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笔谈
    笔谈导言
    石玉林
    2003, 25 (5):  . 
    摘要 ( )   PDF(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封志明, 郑海霞
    2003, 25 (5):  . 
    摘要 ( )   PDF(186KB) ( )  
    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为解决中国日益短缺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的猛烈趋势仍缺乏有效的调控。基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新视角和中国耕地资源变化态势和构成分析,提出了反映耕地总体产出能力的标准系数以及相对应的标准耕地面积,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耕地统计面积和标准面积的时空差异状况,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重新考察了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状况,并据此提出了实现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对策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笔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
    陈百明, 成升魁, 单胜道, 封志明, 谷树忠, 顾家裕等, 关凤峻, 郎一环, 林振山, 刘纪远, 刘彦随, 娄华君, 闵庆文, 倪绍祥, 沈镭, 孙九林, 汪云甲, 王世昌, 夏军, 于贵瑞, 周寅康
    2003, 25 (5):  2-12. 
    摘要 ( )   PDF(115KB) ( )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将快速地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将刺激我国资源需求的增长,包括食物与能源等直接消费的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对水、土地和生物等间接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力、科技和教育等社会资源的配置。为此,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资源科学》编辑部邀请部分从事资源科学研究的专家撰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展开讨论。本期《资源科学》刊发的“笔谈”,是从一些来稿中选录摘编的。专家们从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评价指标、食物消费、能源消费、信息需求、资源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分析和新思想,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管理
    论中国资源市场管理与对策?
    沈 镭, 唐永虎
    2003, 25 (5):  13-21. 
    摘要 ( )   PDF(180KB) ( )  
    资源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及生活,必须加强管理。20多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资源市场化进程滞后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本文从交易对象、市场要素、交易形式、市场结构、供需关系和空间范围等对资源市场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划分,分析了资源市场结构及其组织形式。在简要分析我国资源市场化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以主体资源市场为龙头、以资源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为两翼,构建我国完整的资源市场体系设想,并提出了8条相应管理对策,即:健全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资源产权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定价机制,培育劳动力、资金、信息以及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强政府在规范资源市场中的作用,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努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资源跨国公司,尽快建立我国的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短缺资源跨国开发的风险管理
    郎一环, 王礼茂, 张明华
    2003, 25 (5):  22-27. 
    摘要 ( )   PDF(155KB) ( )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我国的短缺资源之一。到境外投资勘探开发石油,是我国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业的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必然遇到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本文首先对风险进行界定和分类。接着在对石油工业跨国开发的多种风险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进行了评估,提出我国石油工业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不同组合下的跨国开发6种模式: (1)与东道国的石油公司联合; (2)与有经验的国际石油公司联合;(3)服务合同; (4)合资经营; (5)购买储量; (6)获得勘探开发的股份转让。最后提出了管理政治和经济风险的对策和措施。对政治风险,主要是在投资前制定详细的计划,在投资后,通过营业政策的调整进行规避;对经济风险,主要通过及时了解东道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以及通过期货市场规避石油价格变动的风险和通过货币保值规避汇率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储量管理和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穆献中, 魏后凯, 赵国杰
    2003, 25 (5):  28-39. 
    摘要 ( )   PDF(167KB) ( )  
    在油气早期勘探评价阶段,对油气储量勘探管理和开发可行性评价是中国石油工业企业一项比较困难的实际研究工作。该文在充分利用我国石油工业企业勘探、开发以及财务部门提供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油气投入产出平衡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效益储量”的概念,同时把单井在一定时期和原油价格条件下的最低经济极限产量、油气生产能力和最低油气储量规模作为油气“效益储量”的经济判别指标,并以实例方式对中国石油的吉林油田(部分)探区在18美元/标准桶原油价格条件下的石油“效益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散点图”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得到了吉林油田部分油田区块的储层深度与油藏产量下限、油藏面积与储量规模下限的数量关系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对吉林油田不同储层、不同面积条件下的效益储量判别和分析标准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郭旭东, 濮励杰, 王静, 张凤荣
    2003, 25 (5):  40-45. 
    摘要 ( )   PDF(153KB) ( )  
    该文从县域经济重要性的角度分析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的重要意义。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采用“多指标集合度量法”的概念和模型,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具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和指标层等不同层次,目标层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目标,准则层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个准则,即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以江苏锡山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方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对每项指标的多角度分析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变化过程的评价,评价了锡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寻找目前与将来影响锡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存在问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土地利用与管理目标的解决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市海淀区土地资源利用的产业格局特征研究
    郝晋珉, 刘平辉
    2003, 25 (5):  46-51. 
    摘要 ( )   PDF(198KB) ( )  
    该文按土地资源利用的产业用途不同,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第一产业用地、第二产业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和后备产业用地四类,并从规模、空间分布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各产业用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海淀区土地资源利用的产业格局具有如下特征: (1)各产业用地结构构成从高到低为:第一产业用地、第三产业用地、第二产业用地、后备产业用地; (2)各产业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呈较为有规律的圈层结构分布型式; (3)不同产业的用地经济效率显著不同。第一产业用地单位土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第三产业其次,第二产业最高。导致本区第三产业用地经济效率低于第二产业用地的主要原因是区内第二产业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有较多的公益性第三产业用地;(4)不同产业内部各行业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在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赵杰, 赵士洞
    2003, 25 (5):  52-57. 
    摘要 ( )   PDF(230KB) ( )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涉及多个时空尺度,目前正由全球性研究转向针对性的区域性研究。典型区域的小尺度研究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小尺度区域研究的一个最大障碍在于数据的可得性。尤其在中国的村庄,长时序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更是缺乏。参与性农村评估(PRA)是一种通过与研究地区居民进行非正式访谈来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方法。该文借助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结合实地考察、测量,以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尧勒甸子村为例对小尺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绘制出一系列尧勒甸子村建国以来各个时代的土地利用图,重建和恢复了其50a来的土地利用过程,并运用GIS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这一方法为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数据的获得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途径,为以后深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研究作了比较充分的数据准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综合生产力评价与土地质量变化及农户行为研究
    欧阳进良, 宇振荣, 张凤荣
    2003, 25 (5):  58-64. 
    摘要 ( )   PDF(190KB) ( )  
    该研究是根据曲周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初步选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地貌和土壤物理性质,地下水因子影响盐碱程度,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其他生产条件等四类14个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针对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筛选和确定影响其生产、产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筛选的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和指标权重的量化,对影响与制约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土地评价及其分析得出:(1)同一因素对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影响;(2)同一地块对不同作物生产力综合评价等级不尽相同;(3)不同等级土地的土壤有机质的变化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有一定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户的生产投入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农户种植结构的不同和不同区域、乡村农户间投入的不同;(4)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农户氮肥的过量投入以及钾肥投入的不足是该地区土地和水资源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莱州湾泥沙资源利用与国土综合整治
    高光辰, 李世泰, 王 庆, 杨 华, 仲少云
    2003, 25 (5):  65-72. 
    摘要 ( )   PDF(263KB) ( )  
    对莱州湾的沉积环境演变趋势、泥沙资源及其沉积地貌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泥沙资源主要包括黄河口沙嘴和莱州浅滩两部分,分别来源于黄河和山东半岛西北部河流输沙。北北西向的莱州浅滩相对高度达8m~10m,浅滩-2m等深线以上部分同刁龙嘴共同构成长达24km的堆积岬角,呈北西向伸入莱州湾中部-10m~-12m海域。随着黄河口沙嘴的不断向海延伸,预计2036年时黄河口沙嘴东南端-2m等深线至莱州浅滩西北端-2m等深线之间的距离将只有14km,2056年时将进一步缩小为5km,莱州湾内侧、外侧之间的连通性将大大减弱,内侧部分将变成一个大型泻湖,水动力条件将发生深刻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根据莱州湾内侧的泻湖化趋势,充分利用莱州湾泥沙资源,修建连接黄河口沙嘴和刁龙嘴的莱州湾跨海通道,其一期工程为修建莱州浅滩人工半岛。同时,对莱州湾跨海通道的效益、技术可行性、负面效应及黄河断流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秀屿磁砖粘土资源主要特性与分布研究
    张文开
    2003, 25 (5):  73-77. 
    摘要 ( )   PDF(127KB) ( )  
    通过地貌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和采样,在福建省沿海笏石半岛上初步圈定3个磁砖粘土分布区。利用野外采集的粘土样品进行烧成实验、化学分析等,研究了粘土的主要特性。从地貌上分析,秀屿磁砖粘土主要分布在笏石半岛台地上的低洼地区;从剖面上看,秀屿磁砖粘土主要分布于灌溉水田的土壤层下;从资源质量上分析,秀屿磁砖粘土达到生产磁砖的要求,可供开采利用。在福建省,磁砖粘土是一种紧缺的资源,多年来供不应求。野外研究表明,笏石半岛上应该蕴藏有比较丰富的磁砖粘土资源,可为磁砖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本文关于磁砖粘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成分分析结果、工厂试验结果、成因分析等将为福建省沿海地区开发利用现有的磁砖粘土和进一步寻找磁砖粘土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生态
    人类经济活动对科尔沁沙地风沙环境影响的研究
    常学礼, 高玉葆, 鲁春霞
    2003, 25 (5):  78-83. 
    摘要 ( )   PDF(110KB) ( )  
    历史与现代的资料分析表明,科尔沁沙地的风沙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并存的农牧交错生产方式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力。耕地指数(CI)与沙漠化程度(DD)可用方程DD = 0.389 + 4.82 CI来表示,二者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R2为0.922 (±0.036)。人口密度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可用DD = 0.927 - 0.00414 PD来表示,二者的关系较显著,平均关联系数为-0.839(±0.01)。人口密度与沙漠化程度的负关联,主要是因为在研究时期内沙漠化程度呈呈现波动趋势,而并非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大,由此说明人口数量增加并非是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直接原因。相比较而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更大。科尔沁沙地的过度开垦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要大于牧业活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沙漠化程度与人口密度、耕地指数和载畜量的复合关系有着最高的相关系数(R2为0.95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年遥感影像分析西部干旱区植被演变特征
    陈利军, 吕光辉, 潘晓玲, 师庆东
    2003, 25 (5):  84-88. 
    摘要 ( )   PDF(176KB) ( )  
    该文利用1992年1km×1km的FVC指数结合数字地面高程DEM得出比较符合该地区的分类方案,将该分类方案统一地应用于1982年--2000年连续19a的8km×8km分辨率的FVC影像中,得到该地区每年植被分布图。在GIS支持下,计算了1982年--1988年、1989年--1994年、1995年--2000年间的众值图像,利用众值图像之间递减或递增或震荡的数值关系得出近20年植被变化的图像及数据。主要结论:(1)西部干旱区植被总体成增长趋势,不同的垂直地带的增长幅度不同;(2)平原区以植被的增长斑块为主,主要为以绿洲为核心的绿洲增长斑块,植被主要由荒漠植被、荒漠草地转移为绿洲、草甸;(3)平原区退化斑块主要在塔里木河下游和车尔臣河流域以及内蒙古境内的季节性河流东河、西河,在准噶尔盆地周边也有斑块分布,另外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南部与甘肃张掖、山丹交界处也有较大的退化斑块;(4)高山带植被演变有区域分异特征,改善单元多零星分布在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而退化单元则呈带状或斑块状较集中的分布在昆仑山北坡、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坡,退化类型多位荒漠草原向荒漠植被变化,荒漠植被向稀疏荒漠植被变化。由于高山带地区人类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它的演变的存在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应给与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栏: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石培礼, 张宪洲, 钟志明
    2003, 25 (5):  89-95. 
    摘要 ( )   PDF(51KB) ( )  
    概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建站10年的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进展。拉萨站科研人员通过对以高原农田为主的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和试验研究,在高原环境背景特征、能量传输和能量平衡、生态系统结构和生产力的形成、作物光合生理生态以及碳循环过程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作物和牧草品种引种筛选和模式建立、人工草地建设和利用、蔬菜栽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为地方农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萨河下游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
    石培礼, 于贵瑞
    2003, 25 (5):  96-102. 
    摘要 ( )   PDF(210KB) ( )  
    以拉萨河下游河谷宽谷区达孜农场为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垂直空间格局,并讨论了农田退耕为弃耕地和人工林等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固定功能。结果表明:拉萨河谷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其中沼泽草甸、人工杨树林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沼泽草甸、杨树林和灌丛草原类型在浅层土壤积累了相对较多的有机碳,而耕作类土壤如农田、弃耕地和苗圃的有机碳垂直分布则相对较均匀。农田退耕为弃耕地、苗圃和建立人工林网后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提高,具有碳固定功能,其中,农田退耕还林积累有机碳的碳固定能力最强。达孜农场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0.71×103 Mg, 其中草甸土和灌丛草原土是达孜农场土壤碳储量最大的土壤类型,在51.9%土地面积上储藏了有机碳总量的77.6%。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刘允芬, 欧阳华, 张宪洲, 钟华平
    2003, 25 (5):  103-107. 
    摘要 ( )   PDF(135KB) ( )  
    通过对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状况的观测,讨论了高原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土壤CO2排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CO2排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发生当地时间的13:00~14:00和凌晨5:00~6:00左右,但在越冬期土壤CO2排放已很微弱,日变化不明显。冬小麦和青稞地的土壤CO2排放最高值出现在灌浆初期, 可达到40 g m-2 d-1左右;收割后,气温和土壤温度也逐渐降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麦根系的呼吸减弱,土壤CO2排放一般为20 g m-2 d-1以下;至越冬期,土壤CO2排放降至2 g m-2 d-1左右,土壤CO2排放非常微弱。高原农田土壤CO2排放与5cm土壤温度变化相关性最好,可用5cm土壤温度来推算高原冬小麦地的土壤CO2排放量,并由此得到在灌浆期高原冬小麦的根系呼吸所排放的CO2量占整个土壤的CO2排放量的34~44%,平均为4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萨河下游河谷区三叶草引种品比试验研究
    石培礼, 张宪洲, 钟华平, 钟志明
    2003, 25 (5):  108-112. 
    摘要 ( )   PDF(163KB) ( )  
    针对拉萨河谷的自然气候条件, 选择了9种三叶草品种进行集中品比试验, 观察各种牧草的越冬率、生育期、高生长速率和产草量等生产形状。结果表明, 拉萨河谷下游河谷区适合引种栽培三叶草,三叶草能够顺利越冬,能够取得与其它地区相似气候条件下的相当产量。在参试品种中,Zgrk8802 红三叶、Beskyd红三叶和Vesna 红三叶是适宜于拉萨河谷下游的优良牧草品种,在越冬率、产草量、生长期和生长速率方面表现都是优良的品种,值得在拉萨河谷下游区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