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资源管理
    应用“浓度-价值损失率法”评估地下水源污染经济损失——以石家庄滹沱河地下水源为例
    董华, 侯宏冰, 姜建梅, 刘长礼, 裴丽欣, 叶浩, 张云
    2006, 28 (6):  2-9. 
    摘要 ( )   PDF(1710KB) ( )  
    为利用经济杠杆更好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把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纳入“绿色GDP”核算体系,需要对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但其评估方法至今仍没有研究出来。“浓度-价值损失率法”比较早也比较多地用于地表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但用于地下水污染损失评估的报道至今未见报道。本文以石家庄滹沱河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为例,通过深入地对该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水质等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水样测试,取得相关水文地质、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污染参数后,利用“浓度-价值损失率法”评估地下水污染造成损失。结果表明, 滹沱河两处污染源对地下水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0.4632×108元,间接损失为2.5474×108元;“浓度-价值损失率法”依据污染物对地下水质量的损害程度即损失率与未受污染的同一水体的总经济价值K乘积来计算,符合环境经济学的原理,理论依据充分;只要能准确求取地下水水质参数、水文地质参数,利用此法能准确地计算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金羽, 李文华, 闵庆文, 杨光梅, 甄霖
    2006, 28 (6):  10-19. 
    摘要 ( )   PDF(280KB) ( )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决策者和社区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构建适宜的生态补偿机制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海南省为案例,从社区居民问卷分析和机构调查分析入手,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讨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方法和实现机制。研究表明,保护区大部分农户对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然保护区设立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保护区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也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补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保护与社区经济收入的冲突、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冲突。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开发利用保护区资源,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很大问题。研究探讨了在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包括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的确定、补偿标准制定、补偿手段和实现机制。确定了基于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和农民受偿意愿两个因素的补偿标准,明确了人类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补偿金收取渠道、支出渠道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提出了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毕军, 黄和平
    2006, 28 (6):  20-27. 
    摘要 ( )   PDF(209KB) ( )  
    循环经济要求的是资源效率与效益化原则,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物质流分析(MFA)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在阐述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巢式等级理论,构建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拟定了区域循环经济评判模型,并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本文构建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及指标分级标准对于本研究区是适用的,其评价模型也完全可用于相关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雏形; ②武进区2004年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处于IV级水平,即基本不循环状态,其下属的3个功能指标的评价结果表现为: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③从各个具体指标的评价结果看,资源生产率、废弃物排放强度、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是其中最为薄弱的几个环节。文章最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予以了展望,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阶段中国不同尺度的粮食减产类型分析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2006, 28 (6):  28-32. 
    摘要 ( )   PDF(348KB) ( )  
    中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连续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降至1998年后最低点。本文选取1998和2003年为典型年份,从国家、省级、县域3种尺度对中国粮食减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分别计算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变化量,分析了二者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不同尺度粮食减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尺度,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在降低,粮食减产量的79.3%是粮食播面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②在省级尺度,我国有28个省级单位粮食产量在减少,总体上减产省级单位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80.7%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省级单位减产的主要原因; ③我国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级单位都在减产,减产量占减产省级单位总减产量的68.89%,总体上粮食主产区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68.8%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主产区减产的主要原因; ④我国县域单元中粮食减产县(市)数量占县(市)单元总量的79.44%,总体上减产县(市)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在降低,减产量的75.9%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县(市)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权视角下的灌区水资源配置研究
    马培衢
    2006, 28 (6):  33-38. 
    摘要 ( )   PDF(160KB) ( )  
    本文构建了灌区水资源配置的产权激励效应分析模型,并运用模型论证了农业水资源产权制度安排适当与否决定着灌区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水权主体明确、水权明晰并得以良好执行的水权制度安排,将引导灌区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自觉优化水资源配置行为,提高用水效率。而不适当的水权安排将导致粗放生产和低效率用水。从而有效解释了中国农业水资源短缺与低效率利用现象并存的根源是农业水资源产权安排对灌区未能产生有效的激励和利益约束。因此,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明晰水权、明确产权主体和实行有规制的水权交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琵琶湖的保护管理模式及对江苏省湖泊保护管理的启示
    黄贤金, 秋吉康弘, 张兴奇
    2006, 28 (6):  39-45. 
    摘要 ( )   PDF(423KB) ( )  
    日本的琵琶湖在经历了日本高度经济增长期片面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后,已转向了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阶段,其长远目标是通过琵琶湖的长期性战略规划的实施,使琵琶湖的水质恢复到日本高度经济增长期以前的水平、琵琶湖的生态得到修复。本文在论述日本琵琶湖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琵琶湖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琵琶湖保护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分析了琵琶湖以流域为单元、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的湖泊保护管理模式。在借鉴琵琶湖保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湖泊的保护管理模式及相应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资源
    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塬区农作物生长和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段金省, 黄斌, 李宗, 张红妮, 张谋草
    2006, 28 (6):  46-50. 
    摘要 ( )   PDF(631KB) ( )  
    分析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发育期的影响表明:气候变暖使冬小麦越冬前各发育期日期推后,越冬后各发育期日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天数缩短,每10年缩短8.3天,主要是越冬期(休眠期)缩短,每10年缩短6.8天;冬小麦越冬死亡率降低。使玉米各发育期日期提前,但播种期、三叶期、拔节期、抽雄期日期提前较小,其变化速率仅为0.5天~1.1天/10年;而乳熟期、成熟期日期提前较多,变化速率为3.5天~9.0天/10年。冬小麦、玉米气候产量变化与干旱发生程度有关,干旱越严重,气候产量越低。年气候生产力40年(1961年~2000年)呈递减趋势,递减率为1.13kg~19.21kg/(hm2·年),从对未来假定的气候变化年型看,以暖湿型气候年型对农业生产最为有利,年气候生产力增加13.7%~31.2%;冷干型气候对农业生产不利,年气候生产力减少5.1%~27.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汉地区风环境影响下湿地调温作用的模拟分析
    李鹍, 余庄
    2006, 28 (6):  51-59. 
    摘要 ( )   PDF(4608KB) ( )  
    湿地是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之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是自然界流动性比较大的气候因子,可以成为改善空气环境的重要媒介。本文旨在利用湿地和城市风环境为夏热冬冷型的武汉市实现一种无污染、低能耗的气候调解方式,缓解由于气候条件较差而带来的能源问题与城市宜居水平下降的问题。文中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采用相关的气象、生态数据研究了在城市风环境的影响下,武汉市的湿地资源对城市通风、降温、采暖、舒适性等环境问题的调节作用。从研究中发现湿地在城市大气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非常大。但是城市的风环境受热岛效应及城市建筑过于密集的限制,运行状态较差,致使湿地调节城市气候的潜力远未完全发挥出来。为此,本文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风环境、充分发挥湿地效能的优化措施,并进行了相应的对比模拟实验,提出现阶段应该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湿地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省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分析与评价
    刘兰芳, 彭蝶飞, 邹君
    2006, 28 (6):  60-67. 
    摘要 ( )   PDF(638KB) ( )  
    农业洪涝灾害是洪水与农业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灾就应从减少洪水的发生频率和降低农业洪涝灾害的易损性入手。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目前人类还很难改变洪水的发生过程,那么降低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就成为减灾的主要措施,为此灾害易损性评价就成为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洪涝灾害系统特征,本文给出了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概念,认为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是指在一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背景下,特定区域农业系统敏感于洪水威胁的属性。它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农业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选取汛期降水量、农业产值等8个因子作为湖南省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较强,其中湘阴县的洪涝灾害易损度最大,高达79.6,新晃县农业洪涝灾害易损度最小,为44.2。全省易损性存在地域差异,将全省划分成6个分区,并提出了各分区降低农业洪涝灾害易损性的具体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IS技术在宁夏枸杞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陈晓光, 刘静, 秦其明, 苏占胜, 王连喜
    2006, 28 (6):  68-72. 
    摘要 ( )   PDF(262KB) ( )  
    GIS技术为农业气候区划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系统支持下,根据宁夏枸杞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得出:枸杞全生育期最优≥10℃积温为3 450℃·天;≥10℃积温在3 200℃~3 700℃·天范围内,枸杞一般能获得正常产量,热量不是枸杞限制因子;≥10℃积温在3 200℃·天以下时,热量不足引起枸杞减产。枸杞全生育期最适日照时数为1 640h;在1 500h~1 800h内,日照不是限制枸杞产量的因素,低于1 500h时,全生育期日数短,积温少,枸杞减产;高于1 800h时,产量也会有所下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宁夏枸杞产量的气候区划指标,进行了区划指标的小网格点推算。并采用GIS技术对宁夏进行了枸杞产量的气候区划,划分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提出:在适宜区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扩大枸杞种植面积;在次适宜区可适当种植枸杞,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但不可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在光热条件较差,产量低而不稳,很难形成经济效益的不适宜区不宜种植枸杞。为趋利避害合理发展枸杞生产, 进一步科学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枸杞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水要素空间插值精度的比较——以东北地区为例
    蔡福, 矫玲玲, 刘兵, 明惠青, 唐凯, 于慧波
    2006, 28 (6):  73-79. 
    摘要 ( )   PDF(382KB) ( )  
    以1961年~2004年东北3省44年172个观测站的四季降水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方法1)、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方法2)、ANUSPLIN软件插值(方法3)、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值(方法4)4种空间插值方法,以相同建模站不同检验站、相同检验站不同建模站以及不同检验站不同建模站3种形式分别对多年平均降水,单年丰水年和少水年的冬、夏、年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精度比较,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多年还是单年数据,方法3对降水数据空间插值相对误差都是最小的,是一种操作方便,易于批量运算的最优方法。对于每种插值方法,不同时间尺度夏季和年降水空间插值相对误差小于冬季,而夏季和年差异不大,不同季节降水空间插值相对误差丰水年明显小于少水年。在检验站相同情况下,建模站增加并不一定会使降水要素空间插值精度提高;由于空间分布的差异,在建模站相同情况下,检验站数目增加对空间插值的精度影响不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基于地块变化对比与地价验证的土地级别更新方法
    冯小丽, 何志明, 杨小雄
    2006, 28 (6):  80-85. 
    摘要 ( )   PDF(1243KB) ( )  
    城镇土地级别的形成是城镇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各种因素的变化,土地级别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城镇土地级别需进行经常性的调整。但传统的土地定级方法工作量大,对大多数城镇来说因人力、物力、财力限制而难以采纳。实际上,城镇土地级别的变化主要是构成土地级别中的某些地块的变化,通过地块的变化测度从而可以调整土地级别。文章分析了基于地块变化与地价验证的土地级别更新原理,提出了地块变化对比与地价验证的土地级别更新方法,即在原有的土地级别基础上,通过划分地块并对地块条件进行对比,从而判断地块级别的变化,初步确定土地级别,通过地价验证进一步从微观上确定土地级别界线。文章以土地市场发育不太完善的广西县级城市——桂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经验证,调整后各级别的样点数都占到调整前原样点数的85%以上,说明利用地块变化对比划分的初步级别基本合理,并经样点地价验证微调土地级别界线后划分的土地级别更趋合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方法探讨——以山西省柳林县为例
    陈丽, 曲福田, 师学义
    2006, 28 (6):  86-90. 
    摘要 ( )   PDF(145KB) ( )  
    本文以山西省柳林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剖析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构成入手,按照耕地资源的社会功能,运用分解求和法、替代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分别从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失业保障、社会稳定等对耕地资源进行了价值测算。结果表明:柳林县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总量为152.52×108元,是该县当年耕地征用价格的10倍多,说明耕地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并在耕地资源总价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社会价值的构成来看,基本生活保障价值(Eb)占55.16%;失业保障价值(Ee)占20.57%;社会稳定价值(Vw)占24.27%,可见基本生活保障价值是耕地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耕地资源承担着保障农民生存的巨大任务。从与该县当年耕地征用价格比较分析得出,每公顷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价值和失业保障价值分别是其征用价格的5倍和2倍,说明当前耕地转用过程中,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被低估。因此,本文提出提高耕地资源转用的社会成本是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和提高非农建设用地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李宗尧, 杨桂山
    2006, 28 (6):  91-96. 
    摘要 ( )   PDF(446KB) ( )  
    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耕地数量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比例大;土地的投入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②耕地总面积减少与GDP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对数关系,二者间的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现状已接近上海市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向集约型转变;③利用拟合的关系式,估算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将在现状基础上分别减少3.09×104~3.91×104hm2和5.07×104~6.78×104hm2,届时耕地总面积将会保持在149×104hm2和146×104hm2以上。2010年耕地数量可以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8%),至2020年,耕地数量将会略低于粮食安全的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地丘陵地区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高进云, 乔荣锋, 张安录
    2006, 28 (6):  97-103. 
    摘要 ( )   PDF(173KB) ( )  
    本文在回顾农地价值理论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以湖北省宜昌市农地为代表,采用收益还原法和条件价值法,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对不同地类的农地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在尽量减少评估偏差的前提下,得到宜昌市农地主要地类资源总价值:宜昌市耕地总价值约为396.32×108元,园地总价值约为509.24×108元,林地总价值约为29.37×108元,水域总价值约为30.30×108元。其中,单位耕地的市场价值约为9.44×104元/hm2,非市场价值约为2.49×104元/hm2;园地的市场价值约为54.88×104元/hm2,非市场价值约为3.97×104元/hm2;林地的非市场价值约为0.23×104元/hm2;水域的非市场价值约为6.32×104元/hm2。根据价值评估过程,得到相关结论:农地总价值应该包含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农地非市场价值与支付者对农地生态功能的认识有显著关系;不同地类的资源价值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对农地非市场价值的认识加深有助于优化农地资源配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汉市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
    蔡银莺, 张安录
    2006, 28 (6):  104-111. 
    摘要 ( )   PDF(236KB) ( )  
    非市场价值是农地资源价值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估算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将其纳入农地资源的成本核算中,不仅能够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不足给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带来的影响,而且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效益,能够真正起到缓解农地流失的作用。文章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武汉市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估算,在对47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的研究表明:①随着农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武汉居民已经意识到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②从居民参与农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出发,武汉居民每年保护农地资源的支付意愿为30.00×108元,折合单位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11.62×104元/hm2;③从农民作为农地保护执行主体参与农地保护需要接受政府补偿(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的角度出发,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为1.64×104元/hm2,是目前国家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发放补贴(中稻225/hm2元,折合无限年期价值4 978元)的3.30倍。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2006, 28 (6):  112-119. 
    摘要 ( )   PDF(168KB) (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TM影像的绍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李志勇, 徐财江, 张友水
    2006, 28 (6):  120-126. 
    摘要 ( )   PDF(2016KB) ( )  
    以1984年和1997年两期TM影像,结合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绍兴试验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研究。在两时相影像校正处理基础上,进行影像的光谱数据转换处理并通过两时相影像的亮度轴(B)、绿度轴(G)和湿度轴(W)3个分量的差值运算进行信息复合。选取影像中的典型变化区并调整变化范围和步长搜寻获取变化和非变化像元的最佳变化强度阈值,采用直接比较分析法在掩膜的ΔBΔGΔW空间中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从而避免了分类后比较法的误差累积并出现不合理变化类型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物时相特征和地理辅助数据,通过综合应用地物的光谱、空间和时相信息并以知识推理的方式对前期单一分类方法的结果进行修正处理。精度分析表明采用本方法能较为可靠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半岛典型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常学礼, 陈雅琳, 崔步礼, 宋彦华
    2006, 28 (6):  127-133. 
    摘要 ( )   PDF(851KB) ( )  
    本文以烟台市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分类和地面调查为斑块属性引导,在3S技术的支持下,对2002年9月9日的ETM影像进行解译分析,选取斑块密度(PD)、形状指数(SI)、景观多样性(DV)和景观均匀度指数(EV)等,对烟台市12个典型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尺度上,6种主要土地类型与流域面积和形状指数进行的关联分析表明,灌木林斑块和旱地斑块的相对面积(在0.01水平上)与流域面积的关联程度显著,关联系数分别为0.843和0.796,且呈对数回归关系;水浇地和旱地斑块的相对面积与形状指数关联程度极为显著(在0.01水平上),关联系数大于0.729。从相互关系来看,在本文所研究的流域面积范围内,灌木林斑块和旱地斑块的相对面积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呈增加趋势;而形状指数与水浇地斑块相对面积呈正相关、与旱地斑块相对面积为负相关。在景观尺度上,斑块数量与流域面积的关联程度极为显著(在0.01水平上),关联系数为0.987,有较高的置信度,斑块数量与流域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回归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决策树方法的干旱区盐渍地信息提取——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
    丁建丽, 何祺胜,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2006, 28 (6):  134-140. 
    摘要 ( )   PDF(5762KB) ( )  
    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探讨了干旱区盐生植被红柳覆盖的盐渍地信息的提取方法。利用TM卫星图像数据,分析了研究区主要地物的光谱特征及其波段间的相互运算,从而分析不同地物之间的可分性。研究表明:K-L-3(第三主成分)是提取重度盐渍地信息的最佳波段,TM1是区分红柳覆盖区(轻、中度)盐渍地信息的最佳波段,提取盐渍地信息时混分的水体信息可以通过MNDWI(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设定一定的阈值予以剔除,混分的植被信息可以通过NDVI设定一定的阈值予以剔除。根据以上分析,建立决策树模型,在各节点设计不同的分类器,最后得到盐渍地信息的提取结果。然后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总体提取效果较好,是干旱区监测盐渍地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海南岛河流水体纳污分析
    周祖光
    2006, 28 (6):  141-145. 
    摘要 ( )   PDF(357KB) ( )  
    海南岛有大小河流154条,纳污主要来自四大源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工业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面源(面排放污染源)。2002年海南岛各河流容纳主要污染物的量分别为COD量75 345t、无机氮10 946t、磷酸盐2 477t;河流(河段)纳污量最大的污染源是城镇生活污水排放,COD、无机氮、磷酸盐分别占全岛河流纳污总量的44.89%、45.04%、46.14%。海南岛河流全年监测值中出现超过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段主要是COD、氮的影响,湖库则主要受COD及氮、磷影响;河口水质受氮的影响较大,城市河段主要受氮、磷的污染;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流域水质的主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城市化生态效应分析——以上海城市边缘区轴向城市化样带为例
    贾铁飞, 倪少春, 郑辛酉
    2006, 28 (6):  146-153. 
    摘要 ( )   PDF(492KB) ( )  
    运用RS和GIS技术,根据上海1987年、1995年和2003年3期Landsat5 TM遥感影像记录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上海西南城市边缘区典型轴向城市化样带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该样带内人类的生态供给与需求;提出一个评价区域人类活动生态效应的新方法,得出区域生态效应综合指数与弹性指数的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出的指数,对样带区域总体及其中城乡区域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比较与动态分析,发现20a来在人类影响下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骤减-缓减-回复的过程,在空间上使城乡区域生态效应的性质和强度产生分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orona和Spot影像的近40年黑土典型区侵蚀沟动态变化
    闫业超, 岳书平, 张树文
    2006, 28 (6):  154-160. 
    摘要 ( )   PDF(1443KB) ( )  
    沟状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研究多采用GPS或摄影测量的方法监测某些侵蚀沟的短期变化,由于缺少早期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于较大时空尺度上侵蚀沟分布格局变化的研究很少报道。本文选择克拜东部地区作为典型区,以1965年的美国高分辨率侦察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的Spot-5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建立了黑土区侵蚀沟的遥感解译标志,阐述了不同类型侵蚀沟的遥感影像特征,通过对遥感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了克拜东部地区1965年和2005年两个时期的侵蚀沟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1965年以来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的格局变化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克拜东部侵蚀沟密度高值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呈集中连片分布趋势;沿通垦河分水岭两侧受地貌发育自然过程的影响,侵蚀沟密度变化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促成侵蚀沟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过程中,侵蚀沟密度迅速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闫业超, 岳书平, 张树文, 张养贞
    2006, 28 (6):  161-166. 
    摘要 ( )   PDF(539KB) ( )  
    不同的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本文选取1975年Landsat/MSS影像数据和1986年、1996年和2000年Landsat/TM标准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了景观生态指数来反映LUCC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近30年来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显著。1975年~1986年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尤为明显,到1996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明显减慢。从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分布空间变化主要是由耕地的变化引起的。景观生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公主岭市1975年~1986年间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生态风险不断增加,随后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别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趋势呈高度相关,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
    丁建丽, 何祺胜, 孔祥德,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张飞, 赵睿
    2006, 28 (6):  167-174. 
    摘要 ( )   PDF(4326KB) ( )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该绿洲现已成为新疆主要的农业区和棉花基地。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开始加大。本研究利用1989年和2001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RS和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等指标,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景观格局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得出:多样性指数从1.304降低到1.190,优势度指数从0.305升高到0.419,均匀度指数从0.8104降低到0.7396,破碎度指数从0.0177升高到0.0225,并揭示出土地利用类型三增两减(盐碱地、水体、红柳增加,绿洲、荒地减少)的变化特征。同时,利用SPSS软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经济,政策因子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景观生态和马尔可夫过程的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葛俊逸, 解修平, 郎海鸥, 张海龙, 张宏宾, 周杰
    2006, 28 (6):  175-181. 
    摘要 ( )   PDF(1027KB) ( )  
    本文利用三期TM影像,通过遥感与GI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马尔可夫过程,深入分析了15年来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空间特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果园与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农用地和水体面积呈减少趋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是以侵占大量农田为代价的。景观破碎度变大,形状趋于复杂,优势度降低,多样性和均匀性增大,景观类型有向多样性或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景观的匀质化发展降低了景观抗干扰的能力,同时导致景观稳定性降低。为了弥补传统上由各类土地总面积的变化来解释变迁的缺点,研究利用马尔可夫过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理论趋势值分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各类型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趋势最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研究区内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与应用
    王玲杰, 吴开亚
    2006, 28 (6):  182-188. 
    摘要 ( )   PDF(178KB) ( )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有关生态足迹的时序分析以及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的动态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计算了安徽省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表明研究期内人均生态足迹由1.0121hm2升至1.7659hm2,增长率为74.48%。选取GDP、固定资产投资等若干重要的生态足迹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探讨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立步骤和方法,并以安徽省近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得出各影响因子对生态足迹的相关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支出。比较偏最小二乘回归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进行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差异,揭示了偏最小二乘回归能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可提高相关分析的精度,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物质流分析研究进展与展望
    彭建, 王仰麟, 吴健生
    2006, 28 (6):  189-195. 
    摘要 ( )   PDF(181KB) ( )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物质流分析通过度量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定量评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生态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简述物质流分析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方法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基本原理。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物质流分析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对比于国外的蓬勃发展,该方法在我国尚未获得普遍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国内已有的研究也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理论探讨相对薄弱;实证研究又以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为主,但多侧重国家尺度,少区域物质流分析;而产业部门物质流分析则相对较少,且偏重能源矿产采掘业,对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关注较少。研究同时指出,可持续性阈值、物质使用环境影响的度量、不同物质重量的可加和性、隐流系数的计算、系统内部物质流分析、数据获取与应用范围限制等理论与技术问题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物质流分析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
    张捷, 章锦河
    2006, 28 (6):  196-203. 
    摘要 ( )   PDF(215KB) ( )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诸多生态经济学背景的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指标选择偏向性、足迹测度静态性、计算项目偏颇性、政策启示伪真性等缺陷进行了修正,并在不同食物消费模式、不同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国际贸易与生态不平等交换、国际债务、循环经济、能源消耗、国民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以及特定产业与行业等9个前沿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生态足迹实证分析。根据对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从生态足迹研究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提出了生态足迹研究的展望,以期推动我国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