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金融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石油金融研究
    陈志斌, 黄运成
    . 2007, 29(1): 172-177.
    Baidu(83) CSCD(4)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油价也一路攀高。高油价的背后,反映的是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前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是美国主导、供给方(OPEC、俄罗斯为代表的Non-OPEC、非洲)三分天下的局面。其特点是:除政治、军事手段外,各国还通过争夺石油定价权、进口多元化、石油民族主义、建立战略储备、石油期货等方式来保证石油安全。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石油的数量与金额不断增加,屡创新高。2005年原油进口达到1.27×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4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并且进口数量与对外依存度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60%。如何保障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通过对历年来进口石油的数据统计分析,作者认为要保证中国的石油战略安全,应着重处理好3方面的地缘政治关系: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与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并从国家战略层面这一角度提出化解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优势;②构建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战略格局;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④利用石油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 石油金融研究
    李畅, 杨再斌
    . 2007, 29(1): 178-183.
    Baidu(193) CSCD(2)
    实证研究表明,国际油价变动特点可以用AR(1)模型描述。对油价和主要影响因素的长短期关系的检验表明,OPEC产量、OECD国家消费需求等是影响石油价格的长期因素,弹性系数分别是-8.845%、7.19%,短期影响很小;中国石油消费需求短期对油价产生了正向影响,弹性为3.99%。国际油价对长期均衡的偏离大约需要1.63~1.88个季度得到修正。实证结果说明,国际油价的长期走势仍然是由最根本的供求关系等经济因素决定的,短期油价变动主要源于突发性非经济因素。AR(1)模型和由OPEC产量、OECD国家消费需求、OECD库存等构成的因果关系模型相比,后者对于预测国际油价有更好的效果。中国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存在滞后效应,但出口价格已与国际油价同步。中国基本石油战略的构建应该建立在对长期经济因素的分析和预测之上,并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改革石油定价机制。
  • 石油金融研究
    黄运成, 唐衍伟, 杨婕
    . 2007, 29(1): 184-189.
    Baidu(66) CSCD(4)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石油、铜、大豆等许多大宗原材料的大买家,也是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需求的强大拉动者。据统计从2003年五月份起,中国石油消费量己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巴黎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还将继续增加。但这种地位,丝毫没有为中国赢得石油大宗进口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总量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这一现象正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中国应以争取应有的石油进口国际定价权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着重从发展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和组建价格联盟入手,实施中国获取石油定价权以及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的策略安排。
  • 石油金融研究
    黄运成, 刘莹, 罗婷
    . 2007, 29(1): 190-195.
    Baidu(56)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第二大消费国深受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基本面背后活跃着各类金融资本,基金、银行、跨国石油公司等作用强大,推动石油衍生品远高于现货规模的巨额成交量,并使衍生品的定价和避险功能在国际石油市场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石油与外汇、基金的紧密关系也表明石油市场的金融化特性必须得到正视。同时,国内石油价格市场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出现利润转移矛盾,深受价格波动之苦的石油相关产业也迫切需要价格避险的市场和工具,石油企业“海外寻油”也需要金融支持。因此借鉴国际市场发展,构建我国石油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顺应趋势和需求。核心是建设国内多层次的石油市场,创新各类石油衍生品交易品种,提供市场交易平台。石油基金、石油外汇和石油银行的运作是石油市场发展的动力,并通过石油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程序加以保障。
  • 石油金融研究
    李海英, 罗婷, 唐衍伟
    . 2007, 29(1): 196-202.
    Baidu(48) CSCD(2)
    上海燃料油期货合约上市之后,在参照新加坡市场走势的同时,也参照了国际原油市场的走势,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一定程度发挥,改变了过去新加坡市场在国内燃料油现货市场独一无二的作用,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成为上海、新加坡、NYMEX等多方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从多变量的角度对燃料油期货上市前后国内外燃料油价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协整检验结果显示:燃料油期货上市后,新加坡燃料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燃料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减小,弹性从燃料油期货上市前的0.68减少到上市后的0.57,同时NYMEX原油期货对国内燃料油价格的价格影响也有所体现(弹性值为0.22)。这说明燃料油期货上市后,市场定价机制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上海燃料油市场价格仍然不能摆脱国际市场的影响;要使其充分反映国内的供求情况,必须要在增加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体系。
  • 石油金融研究
    黄解宇, 马卫锋
    . 2007, 29(1): 203-208.
    Baidu(32)
    当前,国际战略性大宗商品市场博弈出现这样一种态势:交易方式对商品定价、企业竞争等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方式出现交易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化、交易组织联盟化、交易机制市场化等发展趋势。其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期货交易价格成为现货交易定价基准;企业竞争从现货市场扩展到包括衍生品市场在内的整个市场体系,和进入衍生品市场存在障碍或成本较高的企业相比,可以以低成本进入衍生品市场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贸易联盟在买卖方对价格的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等。对中国石油市场改革的启示包括:发展石油期货交易应探讨具体的路径和方式,包括合约品种、交易制度,并应通过上海石油交易市场向OTC市场的转变,增加石油交易方式的深度和广度;以市场化为指导思想,改革石油行业管理体制特别是进出口体制;采购联盟的核心应是市场化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