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能源与矿产资源
    中国铁矿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包袱
    王青, 顾晓薇, 刘敬智, 刘建兴, 丁 一
    2005, 27 (1):  2-7. 
    摘要 ( )   PDF(201KB) ( )  
    铁矿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为我国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带来冲击,生态包袱是现今国际上表征这种冲击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生态包袱指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它形象地表达出有用物品的生产所造成的附加生态压力——每一件供人类享用的物品都背着一个消费者看不到的沉重包袱。生态包袱从输入端全面地揭示物品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是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度量、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主要物质组成是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因此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包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铁矿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计算其1991~2000年的生态包袱。结果表明,2000年平均一吨铁原矿、精矿和成品矿的非生物性生态包袱分别为1.28t、4.40t和3.19t,水生态包袱分别为0.58t、5.77t和4.82t。全国铁矿石非生物性生态包袱在整体上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重点铁矿山原矿的这一指标略有上升。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计算我国钢铁产品的生态包袱,以及对其他国家计算其进口的中国钢铁产品所对应的非直接投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农村生活能源利用与生物质能开发
    闫丽珍, 成升魁, 闵庆文
    2005, 27 (1):  8-13. 
    摘要 ( )   PDF(269KB) ( )  
    能源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能源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慢,能源消费结构滞后,未来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我国现阶段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特征表现为水平低、品位差;同时农村生活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质能是我国农村生活用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发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国家能源需求压力,因此应大力推广。目前我国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方式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但仍存在相关问题。认为应该从能源政策与资金保障、建立并完善生物质资源市场、提高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三个角度促进农村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的资源科学基础
    汪云甲
    2005, 27 (1):  14-19. 
    摘要 ( )   PDF(263KB) ( )  
    本文在论述我国矿产开发对矿区资源环境的影响、矿区资源绿色开发内涵及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基础上,讨论了现代资源科学在构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面向矿业系统进行资源科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我国矿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往往都源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矿区资源绿色开发研究中需解决的不少问题正是资源科学关注的领域,运用传统的地矿学科知识与思维难以构建矿区资源绿色开发模式,迫切需要具有整体理念的现代资源科学理论作指导,资源科学的对自然资源系统的进行综合性研究,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进行系统研究,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研究等特点,决定了面向矿业系统进行资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很有必要、大有可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业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万会, 沈镭
    2005, 27 (1):  20-25. 
    摘要 ( )   PDF(193KB) ( )  
    矿业城市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会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而衰退。矿业城市的发展和其它类型的城市一样,受推动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推动和阻碍矿业城市发展的各种动力和阻力形成了合力,这个合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矿业城市依托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而发展,随着资源的枯竭必然会面临衰退的危险。只有在城市衰退之前及早进行经济转型,才能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文章深刻分析了矿业城市发展的各种动力及阻力因素,从增强动力和削弱阻力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并且认为,应该寻找城市发展动力与阻力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结构模式探讨
    王志宏, 何志强
    2005, 27 (1):  26-31. 
    摘要 ( )   PDF(221KB) ( )  
    在分析矿区环境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以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点剖析了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对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矿区是一种有别于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人参与的特殊环境生态系统,据此构筑了从源头控制模式的清洁生产到生态工业园区再到循环经济的历史演化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结构模式,相应地对该可持续发展结构模式的存续性和稳定性做了分析。并以我国大型露天矿区——黑岱沟矿区的土地复垦工程为例,实证分析了此种模式所具有的良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后认为矿区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解决我国矿区面临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经济
    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
    沈镭
    2005, 27 (1):  32-38. 
    摘要 ( )   PDF(187KB) ( )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早已受到国内外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广泛重视,纷纷从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探索缓解资源危机的各种途径,提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型经济等不同理念。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 的新发展观。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我们更加深化了对资源科学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多次指出,“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展节约活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努力形成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必须开拓新的资源观,着眼于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寻求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旨从对资源循环特征的分析出发,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理论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实现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化问题及其对策
    董锁成, 范振军
    2005, 27 (1):  39-45. 
    摘要 ( )   PDF(228KB) ( )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由此产生的电子废弃物也快速增长,未来10~20年将是电子废弃物增长的新高峰。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投资不足、管理体制混乱、技术水平低、缺乏健全的产业政策体系、二手市场过大等。本文在分析中国电子废弃物现状及其循环利用产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完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鼓励政策,促进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化;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下的企业跟踪回收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实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许可证制度;控制国外电子废弃物进入中国,整顿国内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市场;加强循环经济意识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舆论宣传力度。可以预见,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将有效解决我国电子废弃物问题,对我国资源短缺问题也有着极大的缓解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
    刘敬智, 顾晓薇, 丁 一, 刘建兴, 王青
    2005, 27 (1):  46-51. 
    摘要 ( )   PDF(309KB) ( )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物质投入,投入的物质量越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多,因此造成的环境压力也就越大。降低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经济系统运行所需的物质量。本文以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环境研究所提出的物质流账户系统为基础,计算了1990-2002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直接物质投入,并对其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直接物质投入为27~42亿吨,直接物质投入中90%以上是国内物质,这一比例比日本高约20个百分点,比荷兰高约4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身资源的支撑;中国的人均直接物质投入量为3吨左右,约为英国的1/5、荷兰的1/9;中国的直接物质使用效率(单位直接物质投入创造的GDP)也比发达国家低很多,1996年只有不到200美元/吨,约为同年荷兰的1/5、日本的1/11;但中国的直接物质使用效率在升高,过去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6%,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减量;通过对未来5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205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得出,若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直接物质使用量的零增长,2050年中国的直接物质使用效率应实现现在的5或10倍数革命,即年增长率达到3.35%或4.85%,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能值分析的西北地区循环经济研究
    陈兴鹏, 拓学森, 薛冰
    2005, 27 (1):  52-59. 
    摘要 ( )   PDF(301KB) ( )  
    文章简要概述了西北地区的自然人文状况,回顾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而以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地区为例,以能值分析为理论基础,选取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近40个原始指标,经过复杂的综合运算,详细分析了自1978年以来西北各省区的能值使用与转移情况并建立了模型,探讨了发展西北地区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小麦的耕地竞争及其对小麦供求平衡的影响
    于格, 刘爱民
    2005, 27 (1):  60-63. 
    摘要 ( )   PDF(133KB) ( )  
    该文对小麦的耕地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我国小麦主产区与小麦具有耕地竞争关系的不同农作物之间的成本收益进行了比较。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小麦主产区中黄淮海麦区的河南、山东省小麦播种面积下降,但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上升;长江中下游麦区中的湖北、四川和东北麦区中的黑龙江小麦播种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研究结果说明,在耕地资源有限并且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由于各主产区的小麦成本收益率较低,部分地区的小麦品质较差,小麦的耕地竞争优势下降,从而导致小麦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小麦产量不断减少。但是,由于优质专用小麦的品质和生产效益较好,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产量下降会直接影响我国小麦市场的供求平衡,通过建立的中国小麦供求平衡表分析,我们认为,如果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继续减少,今后2年-3年内我国小麦供求格局将会发生逆转,国内小麦供求总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这将对我国小麦的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雷电灾害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易燕明, 万齐林, 杨兆礼
    2005, 27 (1):  64-68. 
    摘要 ( )   PDF(1111KB) ( )  
    为充分了解雷电灾害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国民经济的影响,本文运用灾害定量化方法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雷电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造成的损失及其基本特征。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省雷电灾害高发区,同样的土地面积上雷电灾害发生的次数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该地区自然灾害损失的6%左右,雷电灾害已经成为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四大灾害,每年因雷电灾害损失都在5000万元以上;雷电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地域有较大差异,但与雷电灾害的发生概率、区域经济总量关系密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
    许月卿, 李双成
    2005, 27 (1):  69-73. 
    摘要 ( )   PDF(204KB) ( )  
    该文在对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度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 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ANN 模型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BP网络,并对200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网络运行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评价结果与专家的判断基本近似。根据评价结果,采用最短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5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落后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及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可见,人工神经网络用于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简便、实用,且避免了人工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是一条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农户调查资料的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评价
    孙新章, 成升魁
    2005, 27 (1):  74-79. 
    摘要 ( )   PDF(185KB) ( )  
    农业产业化是近年来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但对于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量化方法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提出一套得到公认的指标体系。本文以已有的几套指标体系为基础,遵循有用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可比性和开放性的原则,重新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广度(包括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数占总农户比例、龙头组织带动的农业生产量占当地总生产量的比例、生产的专业化系数)和深度(包括增长特性指标、产业化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紧密度、产品进入市场时的加工深度)两个方面来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评价,并将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应用该指标体系,根据在山东省龙口市、寿光市和河北省磁县、张北县的农户调查资料,对其农业产业化进程做了评价。结果表明,4县(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得分为0.65、0.66、0.37和0.58,分别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较为发达阶段、较为发达阶段、较为落后阶段和中等发展阶段。最后,对学术界的一些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观点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期权的林木产权评估方法
    葛颜祥, 张维, 薛兴利, 胡继连
    2005, 27 (1):  80-85. 
    摘要 ( )   PDF(200KB) ( )  
    以活立木形式赋存的林木产权除具有一般资产特征外,还具有自然增值性、可扩张性和可延迟采伐的特性,具有一般实物期权的特征,因而与一般的资产在评估上有较大的不同。该文将林木产权看作实物期权,并在考虑投资时间价值及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基础上,采用每年的木材销售量乘以当前市场价格作为现金流,在考虑林木蓄积量的增长速率、价格增长、无风险利率、开采的时滞期、红利贴现率和承包年限等因素的基础上,计算林木资产的估计价值;同时以建设投资和产出成本两部分作为林木资源的开发成本,以此作为期权的执行价格。根据森林资源承包经营情况设定期权有效期限设为30年,并利用过去一段时间林木市场价格指数(环比价格指数)计算林木产权估计价值的波动方差σ2,然后利用Black-Scholes期权模型对林木产权的期权价值进行估算,从而可为林木产权的拍卖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资源
    利用NOAA数据估算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量
    张长春, 邵景力, 王晓燕
    2005, 27 (1):  86-91. 
    摘要 ( )   PDF(1065KB) ( )  
    蒸散(发)量是水资源相互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又难以定量确定的要素之一。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利用遥感数据计算区域蒸散(发)量的重要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在较少地面信息的情况下获得蒸散(发)量的区域分布信息。本文采用SEBS模型,利用NOAA数据对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石油生产基地黄-河三角洲区域蒸散发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黄河两岸、黄河故道和滨海等地蒸散发量较大,年平均蒸散发量570~860mm,蒸散发量的峰值出现在6、7、8几个月份,每年的元月份是蒸散发量的低值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遥感手段研究黄河三角洲的区域蒸散发量是可行的,与传统方法相比,遥感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资料地区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方法探讨
    周祖昊, 贾仰文, 罗翔宇, 王建华, 王 浩
    2005, 27 (1):  92-96. 
    摘要 ( )   PDF(284KB) ( )  
    降雨是流域水循环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雨强时程分布对于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相同的下垫面条件下,如果降雨强度不同,产流机制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然而,要想获得完整长系列的短历时降雨资料,难度很大。该文以黄河流域为例,提出了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模型,探讨了缺资料地区通过日雨量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生成短历时降雨资料的方法。文中根据黄河流域降雨特点,把全流域分成五个降雨区划,采用1991年----1997年731个站点大于10mm雨日的短历时降雨记录,对向下尺度化模型的参数进行了分区率定和分析。通过分析实测短历时降雨资料发现,黄河流域日降雨量和历时相关关系很差,相比而言,与雨强相关关系较好。文中建立了一个日雨量~雨力关系模型,并分区率定了模型的参数。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模型的参数反映了雨强日内分布的集中程度,大体趋势是从西到东增强的。本文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和MSEQ两种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估,分区统计结果显示,该文提出的模型和方法是有效的,下一步的工作是在流域水文模拟中进行应用和作进一步地验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江上游流域蒸散量计算方法的比较及改进
    张东, 徐全芝, 张万昌
    2005, 27 (1):  97-103. 
    摘要 ( )   PDF(392KB) ( )  
    利用汉江上游流域13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对SWAT2000模型内嵌的3种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1)Penman-Monteith (PM) 法;(2)Pristley-Tayler (PT) 法;(3)Hargreaves法,以及FAO Penman-Monteith (FAO PM) 法、De Bruin法进行了蒸散量 (ET0) 计算方法的检验和评价。利用气象站实测小型蒸发数据经蒸发皿系数以及水面与陆面蒸发转换系数折算得到的陆面潜在蒸散量与模拟蒸散量进行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解释方差、确定性系数以及相关曲线斜率等4个指标的分析比较,详细讨论了各方法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认为5种计算方法中PM法和FAO PM法模拟精度最高。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FAO PM法存在部分中间气象参量计算错误以及与实测数据偏差较大的情况,会影响到水文过程中其它子过程的模拟。因此选择PM法作为汉江上游流域蒸散量计算的首选方法,并在数据资料的分析过程中提出利用高程对蒸散量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提高了模拟的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三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史泽艳, 谢 云, 高晓飞
    2005, 27 (1):  104-107. 
    摘要 ( )   PDF(173KB) ( )  
    精确测量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量(TPAR)可以提高生物量预测和模型模拟精度。本文采用三种方法对行播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冠层底部TPAR分别进行了测量,并分生育期对比分析三种方法测量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垂直于行测量值平均相对误差最小,斜穿于行最大;夏玉米全生育期斜穿于行测量值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平行于行最大;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三种方法测量值在0.001置信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建议冬小麦冠层底部TPAR测量采用垂直于行的测量方法,夏玉米冠层底部TPAR测量采用斜穿于行的测量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紫外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
    祝青林, 蔡福, 刘新安, 李正泉, 苏文, 胡磊, 于贵瑞
    2005, 27 (1):  108-113. 
    摘要 ( )   PDF(633KB) ( )  
    利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29个生态站的2002年紫外辐射、总辐射、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温度等气象因子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分析紫外辐射与其他气象因子以及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最优的因子和最佳方法建立紫外辐射的计算模型。结合本课题组开发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气象/气候要素空间化数据库的1km*1km气候要素栅格图,利用ArcMap/ArcInfo软件实现了紫外辐射的空间化。通过比较,选择出合适的紫外线指数分类方法完成了紫外线指数和紫外线辐射等级的栅格化。在空间化图像的基础上分析了年及各月中国紫外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月平均地表反照率的估算及其时空分布
    蔡福, 何洪林, 刘新安, 于贵瑞, 祝青林
    2005, 27 (1):  114-120. 
    摘要 ( )   PDF(2673KB) ( )  
    该文利用1948年-2003年55年平均的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0km×10km土地利用类型图, 借助GIS、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网格分析与展示系统)等空间化技术,采用图形回归处理等方法建立了国家尺度的10km×10km的中国地表月平均反照率栅格图。研究表明,所估算的地表反照率反映出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冬季(1月)最大,夏季(7月)最小,春秋季(4月和10月)次之,且秋季比春季稍大;空间分布与地理纬度、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关系很大,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高海拔地区大于丘陵和平原地区。几种土地覆被类型反照率的估计值如下:林地、水稻和小麦地为0.17~0.23;草地为0.20~0.32;雪被为0.44~0.76;沙漠为0.35左右。总的来说,估算结果比较合理,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表反照率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也能反映多年气候平均值的特点。因此,在目前气候要素之一的多年平均的地表反照率研究较少的情况下,利用多年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回归处理不失为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
    王媛, 徐锬, 戴玉娟, 方修琦
    2005, 27 (1):  121-127. 
    摘要 ( )   PDF(425KB) ( )  
    统计东北地区1960年~1999年对水稻生产有意义的5月~9月份气温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东北地区的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根据东北地区水稻极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的产量与热量资源的定量关系,采用风险-效益决策法中期望值评价的方法,建立计算作物期望单产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吉林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生正面影响,而对辽宁大部分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改种更适应较暖气候的作物品种或调整种植结构是对这种影响的两种主要适应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近20年东北地区水稻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适应行为的结果:吉林、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辽宁, 水稻播种面积占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以黑龙江增加的幅度最大,吉林次之,而辽宁则呈现减小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华南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策
    顾骏强, 杨 军
    2005, 27 (1):  128-135. 
    摘要 ( )   PDF(244KB) ( )  
    该文用1951年~2002年的季气温、降水资料,研究了华南区 季气温、降水在近52年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华南区 季平均温度明显升高,升温幅度从0.030C/10年到0.250C/10年。广州、海口在4季升温都是最显著的, 夏季广州趋势系数高达0.71, 平均每10年 升温0. 250。按季节看, 夏季是升温最明显的季节。还指出,华南区的季降水量趋势系数虽然比较小,但多数是正趋势。特别地,北海、湛江、海口的夏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北海、湛江、海口、桂林、阳江5个城市平均的夏季降水量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是0.37,也就是在1951年---2002年,每10年增加降水量49.6mm。还用最新资料研究和总结了华南区气候和环境变化特征。文中指出,台风影响频繁、风暴潮灾害严重、涝灾频繁、三废污染、严重酸雨、水质性缺水、赤潮危害加剧、外来物种入侵面积较大, 海平面上升、海岸、滩涂生态遭受破坏、红树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岩溶石漠化加剧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气候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加剧了气象灾害的经济损失,文中就此提出了对策和防治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问题讨论
    “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探讨
    张志诚, 欧阳华, 牛海山
    2005, 27 (1):  136-145. 
    摘要 ( )   PDF(297KB) ( )  
    生态健康”、“土地健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概念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期望它们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明确的目标,为生态系统的状态评估提供客观的尺度,为决策者、大众以及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的“平台”。但是,对于如何理解“生态健康”或者“生态系统健康”这些概念,研究者们尚存在根本性的分歧,直到目前生态健康、生态系统健康还没有一个确切公允的定义。本文着重对“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进行了探讨。文中首先介绍了围绕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内涵而展开的相关争论,然后分析了“健康”概念之所以难于定义的原因。通过对“概念”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健康”是作为“疾病”的对立物而被建构出来的一个概念,因此,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切入角度不应该是“健康”,而应该是“疾病”。这个角度就是所谓“广义进化论”的角度,它是医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之所以取得扎实进展的内在动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及其比较?
    靳京, 戴尔阜, 吴绍洪
    2005, 27 (1):  146-152. 
    摘要 ( )   PDF(249KB) ( )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评价方法,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可以促进资源科学综合研究、丰富资源科学理论,而且在实践层面上对保障国家或区域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地位等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该文首先阐述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包括比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包络分析法、能量效率评价方法、因子-能量评价方法、能值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各种评价方法的原理、过程、优点及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综合的理论指导和研究途径是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和模型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在理论综合的指导下,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应当在尺度综合、多因素综合和方法综合等层面展开今后的研究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管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姜文来, 唐曲, 雷波
    2005, 27 (1):  153-157. 
    摘要 ( )   PDF(138KB) ( )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 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方法的思考
    谢高地
    2005, 27 (1):  158-158. 
    摘要 ( )   PDF(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网络研究发展
    2005, 27 (1):  159-159. 
    摘要 ( )   PDF(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