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07-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霍明远
    2001, 23(4):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霍明远
    2001, 23(4): 3-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之处在于它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几自身价值。知识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广谱性、非耗竭与耗竭二重性及扩张性;知识资源的交换价值具有不等价值性、非稳定与稳定二重性和膨胀性。知识资源的使用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知识资源的交换价值则呈现出算术级数与几何级数交互增长。因此,知识资源的价值观的数学表达式为y=kxn
  • 目次
    黄兆良
    2001, 23(4): 14-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论述了知识是人类智力劳动发现和创造出的关于相关对象的意识形式。知识资源是人类智力新发现和创造的,用一切形式表现的,经物化可以带来财富的新知识成果。知识资源可分为科学知识资源、技术和知识资源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不断物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带来了物质资源的节约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科学知识资源要立即转入定向知识创新或技术创新,技术知识资源必须快速有效地产业化。而技术市场是实现技术知识资源扩散和产业化的重要桥梁,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激励知识创新和技术知识资源产业化的重要机制。
  • 目次
    陈念平
    2001, 23(4): 2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而开发出来的附着于自然物质和能量之上的使用功能,不仅与自然,而且与人类的知识进步、知识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更多的人从与自然资源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中分离出去,因而在认识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已不如从前,知识经济大发展已经超越了自然资源的局限。可以说,这种认识没能正确的理解知识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知识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知识与自然资源关系是共生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信息化与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时代,正确理解与把握知识、资源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 目次
    陈念平
    2001, 23(4): 26-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迄今为止,所有关于自然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利用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是有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这一基本认识之上的。但是如果仅仅根据这样的认识并不能将自然资源与自然物质和能量区分开来,也不能准确地界定自然资源。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起源与发展,而且自然资源的范围、质量与数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知识积累和科技发展水平。所以,自然资源值的并不是自然物质的能量本身,而是人类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而开发出来的附着于自然物质和能量之上的使用功能,自然物质和能量仅仅是承载自然资源的载体。对自然资源物质概念的否定必然会导致所有关于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体系的调整或重建。同时由于自然资源也是其他许多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础,因此自然资源科学必将会成为超越自然、社会与人文科学之上的理论体系。
  • 目次
    黄兆良
    2001, 23(4): 3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力资源是指经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高了智利、技艺、体能以及心理与道德素质,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某种需要的人口部分。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和产品价值形成的根本要素,而且是一种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首要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腾飞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人力资源投资是一种比任何投资都更为胜算的投资,我国有近13×108可供开发的人口资源,更应重视“脑袋”开发,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本资源。
  • 目次
    陈念平
    2001, 23(4): 36-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固然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首要条件,但也决不能因此而忽视知识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条件。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须要有见识稳固的传统产业基础。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不仅有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且还面临着资源物质基础薄弱、基础产业发展不充分的困境。
  • 目次
    霍明远
    2001, 23(4): 4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充分条件是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以及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始终如一的正确方针政策和法规措施:精兵简政,削制减权,体制创新:中止经济休克疗法,全面整顿财政金融,建立经济新秩序;用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采用绿色核算制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公民财产申报登记制度,加大反腐力度,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家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为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创造充分的条件。
  • 目次
    霍明远
    2001, 23(4): 49-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是: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教育要革命和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政企分开,明确主体、抓住载体、组建联合体,组建“官产学研商”联合舰队实施技术创新,出台《中国技术创新法》。教育要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把功力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真正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首先要处理好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正确理解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相结合的内涵,创造一个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宽松环境,培养一批耐寂寞、守清贫、肯钻研的科学家。
  • 目次
    严茂超
    2001, 23(4): 5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正确分析制约中国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体的关键制约因子,对于制定正确的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情况的分析,文中认为中国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主要制约因子是管理体制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人才成长缓慢、风险投资机制缺乏。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必须加快发展与改革的步伐,消除制约因子,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 目次
    严茂超
    2001, 23(4): 63-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通用货币跨区域的影响力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货币购买力,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决策有着重要意义。该文运用能值/货币比率对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国际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的货币购买力高于美国、日本和世界平均水平。从总体上讲,这种格局将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中付出较高的代价。中国应制定积极的财政、金融及货币政策,加速货币周转与流通速度,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维护中国的资源安全。
  • 目次
    严茂超
    2001, 23(4): 67-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现代远程教育连接知识生产和使用,是面向知识经济战略选择。该文分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在中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建议。
  • 目次
    霍明远
    2001, 23(4): 7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为环状:核心是知识创新系统。从内到外依次为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基础与管理系统-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创新系统-国际接轨。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组成系统和网络。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既存在源与流的关系,也存在着技术创新同样可以生产新知识,引发又一轮新的知识创新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 目次
    霍明远
    2001, 23(4): 79-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而且由于中国的国情,它还应该包括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创新系统和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系统。该文就是专论体制与制度创新在建设中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其更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并以企业、科技、土地、财政和户籍等5个体制与制度创新为例进行了专门研究。
  • 目次
    霍明远
    2001, 23(4): 8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而且由于中国的国情,它还应该包括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创新系统和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系统。该文就是专论观念与文化创新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观念与文化落后,必定导致经济落后,要想超前发展,第一就是观念与文化创新。舍此就很难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
  • 目次
    霍明远
    2001, 23(4): 9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源及发展研究入手,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系统+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补联动,从而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引擎。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中可以发展,其中关键的一环:“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的未建设,它将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在21世纪初,组织和实施“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