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综 论
    论资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刘闯, 史培军
    2006, 28 (3):  2-8. 
    摘要 ( )   PDF(160KB) ( )  
    资源全球化是指在自然资源(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多样化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再配置的过程。资源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经济活动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资源进出口活动呈现的活跃态势,我国资源进口来源和出口去向结构呈现的全球化态势表明,我国已经融入资源全球化的国际秩序之中。然而,我国对世界资源的科学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家融入资源全球化的发展和进程,表现在科学研究极其薄弱,缺乏专业科技队伍,研究生教育几乎空白,没有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作者建议国家科技主管部门重视对世界资源的科学研究并在战略制定,经费投入,政策管理,与相关部门协调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重视高等教育对世界资源的教学和研究,确保我国在世界资源领域高级人才源源不断;建议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中,增加世界及区域性资源研究平台建设内容;建议启动 建设国家级世界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计划并逐步形成与发展一支我国高水平的世界资源研究领域专家队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
    刘晓洁, 沈镭
    2006, 28 (3):  9-16. 
    摘要 ( )   PDF(246KB) ( )  
    资源流研究是资源科学在新形势下需要重视的新的学术视角,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比较零散,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资源流的内涵体现在复杂性、动态性和时空性3个方面。资源流的构成要素包括系统、物质、能量、价值、劳动力等。资源流主要研究资源在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后的变化规律,阐明资源流动变化过程及其环境和经济效应,揭示资源在社会经济运动中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资源流研究所用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分析、物质流分析、工业代谢、生命周期评价等。这些方法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资源流动,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未来资源流研究的重点主要有:按部门进行资源流研究、按地域进行资源流研究、战略性资源的流动研究、相关社会价值问题研究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资源
    中国西北夏季干旱指数研究
    杨金虎, 杨启国, 姚玉璧, 单红洮, 魏锋
    2006, 28 (3):  17-22. 
    摘要 ( )   PDF(1101KB) ( )  
    根据中国西北5省(区)1960年~2004年125个台站夏季(6月~8月)无雨日数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的特点,定义了比较合适的干旱指数,并通过该干旱指数分析了中国西北夏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西南部和青海西南部同其它地方呈反向变化及高原东部同其它地方呈反向变化特征是中国西北夏季干旱指数场的2个最主要的空间模态;中国西北夏季干旱指数场可分为以下5个次区域空间模态:高原东部型、河西走廊型、北疆型、南疆型及西北东部型;在中国西北夏季干旱指数的5个次区域空间模态中,高原东部型近45年来干旱指数表现为一致的增大趋势,南疆型45年来干旱指数表现为一致的减小趋势,而北疆型、西北东部型和河西走廊型干旱指数变化趋势以1982年为转折点,其前后呈相反变化趋势;在中国西北夏季干旱指数场的5个次区域空间模态中,近45年来主要以13年~15年和8年~11年的周期振荡为主,另外部分模态还存在4年~5年的高频振荡周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布迪科指标的中国植被-气候关系研究
    孙艳玲, 谢德体, 延晓冬
    2006, 28 (3):  23-29. 
    摘要 ( )   PDF(20945KB) ( )  
    根据中国418个气象站资料,计算了布迪科(Budyko)分类系统的净辐射和辐射干燥度指数,绘制了各气候指标在中国的分布图。结合中国植被区划图,绘制了中国8个植被地带的净辐射和辐射干燥度指数的散点图,较好地表现了中国各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和格局,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并得到了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指标范围及界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净辐射的等值线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热量梯度,而辐射干燥指数则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大陆的干湿梯度。综合水热指数与中国植被主要类型的对应也较好,通过KAPPA检验,结果表明净辐射和辐射干燥度指数与中国植被主要类型及其分布格局密切相关,两者结合可以进行宏观尺度上植被类型的划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江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张永领, 高全洲, 何桐
    2006, 28 (3):  30-36. 
    摘要 ( )   PDF(1229KB) ( )  
    利用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36个气象站1960年~2000年的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西江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信度水平在99%以上,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的增加率分别为0.237℃/10年、0.07℃/10年和0.127℃/10年;从区域上看,冬半年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温增加趋势显著,南盘江至柳江之间的区域增温趋势的信度水平在99%以上,夏半年和年平均气温仅部分区域出现显著增温;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都在不同的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周期震荡;冬半年和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左右发生增温突变,突变后气温分别增加0.5℃和0.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热惯量估算大气下行长波辐射的遥感方法——以Landsat/TM为例
    黄妙芬1, 刘素红, 邢旭峰, 程灿, 于凯
    2006, 28 (3):  37-43. 
    摘要 ( )  
    利用2004年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示范基地星地同步试验中获取的自动气象站和红外辐射计观测资料,建立Landsat卫星过境时刻地表辐射温度T和空气温度T0的关系式,利用北京21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2004年5景TM图像,建立热惯量与大气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将获取的两个关系式代入得到广泛引用的Izionmon(2003)晴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中,率先提出了根据像元的热惯量、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反演像元大气下行辐射的空间估算模型。通过利用实际测量值,对一个点的大气下行辐射估算值反演的地表净辐射通量和利用逐个像元估算的大气下行辐射估算值反演结果精度验证表明:利用逐个像元的大气下行辐射值估算地表净辐射通量,比利用单一大气下行辐射值来估算,精度提高了9.5%。这表明利用热惯量和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来估算非遥感参数大气下行辐射的思路是可行的,而且有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张迪, 张晋科, 安萍莉, 吴初国, 张凤荣
    2006, 28 (3):  44-51. 
    摘要 ( )   PDF(177KB) ( )  
    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是当前自然和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的产量,用该单产水平计算我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确定了能够充分发挥其气候生产潜力的种植制度;并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计算了各农业生态小区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在此基础上,乘以各县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小区乃至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108t。这一结果与全国同期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相比,表明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2006, 28 (3):  52-58. 
    摘要 ( )   PDF(18727KB) ( )  
    本文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两期共10景Landsat TM/ETM+影像,通过解译,生成土地利用图,对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各旗市的近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林地呈减少趋势,反映出研究区开垦和砍伐现象严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林地转为草地主要在新巴尔虎左旗,草地转化为耕地主要发生在鄂温克自治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上要区别对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增加,内部生境更容易遭受外部的侵袭干扰;生境质量下降。两期土地利用变化结果总体上以耕地增加,各种土地类型流向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动力为人口总数的增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末期大兴安岭北段林地变化研究
    杜国明1, 张树文
    2006, 28 (3):  59-65. 
    摘要 ( )   PDF(514KB) ( )  
    大兴安岭北段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带。本文以MSS和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提取该区1976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林地变化的特征和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林地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主体;伴随着有林地的快速减少、灌木林地的大体平衡,疏林地和其他林地快速增加;林地动态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灌木林地的区域差异最大;在林地整体变化的整体强度上,呼玛县处于较低水平;内蒙古部分及漠河县居中,塔河县相对较高。该区林地动态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人类活动和森林火灾,是驱动力和约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最后提出全球变化研究的两种基本模式:根据全球变化的特征分析全球变化的动力机制;根据全球变化的动力机制和动力要素的发展状态来预测全球变化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哀牢山区哈尼聚落空间格局与耕作半径研究
    角媛梅, 速少华, 范韬, 杨有洁, 胡文英
    2006, 28 (3):  66-72. 
    摘要 ( )   PDF(1836KB) ( )  
    以哀牢山区元阳梯田景观中的哈尼聚落为研究对象,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用GIS的统计功能、切割运算及缓冲区分析方法,得到斑块粒度、景观类型空间邻接比例、聚集程度及聚落耕作半径等。结果表明:①景观具有耕地与林地占优势地位且两者面积相当的均衡格局特征,聚落是区内斑块数最多的景观类型;聚落的平均斑块面积小且密度大,空间分布类型在各层次上都表现为随机分布,与旱地、水梯田和有林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均都较高;②缓冲区分析方法确定的聚落耕作半径存在区域差异。景观水平上的耕作半径为799.7m,约60%的耕地在耕作半径内,有2/5的水梯田离聚落较远;中部亚区耕作半径827m,无论是耕地还是林地类型,其缓冲区内斑块面积占其实际面积的比例都较南北两个亚区高,体现出该区耕作相对容易,具有耕地与林地相间分布的特征;③在局地差异极大的山区,包含在无地表差异的聚落耕作半径内的耕地面积比较有限。以耕作半径为基础,综合参考耕地的坡度、产出等特征,可为合理的退耕还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耕地经济产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高魏, 张安录, 闵捷
    2006, 28 (3):  73-79. 
    摘要 ( )   PDF(172KB) ( )  
    耕地的经济产出是评估耕地价值的重要参数。论文利用湖北省及省域范围内17个市、州、区1996年~2003年的耕地经济产出及利用等相关数据,应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法分析了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自然、人文、科技以及政策等因素。根据主成分分析,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因子可以概括为资源禀赋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和政策制度因素,而回归结果表明源禀赋、耕作制度、农业科技进步是目前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重要因素,农村税 费改革、种粮补贴、农村承包土地二轮延包等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对耕地经济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其涨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气候生产利用率较高的生产模式,改革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并发展多熟制的间作套种,是今后提高耕地经济产出的主要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基于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性的生态调控研究
    朱建军, 崔保山, 姚维科, 杨志峰
    2006, 28 (3):  80-86. 
    摘要 ( )   PDF(392KB) ( )  
    维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生态调控的主要目的,因此基于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性的生态调控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的可操作性。青海省境内沿黄地区是黄河的源头区,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该区面临着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功能损失。本着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依据主导性原则,按各生态功能区所占面积比例,将研究区确定为黄河源生态功能区和青海东部生态功能区。前者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后者则是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控制。从生态功能损失的机理看,前者水热矛盾突出,自然因素限制,而后者则由于人为干扰强度过大。基于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性分析,以生态调控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功能区特点提出了以“保”和“建”为主导思想的生态调控方案。黄河源区以保护为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现有林地的管理,对草地沿环境梯度实行分区治理。青海东部区以建设为主,通过水土治理工程和植被综合恢复工程,实现生态调控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李晓青, 许联芳1, 周上游, 刘新平, 王克林
    2006, 28 (3):  87-93. 
    摘要 ( )   PDF(327KB) ( )  
    在分析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构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采用“农业生态不安全指数”对湖南省主要农村地域县(市)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沿岸与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湘中南的夏秋干旱、中小城市的“三废”污染以及较大范围的重金属污染等是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和挑战。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地域差异明显,长株潭地区总体安全度最高,但该区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程度高,耕地数量下降快,“三废”污染呈加重趋势,都对农业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湘西武陵源山区农业生态安全度较高,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治理和脱贫致富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湘南山地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度中等,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导致季节性干旱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湘中丘岗盆地区人地矛盾极为突出,工业“三废”污染较重,加上降雨时空分配不均、水土匹配欠佳导致季节性干旱明显,生态安全度较低。湘北洞庭区湖泊生态环境演替频繁,以洪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生态安全度最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
    曹广超1, 周笃珺, 山发寿, 黄华兵, 吴非权, 陈忠, 高东林, 马海州
    2006, 28 (3):  94-101. 
    摘要 ( )   PDF(9677KB) ( )  
    青海湖流域内的巨大水体、高山和草地是阻挡西部荒漠东侵的重要生态屏障,对维系区域生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总面积5.09×104km2,畜牧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5%以上。通过资料整理、实地考察和GIS手段,主要依据1984年厦门会议分类系统,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类型可分为74个小类,纳入山地疏林草地、山地灌丛草地、温性草原草地、高寒草甸草地和荒漠草地5个大类。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水位下降、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高寒型、荒漠化生态特点愈加突出,生物多样性锐减,已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系统探讨了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特征和生态现状,提出了增加草被覆盖、治理草地荒漠化、优化畜牧业生产、强化鼠虫害防治和控制旅游经济规模等保护草地资源的相应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ODIS数据的土地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敏感性分析研究
    黄镇, 李谢辉,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2006, 28 (3):  102-107. 
    摘要 ( )   PDF(2337KB) ( )  
    热量、降水和湿度决定着地表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而植被类型又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目前在GCTE和LUCC领域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植被指数数据源是NOAA/AVHRR,而且多用于研究大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该文运用具有36个波段的新一代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通过对影像资料的预处理、数据提取、校正和投影变换,在没有现成MODIS-NDVI产品库的情况下,主要采用月最大NDVI值合成法,对2002年~2004年和田绿洲3年生长季的MMVCNDVI进行分别计算、合成提取,同时将研究区MODIS影像的月MMVCNDVI图按植被活性强度分级描述,通过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在对所有图像进行分类后,利用“3S”技术,并耦合气温、降水、湿度、两个月滑动平均值和5个月滑动平均值进行偏相关分析,分别讨论了研究区月平均NDVI和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对气候效应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温度>湿度>降水的敏感性程度排序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岸湿地资源环境压力特征与区域响应研究
    李杨帆, 朱晓东
    2006, 28 (3):  108-113. 
    摘要 ( )   PDF(508KB) ( )  
    运用资源环境“压力-响应”模型分析江苏盐城海岸湿地资源环境压力的作用过程,包括湿地围垦压力、海岸环境灾害压力等,以及海岸区域对这些环境压力的响应规律,为合理规范人类土地利用等扰动行为、制定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对上述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包括湿地围垦速度超过其淤长速度,导致丹顶鹤等栖息地面积急剧下降,分布数量强烈波动;湿地水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海岸区域环境灾害响应已成为制约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区域内5条河流的入海河口水质处于地面水IV类,仍处于恶化趋势。“环境压力-区域响应”及其相互作用其特征与机制研究是模型运行和政策设计的基础,在海岸资源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决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资源
    符号吸引理论与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以雍和宫为例
    席建超, 成升魁, 刘浩龙, 葛全胜
    2006, 28 (3):  114-119. 
    摘要 ( )   PDF(125KB) ( )  
    本文以D.麦格奈尔(D. MacCannell)的符号吸引理论为基础,将雍和宫景区的发展历程系统解构为命名阶段、取景和提升阶段、神圣化阶段、机械复制阶段、社会复制阶段5个阶段。研究结果认为:旅游资源的成功开发涉及到其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注重对旅游资源地脉和文脉的挖掘,促进旅游资源神圣化是旅游资源顺利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加大机械复制力度,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感知不断形象化、真实化,是提高旅游资源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登山步道游憩冲击之长期监测——以玉山国家公园塔塔加步道为例
    刘儒渊, 曾家琳
    2006, 28 (3):  120-127. 
    摘要 ( )   PDF(316KB) ( )  
    本研究应用由植群覆盖度减少率(CR)、植相变异度(FD)及植株高度降低率(HR)等三项植群冲击介量所合成之植群冲击指数(IVI),与步道截面土壤冲蚀量之变化,自1991至2004年间,定期就游客践踏对塔塔加步道所造成之游憩冲击效应进行长期的调查监测,探讨其变迁与可能的影响因子。本文汇整14年来所完成之重要调查监测与研究成果,并提出若干建议事项供为游憩生态学之相关研究,与经营管理单位在制定或修正其步道冲击防治与管理策略时之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黄山风景区游憩价值
    马中, 谢贤政
    2006, 28 (3):  128-136. 
    摘要 ( )   PDF(239KB) ( )  
    旅行费用法是相对成熟的游憩价值评价方法。本文以旅游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黄山风景区作为研究案例,讨论了TCM问卷设计与抽样调查。同时,在客源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每个客源省份(出游小区)的典型出游方式,并以此作为分摊多目的地旅行费用的依据,建立ZTCM模型,计算黄山风景区的游憩价值。通过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可以认为,旅游景点的市场影响力、多目的地旅行的处理方法及计算方法对游憩价值的消费者剩余的计算结果影响很大。通过与相关研究比较,可以认为本文的多目的地旅行费用分摊方法符合实际情况,计算出来的游憩价值基本合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区划
    张广海, 刘佳
    2006, 28 (3):  137-142. 
    摘要 ( )   PDF(334KB) ( )  
    青岛市海洋旅游资源类型、地域特征及其开发基础条件等方面决定了其功能定位与开发方式的不同。旅游功能区划是对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功能定位的综合研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编制、执行可以解决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其空间布局的无序性等问题,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获得旅游开发的最佳综合效益。本文比较分析了青岛海洋观光类、度假类、海岛旅游和水上休闲运动四大旅游资源类型的原生性、组合性、独特性和潜在性等特征;接着在论述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海洋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发展机遇和政策优势,确定东部、南部、胶州湾和西海岸四大海洋旅游功能区,并对其开发重点和地域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制定了青岛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方案,明确不同等级旅游区的主辅功能,综合协调多种行业用海矛盾,强调海洋旅游资源的复式开发以及空间整合,从而为青岛海洋旅游经济的合理规划和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李向明
    2006, 28 (3):  143-150. 
    摘要 ( )   PDF(190KB) ( )  
    对旅游资源和游憩环境的价值评估在国外已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而且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评估技术方面已取得较长足进步,其中最突出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旅行费用法、费用支付法和条件评价法。在中国此类研究开展较晚,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旅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态,本文分析了旅游资源的价值构成,阐释了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评估意义。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本文构建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的非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性评估指标体系。旅游资源的非经济性资产评价,主要是一种开发条件、开发潜力评价以及非经济性效益评价,为旅游资源的经济性评估提供依据。而旅游资源的经济性资产评估则是通过其产品的预期收益指标与成本指标来间接核算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后运用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旅游资源资产的价格构成,构建了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模型,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提供 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湾水土资源与生态保育研究
    景观与水文变迁之生态指标及典型相关性研究
    张俊斌
    2006, 28 (3):  151-157. 
    摘要 ( )   PDF(172KB) ( )  
    现今遥感探测技术之突飞猛进与分辨率日益提高,可更深入探索地表景观之变化。因此,对于地表上数字景观能迅速获得并做实时之分析以达监测与研究之目的,而水文现象则大都需现场量测或推估,是以若能建立景观变化与水文变化之关连性模式,则日后可透过易获得之景观型态而得知其水文生态。本研究以景观生态理论为基础,配合水文现象的变化,应用统计分析技术计算台湾西南部泥岩代表地区之各种景观(土地利用类别)生态指标,生态意涵在不同时期上之变异与能量循环上之改变及其生态代表意义,结果显示嵌块体的聚合大多由泥岩及竹林二种景观所造成,对于不同时期之景观生态变迁。在景观生态水文方面,景观嵌块体形状因子与水质之有机营养盐供给因子,具有整体性的高相关性。景观多样性均一度因子,也能显着地影响到与水库淤积量、冲蚀深度有关之集水区土壤冲蚀因子。综合结果可知泥岩景观嵌块体较为破碎,边缘指数较高,因此能量、物质和营养流在嵌块体中的流转较快亦较多,而这些流动主要为暴雨所带来的冲刷,而致使水土资源大量流失,也与水库之淤积、流氧量、生化需氧量有密切之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鲁阁国家公园高山地区土地资源变迁之调查分析
    陈紫娥, 黄文卿, 林益厚, 姜圣华, 林欣仪, 徐国士
    2006, 28 (3):  158-164. 
    摘要 ( )   PDF(19690KB) ( )  
    高山峡谷与丰富的生态环境特色是太鲁阁国家公园重要的自然资产,是以常为国人进行自然探知、环境教育与游憩休闲的场域。然而藉由人类的系列活动,包括道路的开辟、高冷蔬果的种植以及人造结构物的兴建等,大大的改变了高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本研究调查太鲁阁国家公园园区海拔1200m以上高山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形,针对已被利用的高山环境以不同时期的遥测影像分析,以了解其变化情况。研究显示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与地貌条件及交通易达性有密切相关;开发区概以公路两侧,并以西段通往梨山、雾社之大禹岭为最。国家公园成立后的开发受到限制是以变异性不大,未来国家公园对园区内自然保育与生态环境维护仍应持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建构长期监测机制及技术,以做为未来对已开发区之土地经营管理之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武吕溪水质监测之初步研究
    李锦育, 杨婉嘉
    2006, 28 (3):  165-170. 
    摘要 ( )   PDF(42565KB) ( )  
    台东县海端乡之新武吕溪,具有深潭、急濑和稳流等各种不同的河床型态,以及巨石、卵石、砾石与泥沙等底质材料,也因此新武吕溪蕴含丰富鱼类资源,但因垂钓者众多,水中生态渐渐受到破坏,为了保护珍贵的鱼类资源,海端乡公所于1999年3月公告禁止垂钓,进而开始执行溪流保育工作。因此,本研究着手调查保护区内水文及地文资料,并长期进行水质监测,调查成果如下:自2003年9月至2005年10月之pH值有降低趋势;保护区内在丰水期与枯水期期间之浊度有明显的区分;而温度的高低决定溶氧量含量,但调查结果中,温度变化不大,但溶氧量的变化却相当明显,故需再进行细部探讨;电导度与水中之溶存物质(NaCl)成反比,调查结果此现象于新武吕溪较明显。本研究之目的,希望藉由长期观测,减少仪器观测误差,而更有利于新武吕溪保护区之水质管理,并建立保护区内最佳指标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湾山地雾林带的水分与养分循环研究
    Egbert Matzner, 陈耀德, 王巧萍, 夏禹九, 张世杰, 刘美娟, 吴敏如, 罗匀谦, 邓振华, 朱慧君, 叶青峯
    2006, 28 (3):  171-177. 
    摘要 ( )   PDF(218KB) ( )  
    本文回顾台湾扁柏森林生态系的养分及水分循环研究现况。研究样区位于台湾宜兰县栖兰山区,海拔高度1400m~1800m,为一个台湾扁柏天然下种更新林,树龄在50年以下。在此长期生态系研究的初期阶段(2002年~2005年),研究项目主要为生态系基础数据的建立,包括气象数据、生物量、养分存量、大气养分输入量、枯落物量、土壤水养分输出量、及蒸发散量的监测。在大气养分输入研究中,云雾水分以及养分的沉降量估算,是研究重点项目。除了基础监测项目外,本样区也进行了枯落物控制实验,以探讨台风对土壤养分输出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丁子兰坑溪水域栖地改善之研究
    林信辉, 林鉴澄, 蔡志伟
    2006, 28 (3):  178-185. 
    摘要 ( )   PDF(51010KB) ( )  
    本文以台北县双溪乡丁子兰坑溪亲水桥上下游约300公尺河段为栖地改善研究地点。为期改善高落差固床工与保护基脚破坏之护岸,藉由参考国内外相关设计案例,并会同现地管理单位及专家学者参与讨论,经过数度修正与配合水理分析及渠槽试验,设计完成拱型组合式落差工与拱型连续式固床工等缓坡化设施,以达到防灾减灾功效并兼顾河溪之生态环境,不因高落差人工构造物阻隔生物与能量的流通,维持溪流生态系之平衡。这些设计构想与成果并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加以具体呈现,以利工程施工并可提供相关整治工程规划设计之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造被覆资材对坡地冲蚀与植生复育成效之研究
    陈树群, 王士豪, 林俊岳
    2006, 28 (3):  186-192. 
    摘要 ( )   PDF(54936KB) ( )  
    本研究主要利用非编织型资材之高分子材质人造抗冲蚀网,探讨在不同坡度下土壤冲蚀量之改善效率。本研究于试验木床上铺设南投县鹿谷乡海拔800m处之农地土壤,土壤表面铺设人造抗冲蚀网,并以设计之油压控制坡度举升平台改变坡度,以人工仿真降雨机仿真降雨强度130mm/h。实验结果发现,于坡度15°之土壤冲蚀量实验中,铺设人工抗冲蚀网较未铺设抗冲蚀网之土壤冲蚀量减少62%;坡度25°之实验土壤冲蚀量减少53%;坡度35°之实验土壤冲蚀量减少53%;坡度45°之实验土壤冲蚀量减少51%。经此实验发现,对于边坡土壤在降雨情况所引发之土壤冲蚀量而言,铺设人造抗冲蚀网能有效降低土壤冲蚀产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廊道在水土保持上的效益
    卢光辉, 王欣怡
    2006, 28 (3):  193-199. 
    摘要 ( )  
    水土保持一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预防工作,在1951年由农复会(农委会前身)着手实施,直至今日已累积了长达50多年的经验,其实施的目标有农地水土保持、减少土壤冲蚀、增加农地生产力、山坡地保育利用与管理、坡地绿美化、集水区保育、治山防灾、土石流防治、教育宣导等多项功能。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中“水与绿建设计划”指出将整合国家公园与国家自然森林之范围予以永续经营管理,建构全岛生态廊道,并透过长期对生态及物种之调查监测,进行生物多样性之保育。“生态廊道”即是将破碎的生态栖地采后天补偿的方式,以最不影响该栖地之方法,将数个异质性的区块加以连结,来达成物种多样性保育的功能。所以,规划有效的生态廊道除了提供物种迁移时所需的安全庇护空间与食物的来源外,更重要的是增加生物族群间基因的交流和避免区域性的物种灭绝,预防更大规模形式的生物灭绝发生。本研究目标将探讨规划生态廊道在水土保持事业里的效益,以水土保持方法中的农艺与植生方法来评估成效,期许“生态廊道”与“水土保持”这两项国家重点计划得以相辅相成,同时奠定台湾生物资源与水土资源永续发展之基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知识推论模式分析崩坍地潜势
    林祥伟
    2006, 28 (3):  200-206. 
    摘要 ( )   PDF(481KB) ( )  
    人工智能技术适合处理复杂性较高的非线性地理问题,本研究整合地理信息系统、遗传演算、模糊逻辑与类神经网络,建立数据探索型态之知识库分析模式,同时设计新的GIS空间分析工具,让研究者得以具体应用在地理学的研究上,并适当地补强GIS在数据撷取与知识探索的不足。 研究让当前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的人工智能在地理学之应用研究,有了更具体的研究方法、可操作的研究工具、和更具说服力的研究案例,具体之成果包含:①整合人工智能中遗传演算与模糊逻辑的相关技术,建立GIS之空间分析架构;②在这个分析架构下,结合现有的商用GIS软件ArcView,发展人工智能空间信息分析师(Artificial intelligent Spatial Information Analyst; ASIA),方便领域专家的直接应用;③以实际崩坍潜势分析案例,证明前述空间分析架构之合理性与正确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GIS探讨都市绿地环境资源之发展变迁——以台湾桃园县桃园、八德、龟山三乡镇为例
    林向斌, 张效通
    2006, 28 (3):  207-212. 
    摘要 ( )  
    土地使用变迁直接冲击生态系统、当地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生产环境,也对于都市发展型态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解都市发展过程中绿地变迁之空间分布情形,此分析都市绿地空间结构变迁;本研究依循都市发展之脉络,以GIS方法建立不同时期土地使用数据库,针对土地利用情况产生绿地空间变迁的结构、型态的改变。以台湾桃园县桃园、八德、龟山等3乡镇为范围,以台湾堡图、航照图、经建图、都市计划图作分析,而空间变迁层面,解释各时期都市绿地空间变迁过程。研究成果显示,于1900年~1995年间,土地使用面积改变顺序是:林地转成农业用地、茶田用地转成农业用地,而农业用地转成建筑用地或其它使用地。就3个乡镇市各不同的土地使用类型之特性,龟山乡是以林业用地为主变迁过程以转变成农业用地最多,而桃园市和八德市主要是农业用地变迁为建筑用地。了解土地使用演变过程对于都市绿地网络之影响,期能促使都市绿地空间更趋完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