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土地利用遥感研究
  • 专栏:土地利用遥感研究
    程维明, 张旸, 周成虎, 高群, 刘海江
    2004, 26(6):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景观生态图属国家基础图件之一,其分类研究是制图的基础,而地貌和地表覆被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该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土地利用、植被、地貌等专题图件、乃至景观分类系统的基础上,详细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常用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分类体系,以卫星遥感为基础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将FAO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和植被三者的分类方法和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并提出了全国适用于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TM和ETM)的1∶100万地表覆被分类系统,将全国陆地地表覆盖分为森林、草地、荒漠、水体和湿地、稀疏及无植被地、农田、人工建筑(一级类)七大类,并划分出第二、三级类型,拟定了相应的编码体系。该研究为利用中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编制并完成全国1∶100万地表覆被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研究和制定全国地貌和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编制全国地貌图和景观生态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专栏:土地利用遥感研究
    高群, 周成虎, 程维明, 姚永慧
    2004, 26(6): 9-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尺度的限制,空间分辨率较低的遥感影像很难对特定村落景观进行分析。而高分辨率影像因为可以更好的反映地类空间信息、地物的尺寸、形状等特征,所以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SPOT-5影像,以河北省沽源县为例,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地貌部位的村级景观单元在景观结构上的不同特征。位于农牧交错带的沽源县,由于其高亢的地势与农牧交错的特殊人类活动方式,使其形成了显著区别于华北农区而又不同于内蒙牧区的特殊的农田与牧场犬牙交错的地表基本景观结构。论文归纳出牧业占优势的南部山地牧林农景观、以农为主的中部丘陵平原农牧过渡景观、农业占优势的西部波状高原农牧景观、牧业占优势的北部河漫滩冲积平原牧农景观四个景观结构类型,对其不同的景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定性的描述。四个村级景观单元在各景观组成要素上存在着由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变化规律。
  • 专栏:土地利用遥感研究
    杨小唤, 江东, 张香平
    2004, 26(6): 17-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ODIS数据的1、2波段是具有250米空间分辨率的红和近红外波段,并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对农作物进行动态跟踪监测。随着农作物的生长,NDVI值逐渐增大,并在一定生育期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由于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生育期,NDVI峰值的大小、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通过对北京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查和3月中旬到11月上旬的不同作物的NDVI值采样分析,得出:①冬小麦NDVI值3月下旬相对较高, 5月上旬最大;②春玉米的NDVI峰值出现于8月上旬;③夏玉米的NDVI峰值出现于8月中旬;④大豆的NDVI峰值也出现在8月中上旬,可通过物候历与春玉米区分开来(春玉米是单季作物,大豆是双季作物),通过峰值大小与夏玉米区分开来。结合北京市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通过NDVI值时序变化规律从MODIS数据中提取了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总体精度达到95%以上。
  • 专栏:土地利用遥感研究
    李宝林, 周成虎, 张一驰
    2004, 26(6): 23-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遥感数据获得的雪盖消融曲线是输入到融雪径流模型中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云是影响积雪解译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美国国家水文遥感中心(NOHRSC)基于NOAA/AVHRR通道1, 2, 3, and 4数据的theta 算法,区分雪、云与陆地、水体,并将该期影像及其前一段时间内通过镶嵌取theta的最大值,从而既起到去云的作用,也实现对云下覆盖的信息有效的插补。研究区受云的影响十分严重,镶嵌影像时段的长短对云的去除影响很大。10天镶嵌和30天镶嵌影像受云的影像仍然十分明显,长序列镶嵌影像(使用该期及其前期所有影像镶嵌)的雪盖消融曲线受云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SRM等融雪径流模型比较准确的输入参数。研究区从3月中旬到4月末研究区积雪融化迅速,到了5月份,尤其是6月和7月积雪分布范围比较很小且比较稳定。研究区内可划分为6个高程带,其中高程带C和D积雪变化对径流影响最为显著。各高程带积雪覆盖率一般在3月中旬达到最大值,高程带A、B内的积雪基本上在4月中旬融化完毕,高程带C和D积雪5月份基本融化完毕,而海拔较高的高程带E和F积雪要到5月或6月积雪消融才停止并保持稳定。
  • 专栏:土地利用遥感研究
    张俊, 李建新, 周成虎
    2004, 26(6): 30-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焉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广博荒漠背景下的一个绿洲,盆地内各种景观分异十分显著,其中心的博斯腾湖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之际担当着向塔里木油田供水和向塔里木河生态输水的重要任务。因而了解焉耆盆地土地利用与覆被格局及其变化是博斯腾湖及其下游地区今后规划和发展的前提。该文通过利用各种景观指数以及斑块转移矩阵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焉耆盆地的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结构经历了复杂的演化,盆地内各种景观变得越来越破碎,异质性明显增加;但是总的来说,盆地中绿洲和荒漠仍呈现出鲜明的分异。而人口的增加、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所产生的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等是导致盆地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 专栏:土地利用遥感研究
    张永民, 李宝林, 张 俊, 黄满湘, 周成虎
    2004, 26(6): 38-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POT525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该文探讨了开展大比例尺土地利用遥感调查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张北县大比例尺土地利用遥感调查的试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张北县土地总面积为42442536hm2,共包括37种土地利用类型,总图斑数是57193个。其中,旱地、天然草地和有林地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377%、2631%和776%,是该县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同期1∶5万土地利用调查相比,1∶1万大比例尺土地利用调查得到的结果更为精确,得到了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和苇地等在1∶5万土地利用调查中所不能表达的零碎图斑,说明与以往调查相比,该调查结果可以为土地管理决策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支持,证明该文设计的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1:1万土地利用调查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对于今后类似的土地利用调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通过该试验研究得知,目前试行的《全国土地分类》还不甚完善,为满足大比例尺土地利用遥感调查的要求,《全国土地分类》仍须进一步修订。
  • 水资源
  • 水资源
    王喜鹏, 傅学起
    2004, 26(6):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北水资源2050年将产生严重危机,缺口高达520×108m3,除了节水、远程调水之外,还应注意控制人口增长。计算表明,海水淡化可补充15亿方(占总缺口的3%),也应作为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的有效措施,主要目的是拉动经济增长。在几种大型海水淡化技术中反渗透法较优,其能耗可以通过建3座2×600MW核电站解决,从而优化了华北地区的电源结构,补上了3525MW的电力缺口,为本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核能反渗透海水淡化可以创造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了环境,节约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利用了海洋资源,具有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多效蒸馏的多项技术和经济指标都不如反渗透,并且由于200MW低温核供热堆堆型容量的限制,核能多效蒸馏的经济性不如核能反渗透。
  • 水资源
    卢琦, 孙建光, 李保国
    2004, 26(6):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共和盆地,依据3个主要气象站(包括20多个临时气象、水文站)长短期气象资料和2个水文站(沙珠玉和拉曲)的径流数据,以及共和县(恰卜恰站)的土壤水分资料,利用时间序列、数字高程模型(DEM)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结合封育和未封育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牧场载畜量的调查,本文对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布和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年降雨量序列是平稳的,没有周期;而且进一步依据年降雨量与年蒸散发、径流和土壤水分等的相关分析,研究期内共和盆地的气候干燥和荒漠化不是由于降雨量减少直接造成;依据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共和盆地的两个沙带(沙珠玉-塔拉滩和木格滩)的年降雨量分别为250mm-300mm和300mm-400mm,所以降雨并非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最终,生物量和载畜量调查结果显示,过牧可能是共和盆地近50年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对进一步分析共和盆地和相邻的青藏高原区的气候、水文和水土资源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水资源
    陈玲飞, 王红亚
    2004, 26(6): 6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径流水资源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469个小流域2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径流量数据,细分不同的气候情景,分析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温度的升高增加的降水超过蒸发的影响,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反而增加;干旱地区径流对气温比对降水的响应更加显著,而在湿润地区径流对降水比对气温的响应更加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400 mm---800 mm的华北地区,年均径流深对年均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而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400 mm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及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年均径流深对降水的响应最小;年均降水量200 mm ---400 mm、年平均气温6℃---10℃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最明显,而年平均气温16℃---25℃,年平均降水量800 mm---1600 mm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径流对气温的响应相对不显著。
  • 水资源
    张学仁, 张一驰, 程维明, 李宝林
    2004, 26(6): 69-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都河属塔里木河的源流之一,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的深入进行,开都河径流变化与气候的响应关系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目的,本文采用经典的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检验方法,利用该流域巴音布鲁克气象站和大山口水文站1958~2002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对比了气温、降雨和径流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春季外,其他季节的年径流基本表现为1958~1973年偏丰、1974年~1986年偏枯和1987年~2000年偏丰,并在1987年~2000年间表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年平均气温经历了高-低-高三阶段,其中夏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降雨的空间差异性明显,上游年降雨量1973后跳变减少,其中夏季降雨量于1977年~1988年间为多年最小值;中游夏季降雨量1987年后跳变增加。以径流自身的特征变化为时段划分基础,对比了径流、降雨和气温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夏季年际降雨与气温变化是引起夏、秋、冬季径流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年降雨变化对径流变化起主导作用,夏季气温变化导致的冰川融水变化对径流具有一定调节作用,70~80年代冰川融水减少使径流减少幅度大于降水减少幅度,而90年代冰川融水增加使径流增加幅度大于降水增加幅度。
  • 水资源
    杜群
    2004, 26(6):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详细考察了石洋河流域现行的与土地退化相关的水资源管理现状:(i)区域水资源利用形成了优先权, 工业供水优先于农业用水、中游地区用水优先于上游和下游地区;(ii)农业生产极大超用地下水;(iii) 解决水资源问题过分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和(iv)调配水资源大多依据经验和估算等。接着分析和评价了区域水资源政策,认为工业用水优先权虽然符合经济增长需要和资源利用效率原则但缺乏社会公平性和生态保护的合理性,土地退化进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与缺乏有效运行的补偿机制直接相关。最后提出了区域政策完善建议:(i)经济增长速度要受自然承载能力制衡; (ii)调整农业灌溉用水比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iii)建立统一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 (iv)建立和实施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补偿机制;和 (v)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等。
  • 水资源
    陈莹, 刘昌明, 赵勇
    2004, 26(6): 83-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分别考虑了包括节水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在构建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通过对各个体指标的发展趋势和与国外的用水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后确定了不同指标的标准值,并建立了“综合目标分层次评价模型”进行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的量化综合评价。该评价模型由节水型社会目标模型和节水型社会发展子模型(Dt)、节水型社会保障系统子模型(St))2个子模型构成。以水利部确定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绵阳为例,进行节水型社会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分别计算了绵阳市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综合指数、以及节水型社会发展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实现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节水型社会发展指数仅为10.2%,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各区域的节水型社会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距,绵阳市节水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 水资源
    朱红云, 董雅文, 杨桂山
    2004, 26(6): 90-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是沿江地区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和 “南水北调”引水水源地,保护长江水质至关重要。但调查发现,江苏长江干流饮用水源地水质受污染严重,大部分水源地水质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会进一步加大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的压力。如何协调江苏沿江开发与饮用水源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选取饮用水源地上下游1km岸线利用、饮用水源地上游1km-5km岸线利用、饮用水源地下游1km-5km岸线利用、饮用水源地腹地土地利用等四个经济因子,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强度和是否有排污口等将四个因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采用特尔菲法赋权,对江苏沿江26个饮用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的水源地(综合得分>0.48)仅占27%,生态较安全的水源地(0.26<综合得分<=0.48)占46%、生态低安全的水源地(综合得分<=0.26)占27%。评价结果与现状水质之间有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说明饮用水源地的生态安全与其附近的土地利用关系密切,据此提出调整岸线功能等保护措施。
  • 水资源
    乐通潮, 张万昌
    2004, 26(6): 97-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介绍双参数(C和SC)月水量平衡模型的原理,依据水量平衡方程和经验公式构建流域径流深度的模拟方程,利用计算机程序自动率定模型参数。利用1980年1月到1985年12月共6年的水文站点数据对汉江流域上游地区15个水文站点控制的子流域进行了模拟和校验,模型效率指数大都超过80%,其中模拟效果最好的是铁锁关,率定期Nash指数R2达到0.9923,校验期达到0.9377,而大竹河模拟效果最差,率定期Nash指数R2为0.5004,校验期达到0.7382,达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以典型的两子流域铁锁关和大竹河为例,对模型参数C、SC对模型效率指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当C变化时,模型效率变化明显,而SC变化时,模型效率指数变化不太明显,但R2极大值附近总能找到相应的C和SC使得RE,REm的值也比较接近0,满足模型的要求,从而验证了模型参数C、SC是能够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率定。最后提出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改进模型使之能在分布式模型中得到应用的思路。
  • 水资源
    丁晶, 王顺久, 杨志峰
    2004, 26(6): 104-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受多指标影响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问题,作者引入投影降维的思想,建立了关中平原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依据评价指标数据的自身结构特征将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转化为单指标评价问题。该模型不但可以对地下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还能计算各评价指标的贡献率,进而分析影响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表明,西安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为Ⅲ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其饱和值,开采潜力较小。咸阳和渭南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为Ⅱ级,水资源开发利用仍具有一定潜力。宝鸡情况最为乐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为Ⅰ级,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相对较大。对于整个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为Ⅱ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指标贡献率分析表明,为了提高关中平原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应采取合理控制人口发展规模、注重地下水以外的“开源”工程建设、提高地下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以及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等有效措施。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周总瑛
    2004, 26(6): 111-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石油生产形势比较严峻,今后产量只能保持稳中略有上升的势头。但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幅度较大,今后石油供需缺口占国内石油需求的比例将不断上升,预计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将分别为38.6%、46.0%和53.4%。为此,本文根据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等特点,对未来我国石油安全策略提出五条具体建议:立足国内,保障石油基本供应;大力发展天然气,以气代油,减轻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压力;积极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缺口,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郎一环, 顾鹏, 王礼茂
    2004, 26(6): 118-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CO2排放总量大但人均量小,单位能耗的CO2排放指标偏高。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人口将继续增长、能耗规模继续增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实现CO2减排,是对中国的严峻挑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水电、核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比例;引进和开发能源环保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削减CO2的排放量的设想和对策。
  • 能源与矿产资源
    袁顺全, 千怀遂
    2004, 26(6): 125-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是影响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因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仅局限于少数敏感问题和个别发达国家,研究结果尚欠系统性和普适性。文章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温度与能源消费关系时经常使用的度日、度时、度月、度季、采暖日数、采暖度日变率、采暖期长度变率和采暖指数等指标,阐述了这些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适用范围及其特点,并回顾了在研究气候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尚待研究的问题。在发达国家,能源消费与温度的关系非常显著,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度日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度日计算的前提是基础温度和日平均温度的确定,其中基础温度往往是根据能源供应、人体生理需求、经济水平以及温度变化特点而人为规定的,也有一些学者尝试用数学方法求得;日平均温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4种,国外学者经常采用的是取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算术平均值的方法。此外,一些研究也提出了几种简便的度日计算方法。能源消费与温度的关系往往因研究区域的范围、人口以及能源价格而变,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人口加权、面积加权、价格调整等度日指标的调整方法。气候对能源消费影响的评价模式主要有两种,即能量平衡模式和统计模式,其中统计模式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已由简单的相关分析发展到建模预测。
  • 能源与矿产资源
    程叶青
    2004, 26(6): 131-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开发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区域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对于矿产资源富集、经济基础薄弱和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在总结区域开发的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对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矿业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系统探讨县域煤炭资源开发演变历程,及煤炭资源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黄陵县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区域,县域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均呈现倒“U”字型结构,受国家“关井压产”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市场压力、地区竞争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缓慢,矿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现阶段县域经济正由繁荣期向衰退期的转变。指出促进黄陵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依托县域资源的综合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产业优势再造、优势替代和优势互补。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陈利根, 赵才水, 曲福田, 陈会广
    2004, 26(6): 137-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鞍山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目前正处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功能转型过程中。该研究以马鞍山市为例,通过统计描述、定性分析,系统地考察了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待验证的假说。然后,用经济计量模型:Yi=α+β1X1i+β2X2i+β3X3i+εi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说,并估计人口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经济驱动力因子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影响。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了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有利于城市用地的集约化和用地结构的优化。研究的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其结论可以有力支持当前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功能转型政策,对其他的转型城市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孟鹏, 郭文华, 侯满平, 覃莉, 郝晋珉
    2004, 26(6): 145-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从分析大兴区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入手,依据区位理论和系统模型方法,将区位因素定量化建立区位优势度模型(包括经济吸引度模型和空间聚集度模型)和区位适宜度模型。通过模型输出结果,对大兴区小城镇体系的区位状况划分区位优势度等级;通过分析其区位适宜状况,判断其区位适应度类型。结果表明:提出的分析模型是合理的;区位优势度等级体系和区位适宜度类型体系较好说明了小城镇实际问题。因此,区位模型可以对其区位优势和适宜程度定量评价,分析小城镇体系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对小城镇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发展定位和政策依据。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牟子平, 雷红梅, 吴文良
    2004, 26(6): 152-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农业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法,对寿光农业结构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寿光耕地、劳动力、化肥、农药以及科技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寿光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经济相对发达和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的农业类型。寿光人均耕地面积小,2002年只有0.084hm2,但每公顷耕地产值高,为29 969元,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值的2.9倍。寿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物资投入水平高,每公顷耕地的投入量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4倍、7倍、21倍。近年来,科技进步对寿光农业新增产值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文章最后提出了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对策:保护耕地资源,发展节地型农业技术;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普及优良品种资源;转移农业劳动力,发展节劳型农业技术;推广节肥节药节膜型农业技术;研究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刘新卫, 杨红, 陈百明
    2004, 26(6): 158-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塞县粮食生产呈现出如下特点:基础地位未变,但比较效益低下的弱质性更加明显;总播种面积比较稳定,但种植结构年际波动大;单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且年际变化大;总产受单产水平影响大;粮食人均占有量主要受总产影响,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文章在分析物质能量投入水平、自然灾害侵袭、人口与耕地反向变化、政策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后,认为安塞县及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应改变传统观念而提倡“大面积搞生态,小面积抓粮食”,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以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以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和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限制非农用地扩张以缓解人地矛盾。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刘峻明, 张晓东, 朱德海
    2004, 26(6): 166-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讨论了在分布式的异构网络环境下,针对区域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的体系,如何进行元数据设计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元数据标准存在的问题,根据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体系架构,提出分别从数据、软件平台、网络服务(Web Service)3个方面来考虑元数据的设计问题,认为它们的元数据内容也就构成了整个系统的元数据框架。该文建议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元数据的设计,将元数据与它所要描述的对象(数据、软件模块、网路服务)从逻辑上捆绑在一起,把元数据内容当作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象抽象过程,确立描述该对象的内容以及作用于对象上的操作,从而定义出相应的元数据结构。这样,元数据设计的过程就转化成为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过程。采用面向对象的元数据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元数据的丢失或者与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最后,文章简单给出了分布式农业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元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