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海冰资源利用
  • 专栏:海冰资源利用
    顾卫, 景贵飞, 史培军, 谢锋, 袁艺
    2003, 25(3):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遥感方法估算了1999/2000年冬季辽东湾盛冰期5个时段的海冰资源量。海冰厚度的估算依据冰厚与海冰反照率之间的指数关系,海冰面积则由NOAA/AVHRR第一通道的数据获得。为把握不同海区的海冰资源量分布状况,按海湾地形走向和离岸距离远近等将辽东湾分成级别不同的研究区域,即在辽东湾的中部做近似平行于东、西岸海岸线走向的中线,将辽东湾分成东、西岸两个一级区;在各一级区内以东西50km为间距,划分出东岸5个、西岸6个二级区;在各二级区内以离岸距离10km为间距,再划分出5个三级区。在此基础上,分别统计了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海冰资源量,得出如下结论:(1)常冰年辽东湾盛冰期海冰在自然状态下的最大储量为3×109m3;(2)随着冰期的发展,辽东湾盛冰期海冰资源量高值中心从湾底部的中心海区移向辽东湾东岸;(3)辽东湾东岸的营口至熊岳一带、西岸的兴城一带的海冰资源量占辽东湾海冰资源总量的30%~50%,是建立海冰开采基地的理想地点;(4)辽东湾东岸海冰资源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减少,辽东湾西岸海冰资源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略有增加。
  • 专栏:海冰资源利用
    崔维佳, 顾卫, 李宁, 谢锋, 张秋义
    2003, 25(3): 9-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冰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是气象因子。其中负积温与冰厚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以这一关系为基础,再结合其它相关因子,可以估算海冰厚度和某一时刻的海冰资源量。该文提出了一种用气候统计方法估算海冰资源量的思路,即选择≦-2℃积温、水深、离岸距离、经度等4个因子作为统计指标,建立这些因子与冰厚的对应关系,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海冰资源量的估算。根据这一思路,该文利用2000年1月18日辽东湾海冰厚度实测资料进行了海冰资源量气候估算尝试,并采用当天的NOAA/AVHRR影像对估算的结冰范围进行了订正。估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实测冰厚的相对估算误差为26.7%;利用该方法得到的2000年1月18日辽东湾海冰资源总量为17.3 x108m3,其中可能开采的海冰资源量为7.4 x108m3,主要分布在辽东湾的东岸。另外,该方法也存在着估算的结冰范围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误差;统计模型的外延性不好等不足之处。
  • 专栏:海冰资源利用
    陈云浩, 顾卫, 谢锋, 袁艺
    2003, 25(3): 17-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海冰资源量遥感估算方法,包括提取海冰的结冰范围和反演冰厚分布。根据这种方法,利用2000年1月30日辽东湾NOAA/AVHRR资料,进行了海冰资源量遥感估算的尝试,得到了当天的海冰厚度分布图和海冰资源总量的数据,进而讨论了估算结果的合理性。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NOAA/AVHRR资料的第一通道数据可以用于进行海陆分离和冰水分离;(2)基于反照率与海冰厚度指数关系的冰厚反演公式,可以用于海冰厚度的遥感估算;(3)得到的海冰资源量遥感估算结果,基本上符合辽东湾海冰分布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海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
  • 专栏:海冰资源利用
    崔维佳, 顾松刚, 顾卫, 刘杨, 史培军
    2003, 25(3): 2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认识海冰厚度在气温等因子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是估算海冰资源量的基础。该文通过室内冻结实验、现场观测实验和历史资料分析,探讨了在气温和风的影响下海冰厚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海冰的再生周期。室内实验利用500L温控冰柜,实验温度设为-2℃、-4℃、-6℃、-8℃、-10℃,冻结时间114h—120h,冰厚取样间隔6h。现场观测地点为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北侧海区的潮间带平整冰面,在观测冰厚变化的同时,测定实验地点的冰面温度、冰上气温和邻近岸上的地面温度、地上气温。历史资料分析使用1989年12月25日~1990年2月23日葫芦岛海洋站观测到的气温、风速和冰厚的资料,以及同时期葫芦岛气象站≤-2℃积温、≤-4℃积温资料做对比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随着气温降低或负积温值的增加,冰厚逐渐增加;风速增加,冰厚降低,风速减小,冰厚增加;在气温≦-4℃条件下,渤海海冰再生速率为1.86cm/d,生成厚度为10cm的海冰所需时间为5.4d;常冰年渤海各海区工程性开采海冰的可能次数为:辽东湾7.4次~13次,渤海湾3.7次~7.4次,莱州湾1.9次~3.7次。
  • 专栏:海冰资源利用
    陈伟斌, 付云娜, 关道明, 刘现明, 孙育红, 徐学仁
    2003, 25(3):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1月在长兴岛沿岸采集了灰白冰Ⅰ号和灰白冰Ⅱ号,平均盐度分别为1.94%和4.28%,用灰白冰Ⅰ号做为浸泡液,灰白冰Ⅱ号经过破碎过0.6cm网筛。将筛下冰块放入浸泡液中淡化,由于海水破碎时盐泡也随之被击碎,高浓度盐水迅速向低下盐度浸泡液中扩散,最终达到平衡。实验结果表明,在冰温为-3°C左右、浸泡液用水量是淡化冰量的2倍-3倍、浸泡液水温10°C-14°C、浸泡法淡化淡化海水能将盐分脱掉60°C-70°C。影响脱盐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浸泡液用量、浸泡时间、浸泡液盐度/实验结果是浸泡液与海水的重量比4:1达到平衡,浸泡时间2min达到平衡。浸泡液盐度达到9.9%时。高于海冰盐度平均值2.3倍仍然有脱盐效果。海冰进浸泡后重量增加,平均增加23%。这个方法对固态海冰的脱盐有明显效果。如果能结合其他方法,将使海冰淡化达到应用的水平。
  • 专栏:海冰资源利用
    冯刚, 胡云霖, 石斯发, 时晓伟, 王继忠, 夏时云, 肖建国, 谢利昕
    2003, 25(3): 3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海冰盐度一般在3‰--8‰,著者采渤海海冰融水勾兑成3‰,5‰,7‰和1‰ (CK)等4种盐度盆栽小麦,结果说明海冰融水对出苗期影响甚微,盐度达5‰、7‰时仅推迟1d—2d;抽穗期随盐度的增加而推迟,A组(津强1号)全程3‰与对照相同,全程5‰、7‰处理,分别推迟4d和6d,B组(津硬8号)全程3‰、5‰、7‰处理则分别比CK推迟3d—5d,而A、B两组拔节前用1‰,拔节后用3‰或5‰海冰融水组合灌溉分别比CK仅推迟0-2d;生物学产量随盐度增加而减少,A组与CK相比全程3‰增产1.4%,全程5‰、7‰处理分别减产45.6%与73.3%,而组合灌溉则分别增产8.5%与9.7%。r=-0.8490达显著水平,B组由于品种对盐度反应较敏感,r=-0.9460达极显著水平。经海冰融水灌溉的盆栽土壤盐分由0.294%增加到0.907%,因此著者认为,如果灌溉方式得当,结合雨季排碱,渤海海冰融水有望开辟为可持续利用的农业用水新水源。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单胜道, 尤建新
    2003, 25(3): 4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林地定级估价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开展林地定级估价,对充实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我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优化配置林地资源、促进公共积累、实现林地产权权能在经济上得以体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行林地资源有偿使用、培育林地市场和推进林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必须开展林地定级估价。林地定级估价评价因素分自然环境因素层和社会经济因素层,自然环境因素层包括土壤、地形、海拔、气候、水文、植被、自然灾害和环境质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层包括林地利用方式、区位交通、基础设施、政策、技术和人口等。在林地定级估价时,要根据具体地域和林地类型选择评价因素因子。该文针对林地定级估价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对温州茶山森林公园案例分析,对林地定级估价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 土地资源
    李茂, 张洪业
    2003, 25(3): 49-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5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东南部耕地粮食生产力下降的主要是由于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下、耕地数量有限、人口稠密和复种指数下降等。
  • 土地资源
    孔祥斌, 齐伟, 徐艳, 张凤荣
    2003, 25(3): 5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集约化农区的典型样区,利用统计资料和典型调查数据,对曲周县1973年到2000年耕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县域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曲周县耕地面积年均递减率为0.026%,但高产田面积、水浇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分别增加了4.91倍、2.15倍和7.26倍;耕地内部种植结构表现为小麦播种面积稳定,玉米和棉花面积变化起伏大,蔬菜面积不断上升。耕地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中低产田改造的结果,粮食产量提高的直接驱动因子是科学技术进步、间接驱动因素是农用土地政策的改革。
  • 土地资源
    崔海山, 何艳芬, 于磊, 张柏, 朱金花
    2003, 25(3): 6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从冻层的角度分析了黑土性状特点与形成过程,揭示了黑土资源的纬向分布与冻层存在的密切关系,根据季节冻结层底面年平均温和年平均气温关系式,计算出满足黑土形成所必需的纬度有关的气温条件,从而证明季节冻层决定了黑土纬向的分布。论文从土壤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东北黑土资源的经向分布格局,根据黑土的基本性状反演了第四世纪黑土成土环境,说明地质历史时期的一系列构造运动造成了东北地区明显的经向地貌差异,进而影响了土壤形成的植被条件、母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元素迁移和聚集,从而限定了黑土资源经向分布范围。探讨了黑土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强调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及化肥、农药的污染是土地资源退化的主要原因。
  • 土地资源
    孙樱
    2003, 25(3): 69-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城市已普遍进入老年型社会,城市老年休闲的需求问题十分突出。该文通过对城市老年休闲的一次性问卷访谈和全年跟踪调查两种方法,探讨城市老年休闲特征和群体分异机理,即:(1)城市老年休闲正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化;(2)休闲质量亟待在活动内容和方式上提高;(3)活动场地经常受到各种条件限制;(4)活动设施受市场经济影响严重不足;(5)群体休闲以自发、松散为主,不够普遍。同时揭示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在当前老年休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为城市老年休闲提供场地、改善环境、降低费用,以及促成设施体系建设。最后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绿地资源、建设城市老年休闲绿地系统的思想,即将社区老年休闲的组织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为提高城市老年休闲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 土地资源
    田光进, 庄大方
    2003, 25(3): 7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较快的结果促使城镇扩展迅速。该文利用90年代1:10×104全国资源环境数据库提取的城镇用地动态变化信息,利用城镇用地扩展指数对全国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对各省级单位城镇用地扩张、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城镇用地扩展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四川盆地等大都市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北京、四川、浙江城镇用地扩展面积占全国城镇扩展面积的66.7%,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占全国的66.53%。从城镇用地扩展的来源可以看出,多数地区城镇用地扩展以占用耕地为主。西北地区城镇用地占用草地资源较多,东北及南方地区占用林地资源较多。在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城镇用地扩展来源多元化,城镇扩展使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被兼并到城镇中去。国家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应加强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引导,促使其在既有的城乡居民点用地及独立工矿建设用地进行扩张。
  • 社会资源
  • 社会资源
    徐晓霞
    2003, 25(3): 83-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产业将是世界产业的主流,其产品将融入更多的人类智慧,其中科技资源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其它资源不同,科技资源的投入往往能够产生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并且可以反复长期使用。世界任何发达国家都无例外地拥有强大的科技资源。但在我国,长期以来,忽视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知识、文化、教育等科技资源重视不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加入WTO,科技资源必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研究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文将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望能引起学术界对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视。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特征,接着阐述了中国科技资源的管理及科技产出情况,最后,重点探讨了中国科技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中国科技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陈海, 康慕谊, 张结魁
    2003, 25(3): 90-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具有4个特征:类型多样,对评价模型的综合性要求高;数量丰富,存在对定量评价对象的合理取舍问题;目标宏大,服务的是宏观层次上的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内容复杂,评价工作量大。这些特征都限制了成果的获取,目前还很少有研究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本文针对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特征,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由4部分组成:①指导思想,重点发展了市场评价思想,认为市场评价观应包括3个方面的涵义,并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型和市场评价模型;②方法体系,结合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具体情形,将多种定性、定量方法综合起来运用,使得旅游资源的分等定级更加客观科学,在选取评价对象时也避免了主观随意性;③内容与指标体系,建立起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④评价方案,给出了一套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案。最后,依据此评价体系,对西安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评价体系是科学可行的。
  • 旅游资源
    宋林华, 王静
    2003, 25(3): 98-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首先对白龙洞景区旅游资源,尤其是洞穴景观和区内崩塌漏斗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指出白龙洞洞穴景观是景区的重点旅游地,也是惟一可开发的自然景观。从分析游客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入手,结合游客高峰期对应的时间,得出白龙洞景区洞穴旅游游客主要以学生和在职员工为主以及其旅游业正在走下坡路的结论。通过与国内其它洞穴旅游区尤其是邻近九乡景区的对比,得出对旅游资源潜力挖掘不够,旅游内容单调、协调性差等因素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地理区位、经济支持、洞穴景观、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背景、旅游内容等角度出发对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分析,得出白龙洞景区旅游资源还具有发展潜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策,从而保证白龙洞洞穴景观旅游的持续发展。
  • 旅游资源
    陈海, 康慕谊
    2003, 25(3): 104-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旅游热潮的兴起,促使各国学者对森林旅游资源价值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对森林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森林旅游资源是否有价值、森林旅游资源价值质的规定性和森林旅游资源价值量的规定性。目前对于是否有价值这个问题的看法已趋于一致,各国的学者都认为森林旅游资源具有价值,因而争论大都集中在后两个问题上。当前认识森林旅游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主要包括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和其它价值论。本文通过对这几种理论中有关价值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分析论述,认为:(1)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与李金昌提出的价值论可以较好地说明森林旅游资源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决定因素等问题;(2)消耗再生产与费用法,可在计量中把森林的自然状况、游憩对森林的利用状况及生产者的经营管理状况综合考虑进计算公式,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森林旅游资源的价值核算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