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高庆先, 李占青, 普布次人, 任阵海
    . 2004, 26(5): 2-10.
    该文通过对1978年以来的TOMS气溶胶指数分析,揭示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演变规律,并结合地面辐射资料分析了沙尘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3、4月份大气气溶胶指数有两类高值区,一是沙尘源区,另一是影响区。影响我国沙尘天气的境外初始源区大气气溶胶指数的峰值集中在0.2附近,北路源区绝大部分气溶胶指数区域面积强度集中在0.3~0.4之间,西北源区和南疆盆地区的峰值集中在0.4附近,整个北方地区气溶胶指数的区域面积强度的峰值集中在0.3附近。沙尘暴天气发生和影响期间,随气溶胶指数出现峰值地面太阳总辐射和入射辐射相应出现低谷,源区两者之间有比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而影响区的相关性相对较小,说明在影响区大气气溶胶来源相对复杂。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李香云, 王立新, 张红旗, 章予舒
    . 2004, 26(5): 11-17.
    Baidu(58) CSCD(9)
    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为对象,研究了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不同层次土壤的质地粘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有胡杨林存在条件下,林下灌木生存与否与40cm-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最大,当此层土壤水含量低于16%时,胡杨林下灌木开始消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在研究中还应用分形理论以及相应的分形模型,对沙化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颗粒含量越少,土壤分形维数越低,表征沙漠化程度越高。土壤分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组分间的关系差异较大, 分维数与小于0.005组分的相关关系最好, 因此0.005粒径颗粒组分是土壤沙化的重要指示性粒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与土壤分维数成正比关系,表明分维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地沙化演变中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状况以及沙化程度,因此土壤分维数可作为评价土壤沙化演变的定量指标之一。对沙漠化土壤结构进行定量化描述研究, 分析研究土壤风蚀沙化对土壤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王立新, 张红旗, 章予舒
    . 2004, 26(5): 18-23.
    Baidu(25) CSCD(7)
    在专题图件、实测土壤数据以及GIS与RS技术的支撑下,研究新疆天山南麓渭干河平原1980年到2001年绿洲景观变化及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区内以耕地为主体的人工绿洲景观面积大幅增加,天然绿洲和荒地面积减少,水域和荒漠面积略有增加;人工绿洲面积扩展的主要供体为荒地和天然绿洲,共有31.8%的天然绿洲和35.1%的荒地转化成人工绿洲,人工绿洲的9.9%和2.2%退化为荒地和荒漠景观;天然绿洲转化为人工绿洲,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下降了51.0%、42.6%、7.2%、43.2%和44.9%;荒地转化为人工绿洲,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各自减少了3.1%、12.9%和12.6%,碱解氮和速效磷则提高了25.9%和16.7%。人工绿洲的扩展导致土壤养分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此外,绿洲景观的变化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盐量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高庆先, 李占青, 普布次人, 任阵海, 张运刚
    . 2004, 26(5): 24-29.
    Baidu(39) CSCD(8)
    该文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高分辨数字资料(展宽数字资料,S-VISSR)和低分辨模拟云图(WEFAX), 结合沙尘暴在云图上的主要特征为,建立两种方法利用GMS资料显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传输过程。并利用EP/TOM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2000年4月24日?26日和2001年3月21?22日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典型沙尘暴天气过程。揭示了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沙尘天气发生时北京出现5级重污染天气,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从2001年3月19日的0.253mg/m3猛增到3月22日的0.616mg/m3,增加了将近2.5倍。从沙尘天气传输路径上若干城市2001年3月15日至25日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逐日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3月23日,这说明此次 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很广。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李香云, 王立新, 杨君
    . 2004, 26(5): 30-37.
    Baidu(83) CSCD(11)
    该文以典型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工作,选择反映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人类活动状态变量中的7个统计指标,即: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粮食拥有量、牲畜存栏数和单位耕地牲畜承载量等,以及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等自然因素状态变量,用因子分析法对人类因素贡献率进行了提取,分1949年~2000年和1985年~2002年两个研究时段对流域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49年~2000年间,人类活动驱动力对土地荒漠化发展的贡献率占75%,1985年~2002年间的人类因素下降为69%,这表明技术进步等管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抵消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