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 论
  • 综 论
    张晓东, 朱德海
    2003, 25(2):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但有关的定量研究比较缺乏。该文首先解释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基本概念与模型内涵,并介绍了灰色系统在贫信息系统中进行预测的基本原理。通过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90年代我国省级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计算,经过检验,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因此运用此模型对2005年与2010年的区域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基本处于调和状态,即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未来10a的协调度空间分布仍然呈现“U”型特征。处于转折点附近的省区协调度波动比较大,包括广大的中部地区。尽量减少波动并尽快实现协调度的转折是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西部大部分地区如果继续沿用90年代的发展策略,对经济发展政策和手段不作宏观的调控,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 综 论
    林燕, 王晓岚, 谢云
    2003, 25(2): 7-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热水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29个气象站1955年-1990年逐年气象资料,计算了夏秋粮作用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优势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2.8倍-7.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但对秋粮作物有明显影响:一是空间变化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作物潜力增加,而其他地区减少,但有些年份整个东部地区秋粮作物潜力都呈减少趋势。
  • 综 论
    丁圣彦, 韩晋仙, 李爽, 马建华, 赵庆良
    2003, 25(2): 1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应用盒子计数法分别计算了河南省洛宁县森林覆被类型及区域所有森林覆被空间分布的分维值,并讨论了森林覆被及其变化的分形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覆被具有统计自相似性,是一类随机分形;分维是表征森林覆被及其变化空间结构信息的特征参数,值域为 < <2,在一定范围内分维值越大表明森林覆被愈复杂、愈不规则;分维值的大小与森林面积、斑块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等项指标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表现。
  • 综 论
    崔伟宏, 牛振国
    2003, 25(2): 20-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现有农业信息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不同用户需求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农业信息资源分类方案:在农业行业分类的基础上,依据农业信息内容的属性特征,分为农业空间信息、农业科技信息信息、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农业相关机构信息、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等7类; 各类信息依据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差异,分别分为基本信息和全集信息,并初步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分类的编码体系。它有益于促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农业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 水资源
  • 水资源
    李海萍, 朱燕君
    2003, 25(2): 26-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断流存在人为和自然两方面的综合原因, 其中自然因素中又以气候为主要影响因子。本文利用1951年~1999年近百个站点的温度、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了黄河上、中、下游各流域的面雨量和温度,对黄河流域近50年来温度、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1920年--1999年近40个站点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讨论了温度、降水与黄河断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922年--1932年气温较高,降水量偏少是造成黄河流域对应时段连续枯水的主要气候原因;最近二、三十年以来的黄河断流,除了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影响外,人类对黄河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 水资源
    李云玲, 裴源生, 于福亮
    2003, 25(2): 32-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促进西部开发,在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和西线工程尚未建成之前,可在东线和中线的受水区范围内置换出一部分引黄水量,重新分配给黄河上中游使用。黄河置换水量的分配是一个特殊的水的使用权的分配问题,也是一个多地区、多目标的决策问题。该文首先探讨了水权的基本理论和使用权的分配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构建了水量分配的一整套指标体系。为解决这一多地区目标的决策问题,研究提出了根据这些原则,构建了水量分配的一整套指标体系。为解决这一多地区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研究提出了根据水权分配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决策理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水权分配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对黄河置换水量进行了分配决策,获得了较为合理和满意的结果。
  • 水资源
    高迎春, 刘宝勤, 姚治君
    2003, 25(2): 38-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用水结构的合理确定与科学预测是制定水资源发展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乃至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分析北京市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等在结构上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并探讨了未来用水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水资源供需形势的影响,旨在为协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水资源
    盖美, 田成诗
    2003, 25(2): 44-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大连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沿研究大都还停留在概念的提供和定性分析上,缺乏量化的理论和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模型通过量化的手段阐明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首次采用此模型对大连市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全市及大连市区近、中、远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级别特征值都有逐年减少,尤其大连市区2010年水资源开发已逐渐接近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这一结论恰与实际相符,进一步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 水资源
    曹新向, 丁圣彦, 梁国付
    2003, 25(2): 5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依据集水农业技术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集水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总结了河南省卫辉市集水农业技术体系实施中的五种模式,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五种技术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山坡、道路、庭院集水和地膜覆盖集水区+水窖+低压管道滴灌+地膜覆盖冬小麦、玉米田免耕秸秆覆盖和玉米、麦田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效果最好,可认为是同类地区发展集水农业的最佳模式。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郝晋珉, 刘彦琴
    2003, 25(2): 56-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引导区域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该文在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黄淮海平原县城可持续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引入距离函数法对各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各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对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本身的不断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支持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只有实现系统间的相互配合,协同进化,才能真正实现土地利用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也表明,采用距离函数模型进行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
  • 土地资源
    Loren Brandt, Scott Rozelle, 黄季焜, 俞海
    2003, 25(2): 63-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两大因素,而人们的农业生产行为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人口众多,土壤资源有限,其80年代初以来的农地土壤肥力变化备受世人关注。同时中国农村的经济、制度、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利用80年代初和2000年的土壤肥力数据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试图揭示自农村改革以来可能影响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初步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壤肥力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耕地资源禀赋则相反。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壤肥力变化之间没有表现出某种明显的相关关系。20年来中国农地的复种指数变化没有破坏土壤肥力,反而因复种指数微略下降而改善土壤肥力。同时近年来秸秆还田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 土地资源
    摆万奇, 丁贤忠
    2003, 25(2): 7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以奈曼旗1995年~199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驱动作用,采用GKSIM模型对奈曼旗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奈曼旗的林地面积将从1995年的171171 hm2增加到2015年的197363 hm2;以耕地和园地为主的农业用地面积基本稳定在18000 hm2的水平;草地面积在近几年的下降后基本保持稳定,约为98000 hm2;非农业用地持续增加,到2015年达到31000 hm2。其它用地面积从1995年的326759 hm2下降到302655 hm2。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趋势预示着,未来15a,奈曼旗的生态环境将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所改善。
  • 土地资源
    李秀彬, 许月卿
    2003, 25(2): 77-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北南部平原198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了河北南部平原1985~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方向、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差异,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为今后该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土地资源
    丁艳, 景娟, 彭建, 宋治清, 王仰麟
    2003, 25(2): 85-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该文在分析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源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进展,并从“生态-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侧重土地持续发展水平与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由此归结出国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达成的普遍共识与存在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