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言
  • 导言
    2004, 26(3):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是以资源利用 为基础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产生 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使“资源/ 生态环 境/ 经济”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这在我国 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西部既是生态脆弱 的典型地带,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 地区;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全面建设 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西部资源(特别是 生物资源)又十分丰富,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 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 方面。如何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的“三赢”目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 期“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专栏,探讨了 在西部地区如何通过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问 题;提出了构建发展生物产业、保护生物资源、建 设生态环境的“生态/ 生产”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化体系的思路。这种“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 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与原则,对于其他相关问 题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实施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生态安全、 资源安全等非常规安全等问题的研究,是生态科 学、资源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中的许多问题, 还需要生态学、资源科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科 技工作者进行探索。本期所刊登的几篇论文,就 是在这些研究领域的有益尝试。
  • 评论
  • 评论
    任继周
    2004, 26(3):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评述了李文华院士主编的《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指出《生态农业》一书有3大特色:一是内容系统全面,结构严谨;二是符合时代命题;三是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动律。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李晓兵, 史培军, 徐伟, 张文生
    2004, 26(3):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从世界生态系统退化和中国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角度,阐述了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所面临的生态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问题的风险逐渐加大,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环境危机、以及控制其风险加剧等问题的途径,即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双健康模型”,它是以生物地球物理与化学过程为主的“地球健康”系统和以生命地球物理与化学过程为主的“人类健康”系统的有机结合。“地球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健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生物资源的开发必须服从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的要求,生态建设是维护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必要手段。探求生态资产开发市场化途径,即实现“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双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体制,对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建立融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为一体的“新资本论”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贾敬敦, 康慕谊, 史培军, 伍永秋, 张登山
    2004, 26(3): 9-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黄河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青藏高原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区,其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青海省在距今7000年--3000年时出现过气候适宜期,最暖时平均气温较今高出3℃-5℃,降水量比现在高出30%-80%,青海湖含盐量下降,湖面比现在高出18m,此时的环境以温暖湿润为特点。青海地区20世纪的升温则以暖干为主要特点,在千年尺度上,现在处于干冷时期;而在百年和十年尺度上,则处于增温期,继续升温可能伴随降水的增加。关于青海地区目前生态环境的判断是整体恶化、局部改善。根据青海省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建设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黄河长江源头区、黄河上游区、柴达木盆地区、祁连山地区。每个地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建设。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杜树山, 贾敬敦, 史培军, 吴建梅, 张文生
    2004, 26(3): 17-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从分析青海药用资源状况及开发现状入手,指出了青海医药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中藏药药材种植基地,提升传统中藏药生产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加快体制创新为发展战略。在药材种植上,从84种地道地产药材中选择12种重点药材作为药材饮片开发和开展相关种植基地建设;在新药研发方面,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肝病、风湿类疾病、妇科类疾病是藏药5个具有治疗优势的病种,也是进一步开发的重点领域;生产基地的建设以组建大型藏药集团、中藏药集团、化学和特控药品集团、包装和医疗器械集团等为发展重点;政策保障上应建立新药开发基金、加强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市场体制、将生态建设与基地建设并举、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措施。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陈云浩, 李京, 李晓兵, 潘耀忠, 史培军, 张淑英
    2004, 26(3): 2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对生态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是政府宏观决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该文提出了基于遥感定量测量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并利用MODIS卫星数据和其它辅助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陆地生态资产的定量测量。定量测量结果显示,研究区生态资产存量为3913.7×108元,其中草地对区域生态价值的贡献最大,占研究区总生态资产存量的50.2%,但森林对区域生态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达到2144 元/hm2,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生态系统。通过对研究区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及结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生态资产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东北部到西南部以近似几何级数的方式急剧递减,广大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提高生态储量的潜力巨大。在对内蒙古自治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及其组成结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生态资产区,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目标,并对研究区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邓瑞春, 杜树山, 贾敬敦, 史培军, 吴建梅, 张文生
    2004, 26(3): 2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从分析内蒙古药用资源状况及开发现状入手,指出内蒙古医药产业以“围绕1个核心、抓住3个重点、构筑2个平台”为中蒙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资源和中蒙药优势为核心;在中蒙药材种植上,重点开展甘草、黄芪、麻黄、肉苁蓉、沙棘种植基地建设;在产品开发上选择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妇科疾病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中蒙药的二次开发;重点形成以呼和浩特市、包头、伊盟(鄂尔多斯市)为主的金三角地区的生物药及其制剂生产基地和以赤峰地区为主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生产基地,同时组成7个医药集团;构建中蒙药技术支撑平台和中蒙药产业服务平台。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杜群, 洪世奇, 李晓兵, 刘学敏, 史培军, 唐海萍, 张宏
    2004, 26(3): 35-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分析了云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发展“常绿草地畜牧业”的理念,利用云南省地处低纬度地区,具有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以促进云南省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上,把全省分为6个畜牧产业带,即滇东北山原暖温带、温带畜牧产业带,滇中亚热带、暖温带畜牧产业带,滇西北山地温带、寒温带畜牧产业带,滇东南亚热带、热带畜牧产业带,滇南亚热带、热带畜牧产业带,滇西南亚热带、热带、暖温带畜牧产业带。在不同的产业带内,分别形成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核心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区域。提出了建设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8大骨干工程,即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培育工程、牧草种子与畜禽良种工程、草地建设与饲料种植工程、初级产品基地工程、动物疫病防治与服务工程、畜产品安全工程、科技与人才工程、网络信息工程。提出了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并重,把云南省建设成为国家“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的对策与建议。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邓瑞春, 杜树山, 韩建萍, 洪世奇, 刘学敏, 史培军, 吴建梅, 张文生
    2004, 26(3): 4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从分析云南药用资源状况及开发现状入手,指出云南医药产业以发展与完善“云药”理论,开拓与整合“云药”体系,造就“云药”知名品牌,提高“云药”科技与市场竞争力,优化与推进“云药”基地建设为发展战略。在种植基地建设上,规划建立13个云药道地原生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在产品上,云药现阶段重点发展领域是心脑血管疾病药、创伤类药、呼吸系统疾病药、肝脏疾病药、抗感染药、抗风湿病药、眼科疾病系列药、皮肤病类;云药研究体系建设以现有的研究机构为核心构建新药GLP、GCP研究基地;云药企业体系的构建包括原药材种植企业群、中间提取物企业群(集团)、独家生产产品企业、民族医药企业群、重复生产品种的企业群;并为配合云药产业基地的建设,实施一系列工程和措施。
  • 专栏: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研究
    贾敬敦, 李苏楠, 刘学敏, 史培军, 杨琳
    2004, 26(3): 50-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特殊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陕北地区仍是中国最不发达的区域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里进行过多次生物资源开发,但因与国家某种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并没有使经济发展起来,人民不能得到更多实惠,且使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基于此,提出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资源开发战略必须调整,树立全新思路,加快资源开发的市场化进程,走资源开发的产业化道路。以保持资源独特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水苏糖基地。水苏糖基地建设的目标是,以水苏糖为主导产业,使生产企业成为水苏糖原料供应商和水苏糖系列深加工保健产品供应商,逐步形成水苏糖原料—功能性食品配料—保健食品—生物医药产品等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格局。通过产业化,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增加人民收入,达到“治沙”与“治穷”的统一。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胡聃, 闵庆文, 沈镭, 谢高地, 严茂超
    2004, 26(3): 56-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往往将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对价值称之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而将生态系统这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贮存体称之为生态资本。由于传统的价值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难以对生态资产及其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客观评估,该研究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青海草地生态系统运行的主要驱动力、内在过程及贮藏进行评估,展现了能值理论在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的宏观价值为609.35美元/hm2/年,草地生态系统主要自然资本的价值为1196.23美元/hm2。从全省的情况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约为204×108美元/年,生态资本的价值约为400×108美元。同时,运用上述评估结果可以对青海草地生态系统的替代价值作进一步评估,结果表明,青海草地生态系统的替代价值约为748×108美元。
  • 资源生态
    刘勇, 刘友兆, 徐萍
    2004, 26(3): 69-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可是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及评价研究尚未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研究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内容和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以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本评价的目标层,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系统层着手,细化研究的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从状态层选择了24项变量层指标,构建了适合区域特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AHP法等确定的指标权重,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虽稍有好转,但还处于“较差”的安全状态;最后对嘉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 资源生态
    李恒鹏, 欧维新, 杨桂山, 于兴修
    2004, 26(3): 76-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岸带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多种资源与生态过程的改变。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不断加剧,耕地和水域是其变化的两个核心。文章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分析表明,滩涂在合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可使土壤达到淋盐增肥的效果;入海河道污染负荷成倍增加,居民工矿用地扩展是导致盐城海岸带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滩涂开发利用使生境压力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威胁盐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
  • 资源生态
    廖晓勇, 张先婉, 朱波
    2004, 26(3): 8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该文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坡坎生态系统的光热、水土与植被等生境条件予以调查分析,综合评价其资源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紫色丘陵区不同地形部位的坡坎生态系统,其小气候、土壤及植被等资源特征不同。逆倾陡坡坡坎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较差,雨后径流水分易于泄去,植被类型较为单一;顺倾缓坡坡坎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高,雨后径流入渗快而易于保蓄,光热资源利用充分,对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温湿调节作用,植被组合结构完整,类型丰富;梯地边坡与田边地埂坡坎生态系统,受人为耕作影响大,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能得到梯地、稻田连续的水分供应,可利用的光热资源充足,覆地植物种类多,鲜生物量大。
  • 资源生态
    董云社, 耿元波, 李明峰, 齐玉春
    2004, 26(3): 89-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1年6月~9月,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草甸草原(包括农田和休耕地)、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等典型温带草地生态系统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通量进行了实地观测。但恰逢内蒙古地区的大旱之年,年降水量仅相当于历史正常年份的约1/6,致使干旱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CO2、CH4、N2O通量变化影响显著。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从草原群落整个活跃生长期来看,CO2排放通量由于干旱明显减少,大约相当于1998年同期排放通量的1/5,且表现出递减趋势;温带草原对大气CH4表现为弱汇,但干旱使吸收趋于减弱,特别是草原被开垦为耕地后,干旱对其影响更明显;干旱使得大部分温带草原群落在夏季作为大气N2O源表现不明显,只有在水分状况较好的草甸草原及其被开垦的耕地和休耕地N2O排放较明显,甚至极端干旱使得温带草地生态系统对大气N2O表现出吸收特性。
  • 资源生态
    刘允芬, 宋霞, 温学发, 徐小锋, 于贵瑞
    2004, 26(3): 96-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涡度相关法观测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二氧化碳、水、热通量,该文对23m、39m两层高度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把观测结果分为春季和冬季两个不同时间段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管冬季还是春季,39m高度所测的总通量值和夜间通量值都要小于23m的观测值,这种通量差别表明:23m高度的观测结果更接近当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值,在此种生态类型条件下用涡度相关法测碳通量时,在23m、39m两层高度之间仍然存在大气平流现象;该试验区植被在冬季仍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大于呼吸作用所排放的CO2,因此该种生态系统在冬季仍表现为碳汇;春季的碳通量值为冬季的2倍以上。本文对不同季节内两层高度通量值的相关性也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发生在23m和39m两层高度之间的大气平流量占总通量的比率要大于春季。
  • 资源生态
    丁圣彦, 梁国付
    2004, 26(3): 105-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是影响森林碳库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该文利用伊洛河流域中部地区洛宁 县1983年、1999年森林植被类型图和1999年5月份的TM影像图,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类型的面积变 化,结果显示,森林面积从1983年的56 320hm2增加到1999年的84 750hm2 。使用已经公开发表的植被碳储 存数据估算了该地区植被碳储存量的变化,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83年1 704.18MgC增加到1999年的 2 727.6MgC,表明研究区是一个小碳汇区。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林振山
    2004, 26(3): 109-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通过大型量的数值模拟,揭示了短缺石油所导致国际小石化企业倒闭的动力学机制,给出了林氏最佳石化企业定位方案。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骆云中, 谢德体, 许坚
    2004, 26(3): 116-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业用地是采矿业和矿区土地复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矿业用地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土地复垦的成效,而矿业用地制度安排又与地权制度和矿权制度紧密相关。文章从我国地权制度变迁的角度,考证了矿业用地制度的变迁,分析了现行矿业用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现行矿业用地制度与矿业权制度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文章认为矿业用地获得方式以及矿业权和矿业用地使用权的分别取得是形成现行矿业用地制度弊端的两个主要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完善现行矿业用地制度的对策,即,改革现行的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矿业用地的制度为通过临时用地制度、年租制、土地股权制等新模式取得矿业用地。在矿业权制度与矿业用地制度之间的关系上,采用将土地使用权与矿业权合并处置、矿业权对抗原土地使用权等协调矿业用地制度与矿业权制度之间矛盾的对策。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李国平, 吴迪
    2004, 26(3): 123-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因此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对其资本价值的损耗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到反映国民经济真实水平的GDP,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得到的GDP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GDP。随着“绿色GDP”观念的深入,用于测度资源价值损失量的方法也逐渐成熟。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度量资源价值折耗的“使用者成本法”,并讨论其在实务上的应用。以我国1981年--2000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作为对象,利用使用者成本法对其进行实证计算,分别计算了0%、2%、5%折现率下中国煤炭资源的资本价值损失量,并作图讨论了资源价值折耗变化的趋势,发现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价值折耗而未得到补偿,据此得出加快我国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的结论。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使用者成本法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张平
    2004, 26(3): 130-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通过对攀西钒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生态环境和技术战略选择对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影响,论述了生态环境与技术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指出在攀西钒钛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在生态环境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和实施技术战略。该文采用优势-弱点-机会-威胁矩阵(SWOT)分析方法对攀西钒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技术战略的备选方案-ST方案;最后,运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了在攀西生态脆弱约束条件下的钒钛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战略,即引进与自主攻关相结合,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的道路,攻克对攀西生态环境影响大的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 综述
  • 综述
    封志明, 史登峰
    2004, 26(3): 135-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收入、食物消费结构与膳食营养水平为主要指标,分析了部分国家食物消费的发展历程及其处于小康阶段的食物消费水平,讨论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发展阶段及未来小康社会的食物消费与粮食需求。中外对比研究表明:中国刚刚跨入小康生活的门槛,与中下等发达国家相比,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国民收入差距较大,由小康社会走向富裕生活,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食物消费数量已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就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而言,动物性食物比重过低、优质蛋白质不足;无论是能量、蛋白质,还是脂肪,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研究认为,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农业自然资源利用面临人口增加与消费扩张的双重压力,日本的动植物并重型食物发展模式更具借鉴意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改善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完全有赖于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