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专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低碳专栏
    蒋金荷
    . 2011, 33(4): 597-604.
    Baidu(560) CSCD(41)
    研究碳排放问题首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本文首先根据国家、地区、行业不同的能源消费特征和可利用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并估算了全国、各个行业、各省市区的碳排放量。基于指数分解方法的特点,利用碳排放的完全指数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LMDI法)定量分析了中国1995年-2007年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影响因素包括4种,即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碳强度效应。分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这4种效应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率是不同的,1995年-2007年对碳排放增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结果也提醒国家需要对这一时期内的产业政策、能源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
  • 低碳专栏
    李艳梅, 杨涛
    . 2011, 33(4): 605-611.
    本文以中国1997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了CO2排放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1997年CO2排放总量为38 1788.56万t,强度为5.04t/万元。2007年CO2排放总量为77 5346.15万t,强度为4.23t/万元。10年间,CO2排放强度降低近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促使CO2排放强度降低的因素分解为4种效应,即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方式效应。计量结果表明,部门单位产出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和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造成CO2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其中以前者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是促使CO2排放强度上升的因素,并且前者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未来要实现2020年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充分挖掘经济增长结构和方式转变的节能减排潜力。
  • 低碳专栏
    安凯, 鲁春霞, 唐笑飞
    . 2011, 33(4): 612-619.
    Baidu(151) CSCD(11)
    低碳经济方兴未艾,是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层次分析和k均值聚类方法,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论文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并分析了影响省域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对优势指标和相对劣势指标。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一多半的省份属于相对高碳和高碳区,由此说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相对高碳阶段。论文最后指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是“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即指开发新能源和增加林地植被覆被,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增大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节流”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来减少碳排放。
  • 低碳专栏
    付加锋, 耿涌, 刘竹, 唐笑飞, 薛冰
    . 2011, 33(4): 620-625.
    Baidu(112) CSCD(16)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热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首批低碳试点省份: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5省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核算5省份1995年-200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脱钩分析,探讨5个省份1995年-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5个省份在1995年-2008年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迅速增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态势;预计伴随经济进一步增长,碳排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呈增长趋势;如何实现碳排放总量减排而又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是中国低碳经济战略的首要难题。
  • 低碳专栏
    黄贤金, 彭佳雯, 赵雲泰, 钟太洋
    . 2011, 33(4): 626-633.
    Baidu(521) CSCD(56)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 低碳专栏
    付加锋, 刘小敏
    . 2011, 33(4): 634-639.
    Baidu(79) CSCD(9)
    针对我国提出的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构建了能源SAM表和CGE模型,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利用CGE模型的宏观平衡与政策分析能力,估算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执行难易程度。模拟结果显示:①产业结构调整对节能贡献有限,主要节能量来源于产业能源强度下降,高能耗行业仍是今后调控的主要对象;②完成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有一定把握,但仍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延续性和出台新的保障措施。对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严格调控高耗能行业,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兼顾行业减排潜力差异,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减排贡献,从长期来看,最根本的要依赖技术进步与创新。
  • 低碳专栏
    刘建翠
    . 2011, 33(4): 640-646.
    Baidu(129) CSCD(27)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部门运输产品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产品,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研究结果发现: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通运输量还会处于高速增长期;②伴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③在205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占全社的比重、排放的CO2占全社会的比重分别是16%和14%左右,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比重;④通过对节能潜力的分析,发现交通模式的改变会增加能源消费量,而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的作用非常显著。
  • 低碳专栏
    吴滨
    . 2011, 33(4): 647-652.
    Baidu(20) CSCD(2)
    有色金属工业是典型的高耗能行业,也是我国未来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本文首先对我国“十一五”以来有色金属工业节能降耗的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初步数据核算,2009年有色金属工业能源强度较2005年下降了22.34%,主要技术指标也明显提高,无论从整体能效指标还是从单产能耗指标均已提前达到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降耗发展趋势。结论显示:技术进步仍是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期间节能的重要内容,但随着能源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的节能潜力将逐渐缩小,未来必须加强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原始创新,提高节能技术创新能力;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在未来节能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按照目前的技术状况,2015年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的年节能量将超过2000万t标准煤,即使考虑到原生金属技术水平提高,2015年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的年节能量也将接近1500万t标准煤;通过多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节约能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循环经济的节能潜力巨大。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是未来有色金属行业节能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低碳专栏
    刘韵, 师华定, 曾贤刚
    . 2011, 33(4): 653-658.
    Baidu(116) CSCD(9)
    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个新的概念——“碳足迹”应运而生。碳足迹是从消费端出发的CO2排放量,用来衡量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活动排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比传统意义上的碳排量更加形象而科学。在我国,电力行业作为CO2减排的主力军,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了解电力企业的碳足迹情况对于电力企业的节能减排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文章基于碳足迹评估核算的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自下而上,以山西省吕梁市某燃煤电厂为案例,对其碳足迹进行分析评估,得到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分布,发现电力企业的碳减排潜力主要在于锅炉燃煤和煤炭开采,但在运输、尾气脱硫等部分的碳排放绝对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电力企业在节能减排时应全面统筹,有的放矢。
  • 低碳专栏
    付加锋, 师华定, 王占刚
    . 2011, 33(4): 659-663.
    Baidu(9)
    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模型管理与应用框架结构。基于宏观经济模块、政策分析模块、动态模块和碳排放模块对低碳经济模型进行管理。提出了低碳经济能力评价算法,该算法可以根据不同输入数据实现动态评价功能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设定4种情景进行情景计算,基准情景、结构优化情景、政策情景和倒逼情景。在4种情景中,可以设定不同的年份,参考GDP增速,假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通过计算得出指定情景下的低碳指标,以此确定是否达到低碳的结果。针对低碳经济数据进行数理统计,获得不同指标间的关系与变化趋势。另外,将基于低碳经济模型计算获得的数据与空间信息进行关联,可以直观反映不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与变化,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提供技术支持。经系统验证,证明该系统能满足实际需求。
  • 低碳专栏
    程晓凌, 付加锋, 郑林昌
    . 2011, 33(4): 664-674.
    Baidu(91) CSCD(3)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催生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必要加以全面认识。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析分析法在省域层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一些关键性指标与国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我国地区低碳发展水平整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②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局部跳跃”的格局; 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今后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要逐步加强低碳排放的管理、控制和引导,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消费行为、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资源、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低碳支持,增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和区域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