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中药材资源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栏:中药材资源研究
    陈美兰, 郭兰萍, 华永丽, 黄璐琦
    . 2008, 30(5): 744-753.
    Baidu(45) CSCD(13)
    文章回顾与总结了表型可塑性、生态型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了表型可塑性的表现形式,表型可塑性对环境的适应性,表型可塑性的遗传基础,表型可塑性的生物学意义,以及生态型的产生,以及生态型的概念、生物学本质及划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化学型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根据生物学的基本定律,表型变异=遗传变异+环境饰变,系统分析了化学型与表型可塑性和生态型的关系及其形成机制和生物学本质,指出表型可塑性、生态型及化学型形成的机制都是遗传变异与环境饰变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别是前者更关注环境饰变,而后二者则同时关注遗传变异与环境饰变的共同作用。最后,借鉴表型可塑性、生态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化学型的研究策略:首先,认为药用植物化学型的研究中应重视研究样品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化学型与其它表观性状的相关性,化学型的地理相关性,化学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等问题。然后,针对种内化学成分变异是否呈现明显或较明显间断分别给出了化学型的分类原则,对化学成分变异存在明显或较明显变异的物种,要求其化学型的划分尽量做到与某个有明显变异的表型性状相关,与空间地理环境相关,与物种的遗传分划相关;对于化学成分呈现连续变异的物种,可借鉴农学上的“等级系列划分法”,不把生态型截然分开,而将其看成一个变化系列来考虑。最后,初步提出了化学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化学成分明显变异的发现→化学成分变异幅度及规律的系统分析→化学型的初步划分→表型相关性、地理相关性及遗传背景分析→化学型划分结果的修正→受控试验→化学型的确定→药效安全性评价。
  • 专栏:中药材资源研究
    郭兰萍, 何婷, 华国栋, 黄璐琦, 周洁
    . 2008, 30(5): 754-758.
    Baidu(90) CSCD(14)
    药用植物品种选育主要包括系统选育、染色体倍性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药用植物品种选用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研究薄弱、品种选育机制不健全、推广应用差。与一般植物相比,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具有种类繁多、产量、质量双重要求;同一药用植物有多个药用部位、独特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浓厚的地域等特殊性。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对策包括: ①加强种质资源研究,构建中药资源的核心种质库; ②把握品种选育目标,兼顾产量、质量、抗逆性、不同药用部位等多重要求; ③重视道地药材及野生品,使其质量、产量、抗性等诸多指标更符合中药优良品种的要求;④重视数量性状研究,把表型方差和环境方差分离出来,并判断出选择群体各性状的变异程度,使选择具有预见性;⑤ 建立健全品种选育机制,对优质新品种实行注册证书管理;⑥加强优良品种推广。
  • 专栏:中药材资源研究
    郭兰萍, 黄璐琦, 梁留科, 孙宇章, 王利红, 韦霄, 张小波
    . 2008, 30(5): 759-764.
    Baidu(48) CSCD(11)
    我国是青蒿素的主产国之一,全国范围内有青蒿分布的地区均在大力发展青蒿产业,但是在青蒿规范化种植过程中,青蒿人工种植基地的选取,依然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针对青蒿规范化种植过程中,种植基地选择的困惑,本课题组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青蒿素含量、青蒿的生物量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构建逐步回归模型。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根据青蒿素含量、生物量、产量和土地利用情况对青蒿种植基地的生产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生长在冲积土上和石灰土上的青蒿比生长在红壤土上的青蒿的生物量要高,青蒿素含量与土壤类型无关,采收期的气象因子是影响青蒿素含量的主导因子,桂东北到西南一带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桂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青蒿生物量最高,北部的青蒿素产量较高,南部青蒿素产量较低,自然生态条件下,桂林和柳州的北部、河池东部以及百色的西部地区为青蒿人工种植的最适宜区;如果考虑通过人工种植、改良区域内的土壤条件提高青蒿生物量,南宁、柳州到桂林一线地势较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是青蒿人工种植的理想区域,而东南沿海、平原地区为青蒿人工种植的不适宜区域。
  • 专栏:中药材资源研究
    郭兰萍, 黄璐琦, 张小波, 赵青红
    . 2008, 30(5): 765-769.
    Baidu(23) CSCD(1)
    目的:考察苍术遗传变异与挥发油变异的关系,揭示苍术挥发油变异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分单株取来源于多个居群的苍术,同株苍术根茎与叶片采用同一编号,根茎用GC-MS分析挥发油变异,叶片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分析遗传变异,然后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 ①不论在个体水平还是居群水平,苍术非道地药材与道地药材的差异显著,前者(居群Ⅰ和Ⅱ的亚居群1~5,样品1~36)主要由茅术醇和β-桉叶醇组分;后者(居群Ⅲ的亚居群6、7,样品37.47)主要由苍术酮和苍术素组成,并含有较多茅术醇和β-桉叶醇; ②RAPD数据在居群水平的分析显示,苍术居群Ⅱ和Ⅲ聚类后,再与居群Ⅰ聚类。个体水平上,居群Ⅲ的全部11个个体聚为一类,亚居群5的5个个体聚类,其他苍术个体均为按居群或亚居群聚类。结论:不论在居群水平还是个体水平,苍术挥发油变异与遗传变异均呈现出特有的规律性,但二者并不一致,提示除了遗传因子外,环境因子对苍术道地药材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专栏:中药材资源研究
    郭兰萍, 胡娟, 黄璐琦, 邵爱娟
    . 2008, 30(5): 770-777.
    Baidu(20) CSCD(9)
    借鉴生物信息学的思路,收集文献报道的数据资料,在分析不同产地间及同一产地不同个体间苍术挥发油变异的基础上,总结苍术种内挥发油变异特点和规律,并使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变量分析方法探索苍术种内化学型的划分。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及同一产地不同个体间苍术挥发油均有很大变异,苍术挥发油组分及含量变异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相关性,挥发油中6个主要组分含量从南向北方呈现连续递减。苍术挥发油主要呈现两种化学型,一种是以湖北苍术为代表,主要位于湖北、安徽、陕西、河南南部等地,以茅术醇、(-桉油醇为主要组成,不含或含极微量苍术酮和芹烷二烯酮,简称湖北苍术型(HBA);另一种主要以江苏茅山为代表,主要位于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北部等北方地区,主要有苍术酮、苍术素为主组成,简称茅山苍术型(MA)。
  • 专栏:中药材资源研究
    陈敏, 郭兰萍, 黄璐琦, 杨光
    . 2008, 30(5): 778-785.
    Baidu(49) CSCD(9)
    本文借鉴菌根技术在农林业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丛枝菌根真菌在药用植物种植研究中的繁殖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主要从药用植物AM真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质、不同孢子表面灭菌方法对侵染的影响、不同菌剂和寄主植物对侵染效果的影响、pH值对AM真菌侵染的影响、促生根细菌对AM真菌侵染效果的影响、信号物质对药用植物AM真菌培养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发现丛枝菌根的影响因素复杂,寄主植物的种类、菌剂的种类、培养方法和条件等因素都对菌根孢子萌发和侵染有显著影响。结合药用植物的特殊性和研究实例,提出了中药植物接种丛枝真菌应综合考虑:药用植物接种菌根的目的、药用植物的生长特性、接种剂的特性、药用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互影响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条件进行药用植物的接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