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2年, 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2-11-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田光进, 周全斌
    2002, 24(6):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在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TM遥感图像获取的全国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基础上,提取新开垦耕地资源数据。利用ARC,INFO的迭加工能将其余自然区划的地貌单元数据、坡度数据、降雨量数据及温度数据迭加,分析了新开垦耕地资源的地理单元分布、坡度条件及水热条件。研究表明,新开垦耕地资源以草地、林地为主,主要位于东北平原及内蒙古草原地区。从降水条件来看,主要分布在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区;从热量条件来看,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和暖温带。耕地资源有向东北、西北偏移的趋势。在新开垦耕地中,同样存在坡耕地甚至陡坡耕地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 目次
    彭补拙, 谭术魁
    2002, 24(6):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耕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多种因素正在对耕地利用施加有利、不利的影响。该文分析了全球环境、社会经济、粮食安全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及其给耕地利用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耕地利用对策的调整思路:1、适当缩减耕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劣质耕地,诱导耕地分布重心向东、向南回移、明显提升耕地环境背景质量,进一步巩固嫩江平原、三江平原、淮北低平原、江淮地区、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四川盆地等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地位;2、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产区土地整理、调动主产区农民从事口粮生产的积极性;3、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安排耕地用途,诱导各地长期、稳定生产最具优势的品种,从而形成主要农产品的优势产区。
  • 目次
    刘巧芹, 潘瑜春, 钟耳顺
    2002, 24(6): 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资源调查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是影响地类面积汇总统计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土地资源数据库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该文丛现状地物面积扣除方法的可操作性、面积扣除精度、地类面积汇总统计精度、数据冗余度、数据管理角度分析了常规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缓冲区的现状地物面积扣除方法。探讨了基于缓冲区的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方法中线状地物缓冲区的创建、缓冲区误差处理、线状地物面积扣除的具体实现方法,并与常规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方法对比,分析了基于缓冲区的线状地物面积扣除精度。
  • 目次
    单胜道
    2002, 24(6): 18-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本逼近法是国际上公认的土地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运用成本逼近法时,待估地块的价格是由开发具有同样效能的土地的劳动耗费和物质费用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农地市场极不发育,成本逼近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估方法,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农地成本价格的构成,并结合评估案例,对成本逼近法本身进行客观评价。
  • 目次
    李宪文, 史学正
    2002, 24(6): 2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四川紫色土区土壤养分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土壤氮素主要随径流流失,主要土内径流和地下径流携带NO3-N所造成;土壤林主要随泥沙流失,泥沙中的养分有明显的富集现象,但不同流域以及不同雨次的富集系数明显不同;同时泥沙N、P的富集系统与泥沙浓度有一定关联,一般是泥沙浓度高,N富集系数低,P富集系数高。
  • 目次
    周萍
    2002, 24(6): 2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端,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土地结构类型独特。在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中,土地利用情况不清;更无完整、科学的土地资源数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多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综合调查。该文应用TM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及图像处理软件技术,结合1:5×104地形图,对多伦地区各种用地类型进行梳理统计,并阐述了遥感土地利用专题图研究制作情况;分析探讨了该区土地利用现状,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预测、从而揭示了该地区人地关系,提供土地利用遥感专题研究成果和建议。为当地合理利用土地、综合规划、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目次
    董世魁, 江源
    2002, 24(6): 35-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载畜量和放牧率较为模糊甚至混乱的认识,该文综述了载畜量及其相关术语的概念,论证了载畜量与放牧率的区别与联系,概括了放牧适宜度理论。主要结论为:载畜量是特定时期内一定面积的草地能够放牧德加储量的理论值,而放牧率则是特定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实际放牧的家畜数量;载畜量是放牧率的额定标准(上限),当放牧率大于载畜量(超载)时,出现草地退化现象;放牧适宜度是最大经济收益下,维持草地(植物和动物)持续生产的最大放牧利用强度(即经济最佳放牧率)。
  • 目次
    唐增祥, 邹亚荣
    2002, 24(6):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GIS和RS技术,以LANDSAT TM为数据源,监测我国草地资源近5a来的变化,并对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草地面积总量增加约13.2×104hm2,其中高覆盖度与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多,但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我国西部的草地面积减少,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内蒙古,新疆的各类草地变化显著。草地的变化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西部的各类草地变化程度比东部剧烈。草地的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主要向耕地,城镇转化,同时草地存在严重的退化,随覆盖度的降低而增加,以西部地区为重。
  • 目次
    海米提, 潘晓玲, 依米提
    2002, 24(6): 4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河盆地人口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加,对盆地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上游水资源开发面积急剧增加,导致支流向干流输水逐年减少、年内分配趋于集中、饮水口猛增导致干流下游河段断流等水文现象。塔里木盆地水土资源开发达到来的效应有积极建设性的一面,也有消极的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一面。积极一面主要表现在:1、人工绿洲面积扩大,绿洲内部小气后条件改善;2、土地生产能力提高;3、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4、绿洲内部结构更加完善、趋于稳定等。消极一面主要表现在:1、天然绿洲植被衰退;2、土地沙漠化合沼泽化、盐渍化并存;3、河流水质恶化、下游地下水位下降等。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的同时要重视生态建设环境建设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 目次
    李湘阁, 闵庆文, 余卫东
    2002, 24(6): 55-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了黄土高原41个站点1961年-1990年的月降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各个季节的降水分配比例、年降水变率和离差系数等分布特征,同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光热水资源的耦合特征和土壤水分在雨季恢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森林地带分布黄土高原东南部和立地条件好的山地;荒漠草原带分布在水热资源缺乏的西北部;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典型草原带分布在森林带和荒漠草原带之间,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植被地带。最后,给出了林草适宜分布区域及其受限区域,可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参考。
  • 目次
    刘文东, 刘毅
    2002, 24(6): 6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冷战”后国际环境总体上趋向缓和、但仍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而后剖析正在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最后分析我国周边态势与地缘政治状况。随着近20a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认为,中、美、俄、欧之间的制衡关系是决定新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因素;四者在相互斗争、相互合作和相互制约中塑造世界新的格局是国际安全环境的主线。在参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过程中,我国面对的周边国际环境是复杂的。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明显的和潜在的不利因素。而这种国际环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还留有“冷战”的阴影,并受中、美、俄等大国间关系的直接影响。我国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建设也离不开周边态势的发展和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总的来讲,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韬光养晦符合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 目次
    邓坤枚, 石培礼
    2002, 24(6): 68-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域,根据上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别,划分为暗针叶林、其它针叶林、阔叶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和6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区域,并利用年降雨量、林冠截留量数据以及“影子工程”等方法,计量和评述了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效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涵养水资源量为2397.2814×108m3,涵养水源的年经济价值为1606.179×108元,相当于该区域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
  • 目次
    张三焕, 朱哲
    2002, 24(6):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作者调查资料,在国内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长白山汪清林区为例,提出了森林生态效益(包括生命系统效益、环境系统效益以及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统一的整体综合效益)的资产评估方法与计量:森林涵养水资源价值评估与计量、森林CO2固定价值评估计量、土壤保护价值评估与计算、污染物降解的评估与计量、森林病虫害防治价值的评估与计量等,并对此进行了计算,为汪清林区和我国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目次
    封志明, 刘爱民
    2002, 24(6): 8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业将面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意味着今后中国农产品供求将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由此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农业资源配置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建立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体系,对保障农业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农产品平衡表和不同农业资源的基本结构模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并通过探讨了农产品与农业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 目次
    鲁春霞, 吕耀
    2002, 24(6): 86-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试图以不同施氮处理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差异为依据,为精准施肥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通过实验观测,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日排放的差异性。施氮量不同的小区,CH4排放强度有很大差异,最大值为15.8mg.m-2h-1,CH4排放强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R=0.88)。甲烷排放的日变化幅度也较大,在1-6.6倍左右。在不同施氮水平下,N2O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排放同量逐渐减少。如果以观测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变化为基础,同时考虑粮食产量的变化规律,施氮量为270kg.hm-2时,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实际上,精准施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土壤的理化性质、水稻不同生长季节养分需求等等。
  • 目次
    李景宜, 孙根年
    2002, 24(6): 91-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把握为前提。以入境旅游业也即为基础,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的双指标组合,构建出一个综合反应旅游市场竞争态及其转移的模型,据此将区域旅游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4种类型,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市场分析方法。作为实际应用,依据该模型对20世纪末中国入境旅游境外客源市场和内部目的地市场进行了定量划分与分析,为新世纪我国入境旅游资源的市场开拓战略提供了新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