被组成、降水量变动均有关;种之间的补偿性发生在最多的是禾本科与其它科的种之间,其次是菊科与其它科种之间。总而言之,羊草大针茅草原的地上生物量随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强,而其又能维持相对稳定性,依赖于群落中的植物种类之间的补偿性。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冉清红, 冉瑞平, 魏朝富, 谢德体, 岳云华
    2007, 29(3): 158-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我国未来的耕地压力大,耕地保护是关键。耕地警戒值是影响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和老百姓建立耕地安全意识、参与性保护耕地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人均耕地警戒值0.053hm2的引用对耕地安全意识的建立产生了很大影响,科学测算我国耕地警戒值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构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扩展模型Smin=MB∑ni=1βi·GiPi,建立饲料粮食消费量与肉蛋奶消费量、食品作物单产量与单产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5个线性回归方程,以及单产影响因素与时间关系等6个曲线估计方程,测量粮食、植物油、糖和蔬菜等食品作物单产量,计算2006年~20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并与相应年份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对比,确定2006年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0.09035hm2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总量1.18×108hm2(17.7亿亩)分别为人均耕地警戒值和耕地总量警戒线。
  • 土地资源
    曹志宏, 韩春建, 梁流涛, 吴克宁, 赵珂
    2007, 29(3): 165-1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利用耕地基尼系数定量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的方法和其理论依据。以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例,结合其他指标对研究区域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耕地基尼系数值利用SPSS软件聚类分析模块将研究区域的稻田耕地质量分为4级以显示各市水稻田质量差异程度,然后文章提出耕地洛伦茨曲线的优化,最后文章对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质量差异实证分析进行总结,并对耕地基尼系数的相对性和变化幅度的微小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耕地基尼系数对区域耕地质量差异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简单快捷,为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程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全面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和消除耕地质量差异程度宏观政策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 土地资源
    李锐, 任志远, 谢红霞, 薛亮
    2007, 29(3): 170-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并结合李晓文等人提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计算了陕西省101个县(区)2000年~2004年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陕西省近年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差异:①陕西省近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较大;②全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县(区)耕地减少,少部分县(区)耕地有所增加或保持数量平衡;③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400kg/人·年为参照,全省整体处于不足状态,101个研究县(区)中,有66个县(区)处于不足状态,1个县(区)处于临界状态,34个县(区)处于富余状态。针对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现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品种、加强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调整大农业结构等措施来提高粮食承载能力。
  • 土地资源
    蔡运龙, 蒙吉军, 汪涌
    2007, 29(3): 177-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中的核心研究内容。加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准确找出导致耕地数量减少与质量退化的驱动因子并了解各因子内部关系及动态规律,对于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用地结构、保护耕地、维护耕地质与量的动态平衡、制定调控政策与措施、合理进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等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了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现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现今中国耕地流转驱动力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口径的数据、不同的研究方法,所选取的驱动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所得出的结论相去较远,存在着统一性、连续性和可对比性较差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探索耕地流转驱动力机制研究范式,是土地变化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挑战,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
  • 土地资源
    黄烈佳, 张安录, 张波清
    2007, 29(3): 183-1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地城市流转是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同时由于农地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以及农地城市流转的不可逆性的特点,农地城市流转也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一种代价。怎样减少这种代价,防止城市用地扩展过程中占用大量的优质农田。农地城市流转的区位决策尤为重要。本文借鉴“生态、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咨询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最后用模糊决策方法解决农地城市流转的排序问题。研究得出:①主因素突出型与加权平均模型较适合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问题研究;②决策者依据不同的偏好,选取不同的决策因子,其决策的结果将不一样;③总体上看来,在以粮食安全为主要因素的情况下,主城区的地块将最后流转,具有农地优势的远城区的地块将最先流转。在以经济发展因子为主要准则的前提下,最先流转的应该是具有农地城市流转优势度的硚口区的农地,最后流转的是没有比较优势度的江岸区与汉阳区的农地。
  • 土地资源
    胡贤辉, 邱杰, 杨钢桥, 张霞
    2007, 29(3): 191-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前沿及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加之农村居民点周边多为优质耕地,对耕地资源减少的威胁甚于城镇。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并没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减少,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快速增加的势头,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为合理调控用地提供科学依据,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随后以江汉平原典型地区仙桃市为例,采用1996年~2004年的土地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呈递减趋势,但仍然呈粗放利用状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策制度是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 土地资源
    陈稳亮, 骆威, 吴向山, 杨新军, 赵荣
    2007, 29(3): 198-2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大遗址保护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及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快速城市化作用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受城市发展直接冲击的城郊型大遗址在文物保护与地区发展之间产生矛盾,由于利益的驱动,遗址区内居民土地利用活动对遗址产生的破坏日益严重。本文对汉长安城历史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进行了分析,基于风险形成过程所显示的空间特征,运用引力模型,模拟出了用地单元对遗迹的空间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推导与演绎,构建了遗址区内地块单元风险计算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出了不同地块单元的风险值。结果显示,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存在区域差异,并与遗迹分布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密切相关。
  • 土地资源
    宫辉力, 李小娟, 张有全, 赵文吉
    2007, 29(3): 206-2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获取了北京地区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及其它空间、属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北京市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针对变化幅度最大的城镇用地运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分析90年代北京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林地与耕地变化类型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5.5%以上。全区耕地面积减少93 749hm2,林地、园地面积增加了12 106hm2,居民点等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77 674hm2;北京地区10年来土地利用年变化速度达到0.95%。耕地以平均每年1.60%的速度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年变化率分别达到5.28%和2.86%;1990年~1995年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北,1995年~2000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为东南方向,城镇用地空间形态不规则程度逐渐降低;通过对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城市人口、GDP因子的偏相关分析发现,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展的根本驱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土地利用多样化转变的外在驱动力,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及前期土地利用方式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
  • 土地资源
    蔡强国, 郑明国
    2007, 29(3): 214-2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根据生产者精度和使用者精度的概念,提出生产者精度和使用者精度的条件概率表达式,然后根据概率乘积公式,推导出生产者精度和使用者精度之间的关系式。该关系式表明:①使用者精度和生产者精度的比值可作为类别真实面积与分类结果中类别面积的比值的估计;②利用使用者精度和生产者精度的比值可对遥感分类结果进行修正,产生更接近于真实值的土地覆盖类别面积值,且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仅取决于使用者精度和生产者精度数据的可靠性,与分类算法的优劣无关。该方法可用于最大似然分类方法中先验概率的估计。对Erdas Imagine软件所附带lanierimg文件的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分类结果包括一种对常规最大似然分类结果进行任意修改后的分类结果,利用文中提出方法修正后均产生了接近于真实值的类别面积比例。由于作为标准的精度检验方法,几乎所有的分类影像都会产生误差矩阵用于精度报告,这保证了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中获取更准确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面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